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百年记忆:中国百年历史的民间读本 >

第11章

百年记忆:中国百年历史的民间读本-第11章

小说: 百年记忆:中国百年历史的民间读本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锣鼓声此起彼伏,十几万天津市民、学生和各界人士都赶来参加这一伟大的庆典。工人、农民、学生们手拉手围成大圈,一起唱歌跳舞,大家第一次感到平等和尊严。    
    一直等到下午,北京天安门广场的开国大典开始了,我们聚集在广场上,收听开国大典的盛况,只是人们过于激动了,当时的扩音设备也不好,空中只断断续续地传过来毛主席讲话的声音,我清清楚楚地记得,我听到了:“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的伟大宣言。    
    苏联政府派来的祝贺团,特意赶到天津参加天津的庆祝活动,早就从报上得知,苏联代表团的成员有作家法捷耶夫和西蒙诺夫。对于这二位苏联作家,我心中充满无限景仰,我读过《青年近卫军》,书中共青团英雄们反击法西斯德国的英勇事迹深深地打动了我。我也读过西蒙诺夫的《日日夜夜》,那还是苏联外文出版社出版的中文书,厚厚的封皮,称得起是精装本了。我节省了几天的饭钱买这本书,读过之后,珍惜地收藏在家里,谁也不肯借。    
    参加庆祝大会的人们热情澎湃,苏联代表团致词的时候,一句也听不清,我们站的地方距离主席台又远,看见远远的有一个高台,还被前面的人群遮掩着,热情的同学们更不去听讲话,大家只是唱歌跳集体舞,尽情庆贺这一伟大的节日。    
    开国大典庆祝大会结束,走出广场已经是入夜时分了,同学们唱着歌,喊着口号,参加庆祝游行,我也把五角星红灯点着了,举着自己制作的红灯走在队伍里,很是感到骄傲。整整一天的时间,我几乎没有喝水,只在路上吃了带在身边的干粮,心情实在是太激动了,感觉不到疲倦,感觉不到口渴,只为自己能够亲历这一伟大的历史时刻高兴骄傲。    
    ……


第二部分六、明朗的天(4)

