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怎样塑造成功者 >

第2章

怎样塑造成功者-第2章

小说: 怎样塑造成功者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知道他满意和舒适时是什么样的,也不知道他不满意和不舒服时是怎样的。
不知道一般他会哭多长时间,因此也不知道他现在的哭是不是意味着什么不
正常。他们必须判断孩子是否健康,但现在又对这种判断吃不准。他们要在
基本了解孩子以后才能吃准。于是,3 天之内跑几家医院的父母也并不少见。
因此,对于许多初为父母的年轻人来说,要照顾好一个新生儿是极度紧张的,
有时甚至是很痛苦的。而这种紧张或痛苦,常常只是因为父母缺乏一般性的
护理经验而引起的。

事实上,婴儿自身此时也没有一个特定的行为模式。他还没有建立起这
种模式呢。他要适应这个外部世界的生活,从出生的经历中恢复过来,开始
一种新的生活。因而在这最初的几周内,他还没有使自己成为一个可预测的、
可知的形象。有的孩子这段时间较长,有的孩子较短。实际上,这是由父母
的主观意识判定的。大多数父母觉得开始了解他们的孩子的时间,大约是在
两周到6 周之间。这时,孩子开始安顿下来,有了自己的吮吸与哭泣、睡眠
和觉醒、踢腿和蠕动、听和看等等。

这个新生儿到底需要什么呢?安静!他的生理需要很少,简单而单调:
食物、温暖、舒适的触觉和适当的清洁。但每一种“简单”需要的实现,都
对这个全新的神经系统构成一种新奇的经验。对他做任何事情都必须尽可能
地轻柔和缓慢。他已经有了许多感觉,他能觉得皮肤上温度的变化,能感觉
到光线的明暗、空气的干湿,感觉到饥与炮,感觉到自己在空中的移动,能
感觉到被抱起和放下,能听到噪音。他必须自己吸吮食物和水。他会感到自
己四肢的运动,体验到不同的布接触他的皮肤,感觉到不同滋味的食物进入
口中。在这最初的几天中,他太忙了,生活刚刚开始,他不需要来自成人的
任何其他刺激。这往往是父母很难给予的宁静。

分床

儿童独立的开始。

一个独立的婴儿小床或摇篮,是父母献给自己小宝宝的厚礼。让孩子独
自睡在那里有许多好处,如清洁、空气清新等。当然也需要父母给予更多的
关注。做到分床是不容易的。有许多年轻的父母在孩子出生前就给孩子准备
好了小床或摇篮,但是孩子出生以后只让孩子在小床里睡了没几天就不再用
小床了,又把孩子搬到了大床上、妈妈的被窝里。这样做一般有几个方面的
原因:首先,新生儿到家后,许多家庭都有孩子的奶奶或姥姥(外祖母)来


帮忙。在老观念的指导下,祖母或外祖母认为婴儿都应该睡在妈妈的身边,
这样孩子睡得暖和,妈妈喂奶方便,护理也方便。其次,新生儿的食量有限,
经常要吃,但每次吃得又不多。这就使得妈妈必须经常起来喂奶。而且,新
生儿含着妈妈的奶头又特别容易入睡,一旦放下就又哭着要吃。这使得许多
妈妈觉得不如把孩子放在身边省事,于是分床是否有优越性就不再考虑了。

实际上,分床的好处很多:第一,新生儿的皮肤娇嫩易受感染,而孩子
独自睡在小床里容易保持环境的清洁、避免感染。小床的被、褥、床单都小,
易于拆洗、煮烫、翻晒消毒。这样对确保新生儿细嫩的皮肤不长脓胞是非常
重要的。而在大床上则情况不同了。一方面,大床上的东西不容易清洗消毒;
另一方面,产妇在月子里不宜经常洗澡却又容易出汗,更使大被窝成了不宜
婴儿常呆的地方。

