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讲义-第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重要意义,因为根据当前的行政救济机制,行政相对人对具体行政行
为不服,可以依法直接提起行政复议或者行政诉讼,而对抽象行政行
为(包括国务院行政法规、部委规章、地方政府规章以及行政机关制
定的其他规范性文件),行政相对人只能在对具体行政行为提出复议
或者诉讼过程中,要求复议机关或者法院判断具体行政行为所依据的
抽象行政行为是否与上阶位的法律规范相冲突、相抵触,以对抽象行
政行为进行间接的监督。或者,通过向抽象行政行为作出机关的上级
行政机关或相应的代表机关反映情况,由这些有权机关进行直接的监
督。当然,从目前法制状况看,后一种监督方式尚未规则化,实效性
较弱。
根据司法解释第2 条规定,“具有普遍约束力的决定、命令,是
指行政机关针对不特定对象发布的能反复适用的行政规范性文件。”
可见,区分抽象行政行为和具体行政行为的标准有两个:其一,对象
是否特定;其二,是否可以反复适用。在通常情况下,具体行政行为
43
… 页面 44…
(行政处罚、行政强制、行政许可、行政确认等)所指向的对象,即
行政相对人,都是明确的、特定的,抽象行政行为则是适用于不特定
多数人的、普遍性规则。而且,除了行政许可是对未来具有约束力的
以外,具体行政行为一般都是对已经发生的事实适用一次。而抽象行
政行为作为普遍性规则,就如同法律一样,是对未来发生的事件不断
地反复适用的。
不过,在实践中,关于具体行政行为和抽象行政行为,仍然存
在一些区分上的困难。例如,某市政府颁发《全市节约用水规定》,
其中某条文规定用水量在千万吨以上的用水大户该年必须减少 10%
的用水量,其他用水量在千万吨以下的各用水户该年必须减少8%的
用水量,而所谓的用水大户只有两家。再如,某县城只有一家啤酒批
发商店,县政府为保护地方经济作出一个决定:凡本地啤酒批发商不
得经营外地啤酒,否则,处罚3 万元。在这两个事例中,市政府、县
政府的决定都运用了一个分类标准,“用水量在千万吨以上的”以及
“本地啤酒批发商”,单从用词上看,其针对的不是哪个特定的企业
或者批发商,而是符合该标准的一类企业或者批发商,对象是不特定
的。然而,其实际影响的又确实是两家用水大户和一家啤酒批发商店。
那么,市政府、县政府的决定究竟是具体行政行为呢还是抽象行政行
为?当然,若再从“反复适用”这一标准来分析之,市政府节约用水
规定只是适用于当年度,可以理解为只适用一次,而县政府的规定倒
是可以反复适用。由此,结论似乎是前者为具体行政行为,后者为抽
象行政行为。不过,前者和后者又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都是对未来
44
… 页面 45…
的一种要求。从这两个简单的事例中,我们可以发现,“对象是否推
定”、“是否可以反复适用”这两个标准尽管可以在大多数情况下区分
具体行政行为和抽象行政行为,但在复杂的现实生活中,它们仍然存
在捉襟见肘的地方。
2.授益行政行为和不利行政行为
授益行政行为和不利行政行为的区分,是学理上的而非法律文本
上的,即迄今为止并没有哪个法律文本明确写有“授益行政行为”或
者“不利行政行为”。这是和抽象行政行为、具体行政行为的区分所
不同之处。
学界一般认为:授益行政行为是指设定或确认权益、或者减免义
务的行为;不利行政行为是指设定或确认义务、或者限制、剥夺或拒
绝确认其权益的行为,又称负担行政行为。之所以如此区分,主要有
两个方面的考虑。其一,在比较宏观的层面上,我们藉此可以认识到
现代行政与行政相对人之间复杂的关系。换言之,现代行政对于行政
相对人而言,并不都是一种带来不利后果(如行政处罚、行政强制等)
的管理行为,在许多方面,还是会给行政相对人以有利后果(如行政
许可、行政奖励等)。其二,在具体制度建构层面上,对两种不同的
行为,行政法往往有不同的要求或者规则。大致上,对授益行政行为
和不利行政行为,行政法倾向于严格约束后者,而放宽对前者的要求。
然而,授益行政行为和不利行政行为的区分,在两个层面上又是
相对的。首先,对于同一个行政相对人,某个行为可能既是授益的又
是不利的。例如,行政相对人请求劳动部门发放法律规定的最高标准
45
