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解读故事会 >

第16章

解读故事会-第16章

小说: 解读故事会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有一次,吴文昶写了一篇名叫《李二苟做官》的故事,邮到编辑部后,何承伟看了认为故事素材很好,写得也不错,但就是在细节描写上粗了一些,因此让其到上海来改稿子。    
      吴文昶来了后,编辑部的吴复新、陈中朝、言永祥以及特约编辑吴伦、黄宣林、饶明华六个人与他一同研究修改作品的具体办法,并给他出主意。那时正是隆冬时节,天气又冷,研究完后又将吴文昶送到沪西工人影剧院招待所,让他安心在那里改稿。    
      经过两天的时间,吴文昶将这篇四千多字的稿子修改结束。    
      按理讲,作为在全国故事演讲知名度极高的吴文昶,在他的作品正式发表之前,完全可以免去在群众中先进行演讲这道程序。可是,这篇故事改完后,吴文昶又在上海的故事沙龙里当众演讲了这篇故事,征求听众的意见,然后才落笔定稿。    
      紧紧围绕着提高故事质量进行的这种审稿程序,大大地提高了稿子的质量。吴文昶这篇故事经过这么一“折腾”,竟由一篇一般的小故事,成了一篇故事精品,在1987年第六期《故事会》上发表后,立刻受到了读者的好评,并获得了该年度《故事会》优秀作品二等奖。    
      将创作的故事先到群众中去进行一次演讲,其好处显而易见。    
      能够即兴地进行演讲,这是故事与其他文学形式不同的一个重要方面。这个“重要方面”,被《故事会》编辑部开发到了极限的程度。这种作者与听众进行的面对面的直接交流,还可以从听众面部的直接表情找到答案,察觉到故事效果的好坏。听众是眉飞色舞,还是无动于衷;是吃惊发呆,还是点头称是;是拍案叫绝,还是不辞而别。讲到哪里大家会哄堂大笑,哪里又会屏声静听;有谁在对此窃窃私语,又有谁按捺不住要发几句议论等等,通过察言观色就可以知道故事作品的好坏,以及发表后在读者中影响的程度。因此就可以在发表之前,对一些在演讲中发现的问题进行必要的修改,乃至于改变情节,修改细节,增删内容,直到你面对着的听众认为满意为止。    
      除此之外,演讲中听众的情绪有时也会触发作者的灵感,一些原来个人创作时冥思苦想而不能解决的问题和精彩场面,就会突然“跳”了出来,使故事作者获得异外的收获。    
      《故事会》上所发表的故事,就是这样千锤百炼中变成了一篇篇的精品,从而使这本刊物赢得了广大的读者。    
      作为主编的何承伟,在工作的实践中深刻地认识到,要想提高刊物的质量,在故事类报刊不断涌现的形势下,没有一支优秀的编辑队伍是不行的。要提高刊物的竞争力,就必须抓好编辑队伍的建设,使这支队伍成为一个坚强而有战斗力的集体。    
    


第二章“第二次浪潮”(4)

