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地藏菩萨本愿经讲义 >

第103章

地藏菩萨本愿经讲义-第103章

小说: 地藏菩萨本愿经讲义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两个字意思很广。幽冥是无明,无明没破都在幽冥之中,从这个意思来看,十法界都是幽冥,十法界里面的佛菩萨没有破无明,没有见法身,幽冥两个字的范围很广。地藏菩萨要在十法界,担负起世尊度化众生的使命。“以是之故,得大拥护”,这两句总结,因为这个缘故,所以你得到诸天天王、天神拥护。

    这一品到此地讲完了,下面这一品‘见闻利益’,这在流通分是见闻利益流通。注解四十六面第一行,有一个简单的介绍,介绍这一章,‘谓见地藏之像,闻地藏之名,无不获大利益。例同观音,闻名见身心念者,皆能灭苦’,这里头的意思很深。见到菩萨的形像,听到菩萨的名号,是不是真的能灭苦?真的,但是不是现在,是将来。现在种的是因,所谓是‘一历耳根,永为道种’,你眼见相,那是‘一历眼根,永为道种’,所以这个利益不可思议。这个利益什么时候得到?要看你什么时候你的心行与菩萨相应,这个利益就能现前,虽然是见像闻名,可是你的心、你的行为跟菩萨不相应,这个利益现在不能现前,道理在此地。下面就说‘见身致礼,即身业机’,见到菩萨身你就会礼敬,这属于身业;闻名你也会称念,你会一句‘南无地藏王菩萨’,这口业;你能够身礼拜,口称名,这是意业。

    ‘机感既成,冥显自应’,下面是举比喻来说。感应道交,有冥应、有显应,在通常我们讲功德利益不能现前,那是冥应,功德利益现前那是显应,显应是你礼敬、称名,你的心行与菩萨相应;换句话说,与经典里面所说的理论、方法、境界相应,这个感应很明显,就显应。如果我们虽然也礼敬、也称名、也读经,但是我们的思想、我们的行为跟经上讲的不相应,经上讲的我们统统没有做到,佛菩萨的感应是冥应,不显著。也就是说你现前还一样受苦、还一样遭难,甚至于还一样要堕落,依旧搞六道轮回。你不能说没有感应,感是冥应,感应力量很薄,决定有感应,波度不强,很弱。你烦恼习气的波度很强,所以显示不出佛菩萨保佑你、加持你。如果你真正能够依教奉行,你能做到,你感的力量很强,佛菩萨应的力量也强,现在就能转业,那就非常明显。这个道理我们要懂得,对于我们修学就有很大的帮助。

    ‘见闻利益品第十二’,这一段大屿山圣一法师,把这品经称为僧宝,他将本经末后归结在三宝,这是古大德没有讲过。圣一法师第一次在九华山讲这部经,末后结归到三宝,讲得非常之好,我对他很赞叹,指归到三宝那才是真实的利益。这部经前后照应得好,经文一开端佛放大光明云,经将结束的时候在此地又放大毫光相。我们读过许多大乘经典,而看到佛在经上讲的放光多半只一次,讲到两次、三次、很多次,这种经不多。佛在这一会上,前后都放光。请看经文:

    【尔时世尊,从顶门上,放百千万亿大毫相光。】

    “尔时”,是世尊讲完依教修行的这个人,得到坚牢地神,欲界天、色界天的天王、天神的拥护,并且把他们拥护这个人的理由宣说出来,说完之后释迦牟尼佛从顶门放光。注解里头也说得好,我们把注解念一念,‘自尔时至告诸大众,皆经家所叙之文’,经家是集结经藏的人,他们叙述这段事,因为这不是释迦牟尼佛所说的,这是记录当时的状况。‘恰于地神护法品后放光者,为证前起后,令诸众生睹相悟心,各各自知一段不思议本有之常光也’,这说明世尊放光的用意。证前启后,前面在忉利天宫集会品,序品佛放大光明云,前后呼应,这个地方的用意,大家听经差不多听得接近圆满,让大众见到这个瑞相能开悟。悟什么?世尊所说自始至终都是讲我们的自性,正是所谓‘心外无法,法外无心’。可是本经里面所说的,都是讲的六道三途里面的状况,六道三途从哪里来?自性变现出来的,没有离开自性,这一点要细心去体会。

