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红颜,我们的手-第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书前代序,是陈长华就另一幅梵高最后自画像所写的短文《那双绝望的眼睛》,说:“难道就像你的遗言:‘悲痛的事,一生无以解除’?”“直到这最后一幅自画像,一双眼睛还坚持着,盯着凡间俗人。你的眼睛不能朝别的地方看吗?”
不但眼睛,梵高所有的画,几乎都有一种逼视的沉痛光芒。
一生无以解除。
永远的辉煌,梵高,照亮也刺痛我们平庸的心。
一九九三年十月
《亲爱的提奥——梵高书信体自传》,'美'珍妮·斯东、欧文·斯东编,平野译,四川美术出版社,一九八三年八月第一版,一九九二年九月第二版。一九九五年十二月得于周生之赠。
好友周生知我心意,帮我买了这本旧书新版。原书是斯东夫妇因见梵高致提奥书信集太厚太贵,特意认真缩编,以使梵高的文字能走向一般公众。我一九八九年底从大学图书馆借阅过,常常深夜在烛光下抽着烟、喝着酒、对照着梵高的画作读之,看梵高如何在疯癫中仍念念不忘绘画、对色彩的疯狂追求、与高更的友谊、对法国南方灿烂景色的赞美,等等。他与弟弟提奥在信中反复谈着用钱,那种贫困令人心酸;但,他对人生始终诚挚,就算在树阴里也要加上古铜色的明亮光辉,所以全书总让我读得感动。
当时的初版是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的,封面是紫黑底色中有如冲天火焰般的紫红丝柏树。一八九〇年七月,这棵丝柏熄灭了;整整一百年后,我们在这样的时间毕业,步入梵高所不能见容的浊世。此书后来另一好友罗生买到过湖南版,书名叫“梵高自传”还是“梵高书信选”什么的(后来他以内容有出入而扔了);又有四川版重印,把当初书名的正、副题对调了。我都没有买,因为喜欢“亲爱的提奥”这句话,觉得那些改动有商业的考虑意味;我无法接受少年时遇到过的、对梵高本人合适的好名目被商业行为败坏,至少,我要在书籍上保存最后一点点苛求,直到它回复原样。
不过,苛求并不能彻底,新版的封面已无复当年神韵。这也是对的,有多少东西能在时间的河流中好眉好貌原汁原味地保留下来呢?
得书后随手重翻一下,又一次感受到梵高的气息,那种恬静、专注的态度,那种拙美的文字。像当年我所感叹的,他说得真好啊:“对于痛苦这种事情,我们知道得很少,最好还是低头傻看麦田。”
二〇〇五年元旦暮色中汇辑整理
第二部分 画中有话第15节 老梵高,老塞尚
梵高不谈艺术快一百年了
抄两段我认为是通人之论的文字:
叶灵凤先生在《寂寞的亨利摩尔》(《读书随笔·二集》)中说,有一回,现代艺术家摩尔一件比例悖于真人的人像雕塑摆在香港展览,引来市民窃笑。这本是自命高雅者叹息世风的绝好材料,但叶先生说:“这种艺术感受上的距离,一般浅见的批评家就用来作艺术欣赏力、理解力的高低判断,这实在是错误的。这不过是习惯的差异,不是艺术水准的差异。”说倘是香港市民不感陌生的中国古代建筑,再夸张变形也会引来喜悦的赞叹声。文章最后说:“这就难怪摩尔的那位妇人,坐在草地上显得有点寂寞了。”
