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文化人的经济生活 >

第35章

文化人的经济生活-第35章

小说: 文化人的经济生活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向西部转移的最著名学府,是由北大、清华、南开组成的“西南联合大学”。    
    实际上,起初“联合大学”共有三个,还有“西北联合大学”、“上海临时联合大学”。但是后两者都是临时性的,“联而不合”。    
    1939年,西北联合大学分为五部分:综合大学(在陕西城固县、学生800名),工学院(也在城固县、学生820名),农学院(在陕西武功县、学生500名),师范学院(也在城固县、学生500名),医学院(在陕西南郑县、学生200名)。1939年9月分别定名为国立西北大学、西北工学院、西北农学院、西北医学院;又把师范学院迁移到甘肃兰州,成为现今“西北师范大学”的前身。西北高等教育的基础就这样在抗日战争时期奠定了,来自东部名牌大学的教师们作出了重大贡献。到1949年,西北地区已经有8所正规大学,包括从平津迁移过来的5所大学。    
    上海的复旦大学、大夏大学也组成“临时联合大学”,先迁往江西庐山,后来两校分别迁往四川重庆和贵州贵阳,各自独立。


《文化人的经济生活》 第五部分抗日战争期间的学校生活(3)

    在西南地区,转移到川东重庆一带的有中央大学、复旦大学、中华大学等,还发展了重庆大学;转移到川西(成都一带)的有武汉大学、东北大学、齐鲁大学、光华大学、华西大学等,还发展了四川大学;转移到贵州(贵阳一带)的有浙江大学、大夏大学、湘雅医学院、唐山工学院等;转移到云南(昆明一带)的有西南联大、中法大学等。    
    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寇悍然占领上海租界和香港等地,又一批高校和教会学校的师生西迁。……总之,抗战八年期间,我国文化教育重心向西、特别是向四川云贵一带转移。这些,对于我国西部内地的文教事业的开拓、发展,起了重大作用。    
    然而在坚苦卓绝、勤俭奋斗的漫长岁月中,学校师生的经济状况有了多少变化?日常生活水平如何?至今未见系统的研究。如果说社会存在决定了人们的意识,那么知识阶层的经济生活不能不对于他们的行动、思维、言论、著述、乃至个性发展、风格和道德面貌等,产生重要影响。由此,若要理解知识阶层的人品、文品特点及其变化的轨迹,必须调查他们的物质生活状况。为填补这一空白,本文对此专题作初步探讨。    
    青年学生几乎一无所有    
    柳无忌教授在《烽火中讲学双城记》一文中写道:    
    在敌人侵略下,黄河流域与长江下游两处的锦绣山河与城市相继沦陷,首都两度迁移。各大学也被敌人占领或破坏,学生与教授在后方过着奔波流离的生活。可是民族精神依然兴旺,而“士气”更因炮火洗礼而变得更刚毅,这是我们在大学内教书所引以为自满和自豪的。战时的学生,饱尝艰辛,却没有颓废,他们求学的态度是严肃的。(参看毛礼锐、沈灌群主编《中国教育通史》第五卷,第307页)    
    抗战时期不少家住沦陷区的青年纷纷背井离乡,来到大后方求学。为了保证他们能够顺利完成学业,1938年2月国民政府教育颁布了《公立专科以上学校战区学生贷金暂行办法》11条。规定:    
    专科以上学校家在战区,费用来源断绝,经确切证明必须接济者,可向政府申请贷金。贷金分全额、半额两种。全额依据当地生活费用及实际需要决定。学生毕业后,再将服务所得缴还学校,其偿还期不能超过战事终了三年以后。(据《教育通讯》第3期,1938年4月9日)    
