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森豪威尔-第3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西壁防线的敌军的主要威胁。德军的担忧完全是有道理的。向莱茵河推进的
第三集团军,已经暴露在敌军的有翼,并且创造了自去年8 月在法国境内战
斗以来的第一个好机会,对敌人再打一毁灭性的运动战。加菲将军的第四装
甲师在科布伦茨南面渡过摩泽尔河,打破了德军的后方阵地,紧随在盾的是
埃迪将军第十二军的步兵部队。没过多久,沃克将军的第二十军的装甲部队
突破了西壁防线,并向莱茵河进攻。他的部队和第十二军的部队会师后,围
住了洪斯吕克山区的十个师的残敌。与此同时,帕奇的第七集团军攻破了西
壁防线后,正向北继续进攻。
德军此时已乱成一团,他们企图在美因茨和曼海姆西面建立起一道防
线,但未能挡住第三集团军装甲部队的冲击。第四装甲师深入地插进法尔茨
地区,进入了第七集团军的作战区域。在莱茵河畔,除了一个渡口之外,敌
军其他所有可能逃跑的渡口均被第四装甲师切断。第十和第十二两个装甲师
把敌军向东赶往莱茵河,敌军的撤退很快就变成了溃逃。敌军朝着莱茵河上
唯一尚存的渡口施佩耶尔竟相逃窜。
德军的部队被从三面冲击而来的巴顿的装甲部队切割成无数个小块,又
遭到韦兰将军的第十九战术空军部队战斗轰炸机的无情轰炸,加之美军步兵
毫不放松的追击,德军两个集团军的大部被歼,八万多人被俘。3 月18 日,
第三集团军的其他部队攻克了科布伦茨。三天之后,第三集团军作战区域的
德军除被歼的外,全部被赶过莱茵河,法尔茨战役到此胜利结束。
现在巴顿又恢复了与蒙哥马利的直接竞赛。这次竞争的目标是蒙哥马利
称之为“西欧最大河流障碍——莱茵河”自3 月12 日以来,蒙哥马利指挥三
十五个师的庞大军队,正为强渡莱茵河加紧工作。就其准备的规模和喧嚷程
度来说,被称为“劫掠”的渡河战役似乎仅次于“霸王”战役,蔚为壮观的
渡河战斗,事先就被吹嘘为蒙哥马利在这次世界大战中首屈一指的战绩,它
甚至比阿拉曼之役还要伟大。蒙哥马利元帅摩拳擦掌,准备在这次行动中与
“希特勒尚存的西部集团军之精华”较量一番。他集中邓普西将军的英国第
二集团军,克里勒将军的加拿大第一集团军和辛普森将军的美军第九集团
军,准备了约25 万吨物资,其中包括大量水陆两用车辆、攻击舟和架桥材料。
丘吉尔曾生动地描述过这次规模庞大的准备工作。这次行动激发了他那富有
浪漫主义色彩的想象力,他像凯撒当年要过鲁比肯河那样盼望着这一行动早
日开始。他写道:“我们将投入所有的力量。百万大军前面八万人的先头部
队将猛扑过去。大量的船只和浮桥都已准备就绪。在河的对岸,是据守在战
壕里并配备有各种现代化火器的德军。”
英国丘吉尔首相、英国总参谋长布鲁克元帅和盟军远征军总司令艾森豪
威尔将军,都曾亲自来到莱茵河畔,从位于起伏不平的河岸的一座小山丘上
观看了这一极为壮观的渡河场面。丘吉尔从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地点给斯大
林元帅发去一份热情洋溢的电报说,“我和蒙哥马利元帅一起,在他的司令
部。他刚刚下令从以韦塞尔为中心点的广阔的战线上发动强度莱茵河的主
攻。这次战斗将得到3000 门大炮和一个空陆军的支援。预计部队将于今晚和
明天渡过河去,并在对岸建立起桥头堡阵地。一旦强渡成功,一支格外强大
的装甲预备队将乘胜追击。”这份电报中还没有提及空军中将科宁汉指挥的
数百架重型轰炸机和3000 架战斗机正随时待命支援这次代号为“动掠”的战
役。
然而,一次意外的收获几乎使“劫掠”战役成为多余的举动。3 月7 日,
沿着艾弗尔北边推进的美军第一集团军第九装甲师的部队,发现雷马恨的鲁
登夫铁路桥仍然完好无损地横跨在莱茵河上。雷奇斯将军亲自打电话给布雷
德利将军,把这个令人难以置信的消息告诉了他,布雷德利听后在电话里大
声叫道:“好极了,考特尼。有了它,我们就可以把德国大门一脚踢开!”
