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二战全景纪实 >

第70章

二战全景纪实-第70章

小说: 二战全景纪实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而这时,蒋介石围歼新四军皖南部队的军事部署正在悄悄进行。顾祝同根据蒋介石的密令,于1940年10月就将第32集团军总部由江西临川调至皖南宁国,并指示上官云湘负责指挥围歼新四军皖南部队。至12月底,上官云湘已集结了七个师约8万兵力,在泾县、茂林一带布成口袋形,准备包围聚歼叶挺、项英部。
  1月4日晚,皖南新四军兵分三路向南进发。由于下雨,加上黑夜、路滑和过重的负荷,部队5日才到达茂林以南的潘村驻地。由于疲劳过度,掉队人数增多,军部决定留原地休息。
  6日黄昏,新四军各纵队按照计划向榔桥、星潭方向开进。
  7日拂晓,第2纵队在行军途中通过丕岭时,遭到国民党军第40师一个连的拦击。前卫部队将其击退后,继续向星潭前进。但星潭已为国民党第40师占领,我前进受阻,虽经激烈战斗,但没有攻下。
  8日晚,上官云湘命令各部发动第一次总攻。军部首长决心改道由茂林方向突围,仍由铜陵、繁昌之间北渡。
  9日,双方在茂林以东20里处的高坦展开激战,并形成对峙。枪弹声、风雨声响成一片,形势十分严峻。为了振奋官兵士气,叶挺军长亲临前线指挥作战。在叶挺军长的指挥下,部队以步枪、手榴弹打退了国民党军成连、成营的轮番进攻,迫使气焰嚣张的敌军114师龟缩茂林。
  黄昏,叶挺军长率第2纵队、第3纵队及军直全部人员撤出高地,向东北方向突围。山路极其狭窄、崎岖,军长同大家一样步行。10日拂晓,走到石井坑。当天,上官云湘集中了五个师,向石井坑发起了试探性进攻,被我击退。11、12日,上官云湘向新四军发动两次进攻,均被新四军击溃。
  13日下午,国民党军向我发起第三次进攻。他们凭着火力的优势,反复向我冲击,我各部队顽强抗击,阵地反复争夺,弹药不济,就与敌军展开白刃战。终因顽众我寡、弹药不济,我军主要阵地被突破。黄昏,军首长决定,剩余部队兵分两路向北向西突围。一时间,机枪声、手榴弹的爆炸声以及冲杀声震动了整个山谷,大家只有一个信念,冲出去,杀开一条血路到江北去。叶挺指挥部队,奋力击敌,终因兵力悬殊,我军弹尽粮绝,伤亡殆尽。
  新四军皖南部队近万人,除前后约2000人分散回到新四军其他部队外,大部分壮烈牺牲或被俘。政治部主任袁国平殉职,军长叶挺下山与上官云湘谈判被扣,副军长项英、副参谋长周子昆被叛徒杀害。皖南新四军蒙受重大损失。
  1月17日,蒋介石甘冒天下之大不韪,宣布新四军为“叛军”,取消新四军番号,并将叶挺交“军法审判”。国民党的第二次反共高潮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事变发生后,中共中央领导全党全军对国民党反动派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1月20日,中央军委发布命令,重建新四军军部,任命陈毅为新四军代军长,将新四军整编为7个师和1个浙东纵队,继续坚持大江南北的抗日战争。1月22日,中共中央发言人发表谈话,严厉驳斥了蒋介石取消新四军番号的命令,号召全国人民团结起来和顽固派作斗争。当时在重庆的我党代表周恩来向国民党当局提出了严重抗议,并同国民党展开了尖锐斗争。1月18日,重庆《新华日报》上发表了周恩来的亲笔题字:“为江南死难者志哀”,“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延安《新中华报》也发表了《抗议无法无天之罪行》的社论。
  皖南事变真相揭露后,引起了国内外广大爱国人士的震惊。1月11日,国民党民主爱国人士宋庆龄、柳亚子、何香凝、彭泽民致书蒋介石,要求国民党当局“慎守总理遗训,力行我党国策,撤销剿共部署,解决联共方案,发展各种抗日实力,保障各种抗日党派。”海外著名华侨人士陈嘉庚、司徒美堂也发表通电或致电蒋介石,反对蒋倒行逆施。英美方面也担心中国的团结破裂后不能牵制日本。美国政府特使居里正式向蒋介石表示,美国在国共关系未解决前,无法大量援华,中美间的经济、财政等各种问题不会有任何进展。
 


