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千金方 >

第64章

千金方-第64章

小说: 千金方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本) 、桔梗、附子、皂荚、 蜀椒、麦门冬 (各 

一两) 。 右十味末之, 蜜丸空腹服如梧子大 

五丸, 日二, 稍加以知为度。 太一神明陷 

冰丸, 主诸病破积聚心下支满寒热鬼疰长病 

咳逆唾噫, 辟除众恶鬼逐邪气鬼击客忤, 中 

恶 中结气咽中闭塞有进有退绕脐绞。 (备急 

千金要方卷第十七 (肺脏) 128方)   

117 痛恻恻随上下按之挑手心中愠愠如有虫 

状毒注相染灭门方。 雄黄 (二两) 、元青 (五 

枚) 、桂心 (二两) 、真珠 (一两半) 、麝香、 

人参、 犀角、鬼臼 (各一两) 、附子 (一两 

半) 、蜈蚣 (一枚) 、乌头 (八枚) 、 杏人 (三 

十枚) 、射罔 (一两) 、丹砂 (二两) 、蜥蜴  


… Page 756…

 (一枚) 、斑猫 (七枚) 、 藜芦、矾石 (各二 

两一矾石) 、樗鸡 (七枚) 、地胆 (七枚) 、 

牛黄 (一两) 、 当归 (三两) 、巴豆 (一分) 、 

大黄 (二两) 。 右二十四味末之以蜜和捣三 

万杵丸如小豆大, 先食, 服二丸, 日再。 不 

知稍增以药二丸着门上令众邪不近, 伤寒服 

之无不愈, 若至病家及视病人夜行独宿服二 

丸, 众鬼不能近也, 胡洽无元青桂心真珠麝 

香人参犀角乌头射罔蜥蜴樗鸡牛黄当归只十 

二味与积聚篇重江 南度世丸。 主万病症结积 

聚伏尸长病寒热疰气流行皮中, 久病着床肌 

肉消尽, (备急千金要方卷第十七 (肺脏)  

128方)   

118 四肢烦热呕逆不食, 伤寒时气恶疰汗出 

 口噤不开心痛方。 蜀椒 (三两) 、人参、细 

辛、甘草 (各二两) 、茯苓、真珠、大黄、干 

姜、丹砂、 野葛、桂心、雄黄、鬼臼、麝香 (各 

一两) 、乌头、牛黄 (各二分) 、附子、 紫 

菀 (各六分) 、巴豆 (六十枚) 、蜈蚣 (二 

枚) 。 右二十味末之, 蜜丸饮服小豆大二丸,  

加至四丸, 日一, 加獭肝一具, 尤良。 (备 

急千金要方卷第十七 (肺脏) 128方)   


… Page 757…

119 大度世丸, 主万病与前状同方。 牛黄、 

大黄、雄黄、细辛、附子、真珠、甘草、人参、 

射罔、丹砂、鬼臼、 莽草 (各一两) 、蜀椒、 

麝香、鬼箭羽、茯苓、桂心、紫菀 (各二两) 、  

干姜 (三两) 、野葛 (一尺) 、蜥蜴、蜈蚣 (各 

一枚) 、巴豆人 (八十枚) 、 地胆 (五十枚) 、 

元青 (二十枚) 、樗鸡 (二十枚) 。 右二十 

六味末之, 蜜丸以饮服如小豆二丸, 日二,  

先食服之, (备急千金要方卷第十七 (肺脏)  

128方)   

120 治疰病相染易及霍乱中恶小儿客忤长病 

方。 獭肝 (一具) 、雄黄、莽草、丹砂、鬼 

 臼、犀角、巴豆 (各一两) 、麝香 (一分) 、  

大黄、牛黄 (各一两) 、蜈蚣 (一枚) 。 右 

十一味末之, 蜜丸空腹服如麻子大二丸, 加 

至三丸, 以知为度。 (备急千金要方卷第十 

七 (肺脏) 128方)   

121 雷氏千金九, 主行诸气宿食不消饮实中 

恶心腹痛如刺及疟方。 大黄 (五分) 、巴豆 

人 (六十枚) 、桂心、干姜 (各二两) 、消石  

 (三分) 。 右五味末之, 蜜丸捣三千杵, 服 

如大豆二丸, 神验无比, 已死者折齿灌之。  


… Page 758…

 (备急千金要方卷第十七 (肺脏) 128方)   

122 治卒得尸疰毒痛往来方。 乱发灰、杏人。  

右二味等分, 研如脂酒服梧子三丸, 日三,  

 (姚氏以猪膏和丸) 。 (备急千金要方卷第十 

七 (肺脏) 128方)   

