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我的孩子不是天才 >

第17章

我的孩子不是天才-第17章

小说: 我的孩子不是天才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 从表面看起来,大卫的妈妈并没有拒绝大卫的要求。她和蔼地说:“亲爱的,自己去储蓄箱拿。”大卫就到平日储蓄硬币的箱子里去找。但是,大点儿的硬币差不多都被妈妈用掉了,大卫怎么也凑不够自己需要的钱。    
     “妈咪,不够。”大卫喊。    
     这时,妈妈也来帮大卫一个硬币一个硬币地数,确实是凑不够。此时,妈妈就笑着说:“古老的中国有句谚语,叫一分钱难倒英雄汉。妈妈今天去洗衣服,因为差一枚硬币,几乎烘不干呢。”    
     这时,大卫想起他曾看到的那枚硬币,深为自己的无动于衷而惭愧。    
     大卫的妈妈接着说:“你爸爸小时候,因为家里姐弟多,没少干过钟点工呢。剪草坪、洗地毯、拾易拉罐,一个硬币一个硬币地攒,补贴家用,好不容易长大才有今天。”    
     这一周,大卫的爸妈推说工作忙,不去银行为大卫提现金。妈妈见大卫常窥探那储蓄箱,就启发大卫说:“如果你等不及,就想想怎么能变出钱来。比如:像你爸爸小时候那样……”    
     大卫想,爸爸小时候能打工赚钱,贴补家用,我就不能赚够自己的零用钱?因此,他首先把家里用罢的塑料瓶、易拉罐儿收集起来,放学后就往垃圾场跑,寻找别人扔掉的易拉罐儿。但是,事情往往是这样,从前漫不经心,易拉罐随处可见,常被大卫一脚踢得老远。现在真找起来,收获往往不那么可观。易拉罐都去哪儿了呢?原来当自己放学归来时,垃圾场的易拉罐早让生活在贫困线下的老头、老太太拾走了。四五天后,当大卫卖掉自己的第一批货物时,才赚下一美圆零八分。    
     尽管大卫为此而沮丧,妈妈还是夸大卫说:“不错,这是你靠自己的劳动赚下的第一笔钱啊。这比你爸爸小时候的第一笔钱多出好几倍呢!”妈妈又建议大卫卖掉自己不再喜欢的旧玩具。    
     大卫也觉得这是个好主意。放学后,他又兴致勃勃拿了机器狗、遥控小汽车、狗熊、兔子,摆在家门口的草地上,招揽顾客。还真有小朋友们围拢来观看。但是,因为大卫平日不像妈妈要求的那样爱惜那些玩具,那些小动物都被他折腾得面目全非、残缺不全。尽管大卫一再降价,却没有一个小朋友乐意惠顾。    
     晚上,爸妈下班回来,爸爸也关切地问:“大卫,干得怎样?有什么体会吗?”    
     大卫想说“赚钱真不容易”,但倔强的他却向爸妈宣布,他会想出新办法来,赚够自己需要的钱。    
    爸妈便异口同声夸大卫“真棒”。大卫想出个什么办法来呢?清理卫生间、吸地毯、倒垃圾,打工赚爸爸、妈妈的钱。    
     平日放学后,大卫放下书包就跑出去玩。现在不同了,放下书包后,他首先看看是几点钟,然后就学着妈妈的样儿,先倒上洗涤液,刷洗浴缸、洗手池、便池等,清理好卫生间后,再吸地毯上的尘土,倒掉垃圾。大卫干完这些活儿,大约需要两个多钟头。他已打听好钟点工的行情,一般是一个小时五美圆。不过,大卫知道自己干得不如大人们精细、质量高,所以他准备降低收费标准,只收三美圆。这样,干上三四个下午,买录像带就绰绰有余了。    
     因为大卫打工事先没有和爸妈说,所以爸妈回来特别高兴。他们都拍拍他的肩,夸他“长大了,有爱心”。说得大卫都不好意思挑明自己是“钟点工”了。    
     但是,三天过后,大卫还是讲明自己干活儿是想赚回一盒录像带的钱。    
     不料,这时,爸爸妈妈突然严肃了。爸爸说:“你妈妈怀你十月,给你生命、营养,我们不算钱;生你时难产,流汗流血,我们不算钱;十多年来为你洗澡洗衣,我们也不算钱;因为爱和责任奉献相连,你今天要与我们算钱,咱们到底是谁欠谁呢?”    