巴黎的张宁静先生写了一本风趣的小书,叫《给女人看的永远是半边》。其中一篇谈艺术之难懂,说法兰西人热衷于看艺术展览,目的不过是去展览他们的衣服。也难怪,因为艺术与现代社会纠缠在一起,便产生许多让人糊涂的问题,比如梵高生前不为世人认识,毕生只卖出一幅画,何以今天其作品成为富豪争逐的宠儿?等等。因此文章最后说:“当你穿着漂亮的衣服跻身于衣香鬓影的展览会场之时,却千万不要想着问号的问题。浪漫的情调,得体的谈话,优雅的风度才是最重要的,让艺术归于艺术,归于梵高,而梵高已不谈艺术快一百年了。”
寂寞是永远的。这是因为寂寞并不源于常为人自诩的“曲高和寡”,而源于“习惯的差异”、“陌生”,源于人之不同所产生的隔膜——这些正是永难消除的。看清这一点自可心平气和。能向公众大谈寂寞者常常并不真寂寞,或只是想用大谈寂寞换取不寂寞。“寂寞”,渐渐已成为一种被滥用的标签而有悖于其本质了。
真的,让艺术归于艺术,归于热爱它、默默安守它的大师,让它和他们寂寞长眠。有时真情愿我们只是谈谈漂亮的衣服,也不要用隔阂的喋喋不休去打扰那份安宁。
一九九五年四月十二日
喜欢老人的塞尚
正如张爱玲在《谈画》中自承的那样,我少年时也是不太懂塞尚,只喜欢梵高、高更等人,因为他们抓住某一特点,发展到顶点,鲜明、偏执,引人入胜,充满多方面的可能性。
直到一次读到心爱的画家莫迪利亚尼的一句话:“塞尚画的肖像在表达人生的无奈感受上与我有共同之处。”这话使我惊讶,短命的莫氏,笔下人物的忧伤和色彩都是浓烈的,带着神经质,与含蓄的塞尚可谓各走一端,何以会出此言?于是认真地读起塞尚来。
塞尚的贡献与成功首先在于静物画。他早期追随过印象派,但后来觉得他们孜孜以求的闪烁的阳光和流动的大气,都是转瞬即逝的东西,便放弃了对线条的追求,转用稳定的、单纯的、坚实的结构、形体和色块,表达对世界的感知。(据迟轲《西方美术史话》)
塞尚的人物画与静物画的态度是统一的,人物都是安稳于现实中,变得世俗、惨淡、朴实无奇,但总归是远离了那些虽然美丽但在生命中并不牢固的、转瞬即逝的因素。要表现这种态度的最佳主题莫过于上了年纪的人,塞尚正是这样做的。他曾在致鲍列尔的信中说:“我最喜欢那些年事已高的人的模样,他们因循世俗,顺随时务。”对他画的老人(包括老年自画像),张爱玲的《谈画》一文有极出色的描述:迷惑、留恋、沉哀、忍耐、惆怅、安然、洞明世事、看开了、平静微笑……这便是塞尚笔下的老年。
人在现实中,也一点点地开始“因循世俗、顺随时务”,渐渐明白“偏执、鲜明、引人入胜、多方面的可能性”是多么靠不住,便亲近起塞尚来,这个追求单纯、稳定、坚实的男人,给人一种可信赖的亲切感。美总是“闪烁、流动、转瞬即逝”的,现实中人不能奢侈,只像塞尚那样,一个花瓶、几个水果、一支烟斗,就支撑起平凡而实在的人生了。当然,那可真是凡俗的物什。或许也正因此,这位“现代绘画之父”今天已渐渐寂寞。
塞尚画的毕竟是上了年纪者,然而时代如此催迫着人,使得像莫迪利亚尼、像我这样的年轻人,在一面把强烈的色彩涂上生命画幅的同时,一面也与塞尚的无奈深心相通。时代老人!