第二,分床使孩子能更安全、暖和,母亲也可以休息得更好。新生儿自
己不会翻动,而成人睡觉时不可避免地要经常翻身。尽管绝大多数的母亲会
小心地不使自己压着孩子(当然压着的记录也是有的),但大人翻身时大被
子带来的风对新生儿来说却是强大的。而新生儿自己睡在小床里,只要包被
或睡袋的厚度适宜,就不会受到这种外来的干扰。分床可以使母亲在有限的
时间里休息得更好,不需要常常提心吊胆地一会儿怕压着孩子,一会儿又怕
闷住了孩子,一会儿又会怕被子没有盖好等等。有不少没有给孩子分床的母
亲都有这样的感觉:只要孩子在身边就睡不踏实。

第三,分床是培养孩子独立性的开始。孩子一出生就是一个独立的小公
民了。尽管他是那样的弱小,那样的显得无能为力,必须依赖于父母的帮助
才能生存下来,但从出生的一刻起就开始了逐步独立于父母的发展。这是他
必需完成的发展,否则将来很难在社会上生存下去。独立性的发展进行得快
慢、好坏,与父母的观念和教育方法有极大的关系。分床可以起到双重的作
用,一方面,从一开始就给孩子一个独立的小天地,不至于产生妈妈不在身
边就睡不着的依恋。这种依恋一旦产生,要改变它就会给孩子带来很大的痛
苦。另一方面,这也时刻提醒着父母——他是独立的个体。事实上,独立性
的培养问题,很大程度上是父母的意识问题和习惯养成问题。

第四,小床灵活,便于搬动,可以经常调换方向和在小床上挂些玩具,
以促进小宝宝的视觉和听觉的发展。

挂气球

美感的培养应从婴儿开始。

宝宝安顿下来了。小家伙睁开了眼睛。他虽然还不会行动,但他立刻开
始了用眼睛对外部世界的探索。这是他主动探索未知世界的第一步。

有人也许会认为新生儿是看不见的,那就错了。现代科学以大量的事实
说明了新生儿具有视觉能力。几乎所有的新生儿的瞳孔对光都有反应,而且
在大约两周时就肯定能对移动的光斑追踪。许多人认为新生儿没有视觉能力
的原因,在于新生儿还不会有效地使用自己的眼睛。在出生之前,他们从来
就没有用过自己的眼睛。

要有效地使用自己的眼睛,除了对不同的亮度作出反应,对不同的颜色
加以分辨外,还需要这样一些技能:把两眼集中在一点上,随着移动的东西


作同步移动,以及及时调整两眼的焦距。这些技能在孩子刚生下来时是很微
弱的,它们随着婴儿看的“练习”而迅速发展。新生儿由于调节焦距的困难,
许多在他们视野内的东西对他们来说都是模糊不清的,于是就表现出视而不
见。然而,离新生儿眼睛20—25 厘米的距离却很特殊,这是新生儿视物的最
佳距离,也恰好是母亲在喂奶时婴儿脸与母亲脸之间的距离。婴儿最先去辨
认母亲的脸,这在生存中显然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当婴儿睁眼时,母亲往
往会不由自主地对婴儿讲些什么。这时母亲一张一闭的嘴巴、眨动的眼睛、
转动的眼珠却是婴儿注视的好地方。正是在这种母婴对视的交流中,婴儿认
识了母亲,也发展了自己的视觉。

当我们了解了新生儿视觉发展的这一特点之后,我们就可以采取适当的
措施来帮助婴儿发展他们的视觉能力。首先,年轻的父亲也应该加入同小宝
宝讲话的行列,这也是使父母双方在孩子的心目中具有同等地位的第一步。
其次,在婴儿视野内不太远的地方(25—75 厘米)挂些色彩鲜明的气球。气
球不能太大,太大了会占满孩子的视野,她看不到边界轮廓就下去看了。还
可以用一根带子把气球的绳与婴儿的手臂或小脚联系起来,这样,只要婴儿
的手或脚一动,轻轻的气球就会随着飘动。这样不仅训练了婴儿的视觉能力,
而且还会促进婴儿主动地去探索世界,从一开始就学着自己玩。只要每天坚
持在婴儿醒着并且情绪好的时候这样做,用不了一个月,你们就可以看到能
够操纵气球的那只手或那条腿变得更为灵活和活跃。这表明婴儿已经能在尝
试错误中学习了。要注意,当婴儿学会了用一只手“指挥”气球时,就要把
带子换到另一只手或脚上,让另一只手或脚也能得到同样的训练,以便四肢
能得到平衡发展。特别要注意的是,气球不能吹得太大,以免在婴儿正玩的
时候气球就炸了,使婴儿受惊。