    1950年,爆发了朝鲜战争。    
    我绝对相信是南朝鲜的李承晚(当时的韩国总统)为了吞并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不顾世界人民的反对,悍然向朝鲜人民共和国发动了进攻,朝鲜人民忍无可忍发起反击,一举打到仁川,苦难的南朝鲜人民眼看着就要得到解放了。    
    正在我为朝鲜人民的伟大胜利欢欣鼓舞的时候,也不知是怎么一回事,报上说美帝国主义的军队已经打到鸭绿江边,严重威胁我国的安全了,美帝国主义者的侵略行径激起我国人民的强烈反对,学生们每天都上街游行,高呼打倒美帝国主义者口号,高呼朝鲜一定会取得最后胜利。    
    不光是游行,学生们还编导了许多宣传节目,我和几位喜爱话剧的同学,编导了一出小话剧,剧情十分简单,但主题非常突出,鸭绿江边,中国小村庄,美国飞机狂轰滥炸,一个孩子倒在血泊中,最后孩子扬起胳膊向观众高呼,血债要用血来还。    
    1950年底,掀起了动员青年学生参加军事干部学校的热潮。美帝国主义军队打到了鸭绿江,唇亡齿寒,美帝国主义者下一步就是侵入我东北地区,吞并全中国。站起来的中国人民绝对不答应帝国主义者的侵略,绝不做亡国奴,青年人要带头奋起,参加军事干部学校,经过培训,开赴朝鲜前线,打退美帝国主义者,保家卫国,投笔从戎,做一个保家卫国好青年。    
    学校里掀起了报名参加军事干部学校的热潮,学生们再不肯关门读书,祖国的召唤就是命令,操场里集会,课堂上宣誓,就是中午走进食堂,大家也是先聚在食堂门外高唱革命歌曲。一曲苏联《青年近卫军之歌》,成了中国青年表达爱国热情的歌曲,歌中唱道:“听吧,战斗的号角发出警告,万众一心,保卫国家,青年团员们集合起来,穿好军装,拿起武器,奔向前方。再见了亲爱的妈妈,祝福我们一路平安吧,再见吧,妈妈,别难过、莫悲伤,祝福我们一路平安吧!”    
    这一年,我15岁,虚岁16,符合报名条件,没有告知祖父、哥哥,我在学校里报了名,因为我的积极带头作用,报上还发了消息,消息中特别写了我的名字,还要青年们向我学习,积极报名参加军事干部学校,为保卫祖国奉献青春。    
    我在学校报名要求参加军事干部学校的消息登在报纸上,星期六我回家,祖父将我唤到屋里,语重心长地对我说:“你报效国家的诚心,我支持,只是什么行动都要思考,别人反对美帝可以理解,我们可不要反对美帝,你们都是吃美国面粉长大的。”    
    祖父在美国美孚油行供职,因为职位较高,每月薪金之外,还有4袋美国面粉福利,我们一家人吃不了这4袋面粉,就分送给几家近亲,我记得,美国面粉真好,做饼,合好面,好不容易擀平了,眼看着又缩回去了,而且味道也比市上卖的面粉香。    
    只是,吃过美国面粉和参加军事干部学校是两回事,如今美帝国主义者发动了侵朝战争,他们下一个侵略目标就是中国,刚刚站起来的中国人绝对不能沦为他们的奴隶,保卫祖国是年轻人的神圣使命,我参加军事干部学校的决心是不会动摇的。    
    舅舅家的表哥,长我一岁,在青年团参加军事干部学校积极青年座谈会上,我见到了他。真令我吃惊,表哥自幼娇生惯养,最得外婆宠爱,外婆对表哥绝对偏心,吃饭都是他坐在外婆身边,桌上无论什么好吃的东西,都是他先吃。    
    对于表哥成为报名参加军事干部学校的先进青年,我真感到意外,悄悄地我问他,你报名参加军事干部学校,外婆知道不知道?表哥回答我说,参加革命保卫祖国为什么要先得到祖母的允许?我又对表哥说,还是让我去吧,我没有母亲,迟早要离开家的,你是外婆的心肝宝贝,外婆舍不得你,你有这样好的环境,还是应该好好读书。    
    表哥自然不会听我的劝告,他最后断然走出家庭,外婆当着他的面晕过去,他也不动心,年轻人赤诚的革命心,真是感天动地了。    
    有表哥的榜样,我要求参加军事干部学校的决心更坚定了,眼看着大同学一个个地被批准离开学校,我还是接不到通知,真是心急如焚。每天我都找到学校领导,要求参加军事干部学校。老师们对于我的热诚自然表示支持,但他们都劝我,一天没有接到录取通知,就应该在学校安心读书。老师们更暗示我,身体不好,体弱多病,还是留在城市里读书的好,参加军事干部学校,身体是第一条件。    
    一批批同学在欢送的歌声中离开了学校,我等得不耐烦了,最后我终于找到校长,要求批准我参加军事干部学校,校长是一位女性,非常和善。我实在磨得她没了办法,最后校长对我说:“这样吧,咱俩人定一个协议,你好生站着,只要我抱不起你,立刻我就批准你去参加军事干部学校。如果我一下子把你抱起来了,你再不能磨我,好好回去上课。”    
    15岁的时候,我体重不到80市斤,女校长没使多大力气,一下子就将我抱了起来,轻轻地将我放在地上,女校长对我说:“送你上前线打美帝,美国兵大个子,一百多公斤,你打得过他们吗?”    
    没有办法,我只得好好读书了。


第二部分七、亲近文学(1)