    1938年,教育部规定贷金数额为“全额每月8元或10元”。1939下半年,教育部根据大后方物价上涨幅度,并“参考各地生活程度增加至每生10元至16元不等。”1940年5月,教育部“以学生营养不足,影响健康至巨”再次要求提高学生膳食贷金,以保障“各地学生获得营养必需条件”为限。(据《教育通讯》第3卷第21期,1940年6月1日)    
    抗战中的教育及生活    
    1939年中央大学600新生中,留级和退学的占三分之一,能全部课程及格直接升级者,仅170人。生活困难、功课繁重,又缺乏好教授,是大多数学生程度比抗战前低落的主要原因。    
    大后方一般的大学生,最感缺乏的就是像样的图书馆和实验室。中央大学搬到四川的50万册图书,为了怕轰炸,只有2万册破旧的放在外面供人阅览,而图书室小得只能容纳300人;四川大学迁到峨眉山,理学院的学生一年不能作实验;唐山交通大学在贵州平越开课时,没有任何仪器;西南联大的情形更糟,教学仪器大部收藏起来,学生看书和听课都要“抢”。宿舍无书桌,读书写字都要到图书馆去。联大的学生自己这样描写道:    
    书太贵了,每晚要到图书馆去抢看参考书,许多人在门口等着开门,门一开大家就拼命挤,人小力小的就这么被挤出挤进才被人推了进去。一进门又得眼快腿快地抢座位,放好书又得挤到台前抢接书。听课则人多座少,也得抢……( 见《战时青年》二卷五期)     
    读学分、考分数,仍旧是大学生的天职。教授在讲,学生听、写、考试,一切照常轨进行。然而由于学校内迁到经济落后的西部地区,不能不受艰苦环境的局限。    
    工学院的课程,因战时条件的困扰而造成更大的缺陷——    
    以现在抗战期中的情形来说,因为自己出产水泥及钢铁量太少,所以很多建筑用木材及石料来代替。但在学校里对于木材及石料构造的课程虽有,然而太不注意了。……教授们的虚构设计及不令学生观察及研究实际的建筑物,真是缺点。同时于实际施工的情形,也多省略不说,这便使毕业了的学生在外面工作时感觉到与未读大学一样。(见《读书月报》第12期)    
    农学院的困境跟工学院差不多。四川大学农学院的园艺、耕种、病虫害、蚕桑等学科,一半是全讲理论,一半是理论与实习并重。但是所谓“实习”,仅止于画图、看显微镜、答问题。西文教科书则是几年前的舶来品。    
    40年代校园基本稳定以后,课堂座位仍是不够,宿舍没有书桌 (根本就没有自修室 ),画图室与实验室依然拥挤不堪,空气恶劣。设备是出人意外的简陋,甚至很多学校没有操场。至于其他的文化娱乐,等于缘木求鱼。……生活指数在不断上涨,学校制度不见改革,说不定我们“今后还要走上更悲惨的道路。”( 引自《关于大后方的大学教育》一文,原载《中国青年》二卷九期,1940年7月5日出版 )    
    抗战期间小学教师们饥寒交迫    
    1940年2月《抗战导报》新一卷第5期,披露了当时“大后方”四川的小学教师在饥饿线上的生活状况。摘引如下:    
    他们的薪水,每年最多的是大洋券30…36元,其次是20…30元,再其次,甚至还不到10元。前两项是代表学校经费充足的高小校长及一般小学教员。他们的收入,除了这些微薄的“硬工资”以外,就没有别的了。    
    但他们的支出呢,最低有哪几种?  到底需要多少钱?     
    在一般的学校,烟、茶、油、炭要自己出,笔、墨、纸也要自己出,衣服费、零用费、膳费当然更要自己出,其余还要应酬校董乡人朋友及医药用款。 膳费在过去每月最高不过9元,现在却非15元不可。米价的腾飞,实在令人可怕:在抗战前每斗是l元左右,抗战后特别“6。21”大轰炸以来,就由1元、2元、3元一直升到4元5角,平均每人吃稀饭单算米钱就要9元,此外柴、盐、米、菜都涨价几倍。这样一来,教员由吃饭,转到喝粥吃蕃薯;由三餐不得不变为两顿。挨着肚子刻苦过活。


