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乌托邦影录 >

第2章

乌托邦影录-第2章

小说: 乌托邦影录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消化”系统上,我们出了问题。    
    廷(ting)    
    对,是“消化”系统。    
    我上学的时候,一次在阶梯教室上历史大课,历史老师出了一个题目让同学们公开演讲。题目是:近代中国为什么落伍了。    
    有的同学说,没有强大的海军,所以中国落伍了;有些同学说,因为慈禧的存在让中国落伍了。    
    总之花花绿绿,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角度和观点。    
    当时我也发表了自己的比较异类的观点是:因为我们的文明落伍了。    
    雅(yall)    
    文明?太含糊了吧?    
    廷(ting)    
    其实不然,确实是文明落伍了,文明包括政治、宗教、法律、文化、军事等等的综合体。更包括裹脚布,包括长辫子,包括三妻四妾。这个文明就是我们的“消化”系统。    
    我们总是错过一次次的文明改造,导致我们的消化系统不健全。    
    雅(yall)    
    你知道吗?有人说,中国农历的癸末年,就是中国每一次绝好变革的起点。    
    可是我们一次又一此地错过。    
    18世纪的癸末年,历史选择了曾国藩,可那时他遇到了一个末落王朝的挣扎。    
    19世纪的癸末年,历史选择了李鸿章,这个毁誉参半的老人,遇到了内外都动荡的中国,一个新思想,新文化,新文明交错中混乱的中国。    
    今年又是一个癸末年,我们首先遇到了“非典”。这也是新政府领导阶层的一个考验,同时也是对我们国民素质的大检查。之后,就是等待一次提升。    
    廷(ting)    
    我们消化系统的新陈代谢良好,我们的文明才可进步更新,我们的每一次变革才会彻底。    
    变革就是十字路口。    
    但路口上,问对了人就会少走冤枉道。


给历史续杯红茶——历史影像SHOW历史电影SHOW(4)

    问路(笑话)    
    出租车司机:上哪呀?    
    乘客:王府井。    
    出租车司机:哪呀?    
    乘客:我不是说了嘛,王府井。    
    出租车司机:丫你耳背呀你!王府井哪呀?    
    乘客:对不起,王府井还有几个吗?    
    出租车司机:你丫哪儿人呀?    
    乘客:河南。    
    出租车司机:你们河南有几个呀?    
    乘客:对不起,大哥,当然一个。大哥,俺是河南乡下人。您是首都人,一等公民。小弟第一次来,您看,我给您加点钱可以吗?    
    出租车司机:您以为这是你们外地呢?坐出租还讲价?    
    乘客:?!(没词儿了。)    
    出租车司机:王府井长着呢,您到哪头儿?    
    乘客:最近的一头。    
    出租车司机:您下车吧。    
    乘客:怎么了,大哥?    
    出租车司机:下车!    
    乘客:我——    
    出租车司机:看到没?前面这个路口就是。    
    《南华早报》招聘广告…大内公公篇(图片略)    
    英明神武的大侠看到招聘告示    
    误以为宫中在聘请大内将军    
    其实只是招聘大内公公(太监)    
    带出了不适合的工作    
    结果自然十分严重(变成了太监)!    
    广告词:为了不找错,还要看每星期五免费派送的《招职》杂志!    
    廷(ting)    
    站在十字路口的选择,有时也是一种“偶然”和“必然”的选择。《末代皇帝》中,城内、城外,是“城墙文明”与“海洋文明”的平行对话。    
    一个人的悲剧也成了一个民族的悲剧:    
    一人是“无知”的小皇上,一族是老朽的大清帝国。    
    雅(yall)    
    你是把东方文明和西方文明的对比,按“城墙文明”与“海洋文明”来比喻。    
    这一点国内就有很多历史学者,站在完全对立的观点看它。    
    廷(ting)    
    你是说:“城墙文明”与“海洋文明”的不贴切?    
    雅(yall)    
    是的,你认为呢?    
    廷(ting)    
    这中间似乎就在论辩一个“偶然”和“必然”的选择问题。    
    有很多学者认为,中国人选择“城墙文明”或者叫“黄色文明”是一种必然。    
    这是跟中国的地理环境所决定。    
    翻开中国的地理图册看,数千年来,华夏文明就是生活在一个独立、相对封闭的“三面无径、一面看海(统统无法逾越)”的环境下发展的。而这种环境必然诞生了一个发达的、自给自足的农耕文明。    
    而我们再来看看西方的“海洋文明”(蓝色文明)。我们知道西方文明的诞生地是地中海地区。古希腊、古罗马,包括古埃及、古巴比伦文明都是围绕着地中海而诞生的。地中海沿岸,北面的欧洲多山岭,南面、东面多沙漠。是一个无法依靠农耕文明而“自给自足”的文明。    
    所以“地中海”文明注定了要开展海上贸易,甚至到海外掠夺而获得生存的空间。    
    雅(yall)    
    所以从这一点看,“海洋文明”和“城墙文明”的选择是一种必然了。    
    廷(ting)    
    从郑和下西洋和哥伦布航海的目的,就可以看到这两种文明的差异。    
    郑和下西洋所到之处只要对方表示承认“大明”帝国即可,除了炫耀外,没有其他具体行动。    
    而哥伦布的航海目的,就是在于永无止境地去拓展新的空间,新的殖民地,发现新财富。    
    电影《1492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剧照略)    
    在海洋是否可以横渡的论辩中:    
    被问: “假如你横渡大洋,到达亚洲,能为西班牙做些什么呢?”    
    哥伦布:“根据马克波罗的说法,中国是世界上最富有的王国,连最普通的房子都是用黄金砌的屋顶。”    
    被问:“如果上帝希望我们接近亚洲,你认为他会等着你去向世界证明这一切吗?”    
    哥伦布:“他选择了一个木匠的儿子(指耶酥)证明了这一切”    
    被问:“所以你认为你是被选中的人?”    
    哥伦布:“我敢证明向西航行能发现亚洲。”    
    '这正应验了这句话:只有偏执狂才能成功'    
    反对者之一说:“他(哥伦布)的这种想法是危险的,如果他有翅膀,毫无疑问他会从天空中飞回来,告诉我们说天堂是不存在的。”    
    哥伦布在美洲登陆了,这最早的“文明”碰撞开始了:    
    旁白(哥伦布):“1492年,11月12日。    
    我想,我们到达的伊甸园。    
    当然,这就是世界在最初时候的样子。    
    如果当地人听从我们的办法,    
    就可能被说服而不使用武力,    
    我相信,没有人会在我们之前看到这片陆地。    
    我们是带着和平和荣誉而来。    
    他们不是野蛮人,    
    我们也不会那样对待他们。    
    而是对待他们,    
    就象对待你的妻子和孩子。    
    尊重他们的信仰。    
    掠夺将会得到鞭挞的惩罚和刺刀的威胁。”    
    新大陆的第一栋建筑立起来,当钟楼的钟声响起,人们开始祷告。    
    但这一切都是理想化的。    
    在这个新大陆,他们没有看到桥梁、城市,传说中大量的香料和黄金,包括马可波罗描述的“黄金堆砌的屋顶”    
    当哥伦布把从印地安人处带回的金子展现给西班牙皇后时,皇后把印地安人的黄金面具罩在了眼前,说:我非常满意!