    我的亲近文学是从幼时随母亲背诵唐诗开始的。    
    我出生于诗书家庭,祖父是中国第一代大学生,父亲工科大学毕业,二爷爷的旧学造诣更是我们这个诗书家庭的象征,各房各院的藏书,使我自幼就得到文化薰陶。    
    对于中国孩子来说,《古文观止》是开蒙教材,但熟读《古文观止》并不意味着接受文学教育,从熟读《古文观止》开始,进而“正论”、“反论”地写读后感之类的文章,中国孩子也没有想到这是一种文学浸染。《古文观止》是中国孩子学习中国文化的必修课,精读《古文观止》,为了学习圣贤古训,理解圣贤古训的最高目的,则在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接受传统教育,我没有读过《三字经》、《千字文》之类的初级读物,对于我们这个家庭的孩子来说,《三字经》、《千字文》是融入血脉里的基因,我的第一篇“教材”是《陋室铭》,“山不在高”、“水不在深”的人生追求,在我幼小心灵间播下了深刻影响。    
    母亲讲解唐诗,将诗中的意境描绘如一幅幅的图画,更将诗中的情境,解读得可亲可近,如是,在我幼时的心灵间有一种蒙胧的意识,我感悟到,一个人能够将自己心灵间的美丽传递给另一个心灵,才是是一种幸福。    
    读中学时,我的作文成绩永远是优秀的,我在作文课,模仿读过的小说写的一篇“作文”,被老师痛斥为抄袭行为。老师的痛斥使我一时声名狼藉,但我一点也不气馁,我非常得意,到底老师把我的“作文”看做是小说了。    
    和所有的文学爱好者一样,我的文学习作是从写诗开始的,从14岁,母亲去世不到一年,我就写下了怀念母亲的诗,是我含着泪写的,写得痛苦,但写出之后,自己更感到安慰,我为自己终于在我的诗篇中复活了母亲的生命倍感欣慰。    
    进入师范学校读书,庆祝晚会上,学校总派我写朗诵诗,朗诵我的诗篇,使晚会进入高潮,晚会结束之后,同学们还在赞赏我的诗篇,说我的诗稿真棒,把“意义”全写出来了。    
    发现了自己的文学才华,我开始向报纸副刊投稿,好在那时候投稿不必贴邮票,报社实行来稿“邮资总付”,只要你写好一篇小稿,装在信封里,信封上写两个字“稿件”,投入邮筒,就没有你的事了。而且那时候每篇稿件都会得到答复,还全是编辑的亲笔信,无论你写得多少文理不通,编辑也会在回信时鼓励你的热情,还要指出文章的缺点,说明不能发表的原因,最后“希望你继续努力,不断支持本报,写出好文章来。”    
    很可能我寄到报社去的文章不算太糟糕,那时候提倡工人写作,提倡兵写兵、工写工、农写农,几位后来负有盛名的作家,彼时向报社投寄的稿件,不光是错字连篇,更有只会写千把字的作者,稿件上不会写的字,就画上符号,请编辑去猜测。到底我已经是师范生了,而且还有点表现能力,可能在报社众多的来稿中,我的稿件还颇有一点水平呢。    
    也是苍天不负,就在我顽强写作,死皮赖脸投稿的感召下,1950年的10月,《天津日报》副刊发表了我的第一篇文章。这篇文章的题目叫《祖国,我愿为你奉献一切》,大约2千字。    
    至今回想起来,我觉得那篇文章写得不错,至少真诚。因为那时我得知,世界上三分之二的劳动人民在资本主义国家里,身受资本主义野蛮的压迫和残酷的剥削,而我自己却生活在幸福的新中国,为了感激祖国和领袖恩赐给我的一切,“祖国,我愿为你奉献一切”。    
    第一篇习作发表之后,我的写作热情更是高涨,每天课余时间,什么活动也不参加,一头钻进图书馆,一篇一篇地写“稿”。写着写着,我觉得诗歌可能更会被报纸选用,于是我开始将自己的“诗篇”向报刊投寄。好在那时候每到重要节日报上就要发表些诗歌,今天庆祝五一,明天欢迎哪个国家的代表团呀什么的,我都热情地配合过。    