     妈妈也问:“大卫,你爱爸妈吗?”大卫说:“爱!”妈妈把羞愧的大卫拉到身边,抚摩着大卫的头说:“爱就意味着对你所爱的人承担责任。”    
     以上是一则真实的故事。据说,这件事后,大卫突然长大了,再也对那小孩们爱看的录像带不感兴趣了。并且,大卫渐渐懂得爱惜东西,尊重父母的劳动。这正是因为“拒绝的艺术”带给大卫“赚钱不易”的生活体验,使大卫早早告别了自己童年的幼稚无知。    
     还有一则故事是发生在基督徒家中的。我们可以先不理论他们的信仰,看看那妈妈是怎样委婉地拒绝儿子的请求的。    
    小爱迪想要一辆带把手的滑板车,妈妈觉得爱迪还小,在公寓的院子里玩不是撞了别人,就是碰了自己,容易出危险。另外,也不能让孩子养成想要什么就有什么的习惯,爱迪应该考察一下自己平日的表现,判断自己是不是应该得到这个奖赏。于是,妈妈就说:“儿子,现在可不是圣诞节,圣诞老人还没把他的礼物准备好呢。再说,他也不确定该把什么样的礼物送给什么样的孩子。你能否给上帝写封信,向他介绍一下自己的情况呢?”    
    起初,爱迪是这样写的:    
    亲爱的上帝:今年我觉得自己一直是个好孩子,我想得到一辆带把手的滑板车,希望您能满足我的愿望。〖JY,2〗您的朋友   爱迪    
    妈妈看了爱迪的信后,首先表扬爱迪说:“想做好孩子的愿望是对的,上帝喜欢有上进心的孩子。”接着她又指出,“介绍自己的情况不是介绍愿望,也不是介绍自己的感觉,而是已有的表现。” 说到表现,爱迪首先想到的是自己的几次恶作剧。他不能确定上帝对他这个淘气包的作为清楚到什么程度。于是,爱迪绞尽脑汁,重新写道:    
    亲爱的上帝:今年,我基本是个表现不错的孩子,我想得到一辆带把手的滑板车,可以吗?    
    你的朋友   爱迪    
     妈妈再一次看了爱迪的信,觉得爱迪进步不小,再一次表扬了爱迪。同时,妈妈启发爱迪说:“也许上帝更喜欢诚实和谦虚,为什么不再重新来一次呢?”    
     爱迪扪心自问,觉得自己离上帝要求的还很远很远。因此,他把上两次的信都撕掉,决定一切从头开始。    
     亲爱的上帝:今年我一直想做个好孩子,可是,我常常受魔鬼的诱惑,不知不觉就做错了事。我知道自己不配,假如改正这一切之后,我可以得到一辆带把手的滑板车吗?    