一九九一年一月四日初稿,一九九六年三月修改,以纪念塞尚辞世九十周年。
今按:文中对莫迪利亚尼表示与塞尚“有共同之处”感到惊讶,乃因当时对两人了解未深。事实上,塞尚可能是对莫迪利亚尼影响最大的画家、是他一直崇拜的对象,莫迪利亚尼唯一临摹过的就是塞尚。
第二部分 画中有话第16节 冬阳献给比亚兹莱
比亚兹莱,这个短命的世纪末天才,其成就之耸人耳目,以至鲁迅竟称:“没有一个艺术家影响现代艺术如他这样的广阔。”或嫌稍稍过誉,那且举三个艺术影响之外的影响例子:
一是高傲不可一世的王尔德,碰上比亚兹莱竟也有了危机感,因为比亚兹莱为他的《莎乐美》所画插图太具独立性也太出色了,王尔德担心被喧宾夺主、自己的文字反倒成为“插图的插图”,这是他与比亚兹莱闹翻的一个重要原因。——王尔德真是幸运,有比亚兹莱为他作了那么精彩的插图。王尔德又真是不幸,替他画插图的是比亚兹莱!那些画确是能夺去、留住人的眼光的。
二是鲁迅,印行了我国第一部《比亚兹莱画选》,乃是不满于叶灵凤对比亚兹莱的模仿,而要让人“看看他未经撕剥的遗容”,这正是对比亚兹莱太喜爱所致。(他为“画选”写的那篇《小引》,对比亚兹莱的评述十分精到,我读后惊为“第三个鲁迅”。)
三就是叶灵凤,鲁迅嘲笑他“活剥比亚兹莱”,他却没有反击,原因之一肯定也是出于对比亚兹莱的心爱,而情愿硬挨下来。——一个只活了二十六岁、没受过正式专业训练的年轻人,竟让王尔德、鲁迅、叶灵凤这样的人物有如此这般的反应,那是多么的骄傲!
我没能见到鲁迅编印的《比亚兹莱画选》,对比亚兹莱的热爱,却是拜叶灵凤所赐。那是从《读书随笔》所得的珍爱之一,一九九〇年四月,还临摹了该书采用的比亚兹莱作品中最喜爱的《蓝披肩》,至今,这幅大学最后一个春天的小画仍挂在我的书房壁上。
曾将比亚兹莱怪异华丽、对比强烈的画风喻为“像是李贺的诗”的叶灵凤,多次提到他一个长久的心愿:为比亚兹莱写一篇评传、编一本画选。为此,他早年已花了不少钱购置比亚兹莱的画册,抗战时失散后,晚年在香港又不惜重金,重新搜集了一批其作品集、传记、评论等以作准备。可惜始终没有完成。他曾因上世纪五十年代时张望编出了一本《比亚兹莱画集》(辽宁画报出版社),聊以自慰说有此则自己的志愿也可搁起了。其实那本“画集”收图不过六十幅,比鲁迅的《画选》十二幅虽多,却也只是比亚兹莱作品中的一小部分而已。
事情总在慢慢进步:
——辽宁出版社一九八一年增订再版的《比亚兹莱装饰画》,收图一百〇二幅。
——漓江出版社一九八八年四月出版的金立德编《比亚兹莱插图艺术》,收图二百〇二幅。(我一九九三年十一月购得。该书印刷质量甚差,未能反映出我心爱的比亚兹莱的黑白精妙。)
——其后,安徽美术出版社出版的韦君琳编《比亚兹莱黑白装饰画选》,收图二百六十九幅。(此书无出版日期,我于一九九六年六月生日当天收到罗生寄赠。这本恰好的礼物,印刷则象样很多,又是大开本,看得悦目。)
因此,当二〇〇三年十一月购得《比亚兹莱大师图典》(“紫图大师图典丛书”编辑部编著。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二〇〇三年十月一版),见其竟敢号称“首次以最大规模将比亚兹莱的作品集结”,不禁失笑:它统共不过一百七十幅。
但它也有胜于金、韦二书之处:一是收入了些比亚兹莱生前未能出版或出版时遭删削的作品(主要是色情意味过于彰显者。书中还将出版时的删改图与原作进行对比)。二是收入了2幅油画(比亚兹莱致力于书籍插图、装帧和招贴海报设计等,油画很少,一般也没见介绍过)。三是另附了几幅对比亚兹莱产生过影响的作品。四是印刷精美清晰,全部用铜版纸,较好地还原了原作的风貌效果;有二十余幅还是彩印,使我们看到了把黑白二色用到极致的比亚兹莱的另一面。