123 治遁尸尸疰心腹刺痛不可忍者方。 桂心、 

干姜 (各一两) 、巴豆人 (二两) 。 右三味 

治下筛, 以上酢和如泥传病上, 干即易之。  

 (备急千金要方卷第十七 (肺脏) 128方)   

124 芥子薄, 主遁尸飞尸, 又主暴风毒肿流 

入四肢头面方。 白芥子一升蒸熟捣, 以黄丹 

二两搅之, 分作两分,  布袋盛之, 更蒸 

使热, 以薄痛上, 当更迭蒸袋, 常使热薄 

之, 如此三五度即定。 (备急千金要方卷第 

十七 (肺脏) 128方)   

125 治遁尸尸疰心腹及身有痛处不得近方。  

取艾小挼令碎, 着痛上厚一寸余热汤和灰令 

强热, 置艾上, 冷即易。 不过二三度差。 (备 

急千金要方卷第十七 (肺脏) 128方)   

126 治人皮肤中痛名日症疰方。 醋和燕窠土 

傅之。 (备急千金要方卷第十七 (肺脏) 128 

方)   


… Page 759…

127 治走疰方。烧车釭令热,暂入水以湿布裹 

熨病上。(备急千金要方卷第十七(肺脏) 128 

方)   

128 治三十年气疰方。 豉心 (半升) 、生椒  

 (一合) 。 右二味以水二升煮取半升, 适寒 

温, 用竹筒缩取汁, 令病者侧卧, 手擘大 

孔射灌之 少时当出恶物, 此法垂死悉治得 

差, 百千不可具说。 凡五尸者, 飞尸遁尸 

风尸沉尸尸疰也今皆取一方兼治之, 其状腹 

痛胀急不得气息上冲心 傍攻两胁或累块踊 

起或挛引腲背, 治之法, (备急千金要方卷 

第十七 (肺脏) 128方)   

   

备急千金要方卷第十八  (大肠腑) 142方  

   

编号 内容   

1 治大肠实热腹胀不通口为生疮者生姜泄肠 

汤方。 生姜、橘皮、青竹筎、黄芩、栀子人、 

 白朮 (各三两) 、桂心 (一两) 、茯苓、 芒 

消 (各三两) 、生地黄 (十两) 、大枣 (十四 

枚) 。 右十一味 〔口父〕咀, 以水七升煮 

取三升去滓下芒消, 分二服, 肠中胪胀不消,  


… Page 760…

灸大肠输四十九壮。 大肠有热, 肠鸣腹满侠 

脐痛, 食不化喘不能久立, 巨虚上廉主之。  

大肠虚冷。 右手寸口你杏以前脉阳虚者, 手 

阳明经也。 病苦 中喘肠鸣虚渴唇干目急善 

惊泄白, 名曰大肠虚冷也, 治大肠虚冷痢下 

青白, (备急千金要方卷第十八 (大肠腑)  

142方)   

2 肠中雷鸣相逐黄连补汤方。 黄连 (四两) 、 

茯苓、芎藭 (各三两) 、酸石榴皮 (五片) 、 

地榆 (五两) 、 伏龙肝、鸡子大 (一枚) 。 右 

六味 〔口父〕咀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 去滓 

下伏龙肝末, 分三服。 肠中雷鸣相逐痢下,  

灸承满五十壮, 穴在侠巨阙相去五寸, 巨阙 

在心下一寸, 灸之者侠巨阙两边各二寸半。  

姇饮不下, 腹中雷鸣, 大便不节, 小便赤 

黄, 阳纲主之。 腹胀肠鸣气上冲 , 不能 

久立, 腹中痛濯濯, 冬日重感于寒则泄, 当 

脐而痛, 肠胃间游气切痛, 食不化, 不嗜 

食, 身肿侠脐急, 天枢主之。 肠中常鸣时 

上冲心灸脐中。 肠鸣而痛, 温留主之。 肛 

门论第三。 论曰, 肛门者, 主大行道, 肺 

大肠候也, 号为通事令史, 重十二两长一尺 


… Page 761…

二寸, 广二寸二分, 应十二时, 若脏伤热,  

则肛门闭塞, 大行不通, 或肿缩入生疮, 若 

腑伤寒, 则肛门大行洞写, 肛门凸出良久乃 

入, 热则通之, 寒则补之, 虚实和? 依经 

调之, 方在第二十四卷中。 皮虚实第四 (论 

一首方二首) 。 论曰, 夫五脏六腑者, 内 

应骨髓, 外合皮毛肤肉, 若病从外生, 则 

皮毛肤肉关格强急, 若病从内发, 则骨髓痛 

疼, 然阴阳表里, 外皮内髓其病源不可不详 

之也, 皮虚者寒, 皮实者热凡皮虚实之, 应 

主于肺大肠, (备急千金要方卷第十八 (大肠 

腑) 142方)   