11。相煎何太急(6)11。相煎何太急(6) 
  

  蒋介石本想通过空前规模的反共高潮,造成强大的军事、政治压力,压迫共产党及抗日力量屈服就范,并幻想得到英美政府的支持。但出其意料,事变后中国共产党采取了如此强硬的态度。在国内外一片反对声中,蒋介石在政治上陷于空前孤立,无法收场,不得不转而寻求妥协。3月6日,蒋介石在国民参政会上不得不保证,“以后决无剿共的军事”。
 


12。南进!(1)12。南进!(1) 
  

  早在1938年7月日军进攻武汉之际,日本关东军情报机构就截获了远东苏军的一份密码电报。其内容是关于“苏军香山洞(位于张鼓峰东北约12公里)以西高地配置兵力”问题。日本参谋本部决定发动一场战斗来进行火力侦察,试试苏军的反应。如果战斗进展顺利,则日军趁机开进苏联的沿海地区。
  张鼓峰临近中苏边界,在图们江口上游20多公里的东岸,是一个海拔只有150米左右的高地。沙草峰是位于张鼓峰北方2公里多的一个山峰,其高度略低于张鼓峰。历史上所说的“张鼓峰事件”,就是1938年夏日苏军队围绕这两个山峰,反复进行决死战斗的事件。
  7月16日,日本陆军参谋本部令驻朝鲜日军司令官中村孝太郎中将命驻朝日军把兵力集中在边境附近,做好进攻准备。
  7月20日,日军参谋总长闲院宫秘密奏请天皇批准对苏作战。天皇裕仁深为忧虑。天皇想,此次对苏作战是极其危险的,如果苏联方面正式进行回击,从日苏之间的军事力量和经济力量对比来看,日本不是苏联的对手,必定会陷入严重困境。为此,天皇明确反对此次作战。
  由于天皇没有批准对苏作战,参谋本部也就没能对驻朝日军发出动用武力的命令。尽管如此,参谋本部并未向驻朝日军传达天皇的要求,只说动用武力的问题“暂时延期”了。另一方面,参谋本部作战课和驻朝日军的参谋长长勇等人仍在心照不宣地进行合作。尽管在张鼓峰发动战争的计划被制止了,但他们却制造了所谓“苏军在张鼓峰附近的另一丘陵地带越境进攻迫使日军反击”的借口,在7月30日向苏军开战。
  这一天的夜晚,日军以从朝鲜调来的第19师团为主力,在炮兵掩护下,向张鼓峰、沙草峰苏军阵地发起进攻。苏军顽强抗击,终因寡不敌众,在早晨6时25分丢失了张鼓峰、沙草峰两高地。
  8月3日,苏军第40步兵师奉远东方面军司令部的命令,在道路泥泞和气候恶劣的条件下,经过三天的急行军到达了作战地区。
  8月5日,苏军2万余人在近百门大炮、200多辆坦克的支援下,向日军发起了反攻。经过艰苦的战斗,苏军终于夺回了张鼓峰和沙草峰高地。8月7日,日军从早晨开始发起了近20次殊死的冲击,企图夺回丢失的阵地,但均告失败。被击退的日军把3000多名死伤的官兵抛弃在战场上,仓惶退到了图们江口西岸。
  8月6日,关东军司令部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给东京发去了令人惊慌的消息:俄国人以优势兵力对张鼓峰高地转入反攻。日军被迫放弃已占领的阵地。战斗仍在激烈地进行。