… 页面 46…
的工亡补助金,而劳动部门则按最低标准发放。就劳动部门已经发放
工亡补助金而言,其是授益的,但由于并未达到行政相对人所预期的
目标,故在行政相对人看来又是不利的。其次,现代社会关系非常复
杂,相互之间总有一些关联。行政主体作出的某个行政行为可能具有
涉及利害关系人或者第三人的效果。例如,甲乙两方打架,甲把乙打
伤,公安部门对甲处以罚款200 元,并责令甲赔偿乙医疗费用。这一
行为对甲显然是不利的,但对于乙而言则是授益的。
正是由于授益行政行为和不利行政行为存在上述的相对性,故在
具体制度建构上,也不能机械地以为行政法对授益行政行为的要求必
定比对不利行政行为的要求宽松,这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加以判断。
3.作为行为和不作为行为
行政行为可以分为作为和不作为两类,作为是行政机关积极采取
某种行动的行为,不作为是行政机关消极地不采取任何行动的行为。
对于作为和不作为的划分,理论界存在争论。由于法律在规定行
政机关职责的时候,一般也同时规定行政机关履行法定职责的条件。
如果行政相对人请求行政机关履行法定职责,而行政机关认为法定条
件未满足,行政机关就可以拒绝履行。比如,行政相对人请求许可,
行政机关认为相对人不够发放许可的条件,以口头或者书面形式拒绝
颁发许可证。针对此行为,有人认为是不作为,而有人认为是作为,
即行政机关是以作为的形式、积极履行了法律规定的“不作为”义务
内容。
从司法解释第39 条的规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申请行政
46
… 页面 47…
机关履行法定职责,行政机关在接到申请之日起60 日内不履行的,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人民法院应当依法受
理。法律、法规、规章和其他规范性文件对行政机关履行职责的期限
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在紧急情况下请求
行政机关履行保护其人身权、财产权的法定职责,行政机关不履行的,
起诉期间不受前款规定的限制。”)和第27 条第2 项关于原告负举证
责任的规定(“在起诉被告不作为的案件中,证明其提出申请的事实”)
来看,目前在实务界基本上倾向于认定不作为是行政机关消极地不采
取任何行动的行为。因为,如果行政机关在接到行政相对人申请之后,
对行政相对人作出拒绝的决定,而行政相对人想就此提起诉讼的,那
么,行政相对人就必须在接到此决定以后的3 个月内或者单行法律法
规规定的其他期限内起诉,而不能适用司法解释第39 条的规定。而
且,在向法院起诉时以行政决定书证明行政行为的存在,就无需另外
证明提出申请的事实。
可见,从行政机关行动的方式和内容上看,“不作为”可能包括
两种:一是行政机关在形式上不采取任何行动,如不予理睬,既然在
形式上不采取任何行动,也就无任何内容可言;二是行政机关在形式
上采取某种行动,如决定拒不颁发许可证,但是在内容上表现的是“行
政机关不为某种行动”的意思表示,即向行政相对人表达“不为”的
意思。然而,基于对当前司法解释的观察,应该理解不作为就是第一
种情况。
47
… 页面 48…
三、行政行为的成立
关于“行政行为的成立”这一范畴,以往都是作为学理讨论的术
语而存在,不过,《行政处罚法》、司法解释中出现了“不成立”术语,
故而使得我们必须关注“成立”和“不成立”作为法律术语的意义和
学理以往运用该术语的旨趣之不同。
1.实在法上的“不成立”
【法条】《行政处罚法》第41 条,“行政机关及其执法人员在作
出行政处罚决定之前,不依照本法第三十一条、第三十二条的规定向
当事人告知给予行政处罚的事实、理由和依据,或者拒绝听取当事人
的陈述、申辩,行政处罚决定不能成立;当事人放弃陈述或者申辩权
利的除外。”
司法解释第57 条第3 项,“被诉具体行政行为依法不成立或者无
效的”,法院可以作出确认无效判决。甘文在解释此条时认为,不成
立的行为不仅仅限于无效的行为,还包括不成熟的行为,即行政机关
正在运作,尚未对外发生法律效力的行为。
【对法条的理解】
如果是“不成熟的行为”,法院可以进行司法审查吗?成熟原则
是美国法院确定某行为是否具有可审查性而运用的一个原则,如果法