给历史续杯红茶——历史影像SHOW历史电影SHOW(5)

    雅(yall)    
    从这部片子看来,西班牙殖民者的最初动机还比较“单纯”。    
    廷(ting)    
    历史中,探险家行动看似“单纯”中的“偶然”,但结果却更富有“必然”色彩。    
    “探险”延伸出的结果是有很大不同的。对比西班牙和英国的贵族阶级。英国的贵族在拓展殖民地的同时是积极参与经济活动的,把财富再次转化成了生产成本。但西班牙的贵族们却是把“海盗式”掠夺来的财富进行挥霍。结果是,英国在殖民拓展后,成为了最强大的帝国,并孕育了现代工业文明。而西班牙殖民拓展后的结局,是贵族们财富耗散后的衰落。    
    安泰人寿广告——意外篇系列(图片略)    
    广告词:    
    1、如果哥伦布不是意外的遇到新大陆。而是,意外遇到了礁石……    
    2、如果落在牛顿头上的不是苹果。而是一颗陨石    
    3、如果阿基米德不是意外在浴缸发现浮力定律。而是意外的滑倒……    
         
    人生中的意外也许能带来灵感,    
    但,也许,只是个意外!    
    “美国安泰人寿”真诚地保险服务……    
         
    雅(yall)    
    这是2001年时报广告金犊奖的平面广告。    
    安泰人寿的“颠覆”式广告做得很到位。    
    我曾经看安泰人寿做的一个“你上保险了吗?”的系列广告。    
    廷(ting)    
    你说的是那几个“半恐吓”式的广告?    
    雅(yall)    
    对,有舞台经理谋杀案篇,还有算命篇等。    
    让人在玩味之余,还能感受内在的幽默与冲击力。    
    廷(ting)    
    其实买人寿保险,就是在买一个人未来的“偶然”和“必然”。    
    很像历史中偶然与必然的逻辑。    
    “偶然”?“必然”?其实无人能去判断。    
    雅(yall)    
    其实,一个人的历史,如同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历史。    
    前段时间读了《安妮日记》,让人感觉生命如萍。安妮的命运就是犹太民族的写照。但放在一个天使般的安妮身上,你会有心灵的震撼!    
    廷(ting)    
    二战题材的历史片,西方人拍了无数的题材。但仍旧佳片不断。    
    但我发现所有成功的反映屠杀犹太人的影片,其共同点就是结构让剧情反差巨大。    
    如《辛德勒名单》是一部正面描写德国人(辛德勒)挽救犹太人的故事;《美丽人生》是在儿童式的喜剧中跟纳粹游戏;而《安妮日记》是一个“天使”的笔记在记录那段肮脏的历史。    
    雅(yall)    
    所以艺术的创造的素材看似有限,但其空间是无止境的。    
    廷(ting)    
    既然谈历史题材的电影,其实是离不开电影人本身的。    
    许多电影人本身就是在用胶片记录着正在发生的历史。所以电影人的艺术创作也是有历史使命的。    
    说到二战的纳粹历史,身兼舞蹈者、演员、天才导演的莱妮。里芬斯塔尔,被称为“奇观之母”。其纪录电影《意志的胜利》是电影理论家人人都会讲到,却又个个笔伐的经典之作。    
    二战后连遭几个国家数次受审,受尽牢狱之灾。一切皆因艺术家站错了队:莱妮成了被纳粹利用的“奇观”歌颂者。     
    德国纪录电影《意志的胜利》(Triumph of the will 1935)(剧照略)    
    莱妮为希特勒设计的壮观场景    
    莱妮与希特勒    
    雅(yall)    
    从艺术家的角度,我抱有对莱妮的同情。    