  东京大本营接到电报后,感到情况紧急,立即给驻莫斯科的重光大使发出指示,让他迅速与苏联领导人进行谈判。
  几天前,东京刚刚给重光大使发出不与俄国人举行任何谈判的命令,要他抵制各种和平建议。可是现在的形势相反,有田外相、板垣陆相、米内海相和参谋总长闲院宫等在参谋本部的办公室里整整坐了一夜,急切等待着重光大使从莫斯科发回有关和谈结果的报告。
  外相手里拿着有关张鼓峰材料的文件夹,在办公室里来回走着。他明白,这些文字材料起不了多大作用。外交上的根本论据就是实力,可实力不在他们一边。不过,他仍然把他的前任准备的这个文件夹留在手边。万一将来要给重光大使下达什么新指示,这些材料还能用得上。
  时间过得真慢……有田外相展开文件夹,漫不经心地翻着文件。板垣陆相懒洋洋地眯缝着一双惺忪睡眼,默不作声地注视着有田外相。
  就在这时,陆军次官东条英机走进了办公室,他说:“重光大使与苏联大使的谈判已结束,详细内容将用密码电告。”
  办公室内的紧张气氛更浓了。译报员终于送来了会谈的详情,双方已达成互谅协议,同意维持在张鼓峰地区的旧边界。
  板垣陆相长长地松了一口气,他说:“这是暂时休战,等着瞧。”
  通过“张鼓峰事件”,日本大本营得出了这次武力侦察的结论:苏联并无大举出动之意,日本可以平安无忧,继续实施对华作战。同时,日军在张鼓峰地区遭到的失败,使陆军将领们不得不作一番思考。但仅仅是思考而已,他们决不会因为这次失败而放弃向北推行的皇道计划。
  1939年3月,希特勒和墨索里尼的成功,给日本将领们的战争情绪加了温。陆相板垣致电希特勒,对他占领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地区表示祝贺。电文写道:“帝国军队对德国实施苏台德战役的成功表示由衷的喜悦和祝贺,并祈祷神保佑获得更大的成功……”
  1939年5月,为了对援助中国抗战的苏联进行武力恫吓,日军又在中国东北的西部中蒙边境制造了诺门坎事件,发动了规模较“张鼓峰事件”更大的反苏军事挑衅。
  诺门坎地区位于蒙古东部与黑龙江省交界的地方,亦称哈勒欣河地区。外蒙古具有重要的战略价值,连接苏联东部和西部的大动脉——西伯利亚铁路的东段就位于离蒙境不远的北面。日本认为,如果占有外蒙古,“就可以使苏联势力退出远东”。
  早在军事行动之前,日本关东军就对诺门坎地区苏蒙兵力的配置及当地地形和自然条件,进行了周密的侦察。1939年4月,关东军司令部根据详细的侦察,策划制定了《满苏国境纠纷处理纲要》。该《纲要》认为:在边界线明确地区,苏蒙军如越境,就“迅速歼灭之”。为此,“暂时地进入苏蒙境内亦可,如在边界线不明确的地方,可由防卫司令官独立自主地认定边界线”,在此地区与苏蒙军发生冲突时,“不论边界如何,务期取得胜利”。
 