不过,这还不算本书的最大特色,它更主要的价值在于对其中117件作品的解说文字,不但是内行、到位的作品分析,还旁及与该画相关的比亚兹莱当时情况、围绕该画的故事等,把比亚兹莱的生平经历、各阶段创作风格都融汇在一起。包括引用他的书信、言论,采录评论家的评点和当时舆论的反应,介绍他的生活细节、与他关系密切的人物、甚至是他为之插图的作家和书籍情形,等等。由此,不但知道了许多熟悉的作品的出处和背景,还读到许多有趣的内容,如:
比亚兹莱自述与促使他走上艺术家之路的大画家伯恩—琼斯初次见面的戏剧性情形;
比亚兹莱在作品中对王尔德、惠斯勒的讽刺性描绘;
比亚兹莱与王尔德的恩怨我们已基本了解,但原来在他俩生命末期都落魄出走法国时,在同一旅馆中还曾有过一次偶遇,不过仍然是不愉快的;倒是惠斯勒与比亚兹莱最终达成和解,还有过感人的对话;
为比亚兹莱拍摄了那张枯手托腮凝思照片(是我所见最好、最切合主人公气质的肖像之一)的埃文斯,是个书店老板,不但在比亚兹莱早年囊中羞涩时经常免费借书给他,还引荐他得到为《亚瑟王之死》画三百多幅插图的工作,从而使他一举成名并得以成为职业画家;
比亚兹莱独特的烛台图案签名,很可能是因为他喜爱在烛光下作画,他毕生都把两个独特的烛台带在身边,直至客死异乡;
比亚兹莱因受王尔德事件无端牵连而潦倒的后期,出现了两个密友,史密瑟斯和拉夫洛维奇,在经济上给予他支援,史密瑟斯还使他走上另一个创作高峰,但他俩一个是臭名昭著的色情书籍出版商,一个是虔诚的天主教徒,因此比亚兹莱给他们的信件会使用不同的语言、谈论不同的话题;
史密瑟斯作为有胆色的出版商、有品味的藏书家、有慧眼的鉴赏家,对困境中的艺术家们不惜变卖家产援助,以至去世时几乎一贫如洗;那个促使比亚兹莱最终皈依天主教的拉夫洛维奇,则写过研究同性恋和双性恋的医学专著……
(本书没有提到一个细节:比亚兹莱后期受史密瑟斯的影响而创作愈发大胆,但又因信奉了宗教,死前不久曾请求史把他那些“不良绘画”毁掉——幸亏史没有听从——这种临终转折、晚年向善、老来道德的情况,是很有意思的话题,我曾搜集了几个例子,后来在“书架之南”的《要年轻野火,不要年老自焚》中略谈过。)
在比亚兹莱的传记还没有中译本的情况下,这些解说篇章可算是比较丰富的资料;且由于画作以时间为序编排(但彩图置于最前,为同一本书所作的插图则安排在一起),把它们随那些惊才绝艳的画作读一过,也就能了解了比亚兹莱的人生与时代的侧影。因此虽然书不便宜,还是值得的。
当然,此书还不能说可弥补叶灵凤那本书未编成的遗憾,因为他毕竟与比亚兹莱有过那么特殊的缘分。但既不能起死者于地下,只好盼望今后还有更齐全的比亚兹莱出版物:画作全集;文学作品(比亚兹莱更看重自己的文学才华,写过一部未终卷却已被称为集中了“英国颓废主义的精华”的小说《在山下》,以及几首诗歌);书信集;传记。
——安静的冬日下午,坐厅中沙发、对阳台花木外的明媚阳光,美美的看完全书,又一次好好享受了比亚兹莱。1995年底,我曾将搜集到的报刊所载比亚兹莱画作合为一个小辑,题曰《冬阳献给比亚兹莱》;如今时节相近,在他那些令人叹为观止的作品面前,还是想不出比那拙劣句子更好的题目了……
一九九六年六月、二〇〇三年年十一月;二〇〇五年一月略修订
第二部分 画中有话第17节 通向春天的窗子
二〇〇二年二月四日是立春,特意在这一天让网上大洋书城送来一本《欧洲近代绘画大师》,以自度吉辰,为这好节气添一份纸上春色。
这类讲西方艺术的、彩图精印的书近年出了不少,已令人眼花缭乱;看到意大利人利奥奈洛·文图里此著的出版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