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人之间-第1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个质的变化。”
11月6日,淮海战役第一个阶段作战——徐州地区围歼黄伯韬兵团的战斗开始了。我军于11月16日攻克宿县,切断徐蚌线,提前完成了对徐州这个“十字架”的战略包围。这时,刘伯承对邓、陈幽默地说:
“蒋介石是信仰上帝的,他终将被钉死在十字架上。”
为了加强对淮海战役的领导,毛泽东和党中央于11月16日作出决定:成立淮海战役总前委,由邓小平任总前委书记,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为委员,“由刘、陈、邓三人为常委临机处置一切”。总前委统一指挥中野、华野作战。
毛泽东在为中央军委起草的电文中,指出:
中原华东两军必须准备在现地区作战三个月至五个月(包括休整时间在内),吃饭的人数连同俘虏在内将达八十万人左右,必须由你们会同华东局,苏北工委,中原局,豫皖苏分局,冀鲁豫区党委统筹解决。此战胜利,不但长江以北局面大定,即全国局面亦可基本上解决。望从这个观点出发,统筹一切。统筹的领导,由刘、陈、邓、粟、谭五同志组成一个总前委,可能时开五人会议讨论重要问题,经常由刘陈邓三人为常委临机处置一切,小平同志为总前委书记。
以邓小平为首的总前委,是淮海战役的最高领导决策机构。
这是毛泽东和党中央对邓小平的最大信任!
第四部分 决战决胜龙吟虎啸第34节 毛泽东盛赞“淮海战役打得好”
中原逐鹿,鹿死谁手?
中国革命的辉煌战史表明:蒋介石这只鹿,最终死在共产党之手,死在毛泽东之手!
毛泽东亲自决策、邓小平等人精心组织的淮海战役,就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史上的“捉鹿”奇观。
是年11月6日,震惊中外的淮海战役开始了!
淮海战役是在以徐州为中心,东起海州、西至商丘、北起临城、南达淮河的广大地区进行的。这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战略决战中历时最长、规模最大、歼敌最多的一个大战役。
国民党军参战的是以徐州“剿总”总司令刘峙、副总司令杜聿明为首的黄伯韬、黄维等五大兵团,共计80万兵力。其中,大多是国民党军的主力和精锐部队,谋士成群,战将如云。
人民解放军参战的是中原、华东野战军及晋冀鲁豫军区的地方部队,共60万人。
国共双方的兵力对比是3∶2,敌强我弱。
可是,不容忽视的是,我军后面还有500万民工的支援,形成了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
从11月6日至22日,为战役第一阶段。战役拉开后,华东野战军以七个纵队分割包围黄伯韬兵团,以八个纵队阻击援敌李弥兵团。8日,国民党第三绥靖区副司令官何基沣、张克侠(二人都是中共秘密党员)率部三个半师23000人在台儿庄、贾汪地区起义,从而使徐州东北大门洞开。我军利用这一有利时机,将黄伯韬兵团的五个军包围在新安镇碾庄,经12天激战,将敌全歼,黄伯韬兵败自戕。与此同时,中原野战军完成对徐州的战略包围。
从11月28日至12月15日,为战役第二阶段。黄伯韬兵团被歼后,黄维兵团风尘仆仆地从河南远道赶来增援。总前委抓住战机,以中原野战军为主力,将黄维兵团围在宿县的双堆集地区。蒋介石决定放弃徐州后,我军乘势发起攻击,全歼黄维兵团、孙元良兵团,黄维被俘,孙元良化装潜逃。
从12月15日到翌年1月10日,为战役第三阶段。全歼黄、孙兵团后,我军经过一段时间的休整,养精蓄锐,于1949年1月6日对杜聿明部发起总攻,仅4天时间,就全歼邱清泉、李弥两个兵团10个军,杜聿明被俘,邱清泉毙命,李弥潜逃。
至此,淮海战役以大获全胜宣告结束。
淮海战役历时66天,歼敌55万,战果累累,惊天动地,是中外战争史上以少胜多的辉煌战例。斯大林在听到淮海战役胜利的消息后,惊喜、激动地在自己的笔记本上写了一行字:
“奇迹!真是奇迹!”
