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人之间-第1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次向小平同志汇报工作后,他竟破例请我们喝酒。问及原因,邓小平笑答:“我们已经三天没得到毛主席的消息了,今天收到了党中央发来的电报,说毛主席和党中央安然无恙,所以喝一杯庆祝酒。”
当时,毛泽东撤离延安,辗转在陕北大山;邓小平南渡黄河,千里进军大别山。人分两地,天各一方。毛泽东担心邓小平能否在大别山站稳,邓小平深为毛泽东的安全担忧、焦虑,可见毛、邓之间的亲密之情。
“于细微处见精神”,真是战友情深,同志义长啊!
第四部分 决战决胜龙吟虎啸第31节 战略思想
邓小平说:“这一套战略思想是毛主席定下来的”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是一个伟大的战略举措。这一战略举措,揭开了人民解放军实施战略进攻的序幕。
这一战略举措,自何而来?
对此,邓小平是这样认为的:
千里跃进大别山,是一个了不起的战略行动。没有一个伟大的战略思想,是做不出这样的决定的。这一套战略思想是毛主席定下来的。毛主席的战略思想,是很值得我们学习的。
邓小平的话,是切合实际的肺腑之言!
没有伟大的战略思想,就没有伟大的战略行动。
没有伟大的战略家,就没有伟大的战略思想。
没有统帅、战略家毛泽东的运筹帷幄,就没有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千里决胜!
毛泽东作出刘邓大军“直出大别山”的战略决策,是在1947年7月23日党中央“小河村会议”结束这一天。
“小河村会议”前,毛泽东根据时局提出了“刘邓经略中原”的构想和部署,但具体战略目标并未确定。在刘邓大军南渡黄河之前,毛泽东几次电示刘邓大军在中原地区内线作战,大别山只是进攻目标之一。如:
1946年7月13日(“小河村会议”一年前),毛泽东致电中原军电示:“我中原军之任务是以机动灵活之行动,在鄂、豫、皖、川、陕广大地境内,在外线牵制反动派大量军队,帮助我内线作战部队取得胜利,是为作战之第一阶段;然后我内线部队渡淮向南,与中原军会合,夺取信阳、大别山、安庆之线,是为第二阶段。”
这个电文将夺取信阳、大别山等地作为刘邓大军等“内线作战部队”机动经略的目标之一。
1946年9月10日,毛泽东在致中原局电文中称:“我们计划在今后四至六个月内再歼敌二十个旅左右,便可粉碎此次国民党大举进攻并获得向中原发展之可能性。如果我能再歼敌二十个旅,则我刘邓军必可渡新黄河向南阳、信阳之线发展,我华中军及山东军之一部必可向大别山发展,到那时便可和你们直接配合作战。”
此电也提到了“向大别山发展”,但不是给刘邓军的任务,而是华中军、山东军的发展目标。
1947年7月初刘邓野战军主力强渡黄河实施战略突破后,战局已有重大变化,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的时机业已成熟。这时,毛泽东对整个战略部署已有新的考虑,决定召开中央扩大会议,确定战略方针。
1947年7月21日至23日,中共中央在陕北靖边县小河村召开扩大会议。参加会议的有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彭德怀、习仲勋、贺龙、陈赓等人。会议确定了主力出击外线、将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在外线歼灭国民党军的战略方针。毛泽东在会上第一次提出了“五年打倒蒋介石”的构想。
小河村会议结束的当天,毛泽东即致电刘邓:
刘邓对羊山集、济宁两点之敌,判断确有迅速攻歼把握则攻歼之,否则立即集中全军休整十天左右,除扫清过路小敌及民团外,不打陇海,不打新黄河,亦不打平汉路,下决心不要后方,以半个月行程,直出大别山,占领大别山为中心的数十县(着重号为引者所加),肃清民团,发动群众,建立根据地,吸引敌人向我进攻打运动战。
在这个电文中,毛泽东正式确定和提出了刘邓野战军“直出大别山”、“建立根据地”的决策和目标。
小河村会议是解放战争处于战略转折关头的一次重要会议。这次会议后,中央军委根据毛泽东的构想和决策,调整了军事部署,决定陈、谢集团归刘邓指挥,其主要任务由配合彭、习夺取西北改为协助刘邓经略中原;陈粟集团由山东战场作战转变为配合刘邓进军大别山。粟裕认为:“显然,全国主要战场已由山东转移到了中原,战略重心已由内线转到了外线。”
这样,我人民解放军在南线就形成了刘邓、陈谢、陈粟三军挺进中原的“品”字型格局,外线作战部署就绪。
在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过程中,毛泽东又屡电刘邓,予以指导。如:1947年8月12日,毛泽东致电刘邓《对我军南进的三点意见》:
有三点请你们斟酌:
(一)鉴于二万五千里长征时期休息太少,疲劳太甚,减员太多,而那种性急有许多是不必要的;此次我军南进,必须减少不必要的性急,力争少走路、多休息,情况紧张时应当走几天长的,但应跟着休息几天,恢复疲劳。
(二)在目前几个星期内,必须避免打大仗,专打分散薄弱之敌,不打集中强大之敌,待我军习惯于无后方外线行动,养精蓄锐,又在有利于我之敌情、地形条件下,方可考虑打大仗。
(三)不要希望短期内就能在大别山、豫西、皖西等地建立巩固根据地,这是不可能的,这些都只能是临时立足点。必须估计到我军要有很长时间(至少半年)在江河之间东西南北地区往来机动,宣传群众,发动群众,并在歼灭敌人几十个旅之后,方能建立巩固根据地。
在刘邓“认为可行”时,毛泽东要刘邓将上述三点告知陈粟等一体遵行,“使大家有精神准备,以利战胜蒋介石”。
毛泽东在这个电文中,指示刘邓大军南进大别山时,要注意休息、避免打大仗,不要希望短期内就能在大别山建立巩固的根据地,指示之具体,关切之细微,战友之深情,皆溢于言表矣!