      应该说,对于编辑队伍建设,早在《故事会》创刊时就已经注意到了,经过多年的努力,逐渐形成了一种优良传统。早期的编辑李中法、钱舜娟、顾乃晴等,都具有较强的业务水平和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为办好这份刊物花费了大量的心血。但是,随着老同志的一个个退去,市场经济大潮的不期而至,接班的新编辑能否像前人一样地对待这份工作,就不是那么简单的事情了。    
      首先是接班的编辑们大都是科班出身,过去从事的大都是与故事联系较少的别的领域的文学研究,对《故事会》这样的一本通俗性读物了解不多,因此在从事编辑稿件的过程中就有一个重新学习的过程。    
      再就是社会上对从事这本通俗读物的编辑工作也存在着某些偏见,有的甚至认为这是一种“下里巴人”的工作,没有从事别的编辑工作高雅。    
      何承伟认为,有这些想法都是可以理解的,但是要解决这些思想,光靠说教是不行的,那就是让新来的编辑们多参加一些活动,使他们在工作的实践中认识到自己工作的意义,认识到这也是一门新的学科,只要认真地钻进去,同样也是大有前途的。    
      在各项活动中,编辑部都尽量考虑让老编辑带着新编辑一同参加。通过与作者的接触和共同探讨稿件,通过在深入到读者中听取意见,使编辑们重新地认识到自己工作的重要性,认识到广大读者对刊物的期望,从而加强工作的责任感和荣誉感。    
      编辑队伍的思想和业务水平,对于提高刊物的质量至关重要,没有一支优秀的编辑队伍,提高刊物的质量也只能是一句空话。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刊物之间的竞争实际上是一种质量的竞争;而质量的竞争其实是编辑人员素质、水平与人格的竞争。    
      在不断加强编辑队伍思想和业务素质的同时,《故事会》还制定了一系列规章制度,用以保证刊物的质量。严禁采用关系稿,做到在稿件面前人人平等。这一规定,从主编开始实行。何承伟在其所负责的近三十年中,从未向任何编辑推荐过一篇“关系”稿子。    
      为了加强编辑部的内部管理,还制定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编辑制度。    
      在编辑用稿时,除严格实行三级审稿制度外,编辑还要认真填写对于作品的意见,这个意见包括作品的特点分析,修改建议,同时还要给作品“打分”。即编辑在审稿时得给送审的稿子分为A、B、C三级,A、B又有+、…之分,而C仅作为备用。编辑部还规定,每期稿子均需有一定数量的B+。何承伟即使后来担任了出版社的社长,在终审时也同样地给作品进行“打分”,这在中国现在的出版界,恐怕也为数不多。另外对于集稿、审稿、改稿、样稿与作图、划样、发稿、校样、清样等,都建立了一系列的保障性制度,这使《故事会》的出版发行更加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    
      范大宇曾写过一个中篇故事,终审都已经通过了,正准备发排之时,编辑部收到一位名叫李民洪的一篇来稿,同样也是一个中篇,题目叫《温柔的陷阱》,编辑看了之后,认为比范大宇的那篇还要好,于是便决定采用李民洪的这篇稿子。可是,编辑部的用稿通知已经邮出,就此将准备采用的稿子压下来,从人情方面也有些说不过去,更何况范大宇这篇稿子的质量也是不错的。    
      编辑部在最后的研究中,还是决定采用刚收到的李民洪的稿子。道理很简单,编辑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心愿,那就是要把最好的故事奉献给读者。    
      中国期刊市场激烈的竞争,向我们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只有有了高素质的编辑队伍,才能编辑出高质量的作品,一本刊物才能获得高质量的生命。    
      鲍放收到一篇与众不同的来稿,稿子是写在一本工作手册上的,在这个小小的本子上,作者密密麻麻地写满了文字,很多地方连字迹都很难辨认。    
      在电脑打印稿件已经满天飞的今天,这样的来稿看不看呢?    
      为了不让一篇好稿从自己的手中流失,鲍放将这篇特殊的来稿采用了特殊的办法处理,当天下班后带回家去,在台灯下一页一页地认真阅读。读下来发觉这是一篇题材不错的稿件,只是在许多地方还得下大力气进行修改。于是她又每天埋头在这篇来稿里,花了很大的精力,终于将这篇稿子改成。然后再连同修改稿给作者邮去了一叠稿纸,让作者抄好后再邮到编辑部。    
      这篇稿件的作者是一位刚刚毕业的高中学生,当时在深圳特区打工。他收到来信后非常感动,立即将稿子抄好邮回。    
      这篇名叫《花开花落》的稿子很快就通过终审,在《故事会》上发表了,同年还获得了《故事会》优秀作品三等奖。    
      除了建设一支思想和业务素质过硬的职业编辑队伍之外,《故事会》还注意到组建一支来自业余的编辑队伍,这就是《故事会》的特约编辑制度。    
      《故事会》的特约编辑制度开始于1986年7月18日,刊物创刊100期,在风光秀丽的上海樱花度假村的庆祝大会上,首次聘请吴伦、黄宣林、饶明华三人为特约编辑,并颁发了聘书。到了1990年第八期,特约编辑队伍中增加了吴文昶、崔陟、夏元寿。    
      特约编辑制度是加强稿件质量的一个重要措施。    
      这些被聘请的特约编辑有着职业编辑所没有的许多有利条件,他们是刊物的“第一读者”,了解读者的思想,可以将读者的很多希望带到编辑部,并很快地变成实际行动,使刊物能够紧紧地贴近读者。    
      而且,这些被聘请的特约编辑,大都是在故事创作上较有成就的作者,他们熟悉故事创作的手法,对作品有一定的鉴赏能力。    
      由于特约编辑不离开自己生活的土壤,对自己的那块天地有着与众不同的感情,因此在审阅稿子时,就会很自然地发现作者在作品中对于生活把握的能力,用以填补职业编辑这方面的不足。    
      1989年春天,编辑部收到一篇来稿,作者正在广东打工,名叫李早荣。七千多字的文章订在一叠横线纸上。这是一个农村题材,内容十分感人。看得出作者有生活,但他的文学功底较差,作品离发表的距离较远。编辑部不愿放弃这个作品,决定请北京的特约编辑崔陟出山,原因是崔陟对农村生活比较熟悉。    
      这篇稿子崔陟以一个特约编辑的责任心,几易其稿,反反复复,在北京和上海之间来回了近一年,最后将作品定名为《无悔的选择》,发表在《故事会》2000年第十期上,并获得当年的《故事会》作品奖,发表和获奖作者名字依然是原作者李早荣。    
      这就是《故事会》的特约编辑——一群默默无闻的奉献者。    
      特约编辑和职业编辑很好的合作,使《故事会》形成了一支实力雄厚的编辑队伍,对刊物的“生命”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江西有一位经常担任这项特殊工作的肖士太,是一位很有功力的故事作者,在《故事会》未聘请特约编辑之前,早就开始帮着刊物做这项“起死回生”的工作了。前面所写到的那个《故事会》发表的中篇故事《蔷薇花案件》,就是经他和黄宣林等“业余编辑”修改后,再由资深老编辑陈中朝和副主编吴复新几经研究修改才算完成。专业和业务编辑的这种合作,使刊物的质量有了明显的提高。    
      为了不断地提高刊物质量,从2000年开始,编辑部又重新制定了更加严格的审稿制度,就是在原有的“三审”制度之外,又创意地实行了“社外审稿制”。    
      何为“社外审稿制”呢?    
      那就是在编辑部将经过“三审”选下来的稿子,再送交出版社以外的有关人员审核。请注意,我这里所说的是“审核”而非“审阅”,那就是这些社外的有关人员,必须对所发稿子的每一个细节进行生活和艺术的“核实”工作。我曾专门参加过一次这样的“社外审稿”小型座谈会,参加审核稿子的张道余等三名社外人员,在正式发稿前对所选的作品进行了最后的评判,提出补充以及批评意见,同时对一些有争议的稿子最后提出是否同意发表的看法,这些社外审稿人员的看法大都会被责任编辑采纳。    
      那么,这些能够参加“社外审稿”的又是一些什么人呢?    
      这些人员都是必须经过资格认证的。    
      他们所具备的基本条件有四条:一是对故事这种文学形式有很深刻的理解;二是有一定的故事创作经验,本人曾经在《故事会》上发表过大量的故事作品;三是时刻关心全国各地与故事相关的刊物,了解当前故事发展的走向;四是有一定的文学鉴赏能力。    
      经过近两年来的实践,证明这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好方法。有一些稿件在讨论中,或因没有“挽救”的余地,或因在其他刊物上见到过,或因主要细节与现实生活出入太大,或因主要故事情节已经出现过,而被审核小组否定,有力地避免了作品质量的滑坡。    
      难怪担任了多年编辑工作的鲍放在采访时曾感慨地对我说,要在《故事会》上发一篇稿子,那真是要“过五关斩六将”的!    
      生命诚可贵,《故事会》就是用这样的办法珍惜着自己刊物的生命。    
      一本刊物要想赢得广大读者的喜爱,得到更大的发行量,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必须得有属于自己的生命,这个“自己的生命”便是刊物的独特个性。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一本刊物保持了个性,就是保持了自己的生命;丢掉了个性,就是丢掉了自己的生命。    
      纵观近二十年来中国期刊的发展,几次风云变幻,潮起潮落,那些在大潮中折戟沉沙的期刊,无一不是在残酷的竞争中迷失了自己的方向,失去了自己独立的生命。    
      因此,面对着全国故事类报刊的大量出现,《故事会》这本老牌的故事期刊却能稳住自己的阵脚,以质量求生存,以质量求发展,以不变应万变,一直处在全国故事类期刊发行数的领先地位。    
      刊物竞争的一个主要标志,那就是看其发行量的多少,以及由此而产生的社会效果。这对于像《故事会》这样类型的通俗刊物来说,表现也尤其突出。纵观《故事会》在如何正确处理刊物发行与质量的关系问题上,是否可以仿照裴多芬那首著名的诗来作一个总结呢?这就是:    
      生命诚可贵,    
      发行价更高;    
      若为竞争故,    
      质量不可抛。    
    