布雷德利马上认识到夺取雷马根桥后的战机,便对作战部长布尔说:“大
显身手的时机米到了。”但是,布尔反驳说:“你不能攻打雷马根,因为这
与作战计划不符。”然而,布雷德利仍请求上级下这个决心。艾森豪威尔对
他说,“冲过桥去用多大兵力都不要紧,但是务必要坚守桥头堡阵地。”可
是还不到24 小时,盟国远征军最高司令部就对这位最高司令官的慷慨指示作
出了修正。第二天上午,布雷德利接到命令说:“在雷马根不能投入超过四
个师的兵力。”这显然是为了照顾“原定作战计划”而作出的干预行动。
当巴顿的部队推进到莱茵河时,战场的形势就是这样。3 月21 日,巴顿
的第十二军正沿着莱茵河迅速挺进,第二快速机械化部队牢牢地扼守在弗赖
魏因海姆和美因茨之间的地区,第九十师正向美因茨靠拢,肃清了在莱茵河
西岸作战区域内大部分敌军,而第五师也正在其他战区域清剿残敌,第四装
甲师正沿着莱茵河西岸向北挺进。与此同时,第十一装甲师再一次向荣茵河
推进,该师的部分部队已进入沃尔姆斯。到了第二天,3 月22 日,第三集团
军作战区域内莱茵河上所有德军的退路都已被切断。当天共俘获德军11000
名。这表明德军士气瓦解,濒于崩溃。巴顿还得知,第十装甲师的部队已和
第七集团军的部队接上了头,完成了对德军的包围圈。战争形势好得令人难
以置信。“我们还在等什么?”巴顿在没有空中支援,没有地面炮火准备,
没有在敌军防线后方空投空降部队,甚至没有真正得到上级授权进攻的情况
下,发出了开始攻渡莱茵河的信号。巴顿命令一下,当晚11 时,整编第五师
即以两个营的兵力开始渡河,渡河几乎没有碰到什么困难。拂晓时共有六个
营渡过了河,而伤亡人数只有34 人。随后又把一个师的兵力运过河去,从而
建立了美军第二个桥头堡阵地。
“什么莱茵河是一道不可逾越的天堑呀”,“什么东岸部署的是德军的
精锐部队啦”,完全被巴顿的神速行动所戳穿了。蒙哥马利为渡河所作的规
模巨大的准备工作,现已暴露了他当初未能估计到德军已经濒于崩溃。这次
连布赖恩特也为巴顿的行动拍案叫绝。他写道:“当英军总司令还在为3 月
24 日的渡河作准备工作时,巴顿就开始了一场新的攻势。这位第三集团军司
令在圣诞节之日挥师北上,堵庄了德军在阿登的突破口,尔后在3 月初穿过
艾弗尔,挺进到科布伦茨,为阿登之役雪了恨。现在他又挥师转向东南,两
度指挥装甲部队渡过摩泽尔河。。一周内,包围了齐格菲防线守军,此外。
还圈住了数万名士气低落消沉的德军,清扫了莱茵河西岸的残敌,接着,这
位伟大的将领又一次——此次也是正确地——抢在蒙哥马利前行动,胜利地
渡过了莱茵河。”
起初,巴顿对于这次渡河一声不吭,直到3 月23 日,他才打电话对集团
军群司令说:“布雷德利,我已经渡过了河,但先不要声张。”
“什么?你说什么?”布雷德利叫着,“你是说渡过了莱茵河?”
“正是,”巴顿说,“昨天夜间,我让一个师悄悄地渡过河。对岸德军
部队少得很,他们现在还不知道呢。所以先不要声张,先保守秘密,然后再
看看情况会如何发展。”
天黑以后,巴顿又给布雷德利打电话。这次他就不像早上那样压低声音,
这次他大声要求,快向全世界宣布,他们已经渡过了河。他说:“我要让全
世界知道,第三集团军在蒙哥马利未渡河之前就渡了过去!”