《文化人的经济生活》 第五部分抗日战争期间的学校生活(4)

    许多学校不得不提前结束,许多教师不得不回家取款或赊借来应付伙食。一个教师极力俭约,只顾自己的生活,就已入不敷出,无法维持,何况他们大批是贫苦的子弟,大部份有父母弟妹妻儿的系累,等待着他们赚钱去抚养呢 !    
    在普宁一带,许多教师是从沦陷区逃出来的,他们没有钱又没有衣服;没有亲戚朋友也没有产业;只带来赤手空拳,带来一批妻儿弟妹!你想这儿每月不到10块钱的“硬工资”将怎样生活呢? 有一个朋友,因为自己的薪水用光了,而家庭又很穷苦,父亲又很严厉,妻儿又多,他害怕被家人谴责,结果虽学校放假了也不敢回家去。    
    一些经济支绌、环境恶劣的学校,更发生欠薪、歧视教师、侮辱教师等使人痛心的事情。他们简直就把教师当做奴仆,把学校当做养活“教书人”的收容所。学校现在还欠着上学期的教薪,如××小学不发膳费不发零星用款,教员饿肚子上课等都是例子。教师在一些对教育没有认识者的眼里,真是不值钱。    
    1940年2月16日《新华日报》刊载《生活在雾中的小学教师》一文中说:愈是辛苦的人,愈不一定能得到应享的代价,25元钱一月在小学教师的待遇方面已经算得上是高额,普遍的月薪额都在20元以下,在川东拿18元、16元、14元是很平常的。川北最低的薪水只有8元。而川南小学教师的聘书上,薪水常常以一学期计算,70…80元甚至40—50元便可以买住园丁一学期的时间;有的地方,则计算得更为精密,两角钱一节课 (一节为30分钟),上一节算一节。    
    大多数贫困的小学教师都有沉重的家庭负累。10来块钱的薪水,除了伙食衣着之外,一月所剩有几呢?而况几经周转,钱到手里已经打了折扣;记得××小学的一个教师向学校告假省亲,假满后不见回来,学校当局着人到他家里去找,回答是整整跑了四天,都在筹措家人的生活费。以前我们总以为“家徒四壁”,“贴在墙上喝西北风”等词是文人夸张之笔,但若为一个小学教师的收入与负担计算一下,会相信这些都是真事。    
    1940年5月10日《群众》杂志13期刊载《小学教师生活谈》一文中说:小学教师的待遇是至低至微的,最多不过30—40元一月,少的10元,还要除各种捐扣,及每月的伙食,有个朋友教了一学期的书,到了放学算帐送薪时,只剩l角6分钱,试想这如何能维持生活?    
    1940年11月6日《新华日报》刊载了“小学教育近影”一文说:    
    县立的完全小学,在1939年度教师薪金每月只有20元,到1940年度,就是上学期才加到22元,本学期是28元。拿这增加的数目与物价高涨的情形比较起来,真是相差太多了。有一位小学校长诙谐而惨然的说:“三年来,百物都昂贵了,只有小学教员和地瓜没有涨价”。这是发自身受者嘴里的慨叹,也确是毫不夸张的实情。    
    1941年,四川省开始普遍实行“征收学米”制度。就是小学生入学时缴纳谷米,办法是:高小学生收1斗,初小学生5升。愿意多缴也可以,家境贫苦的免缴。这办法对教师们的生活,多少是给予了一点补助。“学米”的收入,差不多已够解决他们一学期吃饭的问题了,然而有家室的教师们仍旧是困苦的。那28块钱的“干俸”,如何能养活着一家人呢!    
    为了不能解决家人的生活问题,他们必须要另谋出路:许多教师,不是改行去作生意,就是考入什么短期训练班,受训后就可以在下层政治机构里做个小官。小学教育苗圃中的园丁们,一天天减少。新学期开学,各地都深深地感觉到教师的恐慌了。    
    有位小学教师说:“地方上还有这么多光支经费不办事的机关,假若把这些钱用来补助学校不是很好吗? 教员无论怎样饭桶,至少他每天总要上几个钟头的课呀!”    
