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车-第1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艾布拉姆斯将军,美国国防部将该型坦克正式命名为M1“艾布拉姆斯”坦克。1980
年11月,M1坦克正式投入全面生产。
M1坦克战斗全重55.5 吨,车长9 .76米,乘员4 人。驾驶员位于车体前部中
央的驾驶窗内,行车时以半卧姿势操纵车辆,用三具潜望镜观察,夜间行驶时,中
间一具可用微光潜望镜更换。其主要武器是一门口径为105 毫米的线膛炮,弹药基
数为55发,放置在装甲板隔开的弹药舱内。辅助武器为安装在主炮左侧的7 .62毫
米并列机枪,另有12.7 毫米和7 .62毫米高射机枪各一挺。
M1坦克性能良好,结构可靠,易于保养,在装甲防护力、机动性以及可靠性、
可用性。可维修性和耐用性方面都有显著改进,是美国坦克史上的一项重要成果。
不过,就其总体性能来说,M1坦克的防护性能和机动性能有余而火力不足,与其他
国家的120 毫米或125 毫米口径坦克火炮相比,其装备的105 毫米火炮在进攻能力
方面要弱一些,因此,美军决定1985年后的车辆将用联邦德国的120 毫米火炮代替
现装备的105 毫米火炮,从而出现了M1A1型坦克,战斗全重也增加到57吨。
M1坦克是目前惟一单独使用燃气轮机发动机作动力的坦克,其寿命长,体积小,
加速性能好,柴油、汽油。煤油都能用,可使坦克最大时速达对千米/小时,最大
行程达498 千米。
美国通用动力公司在设计M1A1坦克时提出,M1A1不仅要有“三防”能力,还要
有空调设备,为坦克兵创造舒适的环境。他们认为,人的智能取决于人所处的环境
条件,坦克乘员在不良环境下操作,战斗力会下降 30 %~50%。所以,M1A1采用
了带环境控制的超压式集体防护系统,极大地改善了坦克的内部环境,为坦克兵提
供了舒适的环境。
在第三代坦克中,“豹”II坦克也是其中的佼佼者。本来,联邦德国曾参与美
国研制“超级战车”计划,后因设计思想上难以统一,便与美国分道扬镳,另起炉
灶了。联邦德国设计师们与美国设计师分手后,重新对早在1970年已开始整车设计
的“豹”II坦克进行改进设计,1977年正式定型并开始批量生产,1979年装备部队。
“豹”II坦克装备 120毫米滑膛炮,装有立楔式炮闩和液压式半自动装填机,
具有较好的加速性、通过性及较高的越野和公路行驶速度。其战斗全重55吨,乘员
4 人,最大速度 68 千米/小时,越野速度 55 千米/小时,最大行程520 千米~
540 千米,最大爬坡度31”,越壕宽3 米,克服垂直墙高1 .2 米,有准备时涉水
深2 .25米,潜水深4 米,车长9 .74米,车宽3 .54米,车高2 .49米。
“豹”II建成后,其装备的120 毫米口径滑膛炮可在2200米距离上击穿苏联T
—72坦克的前装甲。相比之下,美国M1坦克配备的105 毫米线膛炮显然已经落后了。
美国军方很快认识到,德国新研制的120 毫米口径滑膛炮是西方国家惟一能与前苏
联T —72、T —64坦克主炮相抗衡的武器。经过权衡,他们当机立断,引进德国技
术,为M1坦克换装120 毫米口径滑膛炮,这就产生了M1的改进型M1A1坦克。
中东战争引出“梅卡瓦”诞生
中东,一块地球上最不安分的土地。从1948年到1973年间,阿拉伯各国和以色
列之间发生了4 次中东战争,1982年,又爆发了以色列入侵黎巴嫩的战争。