如果不用气球,也可以用其它东西代替,如挂些小娃娃或其它小东西什
么的。但在挂其它的东西时一定要特别注意:首先要轻,这样才容易受婴儿
动作的控制,而且万一没有系住掉下来也不要紧。其次,不能掉绒毛,这样
才不至于影响婴儿的呼吸并保护孩子的眼睛。再次,要颜色鲜明,形象美丽
可爱。最初的视觉印象往往是深刻的,父母应该从一开始就注意孩子审美能
力的培养。从小给孩子看些形象美的物体,对日后的美育也是十分有利的。

训练与成熟

所有的训练都应在成熟的基础上进行。

当婴儿的中枢神经系统、肌肉和骨骼已充分成熟,而且处于一个能够自
由活动的合适位置的时候,他就会从俯卧中抬起头来,会翻身,会爬,他不
要别人的帮助也不要别人教,自然而然就会了。然而,如果他有机会练习这
样的新技能,那么练习得越多,他就越熟练。几乎所有的婴儿都对自己新学
会的技能很迷恋,他们会不停地重复直到熟练,然后又开始迷恋于另一种新
的技能的学习和练习。每学会一种技能,都是为下一个新技能的学习作准备。

婴儿的动作发展有一个几乎相当固定的程序,如果上一阶段的动作不掌
握,他就不会发展新的动作。一般来说,婴幼儿时期的动作发展有这样几条
重要原则:首先是从上到下原则,也叫首尾原则。也就是说孩子的动作发展
是从头部开始,然后是胸背,最后是下肢的运动。其次是从中轴到边缘的原


则,也叫里外原则。也就是指大脑最先能控制身体躯干的运动,然后是手臂
和大腿,接着是手和脚,最后是手指和脚趾。再次是从整体到分化原则,也
就是说,新生儿最初的运动是全身性的、弥散性的,以后随着神经系统的发
展和肌肉的成熟,运动逐渐发展成为局部的、分化的和准确的。最后是从不
准确到准确的原则。从大约四五个月开始,婴儿的许多动作就表现出这一特
点。例如,婴儿在开始时要抓一件东西常常抓得不准确,到后来慢慢地就能
准确地抓在手中;开始时想翻书往往不能翻好,动不动就把书给撕了,但到
后来就能一页一页地翻了。

了解了婴儿动作发展的这些原则后,我们就很容易理解为什么有时父母
怎么教一个动作,孩子总是学不会;而忽然有一天根本没人教他,他却能做
许多令人吃惊的动作。也可以使我们理解婴儿的动作为什么常常看上去很笨
拙,而孩子本人却津津有味地重复。因此,对于父母来说,要使孩子的动作
顺利发展必须记着以下两点:一、提供丰富而平衡的营养,促使婴儿神经、
骨路和肌肉系统的正常发育和发展。二、提供一个适当的环境让孩子自己玩,
让他有个自己练习的机会;根本不用硬去教一些在婴儿当时的发展水平之下
不可能学会的动作。成人必须尊重婴儿自身发展的规律。

成熟的力量几乎是不可抗拒的。在本世纪的20 年代,一个叫阿诺得·格
塞尔的儿科专家做了这样一个实验:他选了一对同卵双生儿为实验对象。这
两个孩子一个叫T,另一个叫C。其中T 从10 个月开始受到了大约6 个星期、
每天10 分钟的爬梯训练,而C 则从未受过这样的训练。在训练两周后,T 在
别人的略加帮助下能爬上专门为实验设计的5 级台阶。训练到一周岁结束,
此时T 成了一名比较熟练的爬梯“运动员”,而此时的C 即使在有人帮助的
情况下也不愿意爬梯。但是,又过了3 个星期,情况发生了变化,当C 再次
看到梯子时,不经任何训练,也能一直爬到顶上而不需别人的帮助。很明显,
T 因提前训练而取得的优势仅在3 个星期内就被C 赶上。这就是成熟的力量。