3 其病发于皮毛, 热则应脏寒则应腑治皮虚 

主大肠病寒气关格蒴藋蒸汤方。 蒴藋根叶  

 (切三升) 、昌蒲叶 (切二升) 、桃叶皮枝 (剉 

三升) 、细糠 (一斗) 、 秫米 (三升) 。 右 

五味, 以水石五斗煮取米熟为度, 大盆器贮 

之, 于盆上作小竹床子单盆人身坐床中, 四 

面周回将席荐障风, 身上以衣被盖覆, 若气 

急时开孔对中泄气, 取通身接汗可得两食久 

许, 如此三日, 蒸还温药足汁用之? 若盆里 

不过热, 盆下安炭火, 非但治寒, 但是皮 


… Page 762…

肤一切劳冷悉皆治之。 (备急千金要方卷第十 

八 (大肠腑) 142方)   

4 治皮实主肺病热气栀子煎方。 栀子人、枳 

实大、青杏人、柴胡、芒消 (各二两) 、生地 

黄、淡竹叶 (切各一升) 、 生玄参 (五两) 、 

石膏 (八两) 。 右十味 〔口父〕咀, 以水 

九升煮取三升, 去滓下芒消, 分为三服。 咳 

嗽第五 (论二首证七条方六十首灸法十四 

首) 。 论曰, 经云五脏六腑皆令咳, 肺居 

外而近上合于皮毛, 皮毛喜受邪。 故肺独易 

为咳也, 邪客于肺则寒热上气喘汗出, 咳动 

肩背喉鸣, 甚则唾血, 肺咳经久不已, 传 

入大肠, 其状咳则遗粪, 肾咳者其状引腰背 

痛, 甚则咳涎, 肾咳久不已, 传入膀胱, 其 

状咳则遗尿, 肝咳者其状左 痛, 甚者不得 

转侧肝咳经久不已, 传入胆其状咳则清苦汁 

出, 心咳者其状引心痛, 喉中介介如梗, 甚 

者喉痹咽肿心咳经久不已, 传入小肠其状咳 

则失气, 脾咳者其状。 右 痛阴阴引肩背甚 

者不得动, 动则咳剧, 经久不已, 传入胃,  

其状咳而呕呕甚则长虫出, 久咳不已, 三焦 

受之, 三焦咳之状, 咳而腹满, 不能食饮,  


… Page 763…

此皆聚于胃, 关于肺使人多涕唾而面浮肿气 

逆也。 右顺时有风寒冷人触冒解脱, 伤皮毛 

间入腑藏为咳上气如此也, 有非时忽然暴寒,  

伤皮肤中与肺合, 则咳嗽上气, 或  叉痛 

咳唾有血者, 是其热得非时之寒暴薄之不得,  

渐散伏结深喜肺痈也, 因咳服温药, 咳尤剧,  

及壮热吐脓血汗出恶寒是也。 天有非时寒者,  

急看四时方也。 问曰, 咳病有十, 何谓也,  

师曰, 有风咳有寒咳有支咳有肝咳有心咳有 

脾咳有肺咳有肾咳有胆咳有厥阴咳, 问曰十 

咳之证以何为异, 师曰, 欲语因咳言不得音 

谓之风咳, 饮冷食寒因之咳谓之寒咳, 心下 

坚满咳则支痛其脉及迟, 谓之支咳, 咳则引 

 下痛? 谓之肝咳, 咳而唾血引手少阴, 谓 

之心咳, 咳而涎出续续不止引少腹, 谓之脾 

咳, 咳引颈项而唾涎沫, 谓肺咳, 咳则耳 

无所闻引腰并脐中, 谓之肾咳, 咳而引头痛 

 口苦, 谓之胆咳, 咳而引舌本, 谓之厥阴 

咳, 风咳者, 不下之, 寒咳支咳肝咳, 刺 

足太冲, 心咳, 刺手神门, 脾咳, 刺足太 

 白, 肺咳刺手太泉, 肾咳, 刺足太溪, 胆 

咳。 刺足阳陵泉, 厥阴咳, 刺手太陵。 夫 


… Page 764…

久咳为 咳而时发热脉在九菽 (一作卒弦) 。  

者, 非虚也, 此为 中寒实所致也, 当吐 

之。 天咳家, 其脉弦, 欲行吐药, 当相人 

强弱而无热, 乃可吐耳。 咳家, 其人脉弦 

为有水, 可与十枣汤下之, 方见下, 不能 

卧出者, 阴不受邪故也? 留饮咳者, 其人咳 

不得卧引项上痛, 咳者如小儿掣纵状, 夫酒 

客咳者, 必致吐血, 此坐久极饮过度所致也,  

其脉沉者不可发汗, 久咳数岁, 其脉弱者可 

治, 实大数者死, 其脉虚者必善冒, 其人 