战争导致了兵器的发展,先进兵器的装备又加速了战争的残酷性。在中东这片
土地上,坦克一直都是战争的主角。
以色列军方更是“坦克至上主义”,在第二、第三两次中东战争中,以色列坦
克曾席卷西奈半岛,取得重大的胜利。不过,第四次中东战争中,以色列坦克却吃
尽了苦头,其190 装甲旅的110 辆坦克竟在3 分钟内被击毁85辆,余下的25辆也成
了埃及军队的战利品。
几次战争的教训,促使以军下定决心研制国产化的坦克。1970年,以色列政府
批准了研制“梅卡瓦”坦克的计划,研制工作的任务由被人们称为“以色列坦克之
父”的塔尔少将负责。
塔尔少将有着丰富的坦克使用和作战经验,他1924年出生于马哈奈姆,先后人
赫布莱大学和英国的参谋学院学习哲学、政治及军事。1942年~1946年间在英国陆
军的犹太旅中服役,参加过二战中意大利战线的战斗。以色列建国后,他加入以色
列国防军,先是步兵,后转为坦克兵,从基层干起,一直干到装甲师师长、装甲兵
总监,并获得少将军衔。由他负责新坦克的研制,一定能研制出适合于作战的坦克。
塔尔认为:“只有具备充分防护力的坦克,才能算是真正的坦克。”第四次中
东战争后,他从对战争中坦克中弹损伤规律进行分析后,更加坚定了“防护第一,
火力第二,机动性第三”的设计思想,从而使“梅卡瓦”坦克别具一格,尤其适合
于以色列地区的作战地形和环境。
“梅卡瓦”坦克一服役,有军事评论家就惊呼:“‘梅卡瓦’是世界上最重视
生存力的坦克。”事实也的确如此,有专家认为,“梅卡瓦”重视生存力的具体表
现有以下几点: 1.其车形低矮,车高仅2。66米,炮塔尺寸小,呈楔形,座圈至炮
塔顶部仅0 .895 米,为缩小炮塔正面面积,甚至连车长指挥塔都取消了,减少了
最容易命中部位的中弹概率。
2 .弹药全部贮存在炮塔座圈以下的车体内,从而避免炮塔被击穿而发生杀伤。
3 .车体为铸造、焊接混合结构,采用双层装甲构成车体和炮塔,外层装甲构
成车体外形轮廓,内层装甲构成驾驶室、战斗室等隔舱。双层甲板之间分别为工具
箱、燃料箱等,构成了独特的防护层。特别是车体的首上甲板,有3 层钢装甲,再
加上一层特种装甲,防护力更强。炮塔正面更是多达3 层装甲,炮塔由两半铸造焊
接而成。
4 .发动机前置的总体布置,使乘员前方的防护得到加强。在乘员前面有极厚
的种种防护之后,乘员的心理安全感也大大加强。
5 .炮塔后面有金属挂链,提高了对破甲弹的防护。
6 .车体两侧挂有背面附着特种装甲的钢制侧裙板,进一步增强了防护力。底
甲板也采用了双层间隙装甲,并冲压成V 形结构,提高了防地雷的能力。
7 .坦克上开后门,有利于乘员安全进出。车尾共有3 扇门,右侧车门内安装
有三防过滤装置,从而使该车具有三防能力;左侧车门内可储放蓄电池;中间一扇
为人员出人门,分上下两部分,分别向上、向下开启,下半部分放落后可作为跳板
使用。
8 .除有三防装置外,还有先进的灭火抑爆装置和热烟幕装置。
9 .“梅卡瓦”2 型、3 型坦克发动机排出的废气,先与冷却空气相混合,然
后再排出,减少了坦克的热特征。
10.“梅卡瓦”3 型坦克上还装有先进的激光报警系统,能探测到敌方发射的
激光脉冲,并及时报警。
一般主战坦克用于防护的装备占战斗全重大约 50 %左右,而“梅卡瓦”把万
%的车重都用在防护上,从而赢得了“世界上防护力最强的主战坦克”之称。
“梅卡瓦”坦克1977年5 月定型并开始试生产,1978年秋季装备以色列陆军。
1982年,约300 辆“梅卡瓦”坦克加入了由1500余辆坦克组成的突击集团,入侵黎
巴嫩,同阿拉伯国家联军的1300余辆坦克展开激战,以军以损失100 比400 的战绩