    “顶门”是头顶,从头顶放光,说明这不是常光,放光现瑞。顶门放光注解里面也有说明,表一切种智,这与世尊在楞严会上,放光现瑞的意思相同。注解里面教导我们,让我们体会这个瑞相的意思,‘由此地藏妙像嘉名,瞻礼称念而进于极果’,让我们悟入这个意思。在中国四大菩萨是代表修学的层次,从哪里学起?从地藏学起。如果用现代的话来讲,地藏就是代表心理建设,如果不是一个好心,不是一个善心,那就无从修学。地是心地,藏是宝藏,宝藏是比喻智慧德能,我们真心里面含藏著有无量的智慧德能,那叫地藏,你要能体会得,要把自性的智慧德能开发出来。用什么方法来开发?孝敬,所以这个经是佛门的孝经。孝敬如何落实?我们在最近讲经常常提起,要把一切有情众生,看作自己‘过去父母,未来诸佛’,你要把孝敬落实到这个地步。所有一切众生就是自己的父母,就是未来的诸佛;自己父母你懂得尽孝,未来诸佛你就能尊师,这是孝敬的落实。我曾经说过,说过很多遍,把它当作还是隔一层,真的是自己的过去父母,未来诸佛,不能把它当作;当作远了,真是。

    所以我勉励念佛堂这些护法,念佛堂所有这些护法的人,把每一个念佛的人看作自己父母,看作诸佛如来。你用这种心情,来服务弥陀村,来照顾念佛堂,你才感动得一切诸佛护念,经上所讲的诸天的天王、天神都来拥护。什么道理?真诚心感应。这跟一般退休、养老院不一样。今天在这个社会上,你儿女未必能孝顺你,未必能尊敬,你参加新加坡居士林的弥陀村、念佛堂,每一个人把你看作父母,把你看作如来。这个道场为什么会这么兴旺?你们在这边念几天佛,你会感受到这个地方气氛跟其他所有道场不一样,人心不一样,他们看待你们心情不相同,这是其他道场没有的。这个道场人为什么能做到?天天听经,天天闻法,我们天天讲解,天天劝告,渐渐他们觉悟明白,念头转过来了。我们以孝顺心、以恭敬心来对待一切众生,不仅仅是念佛堂,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我们都以孝顺心、恭敬心来对待。心转变了,思想转变、见解转变,这就是转凡成圣。

    所以建个道场不难,现在大家都有这个财力,难在到哪里去找这么多孝子贤孙,你到哪里去找?孝子贤孙是谁?诸佛如来、法身大士,他们才是真正的孝子贤孙,这个不容易找到。有这些人护念、有这些人拥护,拥护就是护法,这个道场才殊胜,这个道场才能成就人,一生当中往生不退作佛,所以这个道场希有就在此地,难逢也在此地。有道场,没有人来作详细的说明,深入的讲解,不行,不能相应。这个工作就要靠你们这些出家发心学教的同学们,你们要发心担负起这个使命。这一切大众,怎样与经教相应,怎样与诸佛如来相应,要靠你们认真努力讲解劝化。请看底下这段经文:

    【所谓白毫相光、大白毫相光。瑞毫相光、大瑞毫相光。玉毫相光、大玉毫相光。紫毫相光、大紫毫相光。青毫相光、大青毫相光。碧毫相光、大碧毫相光。红毫相光、大红毫相光。绿毫相光、大绿毫相光。金毫相光、大金毫相光。庆云毫相光、大庆云毫相光。千轮毫光、大千轮毫光。宝轮毫光、大宝轮毫光。日轮毫光、大日轮毫光。月轮毫光、大月轮毫光。宫殿毫光、大宫殿毫光。海云毫光、大海云毫光。】