淮海战役的胜利,使长江以北的华东、中原地区基本上获得解放,使国民党蒋介石的统治中心南京、上海直接暴露在人民解放军的铁流面前,从而为解放大军渡江作战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以邓小平为书记的总前委,在淮海战役中起了举足轻重的关键作用。他们根据党中央和毛泽东的战略意图,对整个战役作了周密的计划和部署,运筹帷幄,决胜千里,随机应变,捕捉战机,发挥了高超的军事指挥艺术,创造了战争史上的奇观。
毛泽东对以邓小平为首的总前委的卓越指挥给予了高度评价,多次说淮海战役“是一个伟大胜利”,是“具有全国意义的伟大战役的胜利”,后来曾亲口对邓、刘、陈说:
“淮海战役打得好,好比一锅夹生饭,还没有煮熟,硬被你们一口一口地吃下去了。”
总前委是淮海战役的统帅部。这个统帅部是以邓小平为头,以邓、刘、陈三人为常委的。这三个领导人,既是亲密战友,又是四川老乡。三人风格不同,性情各异,爱好也不一样。可是,相处得却非常融洽,非常和谐,在战场上有口皆碑,传为佳话。
三人中刘伯承年纪最大,时已56岁。他持重老练,和蔼慈厚,举轻若重,思辨周密,素有“常胜将军”之称。在进军大别山时,他就预言:“中原逐鹿,鹿必将落入我南线解放军之手!”淮海一战,果真如此。他喜欢看书,战事再紧,每天清早还要学习俄语。他对邓、陈二人,非常尊重、关心,每当炊事员给他端来什么好吃的,他都要问:“邓政委、陈司令员有没有?”炊事员回答“都做了”时,他才肯吃。他在总结淮海战役的经验时说:“淮海战役各个歼灭黄伯韬、黄维、杜聿明三军,乃毛泽东军事学说中各个歼灭敌人的范例;而双堆集歼灭黄维一战,则为承先启后的关键……双堆集歼灭战以运动战始,以阵地战终;以消耗敌人始,以围歼敌人终。我军在转换关头上运用不同战法而持之以顽强,必须着重研究而发扬之。”
陈毅是个儒将,时年47岁。他性格豪爽、风趣,喜欢下棋、吟诗、散步。在战场上,他常与谭震林、邓子恢对弈,而且从不服输。他是天生的诗人气质,有一天在总部作战室里,就兴致勃勃地大声朗诵起明世宗嘉靖帝《送毛伯温》的名篇,以壮行色:
大将南征胆气豪,腰横秋水雁翎刀。
风吹鼍鼓山河动,电闪旌旗日月高。
天上麒麟原有种,穴中蝼蚁岂能逃。
太平待诏归来日,朕与先生解战袍。
邓小平是三人中年纪最小的,时年44岁,却是头。他沉稳坚毅,不苟言笑,举重若轻,决策果断。他对刘、陈二人非常尊重,视若兄长。他在战场上,天气再冷,每晚都要洗个冷水澡。他每天早上起得最早,先打拳散步,然后思考问题。他尤其喜欢一个人玩牌,玩牌是门艺术,淮海战场上的胜负同样取决于他的领导艺术。他善于在错综复杂、扑朔迷离的诸多事件中,迅速抓住最主要的矛盾而果断解决。作为总前委书记,邓小平有句名言:“把千军万马置于党中央视线之下。”为了做到这点,在远离党中央千里迢迢的淮海战场上,他不顾战斗环境如何险恶,自己身体如何劳累,都要把战情及时向党中央、毛泽东报告得清清楚楚。作为中原野战军的政委,他常对部将杨勇、陈赓、陈锡联、秦基伟等人说:“在淮海战场上,只要歼灭了敌人南线主力,中野就是打光了,全国各路解放军还可以取得全国胜利,这个代价是值得的!”