12。南进!(2)12。南进!(2) 
  

  得到大本营陆军参谋总长的批准后,关东军司令官立即开始实施进攻苏联的“大津”计划。
  关东军打算为张鼓峰战斗的失败进行报复,决心至少要推进到贝加尔湖。
  为完成“大津”计划,关东军组建了第6军,委任荻洲立兵中将为司令。该军辖2个师团,并配属步兵13个大队、反坦克炮112门、坦克70多辆、汽车400辆和200架战斗机。
  这次行动已不是国境线上的一次小冲突,而是使用战略部队的一次战役。
  为此,日本大本营内展开了激烈争论。一方主张严惩苏军,一方认为应少惹是生非。最后还是主战派占了上风。板垣陆相出来说:“只是为了一个师团的小事,用得着如此面红耳赤地争吵不休?干脆交由关东军自行处理。”关东军司令官在得到日本大本营的同意后,便立即像一匹脱缰的野马奔腾起来。
  6月27日,日军突然出动大批机群,对塔木斯克机场等军事设施进行了闪电袭击,击落击毁苏军飞机124架。
  7月2日夜,关东军第23师团主力强渡哈拉哈河,向蒙军第6师发起了进攻。日军由于数量上的优势,在7月3日拂晓前占领了巴英查岗山及其附近地区。
  苏联前线司令官朱可夫随即命令所有的预备队立即向巴英查岗山方向前进,并向日军展开进攻。同时命令炮兵和轰炸机、歼击机加强对哈拉哈河渡口的轰炸和炮击,阻击日军继续渡河和在巴英查岗山地区的兵力集中。
  上午9时左右,苏军坦克第11旅前卫营的先头分队进抵巴英查岗山地区。随即,双方在一望无际的大草原上,展开了一场激烈的厮杀。
  苏军指战员在力量悬殊的情况下,勇猛顽强,向云集在巴英查岗山的日军展开了猛烈攻击。战至5日凌晨,日军的抵抗被粉碎,开始仓惶退去。几千具日军尸体,大量被击毙的马匹,被击毁的火炮、车辆,遍布巴英查岗山。
  随后,朱可夫将军下达了转入全线防御的命令。荻洲立兵中将认为,苏军放弃积极的战斗行动,显然是疲惫不堪,无力发动进攻了。彻底粉碎苏军的决定性日子到了。于是,他洋洋得意地把这一情况报告了东京大本营。荻洲立兵中将宣称,苏军最多只能在诺门坎地区集中1100余名步兵和1万名骑兵,而日军的兵力则超过苏军的五倍。况且,苏军后勤运输极度困难,甚至行军厨房用的柴禾,也要到500至600公里以外的地方用汽车拉。
  东京大本营欣喜若狂,立即敲了定音鼓:胜利,彻底胜利!板垣陆相对记者发表谈话:俄国人无能力作出重大之举。他们在日本的英勇精神面前软弱无力。帝国军队占有数量上的优势。俄国人惟一能走的一步棋,就是被迫退到沙漠和沟壑中进行防守。事实上俄国人已承认自己失败了。俄国军队被粉碎了!日军沿皇道前进!
  关东军更是欢天喜地。他们认为,在诺门坎附近即将粉碎俄国人……
  日本人正在准备进行最后一次毁灭性的突击。军队不断向冲突地区集结,并从旅顺口运来了重型要塞炮;据说,这种炮可以摧毁任何防御工事。第6军像一根压紧的弹簧,又像沙漠里的一条眼镜蛇缩成一团,准备突然出击。
  关东军司令部根据参谋本部的指示,签署了命令,派联络官送往各军。命令中说:天皇在上,祖先有灵,对苏军阵地的进攻将于8月24日拂晓开始。
  这一军事机密倒是没有泄露。可是,日军统帅部万万没有想到,苏军大反攻的时间比他们提前了四天。原来,苏军转入防御不过是朱可夫将军的计谋。
  苏军一边发布假情报,使日军弄不清苏军的真实意图;一边增派大量的军队准备反攻。到总攻前,苏军在第一线的战斗部队已有3个步兵师、7个坦克旅和2个炮兵团,另有5个师和大批飞机处于待命状态。
  1939年8月20日,是个星期日,天气晴朗。日军根本没有做防御准备,军官照常到外地休假。5时45分,朱可夫将军下达了进攻命令。苏军炮兵立即向日军猛烈开火。在空中,150架飞机进行猛烈的轰炸和扫射。日军在炮火中四处奔命。
  经过五天的激战,苏军以优势兵力完成了对拥有7万名精锐步兵的日本第6军的合围。这一战,日军共死伤5万多人,损失飞机180多架,火炮损失达72%,可以说是遭到彻底的失败。
  8月23日,正当日军在中蒙边境被打得惨败时,苏德两国正式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按照日本人的话说,希特勒把日本兄弟给出卖了。对此,日本内阁大臣们怒不可遏,立即向德国政府提出了强烈的抗议。
  由于德苏缔约,宣告了刚刚上台不久的平沼内阁的外交惨败。在内外交困的情况下,8月29日,平沼首相被迫宣布辞职。他在辞职声明中痛悔莫及地说:“欧洲形势复杂离奇,我国以往的政策到此为止,本人辞职下台。日本帝国需要新的首相、新的内阁,另行制定新的外交政策。”
  张鼓峰、诺门坎两次北进失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3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