    一共是十六句,三十二种毫光。这一段注解里面说得很详细,毫光顶门上放出来,毫是指什么?白毫。佛的顶门眉中间有两根白毫,白毫三十二相之一,我们常常念赞佛偈‘白毫宛转五须弥’,佛的报身很大,他这两根白毫是盘旋在一起,在眉间好像一个珠子一样,其实它不是珠子,两根白毫盘转在一起,佛常常白毫放光。注解里面讲‘毫相是一,即用之体。光色不同,即体之用’,这说明十六句是一桩事情,‘一即是多,多即是一’,《华严经》上理事无碍、事事无碍的法界。三十二句,注解里面它也是分三十二句来讲,三十二就是一,毫相光,‘多即是一’,毫光里面有种种颜色,各不相同,‘一即是多’;说一是讲体,说多是说作用,体虽然是一,作用不同。在此地,青莲法师注解,他引用《法华文句》,用五色来比喻五道,青色譬如地狱因果,黄色比喻饿鬼因果,赤色表畜生因果,白色表人天因果。这里面分大色、小色,小色像这是比喻二乘,大的色像这是比喻菩萨;后头还有,短的色像譬如别教菩萨,长的色像譬如佛的因果,佛的因果就是圆教的菩萨。

    ‘诸文开合随意’,经文的讲解可以意会,没有一定的说法,就像《华严经》里面表法的意思完全相同,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随著你自己的见地,你看得深,你解得就深,你看得广,你说得就广,可是深广还要契机,因为在讲台上讲经说法不是自受用,是为了利他,一定要观察听众的根机,他能接受多少,你就讲多少。如果只随自己的境界去讲,听众未必能接受,他不能接受,这就是说法不契机,契机契理这才是如来说、菩萨说,我们应当要学习。佛在大经上告诉我们,契理不契机,这不是佛说;对于这种现象,佛讲得好,闲话,闲言语,契理不契机。不能说你错,但是听众听了不懂,不能领会,一点好处都得不到;闲言语,要说得不好听就是废话。如果契机不契理,佛说那是魔说。佛菩萨说法可贵之处契机契理,契理与性德相应,契机是适合听众的程度,这是我们必须要注意到。天台家表法这个意思,末后有两句说得很好,‘此由法华九界同归,三乘咸会’,这两句话说得好。九界是指九法界,三乘是讲菩萨、声闻、缘觉,也有人讲五乘,五乘再加上人、天,像净土里面所说的‘五乘契入报土’,非常不可思议的境界。

    下面这是第一个“白毫相光”,第一说白色,白色是本色,这个说法随顺众生说,众生都认为白色是本色,佛是恒顺众生、随喜功德,也说白色是本色。为什么?只有白的它可以能接受所有的颜色,一张白纸你要去画画,你会画得很舒服,喜欢画什么就画什么,如果是彩色的纸给你画画,你就觉得很困难。红色的纸不能接受红色,一定要跟它不同的颜色才能显示出来,蓝色的纸不能接受蓝色,唯有白色的纸可以接受任何的色彩,所以用它来表本色。佛白毫在两道眉的中间,此地它有表法的意思,在注解里面第六行,‘《大论》云’,《大论》是指《大智度论》,《大智度论》里头有这么说法,‘白毫眉间峙,白光踰琉璃’,第一句说白毫的位置,在两个眉的当中,它放光的时候超过琉璃。下面意思就很重要,‘在因行布施时,适可前人意,起自在业因缘’,这几句话非常重要。如来相好里面白毫相是怎么修来?修布施。布施什么?很适合受布施人的意思;换句话说,你的布施正是他的需要,这种因行能感得白毫的果报。