    等候消息的爱迪    
      这封信得到了妈妈的赞许。妈妈取来信封,让爱迪按妈妈提供的地址写好,帮爱迪邮寄出去。    
      在等待回音的日子里,爱迪再没有犯从前的错误。    
     上面两则故事告诉我们,拒绝孩子的要求时,最好不要板起面孔直截了当说“不”、“这不行”、“不能这样”。园林艺术中讲究“曲径通幽”,因时因地,设计些小小情节来拒绝孩子,往往能触动孩子心灵深处,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第三卷面对孩子的“过错”

    先尊重孩子的选择,从心理、生理、情感的需要入手,然后再讨论对与错。    
    这种关爱的氛围像磁铁的吸引力一样,拉着孩子靠近父母,父母的教诲才会像春风化雨般滋润孩子的心灵。    
    面对孩子的过错,中国家长与美国家长的处理方法往往会不同。比如我们一再警告孩子不可以吃太多的甜食,可是他常背着我们偷吃糖果。中国家长的着眼点一般在多吃糖果的危害和“偷吃”行为的本身。通常会这样教训孩子:母亲:“说过多少遍了,糖果吃多了不好,胃酸、坏牙,怎么你总不进耳朵呢?”父亲:“哼,将来一嘴黑牙,七零八落,要多难看有多难看!”母亲:“如果不经过大人同意再偷吃的话,就……”美国家长们的着眼点却一般在孩子当时的感受和情绪上。他们首先尊重的是孩子的生理、心理和情感的需要,尊重孩子的自主精神,然后给孩子们的需要找一个正当的出路。通常家长们会这样说:母亲:“你又吃糖果了。我知道你很喜欢甜食。妈咪小时候也是这样。”父亲:“吃自己喜欢吃的东西,感觉很愉快。对吗?”母亲:“不过吃糖果不限量,对宝宝的牙齿和发育有害呢。今后,妈咪来帮助你限时限量吃。”就“偷吃糖果”这件极小的事情来说,哪种批评孩子容易接受呢?显然是后一种。因为“偷吃糖果”的行为被大人发现后,孩子本身就有一种“做贼心虚”的内疚心情。我们做家长的首先是要理解他们,把他们的情绪调整过来,从情感上使孩子与我们靠近,然后再提出孩子容易接受的方案来。不调整情绪,大道理说得再多,也是白搭。这并不是说美国人就比中国人高明(美国青年人对父母的孝心就不及我们),这里有个传统的文化底蕴问题。美国主流社会一般信仰基督教,基督精神的核心是宽容和忍让;同时作为移民国度,他们又崇尚自由,尊重个人的独立人格;再加上美国人重视心理分析,大人孩子动不动看心理医生;这三者体现在教育理念上,必然要先尊重孩子的选择,从孩子的心理、生理、情感需要入手,然后再讨论对与错。然而恰恰是父母用关心、同情和理解的态度去说明孩子内心的感受和需求,在孩子心里才会引起一连串微妙的变化。这种关爱的氛围像磁铁的吸引力一般,拉着孩子靠近父母,父母的教诲才会像春风化雨般滋润孩子的心灵。    
    近年,素质教育、情商的培养已成为中国人的热门话题,并逐渐成为“高知”父母们的家庭教育的实践。所以,学习美国父母“重视孩子的情绪”这一环节尤其重要。学习、借鉴人家的教育理念,首先要解剖和认识我们的不足和弊端,毫不留情地与我们的旧观念旧做法告别。我们还是以前边的“偷吃糖果”的例子来说明问题。在教训孩子时,我们常常爱说的口头禅是“说过多少次了”,“你总是不进耳朵”(甚至有的父母用挖苦的语调说:“聋了?耳朵是用来呼吸的?”)。其实,这仅仅是大人发泄自己的不耐烦的一种攻击性武器,对孩子改正错误没有任何积极意义,反而有破坏性、副作用。因为这种尖酸刻薄的语言带有明显的暗示:“这孩子心如顽石,屡教不改”;“没有长进的希望了”;“父母的心凉了,失望了”。其后果往往是两条:一是孩子对自己失掉自信;二是激活他的反抗意识(我就破罐儿破摔,看你怎样)。我们在教训孩子时,为了强调后果的严重性,还爱夸张地说:“这样下去,看你将来如何如何。”给孩子指出一种极其黑暗可怕的前景。这也不是有积极意义的建设性的批评。因为孩子的情绪正处在自责、内疚或反叛的状态中,对眼前的事态都不知道怎么应付,他不会看到将来怎样,也没有瞻望未来的欲望。大人给他指出将来的严重后果、可怕前景,只会对他形成恫吓,使他丧失自信和对未来的美好憧憬。