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塑造成功者-第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样了,往往是恰好在妈妈奶水要来的时候,孩子就令人惊讶地醒来,一天
大约10 次。两周后,她开始每天固定地吃6—7 次奶,但间隔不规律。到第
十周时,她形成了大约每4 小时吃一次奶的规律。这一实验被叫做“自我需
求”吃奶实验。
这项实验使我们看到:在喂奶时间上表现出一种灵活性,对孩子并没有
什么坏处,起码这可以避免孩子的无谓啼哭,并且这样做更适合于新生儿的
消化能力。另外,孩子表现出一种建立有规律的饥饿感的趋势。这就要求我
们必须小心,不要曲解了婴儿的“自我要求”,而走向另一个不寻找规律的
极端。事实上,大多数孩子都有这种形成规律的过程,有的形成得快些,有
的形成得慢些。如果父母加以正确引导,规律就建立得快些,而不注意孩子
自己的需求规律,由父母硬性规定时间表,开始时孩子必然会不适应,结果
造成孩子不能及时得到必要的食物供给,或不需要食物时却非得吃东西,父
母又不明白为什么孩子有时能好好地吃,有时却又不肯吃东西。
那么,如何才能建立起一个既适合于孩子的消化能力,又有一定规律的
喂奶时间表呢?这当然是要做一番努力的。我们的建议是准备好笔记本和
笔,严格地记下每一次喂奶的时间和奶量(奶量只对人工喂养而言,母乳喂
养只需记录喂奶时间)、喂水的时间和水量,喂后有无异常反应(如吐奶)
等等。这个笔记本不仅能告诉你婴儿的饮食规律,而且还能告诉你每次孩子
啼哭的原因是饿,是渴,还是其他原因(如肚子不舒服等)。因为在这3 种
情况下,婴儿往往用同一种方式来反应,那就是张着嘴哭,看上去像是饿了。
有时婴儿刚吃完不久,由于胃里有气没及时排出,顶得难受,也表现出觅食
反应,若不做细心的记录,往往会做出错误的判断。其次,在两次喂奶间,
喂一些白开水或糖水,都会帮助加长喂奶时间间隔。
当婴儿每天吃奶的次数固定在6—7 次后,要使之在时间间隔上更有规
律,可以采用这种办法,在白天,如果婴儿睡眠超过4 小时时,你可以设法
弄醒他。醒来后不要马上喂奶,过几分钟后他觉得饿了再喂。这对于帮助安
静型的孩子建立规律会有一定的帮助。关于定量问题,就更需要因人而异了。
任何一本书上所提供的营养日需要量都是一种参考数据。它们是根据婴儿生
长发育的平均数据来推算的。在实际中,每个婴儿都不一样。很少有人能正
好处于平均数上。即使在平均数上也是暂时的,有些人会超过些,有些人会
低些。这些情况的发生同喂养有关,也同遗传和孩子的身体状况、情绪、消
化能力等有关系,刻板地按照某种规定会喂都是不妥当的。一般说,婴儿往
往知道自己该吃多少。如果吃得量适当,已建立起的进食规律不太容易打破,
婴儿的体重会稳定增加。如果吃得少了,你就会发现他的体重增加不快或不
增加,他会在离该吃奶的时间还很早时提前醒来,哭着要吃。如果喂得太多,
他可能消化不良,呕吐或对食物没有兴趣。因此,根据孩子当时的胃口状况,
参照有关书中提出的营养标准来确定喂奶量是比较明智的。千万不要因孩子
一两顿不好好吃,就唯恐营养不良,千方百计地想法喂他,不给其肠胃以适
当休息调整的机会。那样的话,有可能出现恶性循环,延长孩子不好好进食
的时间。当孩子胃口好时可以适当多喂些,但也要适可而止,不能只要他吃
就灌,否则可能走向另一个极端,从而导致过度肥胖。
总之,在定时和定量方面都得保持一定的灵活性,也就是说要有一定的
弹性,逐渐帮助孩子形成一种规律,并随时都要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而做出