获胜,并抢占了黎巴嫩3000平方千米的领土。这次战斗中,“梅卡瓦”坦克被击穿
的概率和坦克乘员的伤亡人数比其他坦克要小得多,成功地经受了实战的严峻考验。
即便在战场上被击穿,其单车伤亡人数也仅为其他坦克中弹后伤亡人数的一半。
“梅卡瓦”坦克集坦克、自行火炮、步兵战车、装甲输送车性能于一体,战斗
全重56吨,最大车速50千米/小时,越野速度达40千米/小时。该车车顶可抗近距
离发射的 30 毫米炮弹,后部可抗近距离发射的20毫米炮弹,两侧可抗击苏制40毫
米火箭弹,其105 毫米线膛炮使其具有自行火炮的威力,辅助武器有I 门步兵用60
毫米迫击炮和3 挺7 .62毫米机枪。车内除4 名乘员外,在炮塔后面还有一个宽大
的载员舱,可载8 名全副武装的步兵,所以说它同时具备步兵战车和装甲输送车的
特性。
不过,“梅卡瓦”也不是完美无缺的,实战表明,“梅卡瓦”坦克的单位功率
较低,机动性也比世界上最先进的主战坦克略逊一筹。此外,结构上也存在一些问
题,如:驾驶员位置偏后,影响观察;发动机和传动装置的高温、噪声及振动对乘
员影响较大;主动轮前置,使履带的效率降低。为此,黎巴嫩战争之后,以色列又
对“梅卡瓦”进行了多次改进,于是便出现了“梅卡瓦”2 型、3 型等。
从乔巴姆、布拉泽到贫铀装甲
1991年,名为“沙漠军刀”的海湾战争打响了,在这一引起世界注目的作战行
动中,有一支名为英国皇家陆军第7 装甲旅的装甲劲旅。这支部队在第二次世界大
战的北非战场中就是英军装甲部队的主力,曾多次立下赫赫战功。1991年2 月25日,
装备157 辆“挑战者”I 型坦克的第7 装甲旅奉命向科威特城进发,行进途中与数
量明显占优势的伊拉克坦克部队遭遇,经过一整夜激烈的战斗,英军以无一坦克受
损而击毁伊军300 辆T —72等型号坦克的战绩取得绝对胜利。100 小时的地面战争
结束后,英国第7 装甲旅旅长科了准将自豪地说:“挑战者”的防护力无与伦比,
它是为战争造的,而不是为了竞争……
科丁的自豪是有道理的,尽管“挑战者”在世界军火市场上并没有争得多少份
额,但它在坦克发展史上却占有重要地位,它率先采用了具有开创意义的“乔巴姆”
复合装甲,使坦克的防护能力跨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乔巴姆是英国的一个并不起眼的小镇,英国一个著名装甲研究院位于这里,
“乔巴姆”复合装甲就得名于装甲研究院所在地。
“乔巴姆”装甲为什么能够大大提高坦克的防护能力呢?回答这一问题,还得
从破甲弹说起。
破甲弹1936年诞生后,一枚破甲弹对均质钢装甲的洞穿能力大约是弹头直径的
5 倍~7 倍,也就是说,一枚口径为100 毫米的破甲弹,可以穿破500 毫米~700
毫米厚的钢装甲。如果为了提高坦克的防护性再加厚装甲,将极大地增加坦克重量,
降低坦克的机动性,甚至根本无法打仗。所以,坦克设计师们只好加厚正面重点部
位的装甲厚度,就是这样,仍然难以抵挡大口径破甲弹或导弹的攻击,装甲落后于
弹药成为几十年来甲一弹之争的主旋律。
为了提高坦克的防护能力,英国乔巴姆装甲研究院的专家经过反复试验,终于
研制成功这种后来称为“乔巴姆”的复合装甲。这种装甲为钢、陶瓷、铅等多种材
料的夹层结构,根据不同部位的防护要求,做成不同的厚度,并用螺栓固定到车体
和炮塔上。这种装甲不具有结构功能,可根据需要随时更换。
据英国官方人士介绍,“乔巴姆”装甲对付破甲弹的能力是原来钢装甲的3 倍,
也就是说,穿甲弹的破甲深度仅有原来的1/3 。从此,有不少穿甲弹就难以击穿装