这是何等的风格,何等的眼光,何等的气魄!
第四部分 决战决胜龙吟虎啸第35节 淮海战役的部署
邓小平说:“淮海战役的部署决策是我根据中央军委和毛主席的指示主持决定的”以徐州为中心的广大淮海地区,自古以来是兵家必争之地,也是蒋介石国民党南京政府的西北屏障。
有意思的是,历史上常常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公元前202年,刘邦、韩信巧设“十面埋伏”,歼灭西楚霸王项羽主力的大战便发生在这一带。项羽垓下(今安徽灵璧县南固镇)被围,在四面楚歌中,泪别虞姬,败退乌江(今安徽和县东北),拔剑自刎。刚愎自用的一代枭雄项羽演出的悲剧,结束了历经四年的楚汉之争。最终农民出身的刘邦登上皇位,开创了大汉王朝。
如今,在淮海战场上,毛泽东和刘邓等也将在这里布设“十面埋伏”,聚歼蒋介石在中原和苏皖地区的主力部队。
淮海战役是以邓小平为首的总前委,遵照毛泽东和中央军委的战略部署,创造性地组织实施而取得伟大胜利的。
淮海战役发动前,1948年10月11日,毛泽东就为中央军委起草下达了《关于淮海战役的作战方针》,对“淮海战役部署”提出了三个阶段的设想:“第一阶段的重心,是集中兵力歼灭黄伯韬兵团”;“第二阶段,以大约五个纵队,攻歼海州、新浦、连云港、灌云地区之敌,并占领各城”;“第三阶段,可设想在两淮方面作战”。“三个阶段大概共须有一个半月至两个月的时间”,“十一、十二月两月完成淮海战役”。这个电报是发给华东野战军的,同时告知华东局和中原局。
毛泽东历来多谋善断。在淮海战役发动前的一个多月中,毛泽东和中央军委同中原、华野两大野战军的军政首长反复磋商,根据不断变化着的形势,及时调整战略部署,作出战略决策,并从容地应付各种复杂的局面。时任华野副参谋长的张震回忆评述道:
毛主席高瞻远瞩,制定了淮海战役的作战方针,又博采众长,使这个方针得到补充和进一步完善。战役第一阶段的进攻方向选定在徐州以东,歼灭对象是黄伯韬兵团。中野主力直击徐蚌线,协同华野作战。在总的战略意图下,最高统帅部和前线指挥员之间经过酝酿磋商,使战役的具体部署更加缜密。
这是淮海战役这样一场波澜壮阔的战略决战能够迅速地有条不紊地胜利进行的重要原因。
淮海战役的基本作战方针已经确定,但毛泽东仍然十分持重、谨慎,丝毫不敢懈怠,没有因此而放下心来。10月27日,毛泽东致电华野、中野军政首长,叮嘱:“你们在研究部署时除根据当前情况外,还要估计到情况的某些可能的变化。要设想敌可能变化的几种情况,其中应包括一种较严重的情况,要准备在这种情况下有对付的办法。”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这是军事统帅毛泽东经常用来指导我军作战的一句名言。战局瞬息多变,战机稍纵即逝。“兵贵神速。”毛泽东正是根据战局不断变化发展着的实际情况,随时调整战役部署,达到战略目的的。
后来,局势果然发生了重大变化。刘邓率领的中原野战军奉命东进徐州、蚌埠地区,中野与华野会合,共同作战,淮海战役遂发展成为以徐州为中心,东起海州,西止商丘,北起临城,南达淮河的广大地区同国民党军进行的一次决定性的战役。战役发起后,毛泽东又为中央军委起草致华野并告中野的电报,确定在徐州附近歼灭国民党军刘峙集团主力的战役目标。
徐州刘峙(徐州“剿匪”总司令部总司令)集团是国民党军驻守长江以北的一个庞大的重兵集团。毛泽东和中央军委不失时机地决策就地歼灭刘峙集团,是淮海战役取得胜利的关键。而歼灭刘峙集团的首次战役,是歼灭黄伯韬兵团。