    ‘起自在业因缘’,这句话说得好,佛得大自在,我们今天为什么得不到自在?我们也修布施,结果布施怎么样?未见得如人之意。或者是你修布施,你发心很勉强,发心当中有疑虑。譬如救灾,我们眼看大陆这些灾难,这一次空前的水灾,许多人想布施,布施又怀疑:我这个布施的钱能不能到达灾民手上?会不会给中间人剥削去?疑虑重重,不敢布施,想布施又不敢布施,你怎么会得自在?类似这种情形太多太多,知道这个好事想做又不敢做,修布施的时候想得太多,考虑太多,你得的果报就不如意。佛在普通经上讲,财布施得财富,你赚钱赚得不如意,赚得很辛苦,那就是你修财布施的时候不如理,你布施得不痛快,布施很辛苦,将来你得的果报也很痛苦,也不自在,就这个道理。佛的白毫相,那是布施得很自在,布施得适合人意,才成就这个相好。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地藏经讲义 第四十三卷

    净空老法师讲述

    请掀开经本《地藏经科注》卷下第四十八面,这一段是注解,简单扼要介绍世尊放光的作用,我们先将这些名相简单介绍一下,然后再做一个综合的说明。第一个是:

    【白毫相光。】

    白毫是三十二相之一,注解里面说出这个相好的业因,言语虽然只有一、两句,非常重要。‘在因行布施时,适可前人意’,这两句话就重要。我们知道佛教化一切众生,教什么?教布施,布施就是舍,就是放下。能够一切都舍尽,这个人就成佛;虽然在舍,还舍得没干净,这个人是菩萨;完全不懂得施舍是凡夫。‘舍’这个字的范围非常非常之广,可以说是世尊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法,就说了一个布施,诸位细细去体会这个意思。内要把烦恼舍尽,贪、嗔、痴、慢、疑、恶见,这是里面,你能把这些东西舍掉,你就超越轮回。由此可知,轮回怎么来?轮回是贪、嗔、痴、慢、疑、恶见造成的,不是别人造的,是自己造的。外面这是五欲六尘,财色名食睡,色声香味触法,统统舍尽。

    佛叫我们舍,依据什么道理?道理佛讲得很明白、很清楚,一代时教四十九年无时无处不说,特别是《般若经》,佛告诉我们‘万法无所有,三心不可得’,这是把事实真相全部说出来,外面所有的现象五欲六尘无所有,经上讲‘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你怎么可以要得到它?你希求想得到它,错了!这一念起来六道就现前,你就搞六道轮回,不知道一切法幻有,它不是真有,假的。三心不可得: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能得的心没有,所得到的一切法也没有,佛教你怎样过正常的生活,正常的生活就是万缘放下,身心世界都不可得,这是佛的境界,这是一个正常人的生活,正常人的境界。你内有一个得的念头,外面有一切所有,你是全迷了。‘因行布施时,适可前人意’,这个意思就深了,怎么样才适可前人意?行布施令别人觉悟,这才是适可人意。不是他想财,他财就得到,那就满意了,那是满贪嗔痴的意,与事实真相完全相违背。

    由此可知,所有现象怎么来的?缘生的。缘也不是真的,缘的现象是什么?刹那生灭,所以生生不住,这是缘的现象。我们今天得的身也是缘,在这一生当中所遇到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也是个缘,一定要晓得所有一切缘都是生生不住,刹那生灭。了解事实真相那就自自然然跟佛菩萨一样,在这个世间跟人结善缘,绝不结恶缘,所有一切恶缘要化解掉,冤家宜解不宜结。怎么个化解法?遇到冤家对头来折磨我,我欢喜接受,没有一丝毫怨恨心,而且还生欢喜心,为什么?这笔帐了了,还了。他折磨我,他找我的麻烦,为什么不找别人麻烦?所以自己立刻就警觉到是缘;我过去难为他,这一生当中遇到他难为我,因缘果报,丝毫不爽,只有明白人、觉悟人欢喜接受,报完了,下一次缘再遇到,那就欢喜了。

    纵然杀害,像佛在经上举歌利王割截身体这段故事,这段故事是出在《涅槃经》里面,佛说得很详细。这是菩萨在山里面修行,这谁也碍不著,歌利王出来打猎遇到,菩萨在修行、在打坐;这个国王打猎的时候带了很多人,这里面也有不少宫女,见到菩萨,看到菩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