    投入的另一种诱惑,是有稿费,每篇文章至少可以得到7~8角钱的稿费。五十年代初期,学校的伙食标准,每月8元。一次得到8角钱的稿费,实在是太让人激动了。每次得到稿费,我自然也是先挥霍一下,譬如吃份冰淇凌呀什么的,破费1角钱,余下的钱,就都买书读了。也要买稿纸,3角钱100张,又可以换取许多稿费。最高的一次稿费,我得到了3元钱,我将这3元钱全都买了书,我记得清清楚楚,我还买了一本苏联作家的小说,是巴巴耶夫斯基的小说《金星英雄》,书上介绍说,这是一部获得斯大林文学奖的小说,买到后一口气读完,我真不明白斯大林同志为什么把奖金给了这部“小说”。    
    如饥似渴地阅读文学作品,不辞辛苦地写文章投稿,对于我提高写作能力有些帮助。渐渐地我不光给报纸写稿,我还向文学刊物投稿,也是不知道天高地厚吧,我觉得自己写的小稿有文学价值了。    
    就在我努力学习写作的时候,一件意外事件,改变了我的生活道路,由此我走上了一条不归路,幸欤,祸欤,我已经是身不由已了。    
    1950年,我在河北天津师范学校读书,一天下午礼堂门口张贴布告,欢迎爱好文学的同学参加报告会,学生会邀请诗人阿垅来校谈文艺创作问题。在此之前,我已经知道阿垅的名字,也读过他的文章,我在书店里也看到过他的诗集《无弦琴》,正如我景仰每一位作家一样,我也景仰阿垅先生。    
    下午礼堂里座无虚席,那是一个年青人求知欲炽热的时代,是一个造就精英的时代。每次学校邀请学者、作家到学校做报告,总是受到全校师生的热烈欢迎。人们坐齐之后,就听学生会的负责人说到要去迎一下阿垅先生,这时就看见一个人走进礼堂,学生会负责人大吃一惊地说了一句:“阿垅来了。”这时,我随着大家的目光一起向阿垅先生望去,正看见一个个子不高的中年人很随便地向讲台走了过来。    
    那时候作家到一个地方去讲课,不仅没有任何报酬,还要自己乘车,几乎没有人去迎接。阿垅先生受学生会的邀请到我们学校来讲课,完全出于对学生们的一片热心。看着阿垅先生向讲台走了过来,学生们鼓掌欢迎,阿垅先生也连连地向大家致意。    
    那一天阿垅先生穿着一件绿夹克,一件蓝色的制服裤,朴朴实实,看着就和我们学校的老师一样,一点也没有我想象中的作家架子。阿垅先生走上讲台之后,没有休息,立即就开始讲课了。    
    因为我们只是中学生,阿垅先生并没有讲太深的理论,只是鼓励大家多接近工农生活,于文学创作上要刻苦,不可好高骛远。    
    听过阿垅先生的讲课之后,我还有几个问题想向阿垅先生请教,也是一时的不知所以,我就冒失地给阿垅先生写了一封信,我几乎没有想到会得到阿垅先生的回信,我只是想也许以后阿垅先生会在一篇什么文章里谈到我提到的这几个问题,那时我也就和读者一起得到回答了。    
    出乎我的意料,才到了第3天,我就接到了一封信,信封很厚,打开一看,里面竟然是十几张稿纸,满满地写着毛笔字,我顾不得看信的内容,先翻到最后一页,信末署着阿垅的名字,这时,我才相信是阿垅先生给我复信了。在信中,阿垅先生就我向他提出的问题一一地做了回答,重点处还作了标志。一个少年文学爱好者,能收到一位著名诗人的亲笔信,那种激动的心情,大家是不难想象的。这封信我反复读了四、五遍,并十分珍惜地保存好,放在了自己的书桌里。本来,我应该再写一封信向阿垅先生表示感谢,但我怕再耽误他的时间,如此就不敢再打扰阿垅先生了。


第二部分七、亲近文学(2)

    不料,大约在半个月之后,我忽然在传达室见到有我的一封信,一看信封上的毛笔字,我就猜中这是阿垅先生的信,匆匆地取出信来,打开一看,原来是阿垅先生在编《天津文艺》处理大量的来稿当中,看到了我寄给刊物的一首诗,阿垅先生认为这首诗写得有些基础,情感真实,文字也还可以,但还不够成熟,他提出了修改意见,同时寄回了我的诗作,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