“据说还发生了一件与这次渡河有关的、十分有趣的事情,”巴顿后来
写道,“第二十一集团军群定于3 月24 日渡过莱茵河。为了迎接这一惊天动
地的战斗,丘吉尔先生写了一篇演讲稿,祝贺蒙哥马利元帅发动现代史上第
一次攻渡莱茵河的战斗。这篇演讲稿事先录制了下来,由于英国广播公司方
面出了个差错,被播放了出去,尽管第三集团军过河已有36 个小时了。结果
闹出了大笑话。”
就是在蒙哥马利“劫掠”战役发起之日,巴顿在埃迪、科曼和斯蒂勒等
将军的陪同下,以胜利者的姿态过了莱茵河。当他的车开到浮桥中间,他停
了下来,朝河里吐了一口唾沫——有人说他就是这样来庆祝这一事件的。
为了不给敌人以任何喘息的机会,巴顿在五天内在莱茵河对岸建起了两
座桥头堡阵地,尔后又建起了两个。第八军的部队在科布伦茨南面发起了第
二次强渡。巴顿像秋风扫落叶一样,穿过美因茨—法兰克福—达姆施塔特三
角地带,并于3 月25 日夺取哈瑙和阿沙芬堡附近的美因河桥头堡阵地。德军
进行疯狂的反扑,企图把美军遏制在美因河桥头堡阵地,可是未能堵庄这个
突破口。到了3 月28 日这天,第四装甲师向北推进了30 英里,与第一集团
军的部队会了师,并且在威斯巴登—宾根地区围歼了数千名德军。
巴顿向卡塞尔和富尔达疾驶猛进,不使德军有任何守卫防御阵地的机
会。巴顿的装甲部队沿着韦拉河的两岸迅速向爱森纳赫挺进,然后越过富尔
达河,又向前推进了20 英里,从而彻底粉碎了德军想在埃德河、富尔达河和
韦拉河一线站住脚跟的幻想。4 月10 日,第三集团军已开始向穆尔德河进军,
它的装甲部队又以脱缰的野马之势,把埃尔宫特、魏玛、那拿和格拉甩到后
面,一直推进到克姆尼茨近郊才停住脚,五天共推进了80 英里。4 月14 日,
巴顿应邀去参加在美因茨的莱茵桥通车典礼。在剪彩时,他以轻蔑的态度拒
绝使用递给他的一把大剪刀。“你把我当成什么人了?裁缝师傅吗产他咕咕
哝哝他说,“他妈的,给我拿把刺刀来!”
且说盟军百万雄师渡过莱茵河后,即根据艾森豪威尔的命令,迅速从南
北两面包围德国主要工业区鲁尔以及退守那里的B 集团军群。在对鲁尔的包
围圈即将完成时,蒙哥马利于3 月27 日向部下发出一道命令,同时报告了艾
森豪威尔和英国总参谋长艾伦·布鲁克。这道命令的要点是,英国第一集团
军和美国第九集团军(从阿登战役以来归他指挥)必须以最快的速度和干劲
向易北河猛进,直指从汉堡到马格德堡一线。他特别强调需要“突然出击”,
以快速装甲部队为先导,沿途占领飞机场,以备随后用来进行密切的空中支
援。
然而,第二天,即3 月28 日,当蒙哥马利的部队已经开始准备出发时,
发生了一件“爆炸性的事件”。艾森豪威尔不仅完全改变了计划,而且直接
通知了斯大林,以便他的作战行动同苏军的作战计划协调起来。他给蒙哥马
利的信息只是赞成计划中的这一点,即同意蒙哥马利在鲁尔东面同布雷德利
会师。然后,不仅美国第九集团军不让蒙哥马利指挥,而且还清楚表明,盟
军的主要突击方向不是柏林,而是莱比锡和德累斯顿。
艾森豪威尔通知蒙哥马利说:“一旦你和布雷德利在卡塞尔一帕德博恩
地区会师,第九集团军将立即转归布雷德利指挥。那时,他将负责占领鲁尔
和肃清敌军,并尽量少耽误时间,然后他的主要突击方向将沿着埃尔富特—
莱比锡—德累斯顿轴心前进,并同俄国人会师。”
当蒙哥马利向艾森豪威尔呼吁,在到达易北河之前,既不要改变计划,