    川北青年教师的心里话    
    1940年在“川北小学教师座谈会”上,有几位典型的青年教师的发言,摘录如下——    
    (1)“我第一次担任教职的学校,是个初级小学,那里共有同事3人,每天上课7小时,薪水一学期按照5个月计算,每月只有8元1角钱。除了伙食以外,所余存的实在是最少数了,因为经济条件这样的恶劣,我的伙食只好自己办理,买菜烧饭,把课余的时间全部占去,什么娱乐、读书、自修呀,都是我们份外的事”。    
    (2)“我自战训班毕业后便分在家乡小学担任教职,每周授课26点钟,每月薪水12元。”    
    (3)“还在学生时代,我便志愿将来从事教育事业,所以初中毕业后,就实行我的理想生活,月薪也只有16元。次年稍增加,但是校长很狡猾竟克扣不发,没有办法,在学期结束后另任城内小学教员,可是薪水—样发不出。我本来是个穷人,家里更带不出柴米,因此无法再干下去。”    
    (4)“我们的生活也真苦极了,每日三餐的清茶淡饭,实在有饿肚子的风味。工作方面更是忙碌,幸而学生们敬爱师长,稍能得些安慰。但是待遇薄得每月只有6元,生活的不安定,真使我感到有说不出的痛苦! 除伙食外一无余钱,所以也不能不忍心离开那些可爱的小天使另找活路走了。我认为乡村教育,这样办下去,将来会弄得文盲更多。这话怎说呢?  就是形式上教育很发达,各村镇都有学校;而实际上乡村儿童读书的机会更少,因为教师们被生活所困,没有心教书呀!”    
    (5)“最初我曾担任过民众教育馆里教育成人的教职,那时只有17岁,教着20岁以上的成人,常常有些心慌。半年中慢慢的倒也混熟了,在暑期才算圆满地宣告结束。这时接着参加短期小学工作,那时虽然是炎热的天气,但是看到一群褴褛的孩子有受教育的机会,心里感到无上的快慰。不幸得很,政府迟迟不发学校的公费,工作无法进行了。只有忍心离开这群孩子到成都去求学”。    
    (6)“五年来的教书生活,真使我透不转气来,每月的薪金只有10块钱,但是我得抚养幼弟弱妹,生活的困苦不必说了,到今年,物价这样昂贵,再也没法维持,不得已,弟妹白天出去检些柴草,自己晚上加紧纺纱,连油灯都没法点用,只能用线香代替了,黑暗中摸索工作,稍事贴补。因此我们对教书的生活实在有些灰心而且厌恶了。至于说到工作也无法做得怎样好,因为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这样整天整晚的劳作着,也没有时间去准备教材,这种日子真是度日如年啊!”    
    (7)“待遇每学期67元,我自己开火煮饭那里够用呢? 还得向家里去拿。乡村小学教师想求得丰衣足食,实不可得!……”


《文化人的经济生活》 第五部分抗日战争期间的学校生活(5)

    西南联大的吃、穿、住    
    昆明西南联合大学的伙食,在抗战头两年还算可以,由于物价尚未上涨,温饱大多不成问题。但到40年代后,随着通货膨胀,师生都感紧张。尤其是学生,远离家乡,许多人无经济来源,更为窘迫。大多数学生都参加自办的大众厨房,每人每月伙食费随物价上涨而涨,另外也可以在小厨房包饭,甚至个别在教授厨房私包,自然这价钱都层层相应往上涨的。    
    大众厨房的伙食,一般早上是稀粥就咸罗卜丝加点儿花生豆;中晚八人合吃四个菜加米饭;10天一结账时,可以集体打一次“牙祭”。也有极少部分同学,每天只能大饼两块、配辣椒豆瓣酱加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