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家有小鬼子 >

第8章

家有小鬼子-第8章

小说: 家有小鬼子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经常地,同学们抱怨少得不能再少的家庭作业。他们常常尖叫‘每天居然要学六个单词’。这样的叫喊让我恶心。这可是英语快班,应该更加努力才是,结果是快班不快。我猜想老师塞曼夫人性格脆弱,没法感召她的学生,而听任恶果发生,懒惰的学生控制了老师。我忍不住起身抗议,捣蛋的学生要我闭嘴,其他不满的学生却忍气吞声,我是惟一站出来说话的。塞曼夫人不受尊敬。    
    感谢主,我的卫生课老师管理有方。不是对淘气学生大喊大叫,而是平静地提醒学生直到他们安静下来。他知道愤怒和威胁不起作用。他实在不该教我们这个懒惰的班级。他可以做更有意义的事情。至于科学课老师,没有人喜欢他的教学和他的为人。不用多讲你就知道他是什么样的人了。”    
    Kate对美国老师直率的评论出乎我意料,她所在的公立高中还算当地最好的。讲老实话,教过我的一些中国老师也不招学生喜欢,但因为“师道尊严”,“一日为师,终生为父”,谁敢对“父母”品头论足?    
    其实,如果师生平等,为什么学生不可以批评老师,包括老师的为人?在活泼的美国课堂,老师面对平等自由的学生,没有了权威,单凭能力常常会捉襟见肘,难掩其短。Kate最后总结道:    
    “美国老师比较接受建议,关心学生生活,友善,不霸道。你也许认为他们太软弱,然而在美国课堂只能如此。像塞曼夫人那样被动当然不好,严厉对付学生也不是办法。青少年不希望老师们是一块块打人的大石头,他们需要沟通、友善和互动。学校不只是学习的地方,也是发展友谊的地方。我相信学校不该是个乏味的地方。    
    当我观察中国学生时,他们似乎尊师守纪。美国学生却比较独立和思想自由。如果中美学生能取长补短,就会产生更好的学生。老师有责任培养这样的学生。老师的职业如此重要而有意义,影响力如此巨大,学生的成功和人生观部分地来源于你们的教育。希望你们鼓起勇气,心胸开放,热情、坚定,体现个性,不要只做个固步自封的‘老’师。”    
    写于2000年7月,2003年10月修订