当华东野战军主力切断正由运河以东向徐州靠拢的黄伯韬兵团的退路,在辗庄形成对该兵团的包歼之势时,邓小平和总前委当即提出建议,由中原野战军插入敌人侧后,强行攻占津浦线上的战略要地宿县。宿县是一座古城,有“南徐州”之称。攻占宿县可切断徐州守敌的后方交通线,断绝他们的后路。此建议立即得到毛泽东和中央军委的批准。11月9日,毛泽东和中央军委致电称“迅速部署截敌退路以利围剿是正确的”,要求“愈快愈好,至要至盼”。结果,11月16日中野攻占宿县、固镇,切断了徐蚌线。对此,毛泽东和中央军委作了高度评价,说道:
在战役发起前,我们已估计到第一阶段可能消灭敌人18个师,但对隔断徐蚌,使徐敌完全孤立这一点,那时我们尚不敢作这种估计。
毛泽东和中央军委“尚不敢作这种估计”的事情,刘陈邓和总前委作了适时、正确的发挥、创造和完善。
当11月22日黄伯韬兵团被歼、取得淮海战役首次大捷后,邓小平和总前委又向毛泽东和中央军委提出了歼灭黄维兵团的建议,并提出了歼敌的兵力部署和打法。
黄维兵团是蒋介石嫡系中的精锐部队,拥有装备完好的12万人马,正由豫南闯进增援。11月23日,刘、陈、邓向中央军委发电说:“现歼击黄维之时机甚好”,“如军委批准,我们即照此实行”。24日,毛泽东立即为中央军委起草致刘、陈、邓电文,并告粟裕、陈士榘、张震,说:
(一)完全同意先打黄维;(二)望粟陈张遵刘陈邓部署,派必要兵力参加打黄维;(三)情况紧急时机,一切由刘陈邓临机处置,不要请示。
攻歼黄维兵团,“一切由刘陈邓临机处置,不要请示”,这是毛泽东和中央军委的高超领导艺术,是对刘陈邓的绝对信任!
结果,经过20多天的激战,12月15日全歼黄维兵团,活捉敌兵团司令黄维,是为淮海战役的又一大捷。
在围歼黄维兵团的过程中,有一个故事,可以看出邓小平在军事方面的卓越见解。就是在采取什么战法来合围黄维兵团这个问题上,中野的决策机关里有两种意见——邓小平和张际春(中野副政委)主张把敌人“围死”、“围而不阙”,用阵地战消灭敌人;而司令部作战室的一些参谋则主张采用“围三阙一”的战法,放开一个口子,用口袋阵消灭运动中的敌人。
一天,刘伯承司令员来到作战室,听见参谋们的争论,就说:
“邓政委他们的意见是对的!开始,我们也曾考虑过放开一个口子,让敌人突入我预设的袋形阵地,再歼灭之。但我们又判断,在目前我大军压境的情况下,敌人一定很谨慎,不会轻易上当。你放口子,他就会给你来个进占一村,巩固一村,逐步滚进,不但可以利用我们原有的工事防御,而且能够获得较多的民间粮食,于我不利。所以,权衡利弊,我们应该放弃这个想法。”
“可我们以前经常采用‘围三阙一’的战法,也很灵啊!”有位参谋说。
刘伯承笑着解释说:
“但我们也搞过‘围而不阙’啊!情况是变化的,要根据实际决定战法,该‘阙’就‘阙’,不该‘阙’就不‘阙’,绝对要不得教条!比如说,鲁西南战役打郓城,我们就是‘围而不阙’,消灭敌人一个师嘛!鲁西南战役打六营集,我们又‘围三阙一’,又全歼了他两个师……”
司令员的一席话,犹如一堂精彩的兵法课,说得大家心悦诚服。
后来,刘伯承就是根据邓小平等人的意见,果断合围,于12月15日聚歼黄维兵团12万人马的。
黄维兵团被歼后,战役进入第三阶段。
在战役第三阶段,以邓小平为首的总前委发动了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