由上可见,邓小平所言,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建立巩固的大别山根据地,“这一套战略思想是毛主席定下来的”,是多么确切,多么真诚!
第四部分 决战决胜龙吟虎啸第32节 毛泽东“完全同意”中原局第一书记
邓小平关于土改与整党工作的请示报告1947年12月中旬,刘邓大军完成了千里跃进大别山、挺进豫陕鄂,调动山东、陕北两重点战场敌军主力回援的战略目标,并在大别山“站稳了脚”,实现了毛泽东预计的第三种可能。
中原战局的变化,使国民党统帅部惊恐不安。蒋介石改变战略,决心与中共争夺中原,重点首先是大别山。蒋介石调集33个旅的重兵,由白崇禧统领,大规模地围攻大别山。
如何粉碎敌人的重兵围攻?刘邓根据中央军委和毛泽东的指示,决定采取“避战分兵”的方针:刘邓分开,邓小平率前方指挥部留在大别山指挥游击战争;刘伯承率部跳出包围圈,转入外线,向桐柏一带实施战略展开。
12月10日夜晚,刘邓在王家湾分开。邓小平对刘伯承说:“我到底比你年轻。我留在大别山指挥,你到淮西去指挥全局。”
后来邓小平谈到二野这段历史时,曾这样回忆说:
我一个,先念一个,李达一个,带着几百人不到一千人的前方指挥所留在大别山,指挥其他几个纵队,方针就是避战,一切为了站稳脚。那时六纵担负的任务最多,在大别山那个丘陵地带来回穿梭,一会儿由西向东,一会儿由东向西,今天跑一趟,明天跑一趟,不知来回跑了多少趟,调动敌人,迷惑敌人。别的部队基本上不大动,适当分散,避免同敌人碰面。这样搞了两个月,我们向中央军委、毛主席报告,大别山站稳了,实现了战略任务。
邓小平率部坚持内线斗争,是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以来最困难的时期,是我军“反攻以来面临的最大考验”。
1948年2月24日,根据中央军委和毛泽东指示,邓小平率大别山前方指挥所北渡淮河,转出大别山区,同刘伯承在安徽临泉地区会合。
这时,蒋介石加强了中原防御体系,调集白崇禧、顾祝同、胡宗南三员大将,统率86个旅66万人马布防中原。在中原地区的刘邓野战军共50个旅35万人马,与蒋军抗衡、对峙。
1948年春,为加强对中原地区的工作领导,中共中央决定:加强中原区,由邓小平任中原局第一书记,陈毅为第二书记;建立中原军区,刘伯承为司令员,邓小平为政治委员,陈毅、李先念分任第一、第二副司令员;晋冀鲁豫野战军改名为中原野战军,刘、邓仍为司令员、政委。
从1948年2月至7月,在中原战场上,我中野、华野两支劲旅,互为犄角,运动作战,歼敌20余万,解放了洛阳、开封、襄樊等重要城镇,开辟了广阔的新解放区。
在此期间,作为中野的政治委员,邓小平在参与重大军事行动决策的同时,还以很大的精力投入到新解放区的土改、整党、工商业政策的执行等项工作中。
1948年5月25日,毛泽东为中共中央起草了《一九四八年的土地改革工作和整党工作》的指示,发向全党。
是年6月6日,邓小平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精神,结合中原地区的实际情况,起草了《贯彻执行中共中央关于土改与整党工作的指示》(后简称《六六指示》),提出了许多切合实际的重要意见,受到党中央和毛泽东的高度赞赏。
邓小平将《六六指示》上报中央审批后,毛泽东于6月28日代中央复电,表示“完全同意”邓小平起草的中原局的指示意见,并将中原局的这个文件转发给各中央局、分局、前委。
尤其让人惊奇的是,毛泽东在邓小平的《六六指示》上,亲笔增写了两段重要文字。
一段是充分肯定中原局的成绩。毛泽东增写道:
不但如此,由于我们的进军吸引了大量敌人到中原方面,这样就从根本上破坏了敌人将战争继续引向解放区企图彻底摧毁解放区的反革命计划,而将战争引向了国民党统治区域,不但保存了原有解放区的基本区域,而且使我各路友军在山东,在苏北,在豫北,在晋南,在西北,在东北等地顺利地歼灭了大量敌人,恢复了广大失地,使全局都转入了攻势,我们的辛苦并不是白费的。
另一段文字还是加重肯定中原区的成绩。毛泽东增写道:
我中原全党同志必须对于上述各项成绩有足够的估计。如果在指出自己工作中的错误和缺点之后就忘记了自己工作的成绩,忘记了最主要的一方面,忘记了我们据以前进的基础,好像我们什么事情都做错了,并因此损害我们对于胜利的信心,那就是完全不对的,那就是右倾机会主义的观点。
毛泽东亲笔增写的这两段文字,凝聚了对邓小平的高度信赖与深情!