在这里我们强调成熟的力量,并不是要抹杀训练的作用,而是希望那些
望子成龙心切的父母们注意,不要去作一些无用的训练。或者说,给孩子提
供的训练,必须建筑在儿童成熟水平的基础上。实际上也要求父母在训练孩
子之前,必须了解自己的孩子已发展到什么水平。只有充分地了解自己的孩
子,才能提供有效的训练。而适时、适当的训练,是可以促进孩子的发展的。

人类婴儿的视觉、听觉等感觉神经系统的成熟先于运动神经系统。这就
是为什么随着成人在护理婴儿时不停地唠唠叨叨、说这说那,在她还不会说
话时就已先懂得了母语。我们了解到这一点就可以利用这一点,从婴儿时期
起,我们就要开始让他听一些音乐、看一些图画,甚至要让他看一些文字,
并读给他听,从婴儿时期起就让他在一个极自然的气氛中汲取人类文明的精
华。而且,人类的许多知识和技能,并不是单靠成熟就能掌握的。因此,在
成熟的基础上,适当和适度的训练,是使孩子掌握人类知识的必由之路。

事实上,大约在周岁前后,随着婴儿对成人的语言及动作的理解力的提
高,以及自身对动作控制能力的发展,最初的摹仿动作就开始了。此时可以
通过一定的训练让儿童分辨自己的五官、四肢等身体的各个部位。学会握手、
再见、敬礼和谢谢等基本动作。

弹性定时定量


定时定量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

许多书中都讲到应该从小就培养孩子进食的好习惯,做到定时定量。不
少书中还提供了哺喂时间表,及根据儿童月龄所应吃的营养参数或食量表。
家长或照顾孩子的人能做到这一点固然很好,因为这样能够保证孩子有生长
所需要的足够营养,使孩子养成有规律的进食习惯,同时也使父母能得到充
分的休息,并能够有条理地安排日常生活。

但是,许多父母在谈起婴儿进食时,常常提到两个最头疼的问题:一个
是孩子不好好吃,每次只吃几口就不吃了。于是父母就千方百计地想让孩子
多吃,弹性定时定量换着花样地喂,有时一次奶要喂一个小时。有时好不容
易喂进去了,一转眼孩子就全都吐了出来,结果前功尽弃,好不让人丧气!
而另外的父母可能担心自己的孩子进食过多,因为每次等不到书中规定的时
间就开始要吃。比如书上说应问隔4 小时给婴儿喂一次奶,但孩子常常只过
两小时就开哭,弄得父母不知道此时该不该喂,喂了怕过食,不喂又怕孩子
哭。

其实,对于大多数孩子来说,要作到严格的定时定量是困难的,有时可
以说是不可能的。因为在饮食上,孩子和成人一样存在着很大的个体差异。
有的孩子食量小,每次吃不了多少,有些孩子吃几口就睡着了,任凭母亲怎
样摇手挠脚心都不醒。有时孩子消化不良,肚子疼也不好好吃。这样的孩子
往往一次不能吃得很多,但过一两个小时又会哭喊着要吃。如果对这样的孩
子也实行严格的时间表,那么,无论对孩子还是对母亲都将是困难的。而实
际上选用一个灵活的时间表,对婴儿是完全可以的。

1942 年,普林斯顿·麦克伦登博士和一位刚做母亲的心理学家做了这样
一个心理学实验,实验要求只要孩子一饿,母亲就喂奶,看孩子自己会建立
一个怎样的时间表。在初生的头几天,孩子醒得不太频繁。三四天以后就不
一样了,往往是恰好在妈妈奶水要来的时候,孩子就令人惊讶地醒来,一天
大约10 次。两周后,她开始每天固定地吃6—7 次奶,但间隔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