上“乔巴姆”装甲的主战坦克,使“甲一弹”之争的天平开始向装甲一方倾斜,以
至于许多武器设计师们开始着力研究提高反坦克武器的威力,以打破“装甲领先”
的局面。由此看来,说“乔巴姆”装甲是装甲技术中划时代的贡献并不过分。
“乔巴姆”装甲防弹能力强源于它是一种有多层结构的复合装甲,它内层和外
层均是又硬又韧的钢装甲,中间一层则是厚厚的陶瓷装甲,用作装甲夹层的陶瓷装
甲,如氧化铝、氧化锆等,不仅硬度高,耐高温,抗热冲击性好,更重要的是它在
高速冲击下的强度(科学上叫雨果组弹性强度)要比钢高出10多倍,可以有效地抵
御破甲弹金属射流的冲击。可以认为,在“乔巴姆”装甲中,起主要作用的是中间
的厚厚的陶瓷装甲。不过,尽管我们说得似乎很清楚,但我们仍仅仅知道它的一些
皮毛,至于“乔巴姆”装甲的各层到底有多厚?它的各层装甲的成分如何?结构和
加工工艺方面有什么诀窍?由于英国人一直将其作为“机密中的机密”,所以,外
人根本无法知晓。
之后,除英国的“挑战者”外,美国的M1、德国的“豹”II等主战坦克也都加
装了“乔巴姆”复合装甲。
然而,科学是无止境的,人类发明了“乔巴姆”复合装甲不久,又发明了“布
拉泽”反应式装甲,这种装甲在1982年的以色列入侵黎巴嫩战争中有过不凡的表现。
在以色列入侵黎巴嫩战争之前9 年的第4 次中东战争中,以色列的坦克在苏制
“赛格”反坦克导弹的攻击下,伤毁很多。然而,在以色列入侵黎巴嫩战争中,却
出现了另外一片景象,以军以60辆坦克的损失,击毁了巴勒斯坦解放组织和叙利亚
军的500 辆坦克。最令人惊奇的是,被击毁击伤的60辆以色列坦克中,乘员竟无一
人伤亡,且约有1 /2 的受损坦克经战场维修,很快就又投入了战斗。
战后,阿拉伯国家经过多方探寻才得知,以色列坦克之所以能够出奇制胜,是
因为其坦克上披挂了一种名叫“布拉泽”(Blazer)的反应式装甲。
直到今天,人们对“布拉泽”反应式装甲到底是哪国发明的,仍说法不一,有
人说是以色列发明的,也有人说是原苏联发明的,不过,有一个不争的事实是:以
色列人在入侵黎巴嫩的战争中,首次将反应式装甲用于实战。
反应式装甲就是能爆炸的装甲,所以又叫爆炸装甲,以色列拉斐尔研制所将这
种外形像一个个长方形钢铁盒子的反应式装甲命名为“爆炸块”(Blazer),中国
人将它音译成‘布拉泽”,这种“爆炸块”很不起眼,装在坦克上像一个扁扁的小
盒子,盒子的两头是只有1 毫米~3 毫米的薄钢板,中间夹着一层薄薄的钝感炸药,
用螺栓固定在坦克主装甲板上。当敌破甲弹或敌方导弹的金属射流击中反应式装甲
块时,薄层炸药爆炸,将薄钢板向外推,对金属射流起到干扰作用,使它对主装甲
的破甲威力大大降低,贯穿力降低大约 75 %左右。
从发明创造角度看,反应式装甲的构思是极其独特的。大家都知道,装甲是用
来抵御炸药一类爆炸、穿孔的,而反应式装甲则不再是靠厚厚的装甲来防范破甲弹,
而是和破甲弹“对着干”,使破甲弹的射流能量分散、消耗,从而消减其破甲威力。
装备反应式装甲的坦克活脱脱一个身着铠甲的古代武士,尽管外表似乎增加了
许多东西,但坦克的战斗全重增加还不到玉吨,对坦克的机动性影响不大。所以,
美制M60 、M48 ,英制“百人队长”,苏联的T —64和T —80坦克上都纷纷安装了
反应式装甲。有一点需要说明的是,前苏联的反应式装甲稍稍独特,其结构为“三
明治”式,它是在两层3 毫米~6 毫米厚的钢板中间夹有一层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