    因为,女人在政治立场上本身就有些“低能”,更何况是一个感性的人在疯狂的非理性的年代。    
    我只能说:希望这类悲剧不要重演。    
    廷(ting)    
    当然,那是一个有独裁者买单的特例时代。    
    其实在某些西方商业化的电影市场中,政治电影与小众艺术电影成了同名词,随时可能是一单赔钱买卖,成为既不叫好又不叫座的票房毒药。至于是否会引来社会上某些势力的抗议或攻讦,或者极端例子,如在影院门前示威和放炸弹阻挠电影上映等等,都是未知数。譬如法籍希腊导演科斯塔(Costa…Gavras)的电影《Z》却一直被公认为政治电影佳作。    
    《Z》拍于1969年,取材真实事件:希腊自由主义者、和平运动改革家Grigoris Lambrakis在1963年被官方雇佣的刺客所杀一案。    
    《Z》(剧照略)——政治电影的鼻祖    
    故事情节现在看来确实有点像老套警匪片和侦探片甚至今天某些反腐影视垃圾(且为不可回收垃圾)的混合体。也曾有人批评《Z》片太过商业化(譬如有好几段好莱坞式的飞车追逐和缠斗戏),将Lambrakis一案搞成非黑即白的肥皂剧,并质疑现实政治哪有如此简单形同儿戏?对此,加夫拉斯申辩道:《Z》片不是靠小道消息拼凑而成,而是忠实依照当时的调查情形来拍的。    
    雅(yall)    
    加夫拉斯的《Z》在当时很有实验电影的色彩,它让我想起了另一部安杰罗普洛斯执导的电影:《尤里西斯的生命之旅》(ULYSSES' GAZE)。是安杰罗普洛斯为纪念电影诞生一百周年而特别拍摄的艺术电影。


给历史续杯红茶——历史影像SHOW历史电影SHOW(6)

    《尤里西斯的生命之旅》(ULYSSES' GAZE)(剧照略)    
    希腊裔的美国电影导演“A”回到故国放映他的一部有争议的作品,而他此行的真正目的是寻找一部失落的早期影片。从希腊到阿尔巴尼亚、马其顿、罗马尼亚、塞尔维亚、波斯尼亚,寻找电影的过程中他看到的是民族分裂、种族仇恨、武装冲突。幻境的美妙与现实的残酷形成鲜明的对比,将导演真正的意图衬托出来:在巴尔干半岛上曾有一个种族国界全无分歧的时期。他正在追寻的那部影片就是一个见证。    
    廷(ting)    
    欧洲的电影更多地在关注社会意识。    
    雅(yall)     
    我不喜欢太沉重的历史片。我更喜欢电影在娱乐中传递更深层的意识。    
    廷(ting)     
    我们先来看看中国与发达国家在社会意识上的区别。    
    雅(yall)     
    从一小点开始说吧!这样容易理解。    
    廷(ting)     
    那就以社区文化为例。    
    西方主流社区是先有教堂,再有社区的。     
    社区以教会为中心,每个家庭在周末要沐浴更衣参加礼拜。儿童出生接受洗礼,老人死亡举行追思礼拜。从出生到死亡,一个可以关爱生命全过程的教会社区,有宗教为道德的约束;有唱诗班的音乐普及。集体性的娱乐运动也孕育了现代体育的诞生。    
    当然我说的是西方主流社会。所以,中国留学生到西方去,应该要多接触西方的主流社区,感受他们的生活,因为文明的诞生不是在课堂上,而是在人群中。你向往牛津和剑桥,但你知道这最早的学校是做什么的吗?它们是神学院。    
    雅(yall)    
    所以说牛津和剑桥,它们的气质是任何学校所无法比拟的。    
    廷(ting)     
    还有,我要谈谈犹太人。    
    犹太人是一个为世界做出巨大贡献的民族。    
    是一个孕育了爱因斯坦、弗洛依德、马克思等转变人类命运的巨人的民族。    
    有学者研究犹太民族的教育系统和成功的规律,其中有一个绝对重要的“社会”环节:犹太人是信奉犹太教的民族。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