院认定该行为不成熟,就会判决不予审查。根据我国司法解释第1条
第6 项,“对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权利义务不产生实际影响的行
为”,不属于受案范围。既然法院不能审查不成熟行为,所以,司法
解释没有必要将“不成立”和“无效”并列使用。
48
… 页面 49…
假设行政机关没有告知事实、理由和依据,或者不听取当事人陈
述、申辩,就作出一个行政处罚决定书。按照甘文对“不成立”的理
解,此时,该行政处罚决定当然不是不成熟行为,而是“违法”或者
“无效”的行政行为。
看来,立法者还是把“不成立”与“违法”、“无效”混用。
2.学理上的“行政行为成立”
【目的】
在学理上,讨论行政行为的成立,目的在于:第一,判断某个行
为是否已经成立,从而确定行政行为在法律上存在的起点;第二,就
具体行政行为而言,确定某个行为是否已经可以被提起诉讼,亦即确
定可以提起诉讼的时间。
【大致界定】
行政行为之成立:行政行为具备外部可以认知的形态,并正式对
外发生法律效力。
【成立要件】
(1)抽象行政行为的成立标志:签署公布。(告知)
(2)作为的具体行政行为的成立标志:
第一,最后决定正式作出
例如:《行政处罚法》规定的听证程序开始之前,行政机关往往
告知行政相对方行政机关将要作出的决定,这种拟制的决定并非最后
的。行政决定除即时作出的以外,一般都需要经历若干步骤后才会正
式作出,因此,需要判断在哪个环节结束之后,该决定成为最后的。
49
… 页面 50…
第二,行政决定告知行政相对人
通过送达的方式完成:当面送达、留置送达、邮寄送达、公告送
达。成立的时间以告知到达并为相对人受领的时间为准。
(3)不作为的具体行政行为的成立标志
其一,有法定期限的,期限届满即成立;
其二,无法定期限的,60 日期满即成立;
其三,紧急情况的,即时成立。
四、行政行为的效力
1.公定力
【公定力的基本涵义】
行政行为一经成立,不管合法与否,若非无效行政行为,就产
生一种拘束所有机关、组织或个人的效力,在未经有权机关撤销或有
其他理由影响其效力之前,都推定其为合法有效。
【对公定力的理解】
(1)公定力是一种假设的、推定的、暂时的法律效力;
(2)公定力自行政行为成立之时就产生;
(3)公定力是一种对世的法律效力;
(4)公定力原理的例外是无效行政行为。
【公定力的根据】
公定力是一个经学者阐述的原理,在法律上并未明确规定,只
是某些制度安排表达了这一原理。为什么需要有这种制度安排和相应
50
… 页面 51…
的原理呢?
其一,行政行为其实是关于法律解释和法律适用的一种权威性
宣告,如同司法判决一样,它对人们的行为具有规范作用;其二,如
果我们不是形式主义地把法律仅仅视为载于文本上的一般性规范,而
是把其看成一种人们的行为秩序,其本性在于规范,那么,行政行为
也是一种“法律”,是整个法律秩序的组成部分;其三,鉴于人们希
望对自己的未来有所把握,人们普遍有一种趋利避害的行为选择动
机,所以,法治所强调的法律必须具有确定性、稳定性、可预见性、
不可破坏性、可实施性等品格,为人们普遍赞同;其四,法治的这些
要求自然地也延伸到作为法律秩序组成部分的行政决定、司法判决
上,因而,公定力的根据并不在于行政行为是国家意志的体现、也不
在于社会对政府存在一种信任,而在于人们对秩序的需要和预期。
【公定力的意义】
(1)公定力原理是支持行政行为确定力的前提,后者主要针对
行政机关和行政相对人双方而言;
(2)公定力原理是“行政诉讼不停止执行原则”的理论基础
行政诉讼法第44 条,“诉讼期间,不停止具体行政行为的执行。
但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停止具体行政行为的执行:被告认为需要停止
执行的;原告申请停止执行,人民法院认为该具体行政行为的执行会
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失,并且停止执行不损害社会公共利益,裁定停止
执行的;法律、法规规定停止执行的。”之所以不停止执行,乃依据
公定力原理承认该行为是暂时有效的行政行为。
51
… 页面 52…
(3)公定力与行政行为作为先决条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