适当的调整。这样,父母和孩子都会觉得进食是一种轻松愉快的事。
三分钱茄子的启示
花钱多并不一定对孩子有利。
在我们没有孩子时,看到市场上、玩具店有各种各样的玩具卖,就觉得
很兴奋。想当初,自己小时候没玩过什么玩具,其实当时也找不出什么玩具。
现在不同了,玩具的花样繁多,将来自己的孩子就不会重复父辈几时的单调
梦,一定不愁没玩具。
当我们有了孩子以后,事情并不像以前想象的那样顺利。
孩子刚从医院接回家,他大姨就送来一大堆五彩缤纷的气球,接着就是
姥姥姥爷、爷爷奶奶、亲戚朋友带着毛绒玩具、电子玩具、婴儿钢琴、惯性
玩具等相继而至,一时间玩具成堆,带响的、带亮的,大的、小的,能活动
的,形形色色一大箱子装不下。
为了不使孩子很快就对所有的玩具失去兴趣,父母事先商量好,每次给
孩子的玩具不超过3 件,他不爱玩了就换。这样算起来,即使以后不增加玩
具,现有的玩具也够他玩了。因为来回换着,孩子应该总觉得新鲜。
然而,他好像故意要让父母的计划破产似的。才9 个月,几乎所有的玩
具他都玩不了一会儿就失去了兴趣。最多能玩上半小时,最少的只有几分钟,
甚至只拿一下就不再理会了。
玩具多也经不住不断调换。不多久他就把家里的玩具玩了个遍。没辙了,
只好把以前玩过的玩具再给他。心想,对于这么小的孩子来说,过不了10
天半个月,早该忘了以前是否玩过这玩具。但出人意料的是,小家伙能记得
似的,玩过的玩具更不能引起他的兴趣。只在刚拿出来时兴奋一下,很快就
不玩了。就这样,调换玩具的频率更快了。不久,父母就为拿不出能哄孩子
的玩具而发愁了。
正当我们犹豫是否给他再买些玩具时,一次买菜回来,孩子闹腾,顺手
洗了个茄子(去掉柄子)给他。没想到他对这个圆溜溜、黑乎乎、不到3 分
钱的茄子却兴致勃勃,捏一捏、敲一敲、滚一滚、拍一拍,有时还把它放在
腿下压一压,玩得那么专心,玩得那么开心。如果我们有时间插手和他一道
玩那个茄子,那他更来劲了。上午玩了下午也玩,而且第二天接着还玩。就
这样直到把这茄子玩蔫了。
当我们与别的家长聊起这事时,很快就引起了共鸣,有的家长说:“你
说怪不怪,越是不让他玩的东西他就玩得越来劲。”有位母亲很坦率他说,
当她忙不过来的时候,干脆就给孩子一个饭锅,随他乒乒乓乓地到处乱敲,
却能对付半天,手边的事也就能有时间去干完了。
专家们认为,“玩具”只是成人的用语。因为,成人首先把儿童的活动
定义为“玩”。于是,在玩耍过程中的用具自然就成了“玩具”。其实,儿
童,特别是婴幼儿的活动,对于他们来说,远比成人认为的“玩”不知要重
要多少。他们的活动就是他们为了适应环境所从事的劳动。从这个意义上讲,
他们活动中的用具就不能再被看成是“玩具”了,而应该被看成是工具——
用于认识世界、探索世界的工具。可以说,婴幼儿的活动对他们来说关系到
个体适应的问题。当然,婴幼儿在使用这些工具时是充满了情趣、伴随着愉
快的情绪体验的。
由于“玩具”是孩子探索世界、认识世界的工具,显然,孩子一出生就
有这个需要。因此,从孩子出生时起就应该给他准备“玩具”。我们回避“买”
而用“准备”,因为“玩具”不见得一定要“买”,也可以自己做,或“借
用”。这里的“借用”不是指借别人的玩具来用,而是把通常不被列入“玩
具”类的物品“借用”作“玩具”。上面的例子就是很好的证明。
孩子爱“玩”是天性,因为,在这个世界上有太多的东西对他们来说是
陌生的,他们需要去了解这个充满着陌生事物的环境。孩子是在“玩耍”过
程中认识世界的,而“玩具”起的是媒介作用。孩子在摆弄“玩具”的过程
中,逐渐掌握了不同事物的软硬、大小、凉热、颜色、方圆、光滑与粗糙等
各种特性,并由此熟悉环境中各事物的性能、功用等属性,从而达到认识世