也不要变动指挥安排时,艾森豪威尔更全面他说明了他的意图:“我的计划
很简单,其目的在于分割和消灭敌军,并同俄国军队会师,只要斯大林能给
我情报,卡塞尔一莱比锡轴心是达到这个目标的最直接的进军线。”
丘吉尔和英国军界人士对此极为恼火,纷纷指责艾森豪威尔越权与斯大
林直接联系,但美国军政要人马歇尔等则支持艾森豪威尔的行动,认为在纯
军事问题上盟军最高统帅有权直接与苏军最高统帅取得联系。英国人的指责
实质上不在于艾森豪威尔同斯大林进行了直接联系,而在他改变了计划,不
让蒙哥马利担任主要突击力量去攻占柏林。
艾森豪威尔为什么要改变目标、放弃了占领柏林的计划呢?事实很明
显,由于希特勒在阿登的反击,盟军耽误了六星期的时间。结果,当蒙哥马
利的北方集团军群在莱茵河畔准备东进时,他离柏林还有480 公里;而这时
苏军已在奥得河边,距柏林只有60 公里左右,并且早已准备攻打柏林了,所
以艾森豪威尔作为一个军人已经预见到,争夺柏林的比赛已经输掉了。
而且,就德国来说,希特勒还在柏林,困兽犹斗。在这种情况下,要强
攻德国首都,就要付出重大的伤亡代价。布雷德利将军回忆说:“假设即使
我们能在朱可夫强渡奥得河之前到达易北河,那么易北河离柏林反正还有80
公里的低地带。在柏林西部一带地区,湖泊棋布,河网纵横。艾森豪威尔问
我,据我看,从易北河冲到柏林,我们要付出多大代价?对这个问题,我说,
我估计我们大约要损失十万人。”并且,在雅尔塔会议上,苏美英三大国已
经划定了各自在德国的占领区,柏林是在苏联占领区内。即使美军付出这么
大代价占领了柏林,布雷德利说:“我们还要退出来,并把地方让给人家。”
所以美国高级将领不愿为了政治上的威望而付出这样重大的牺牲。
还有,在1945 年的最初几个月里,美国情报部门获悉,希特勒在德奥边
境的萨尔斯堡一带山区,以伯希特斯加登为中心,建立了“民族堡垒”,储
备了大量的弹药物资,甚至修建了飞机制造厂,准备纠集纳粹狂热分子,负
隅顽抗。布雷德利在回忆文章中写道:“在当时,传奇式的堡垒在我们看来
是完全现实的和非常严重的威胁,我们不能轻视它。它一直严重地影响到我
们在战争最后几星期里的战术思想。”艾森豪威尔在《远征欧洲》一书中对
此问题也这样写道:“如果让德国建立了‘民族堡垒’,它就可能迫使我们
陷入旷日持久的游击战争,或者是陷入代价很大的围攻战。。十分清楚,纳
粹打算作这种尝试,而我决不能给他们实现这种尝试的机会。”
由于上述原因,所以艾森豪威尔决定不同苏联争夺柏林,而是尽量利用
美国军队去占领德国,肃清纳粹顽抗势力。
然而,丘吉尔对此极为不满,在他的心目中,“柏林是头等重要的政治
目标”。这位资产阶级政治家懂得,欧洲是大国争霸的重点,并且他已经看
到,未来争夺欧洲的斗争将在苏联同英美等西方国家之间进行。因此,对西
方来说,对抗的起点越靠欧洲东部越好。由于这些原因,丘吉尔强调柏林是
“英美军队主要的和真正的目标”。早在3 月11 日他就写信给艾森豪威尔说:
“所以我宁愿十分坚持我们渡过莱茵河所确定的计划,就是美国第九集团军
应该和第二十一集团军群一同向易北河前进并越过柏林。”当丘吉尔得知盟
国最高统帅已改变计划,不让蒙哥马利去攻打柏林时,他急得像热锅上的蚂
蚁,赶快于4 月1 日打电报给罗斯福,反复重申自己的主张:“我认为从政
治立场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