第四章社区义务服务

    女儿常做好事,有些是学校号召的,有些是社会上的慈善组织发起的,有些则是觉悟高,自己去找的。公立学校鼓励学生们去做社区服务,不是为了提高他们的道德水平,而是要大家去增加社会工作的经历,将来能够在社会上更好地发展。    
    读七年级时,一次老师要同学们去做点社区服务。Kate就打电话到原来读过书的小学,看有什么可以帮忙的。那时,小学一年级的学生恰好需要有人读故事书,老师忙不过来,Kate就去了。给更小的孩子们读读故事,Kate感觉自己特别成熟和博学。孩子们听说“老师”已经是七年级的学生了,崇敬地说“哇,你都这么老了吗?”Kate也能沉住气,谦虚地点点头。    
    初中时每到暑假,只要不回中国,Kate就到市图书馆去帮忙。起因是她在图书馆里看见一个招募义务员工的广告,就去应征了。第一个暑假做了两个半月,每周去两次,每次三小时。去做什么呢?    
    图书馆发起了一个暑假读书活动,参加活动的中小学生如果能够读完一定数量的指定书籍,就可以把写有自己名字的纸团放进抽奖盒里,暑期结束时抽奖,中奖者能得一本书。Kate的工作就是负责分发指定书,记录参加者的读书进度,组织抽奖。活动结束后,图书馆开了一个冰激凌party,感谢义务工作者。    
    第二次暑假是给小孩读书。图书馆开设暑期故事班,家长把孩子送来,Kate就戴着图书馆送的牛仔帽,给小孩讲故事,一次两小时,每周两次。这次Kate的物质收获是一顶牛仔帽。Kate喜欢读书,在图书馆里做义工是很愉快的事情。    
    进了高中,活动就更多了。感恩节前发动捐献食品给穷人的活动,各学校比着看谁捐献得多。为了不输给其他学校,Kate要我把给她买圣诞礼物的钱捐出来买罐头食品,结果她一人就捐了300个罐头。她过了一个没有老爸礼物的圣诞,可还是输给了另外一个学校。    
    捐得多的学生有什么奖励呢?有,就是让班上的某个同学给你做一份早餐带来。Kate捐得不算多,没有吃上这份特别的早餐,有同学捐了400多个罐头。    
    学校有个“Usher’sClub”(服务员俱乐部),专门招募义务服务员,当学校有比赛或开晚会时,卖票、领座、发节目单的服务工作就由该俱乐部成员提供。虽然是义务工作,但学校容许俱乐部成员优先选课选老师,再加上在学校里服务很露脸拉风,于是,“动机不纯”的同学们拼命想挤进俱乐部去。一千多学生只收五十个人,学校不得不通过面试选拔服务员。    
    Kate去应考,考官问了四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你有没有金钱管理经验?”Kate说自己从来是吃饭靠爹妈,花钱靠自己,读小学时就有自己的银行户头,开party送礼物是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第二个问题是:“数学好吗?”这个问题对大陆学人的后代算是白捡的,再差也不能差了数学。第三个问题是:“描述自己的个性。”Kate投其所好地吹嘘说,我做事决不半途而废。第四个问题是:“为什么要做服务员?”应试者当然是慷慨陈词一番,直到考官不得不感动地点头收场。最后还给了一个案例,假设招待员与顾客冲突,看申请人怎么解决。Kate考进了俱乐部,很高兴,说,除了她很平凡以外,俱乐部里的成员都是学生中的风头人物(popularguys)。    