许多家长在束手无策时,会使出最后的撒手锏,那就是:“如果你再犯老毛病,我就怎样怎样。”这种威胁的做法,更是下策中的下策。我曾经历过这样一件事,一位亲戚的孩子上进心不是太强烈(小时候由奶奶带大,受溺爱较多),父母每每问他考得怎样时,他往往回答:“还好。”要强的父母以为至少是八九十分,不料,当母亲认真察看他的卷子时,才揭开这“还好”的谜底。原来是六十几分刚及格的水平。这母亲压抑不住一肚的怒气,就说出过激的话:“妈妈念书时,考试没有下过90分。你怎么能安心于60分呢?如果下次再考这么点儿,妈可没脸见人!”孩子就问:“没脸见人怎样?”母亲说:“跳井!”这件事后,刚好我去他家做客,当我问起孩子的学习状况时,孩子就背着他妈对我说:“哼,我偏考个不及格,让她跳井给我看看!”显然是对妈妈产生了对立情绪、对抗心理。这种反叛对孩子还不是深层次的伤害,如果这种威胁真发挥威力,就成为孩子的心理压力,孩子会惴惴不安,怀疑自己的能力,变得无精打采,没有信心,甚至渐渐生活在不知道何时厄运就会临头的恐惧里。这样一来,岂不等于那“撒手锏”重重地回击了父母?要激发孩子的上进心,恰恰应从鼓励和表扬开始。应抓住孩子偶然的成功,以此作为契机给他鼓气,说明他行,他才会慢慢地增加自信。    
    常听到有人说:做父母真难,软不得硬不得。是的,美国有家长学校,给家长们以训练。世界上哪一国的母亲对孩子的爱和关心都不必怀疑,但管教出的孩子却大不相同。这就说明教育孩子除了爱和关心还不够,还需要技巧。就如同医生对病人,没有不想治好疾病的医生,但是,医生的技艺却有巧拙之分、高下之别。同样的道理,如果家长只是一味地投入你的关爱,不掌握管教的技巧和艺术,往往收不到预期的效果。我写此文并非王婆卖瓜,以为自己做得就很好。恰恰是常有惨痛的教训叫我警醒。前几天我的一位农村的妹妹突然来电话,求我和她到她儿子的学校走一趟。她儿子在省城某中专就读,国庆节长假后带了1000多元返校。可10月17日班主任突然给家中来了电话,说开学后一直没见这孩子的踪影。听到这消息我妹妹如雷轰顶,情不自禁往坏处想,既焦急又害怕。10月18日天气很糟,一会儿雪一会儿雨,我和妹妹踏着泥泞,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辗转300里来到学校。首先在外甥的同宿舍同学中作调查,同学们说他迷恋了上网,白天黑夜沉醉在网吧。在与班主任交谈中又得知,寒假后给他拿的3000元学费他都分文未交,全部投入到网吧。好几个学期的成绩单上只有体育和语文及了格,其余都需要补考,他却不闻不问……看着泪雨滂沱的妹妹,听着妹妹哭诉她赚钱的艰难,我肚里的火焰不断升温。当班主任在同学们的协助下,从网吧中带回这孩子时,当形容憔悴、眼里布满血丝的外甥出现在我们面前时,我事先准备的克制和忍耐早跑到九霄云外了。我拉着他妈变了形的手指给他看,满怀义愤地说:“你看看你妈妈的手指!为供你上学她手疼得骨节都变了形,舍不得花钱看病!这血汗钱来得容易么?”我还说:“没学好功课我们不怪你,你别学坏啊!”我妹妹也说:“如果你这样下去,学校就准备除名……”在我和妹妹的血泪控诉下,这孩子垂着头一言不发。妹妹逼着他问:“你说你到底改不改,不改咱就卷铺盖回家!”这孩子看看毫无退路,才说了句:“你们回去吧!我改。”结果是我们前脚走,他后脚又进了网吧。这一趟风雨之行,完全是以我们的失败告终。冷静之后回顾我说过的话,完全是往外甥那难堪、自惭的创口上加盐。孩子怎么会不知道家境的窘困呢?十六七岁的他只是管束不住自己而已。最要命的是我还说了一句“别学坏”,妹妹又指出了“如果……”这种不就事论事,枉做品质判断,指出吓人后果的做法,只会使孩子与我们之间筑起一堵情感的高墙,他恨不得“你们”马上离开。我为什么不说:“姨小时候也常有管不住自己的时候。”“对上网入迷的不只是你一个人,多的是呢。”“这样惊天动地,让同学和老师去找你,一定使你受了惊吓,很对不起……”我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