第二章“第二次浪潮”(5)

     3.在“半亩地”上耕耘    
      许多读者都曾好奇地提出过这样一个问题:《故事会》的刊名究竟是谁题写的呢?    
      为什么读者会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因为仅仅从这刊名的题字上,《故事会》便显出了自己独立的风格,与其他的故事类报刊严格地区别开来了。    
      美术编辑李宝强向我回溯了当年的情况:    
      1980年的一天,上海著名书法家周慧珺刚刚在椅子上坐下,就听见房门外响起了轻轻的敲门声。    
      她站起来走了过去,轻轻地打开房门,见一个年轻人正站在自己的家门前。    
      来人自我介绍说,他名叫李宝强,是《故事会》的美术编辑,今天有事专门来找她。    
      周慧珺不觉有些疑惑,自己从来没有写过一篇故事,《故事会》——自己与她有什么关系?    
      这位著名书法家怎么也没有想到,从这一天开始,自己就与这本中国老百姓所喜爱的刊物结下了不解之缘。    
      李宝强坐下后,便与她闲聊起来。    
      在闲聊中,李宝强向后来担任上海书法家协会主席的周慧珺介绍了《故事会》的情况,最后怀着十分尊敬的语气对她说,《故事会》已办了多年,考虑到刊物发展的需要,想改换原来的刊头字体。经过编辑部大家共同商量,决定请一位书法家重新题写刊名。《故事会》的刊名题字,要能够体现刊物的办刊宗旨,一致认为你的字苍劲有力,字形漂亮,大方易辨,因此想请你给刊物题写刊名。    
      周慧珺听后当即答应,让李宝强过几天去取字。    
      几天之后,李宝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