界和适应环境的目的。因此,就功用来说,凡是能在小孩子认识外界过程中
起到媒介作用的东西都是“玩具”。
由于不同年龄的孩子对外界的认识程度不同、运动能力不同、能摆弄的
物体也不同,他们对“玩具”的需要也必然不同。例如锅、碗、瓢、盆对婴
幼儿来说是很不错的“玩具”,但对稍大些的孩子来说就不会感兴趣了。但
又不能把玩具都划分严格的年龄界限,因为同一样东西,在不同年龄的孩子
可能会有不同的玩法。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会看到这样的例子:小婴儿去“抢”
哥哥姐姐的拼插玩具,全然不理会自己的拨嘟鼓和布娃娃。而五六岁的哥哥
姐姐却喜欢这些拨啷鼓和布娃娃,把它们组织到自己的“过家家”的游戏之
中。
“多多益善”在孩子的“玩具”问题上并不合适。为孩子提供“玩具”
的目的就是为他们提供探索世界、认识世界的有用工具。工具不在多,而在
于用。孩子可以拥有许多“玩具”,但如果孩子不会“玩”这些“玩具”,
那么有和没有就没什么两样了。因此,玩具要少而精,这样就可以调动孩子
的想象力。如果一种“玩具”能被“玩”出许多新花样,那么,不仅充分发
挥了“玩具”的作用,而且,还有利于孩子创造性的发展。当然,要保持孩
子有力数不多却又能使之感兴趣的玩具,有时可能是困难的。有些家长可能
会有这样的经验,孩子的玩具一大堆,但其中只有极少数是他们喜欢的。有
些新买来的玩具只玩一两天,甚至一两个小时就不玩了。孩子只是玩个新鲜。
喜欢探索新奇的事物是孩子的天性,我们没有必要对孩子的这一特点发出非
议,却可以利用这一特点。那就是将孩子多余的部分玩具收起来,不让他看
见,过一段时间再拿给他,这样他又会感到新鲜,并且你还可以看到他又有
了新的玩法。如果这些东西不曾被收起来过,也许他仍是视而不见呢。
领悟了这一道理,再为孩子准备“玩具”就容易多了。锅盖、瓶盖、纸
片、纸盒、布条、布块、水果、蔬菜、手电、磁带、杯子、瓶子、饭碗、饭
勺,甚至糖果糕点等等。一切对孩子没有危险的东西,都可进入“玩具”的
范畴。我们也不用再为孩子的玩具发愁了。
教与学应从现在开始
只要他醒着,他总能够学习,关键要看父母让他学什么。
孩子能学习已是个事实,但选择让他学什么却大有学问。我们不能让一
个不会坐的孩子学站,也不能让不会爬的孩子学走,这些我们在“训练与成
熟”中讲到过。但是,如果孩子的发展已经到了一定的水平,而我们不能提
供必要的训练和学习的机会,那就会浪费孩子的潜力。
我们说可以开始教二三个月的婴儿识字,您或许会感到不可思议。其实,
道理非常简单。
许多研究表明,刚出生的孩子就有视觉,能看见东西。因此,只要孩子
的眼睛睁着,他就要看东西。但对于初到人间不久的孩子来说,对什么都一
样是看。他可以看房间里的电灯,看父母的脸,看天花板,看房间里的家具
或看其他什么东西。总之,只要是进入婴儿视野的东西他都可以看,并逐渐
认识这些东西。既然如此,字,或者更确切些,对我们来说汉字,也是实实
在在的东西,为什么小婴儿不能看,不能认识呢?所以,作父母的应该认识
到小婴儿认字是可以的。
目前人们对儿童,特别是婴幼儿的能力的认识还十分肤浅,人们往往把
婴儿作为软弱无能的个体加以保护,却不知道对他的巨大的潜力加以开发。
人类是世界的万物之灵,我们明知人类的智能远远超过其他动物,但我们又
常常忽略自己智能的早期开发和充分利用。当我们观看马戏表演时,在情不
自禁地为那些动物的精彩表演而拍手叫好的同时,是否应该想到:人类婴儿
的神经系统,特别是大脑的发展,远远高于马戏团里那些会做简单算术题的
猫、狗,也高于“聪明”的猴子和猩猩。既然动物都能被训练得如此能干,
那为什么我们就不能把我们的、比动物高级得多的婴儿教育成更杰出的人
呢?