本有支饮在 中故也, 治属饮家, 上气汗出 

而咳, 属饮家, 咳而小便利, 若失溺不可 

发汗, 汗出即厥逆冷。 夫病吐血喘咳上气,  

其脉数, 有热不得卧者死, 寒家咳而上气,  

其脉数者死, 谓其人形损故也, 脉大而散散 

者, 为气实而血虚, 名曰有表无里, 上气 

面胕肿肩息 其脉浮大不治加痢尤甚, 上气躁 

而喘者属肺胀, 欲作风水发汗愈。 (备急千 

金要方卷第十八 (大肠腑) 142方)   

5 咳逆倚息不得卧小青龙汤主之方。 麻黄、 

芍药、细辛、桂心、干姜、甘草 (各三两) 、 

五味子、半夏 (各半升) 。 右八味 〔口父〕 


… Page 765…

咀, 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 去上沫乃内 

诸药, 煮取三升, 去? 分三服, 弱者半升,  

若渴, 去半夏加栝楼根三两, 若微痢去麻黄 

君荛花如鸡子大若食饮噎者, 去麻黄加附子 

一枚, 若小便不利小腹满者, 去麻黄加茯苓 

四两, 若喘者, 去麻黄加杏人半升。 青龙 

汤下已多唾口燥, 寸脉沉尺脉微, 手足厥冷 

气从少腹上冲 咽, 手足痹其面翕热如醉状,  

因复下流阴股, 小便难时复冒者, (备急千 

金要方卷第十八 (大肠腑) 142方)   

6 与茯苓桂心甘草五味子汤治其气冲方。 茯 

苓 (四两) 、桂心、甘草 (各三两) 、五味子  

 (半升) 。 右四味 〔口父〕咀, 以水八升煮 

取三升, 去滓, 分温三服。 (备急千金要方 

卷第十八 (大肠腑) 142方)   

7 冲气即低而反更咳 满者, 用茯苓甘草五 

味子, 去桂加干姜细辛, 以治其咳满方。 茯 

苓 (四两) 、甘草、干姜、细辛 (各三两) 、 

五味子 (半升) 。 右五味 〔口父〕咀, 以 

水八升煮取三升, 去滓, 温服半升, 日三。  

咳满即止而更复渴冲气复发者, 以细辛干姜 

为热药也, (备急千金要方卷第十八 (大肠腑)  


… Page 766…

142方)   

8 服之当遂渴而渴反止者为支饮也, 支饮法 

当冒, 冒者必呕呕者复内半夏以去其水方。  

半夏 (半升) 、茯苓 (四两) 、细辛、干姜、 

甘草 (各二两) 、五味子 (半升) 。 右六味  

  〔口父〕咀以水八升煮取二升, 去滓, 温服 

半升, 日三服, 水去呕止其人? (备急千金 

要方卷第十八 (大肠腑) 142方)   

9 应内麻黄以其人遂痹, 故不内麻黄内杏人 

方。 杏人、半夏、五味子 (各半升) 、茯苓 (四 

两) 、细辛、干姜、甘草 (各三两) 。 右七 

味 〔口父〕咀, 以水一斗煮取三升, 去滓,  

温服半升, 日三, 若逆而内麻黄者其人必厥,  

所以然者, 以其人血虚, 麻黄发其阳故也。  

 (备急千金要方卷第十八 (大肠腑) 142方)   

10 若面热如醉, 此为胃热上冲熏耳面, 加 

大黄利之方。 大黄、干姜、细辛、甘草 (各 

三两) 、茯苓 (四两) 、五味子、半夏、 杏 

人 (各半升) 。 右八味 〔口父〕咀, 以水 

一斗煮取三升, 去滓, 温服半升, 日三。 咳 

而上气肺胀, 其脉浮, 心下有水气,  下 

痛引鈌盆, 设若有实者必躁其人常倚伏 (备 


… Page 767…

急千金要方卷第十八 (大肠腑) 142方)   

11 小青龙加石膏汤主之方。 石膏、干姜、桂 

心、细辛 (各二两) 、麻黄 (四两) 、芍药、 

甘草 (各三两) 、 五味子 (一升) 、半夏 (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