    Kate还加入了社会组织“KEYClub”(关键俱乐部),这是个中学生义务服务的国际组织,跟学校没关系,“KEY”是指“keytofuture”(将来的关键)。同学们在该组织的地方召集人的指导下参加社区义务活动。Kate参加了两项经常活动。    
    一项活动是到一个叫“Children’sMuseum”(儿童博物馆)去做义工。这个博物馆周末提供托儿服务,以便父母可以自由自在一下。收费是每个孩子一个小时收五块钱,这点钱只够房子租金和维持费用,所以照顾孩子的老师都是不拿薪水的义工,大都是高中生。Kate每个月去一次,一次四个小时。    
    她一次照看四个小孩,按三个小时算,就可以挣60块钱。因为是义务劳动,不拿钱,还得熬到晚上九点后才回家吃饭。跟小孩打交道,培养了Kate的耐心、体贴和责任感,弥补了她作为独生子女的不足。在家里,总是父母照顾她,体贴她。    
    另一项活动是到“SoupKitchen”(施粥站)做义工。施粥站是为无家可归者提供免费晚餐的地方,有慈善组织提供的房屋、炊具,以及商家和教会捐献的食品。站里有几个常住的无家可归者负责照看。    
    同学朱迪是召集人。义工们五点钟到施粥站,到了以后先决定当晚做什么主食,一般要有色拉、主食、水果、点心。做好后就分发食品,待大家吃完后要收洗器具,打扫房间。回到家里已经是九点过了,义工们这时才开始吃自己的晚饭。他们每个月去两次,高中课重,还有许多其他活动,坚持下来很困难,特别是朱迪,她要花更多的时间去组织。    
    Kate说,无家可归者很可怜,大都是中老年人,许多是没法再找到工作的人,流浪就成为他们不得已的生活方式。最近电视报导,有个曾经做过计算机企业中层经理的人,被解雇后虽然又自费学了一些新技术,因为岁数大,很久找不到工作,现在沦为无家可归者,成为社会竞争的出局人。    
    如果不是到施粥站去工作,Kate还没有机会去接触社会中的贫困阶层。少年时看到社会的艰苦,对孩子的心智成熟很有帮助。    
    “KEYClub”每年开一次国际大会,自费,自由参加。Kate今年参加了美国西北地区大会,会议在大宾馆里开,吃住都在里面。费用是自己缴些钱,宾馆打些折扣,还有募捐来的补贴。    
    令我奇怪的是,这种大会不是先进人物表彰交流会。首先,去的人不是先进人物,成员缴钱就可以去;其次,大会也不宣讲好人好事,不评选“新长征路上突击手”。大会请来各种专业人士,给孩子们讲“如何申请大学奖学金”、“青少年心理成长”、“社交技巧”、“怎样跳舞”。    
    男生们西装革履,女生们花衣长裙。白天听讲座,晚上开舞会,可以认识很多新朋友。因为参加学校和社区活动,Kate建立了自己的闺中死党和更大一群玩伴。    
    Kate一直想今后当医生,为了知道行医是否真的是自己喜欢的职业,她申请去医院做义务护士,想通过实际观察,看看自己的选择会有什么样的职业生活。通过义工体验,对于“为什么要做医生”这个问题,也能给出一个更充分的解释。    
    虽然社区义务工作大都不是学校组织的,但是,学校鼓励学生参加社区服务,社会组织也为高中生提供奖学金,发给社区服务优秀者。大学在录取新生时,除了要求成绩达标外,还要看申请人的社区义务服务。特别是好大学,因为好大学希望培养社会各界的领导人才,而不仅仅是技术工人。    
    写于2000年8月,2003年10月修订