毛泽东在转发邓小平的《六六指示》后,又在给刘少奇、朱德、周恩来、任弼时、胡乔木等人的信中说:
中原局指示可以发给中原以外各中央局、分局、前委……有了中原局这个文件,中央就不需要再发这类文件了。
毛泽东后来还说:
书记在前线亦是可以做报告的,邓小平同志在大别山那样紧张的环境亦做了几次很好的报告。
毛泽东对邓小平的赞赏,由此可见一斑!
第四部分 决战决胜龙吟虎啸第33节 军委和毛泽东确定
1948年秋,全国解放战争的局势发生了重大变化。
是年8月初,蒋介石在南京召开“军事检讨会”,面对国民党统治的颓势,承认说:“就整个局势而言,则我们无可讳言的,是处处受制、着着失败。”他斥责许多高级将领“精神堕落,生活腐化”,要求“振作军心”,以使“军事转危为安,转败为胜”。会议决定将作战重点置于黄河以南、长江以北地区。
同年9月上旬,毛泽东在西柏坡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这是党中央撤离延安后到会人数最多的一次中央会议。邓小平、陈毅也参加了这次会议。
西柏坡会议在军事上提出的战略任务是:建设500万人民解放军,在从1946年7月算起的大约五年左右时间内,歼敌正规军500个旅(师),从根本上打倒国民党的反动统治。会议指出,现在战争进入第三年,这是争取五年胜利中关键的一年。
会议结束后,邓小平、陈毅准备返回中原前线,毛泽东、周恩来、朱德亲自为他们送行。
毛泽东对邓小平说:
“我们每年见一次面,每年都有很大的变化。我们明年见面时,全国的形势一定比今年更好!”
邓小平回答说:
“主席、中央看得远。我回去后要和伯承同志很好地研究一下,我们应当发挥更大的作用。主席、中央给我们的任务,我想一定能够完成。”
周恩来说:
“你们的位置太重要了,要靠你们去消灭国民党蒋介石的命根子,消灭他的主力部队,还要去剿蒋介石的老窝呢!”
邓小平笑道:
“希望这一天能早点到来。”
陈毅也回答说:
“我们的本事就是一条,坚决完成主席、中央交给的任务!”
朱德幽默地说:
“完不成任务,就打你这胖子的屁股。”
陈毅笑道:
“总司令还没有打过我的屁股,我想我们不会挨打。希望下次见面时,能在你家吃到四川腊肉。”
朱德笑道:
“好啊!我给你把四川腊肉准备好,到时候你就来吃吧。”
……
一场大战——淮海战役,已准备在即。
西柏坡会议结束后不久,9月24日,华东野战军代司令员兼政委粟裕,就致电中央军委、华东局、中原局,正式建议“进行淮海战役”,认为战役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攻占两淮(淮阴、淮安);第二阶段攻占海州、连云港。翌日,毛泽东和中央军委立即批准了华东野战军进行淮海战役的建议。
毛泽东为中央军委起草的复电称:“我们认为举行淮海战役,甚为必要。”
10月11日,毛泽东代中央军委起草并下达了《关于淮海战役的作战方针》,提出了淮海战役分三个阶段进行的具体构想和兵力部署。
在淮海战役发起前,乘敌黄维兵团深陷桐柏山区、西面兵力单薄之机,中原野战军主力在陈毅副司令员、邓小平政委率领下,进攻中原重镇郑州、开封。毛泽东和中央军委于11月1日致电陈、邓、粟并中原局、华东局,指示郑州、开封“整个战役统一受陈邓指挥”。10月21日和24日,中原野战军主力相继攻克郑州、开封。这时,刘伯承、邓子恢、李达等率中野一部留在豫西,指挥部队紧紧地揪住白崇禧集团的尾巴,牵制、抑留该集团于豫西地区,不让他卷到徐州去,以配合华野在徐州包围黄伯韬兵团。不久,刘伯承等率部东移,与陈、邓会合。
随后,中野乘胜东进,与华野相互配合,投入淮海战役。
邓小平后来回忆说:
“淮海战役是二野、三野联合作战,用毛主席的话说,二野三野联合作战,不只是增加一倍两倍的力量,数量变,质量变,这是一个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