生物学、发展心理学、比较心理学和教育学的许多新的研究表明,婴儿
要比我们已经认识到的更聪明、更具有潜力。已有研究表明,人类个体在胎
儿期就已经有听觉能力并表现出最初的记忆,在通过无数次的反复刺激以
后,能在胎儿的头脑中留下记忆的痕迹。虽然胎儿期的记忆是极其有限的,
也是被动的,但毕竟他已表现出这种能力,而且,出生以后的发展就更为迅
速、更为突出。孩子一出生就有视觉能力。尽管新生儿的双眼运动是很不协
调的,可以一只眼睛看东,另一只眼睛看西,其视力也较弱。但到满月时,
孩子已能短时间地注视距离很近的物体。请注意,这里指的是“注视”,而
不只是“看见”。注视具有主观能动的作用,具有积极的意义,而看见可能
只是被动的。视觉能力在婴儿期的发展极为迅速,两个月左右时已能较好地
注视房间内较远距离的物体,特别是鲜明的、正在运动的物体。
另外,儿童的学习能力在新生儿期就有一定的表现,例如,心理学家做
过这样一个实验:研究者给新生儿听乐音和噪音,当乐音响起时,只要孩子
的头向右转,就能喝到糖水;当噪音响起时,只要孩子的头向左转,也能喝
到糖水。在10 次左右的错误以后,新生儿就能在声音响(乐音和噪音)起后
正确地喝到糖水。这说明新生儿能够分辨乐音和噪音。等到孩子学会如何得
到糖水后,把上述情况相反。即,当乐音响起时,只有孩子的头向左转,才
能喝到糖水;当噪音响起时,只有孩子的头向右转,才能喝到糖水。结果,
开始时,孩子仍然像先前那样去找糖水,当然他“受骗”了。他表示委屈,
显得有点激动。但在几次失败以后,他识破了大人的“诡计”。当乐音响起
时,他的头不再向右转了。同样,当噪音响起时也不再向左转了。他又成功
了。这个研究不仅证明新生儿具有良好的听觉,而且还证明新生儿能辨别不
同的声音和把声音刺激与结果联系在一起,这种联系是学习的最初形式。因
此,这项研究也证明了新生儿具有一定学习能力。
人类个体从新生儿时期起就具备学习能力这一事实,为早期教育的进行
提供了可能性。因此,许多中外学者都提出了“早期教育应该从0 岁开始”
的观点。尽管早期教育的关键是早,但那些以前没有认识到早期教育重要性,
和虽然认识到了,但没有真正实施早期教育的父母,也不要觉得自己已坐失
良机,现在开始进行教育也为时不晚。一定要抓住“现在”这美好时光。
“妈妈抱抱”与“我自己”
依恋与独立是交织着发展的。
培养独立性的同时,别忘了建立必要的依恋。
“妈妈抱抱”和“我自己。。”,对于有孩子的母亲来说是太熟悉了。
“妈妈抱抱”,那稚嫩的声音和充满期待的目光,往往令人无法拒绝。
每当孩子激动、兴奋、迷惑、恐惧、疲倦、无聊或饥饿时,都会张开双手向
他最亲近的人——母亲——的怀抱投去。这是他最具安全感的地方,在这里
他可以解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