第四章愚公不移山

    为了培养女儿的中国文化和历史知识,我每次回中国都要买来一些图画版或英文版的中国历史书和小说,指望“汉语文盲”的她能够有所收益。Kate的确也喜欢上了古典文学,把英文版《水浒》、《三国演义》、《西游记》和《红楼梦》看了个遍。    
    她不喜欢《水浒》和《三国演义》,说书里净是打打杀杀。《西游记》里的那个猴子太滑稽了。她特别喜欢《红楼梦》,读了五遍,能把“黛玉葬花”洋腔洋调地背出来:    
    As blossoms fade and fly across the sky;    
    Who pities the fade dred;the scent that has been?    
    Softly the gos samer floats over spring pavilions;    
    Gently the willow fluff wafts to the embroide red screen。    
    (花谢花飞飞满天,    
    红消香断有谁怜?    
    游丝软系飘春榭,    
    落絮轻沾扑绣帘。)    
    她说她不喜欢《红楼梦》里的男人们,那个宝玉没有男人味,薛宝钗表面上对人亲切,内心却在计算别人,人格有缺欠。    
    靠着英文,她还读了《西厢记》、《桃花扇》、《白蛇传》、《琵琶记》、《牡丹亭》、《梁山伯与祝英台》。这些书我是多数没看过。我问她为什么喜欢中国古典爱情故事?她说,中国的古典爱情故事许多都有悲剧色彩,表现了真实生活中不幸福的一面,而好莱坞的爱情故事大多是幸福结尾。真实生活中的美国男女常有不幸福感,好莱坞却不去描写,怕美国观众不喜欢。譬如,迪斯尼公司拍的《花木兰》最后让花木兰高高兴兴地开始约会男朋友,而原著中花木兰是终身未嫁。    
    我说好莱坞会把中国的古典爱情继续搬上电影,Kate说那会变成垃圾故事。倒也是,设想一下好莱坞拍《梁山伯与祝英台》:大概在学校聚会上一杯啤酒下肚,梁哥哥就把祝妹妹摆平了,然后大学四年同窗,两人一起抄作业,一起看球赛,那高干子弟马三公子此刻真有情长,也嫌手短,只能忍痛割爱了。    
    对有教育意义的中国故事,Kate的接受能力就差了。我常给她讲一些有启迪性的成语故事,“愚公移山”就是其中的一个。“愚公移山”的故事在“学毛选”时代是家喻户晓的。我把故事讲给Kate听。    
    很久很久以前,有个老同志叫愚公,九十岁了。有两座大山——太行、王屋,方圆700里,高几千英尺,二山挡在家门口,愚公每次到豫南或汉阴,都得绕道而行。于是,老愚头召集家庭大会,问同志们:“我想跟大家一起挖山,修个直路,如何?”他夫人拖后腿,说:“以你的力量,挖个小土丘都困难,还能挖大山吗?挖的土又放在何处呢?”同志们说:“土填到渤海里。”    
    老愚头就带领儿孙挖山运土,邻居寡妇的小孩也来帮忙。有个叫智叟的人笑话他,说:“你这把年纪,能挖掉大山吗?”老愚头说:“我死了以后有儿孙,子子孙孙无穷无尽,而山是挖一点就少一点,怎么会挖不掉呢?”后来他感动了上帝,就派神仙把两座山背走了。    
    我第一次听到这个故事时就很感动,有志者,事竟成。到了90年代,愚公精神还在感动广大革命群众,下面是我最近读到的报道:    
    “今年,中国邮政面临的形势依然严峻,任务艰巨,目标宏伟,困难多多。在高耸的‘太行’、‘王屋’二山面前,中国的邮政人怎么办?是图一时之轻快绕山而行最终迷失自我,还是发扬愚公精神,持之以恒,挖山不止,从而开辟一条通向美好未来的坦途?答案只能是后者。因此,在现阶段重提‘愚公移山精神’,是邮政人有志气、有恒心、有气魄、有作为的体现!我们现在就要在邮政职工中大扬愚公之志,坚定移山之心,努力完成中国邮政在三年内扭亏的目标!”    
    多么有力、多么高尚的文章呀,国营企业三年扭亏一定没有问题。我满怀期待地望着Kate,希望她被愚公所感动,手臂一举,表决心搬掉挡在她学习前面的两座大山——懒惰和贪玩。    
    可是Kate竟然摇了摇头,说,这个愚公真傻,搬山不如搬家嘛。    
    我当时真感到奇怪,我在国内时看到孩子们都能正面地理解这个故事,这小鬼子怎么就跟智叟一样“自作聪明”?譬如学中文就是一座大山,Kate搬了七年没使劲,到现在还不能读中文。她绕道过去,读英文版的中国古典文学。    
    我解释说,那时有商鞅同志发明的户口制,不能自由移居他地。    
    小鬼子辩解说,那就绕着走。万一没有神仙来帮忙,那两座山靠他一家人来挖,两千年都挖不完。    
    我质问道,难道子子孙孙世世代代都得绕着走吗?    
    小鬼子一笑,说,这倒不会。快的方法是游说议会,修改户口法,搬走算了;慢的话等到工业发展起来了打个隧道,或修个机场。    
    其实,这小鬼子的话不是完全没道理。譬如,西北地区有些穷的地方,什么都不长。过去政府号召大家发扬愚公移山精神,改天换地,结果是政府既要拨款修水利,还得拨款搞救济。改革后终于放弃“挖山”,在那些地方动员农民们移民到自然条件好的地方去,这是80年代有名的“智叟”工程。    
    我苦口婆心地说,当然也不是真挖山,这个故事只是有个教育意义,教育读者要不怕困难,持之以恒,你要汲取其中的思想内核,不要纠缠挖山的表面现象。    
    小鬼子摇着头说,如果是教育故事,那就更不好了。没有神仙来帮忙,山怎么搬走?听了这个故事,人们还要选择挖山的话,一定是把希望寄托在神仙身上了。    
    我肯定地说,对,这个神仙就是组织起来的人民。    
    小鬼子哈哈一笑,大家都来帮你挖山?难道故事是说要依靠他人或神仙吗?    
    我失望地说,怎么我小时候就没有像你这样乱想?    
    小鬼子说,只说明你小时候是一个盲从分子。再说,这愚公凭什么就可以作一个子子孙孙都要遵守的挖山决定?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