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善-第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做到“莫能与之争”。
《孙子兵法》的“中和”原理
我们在生活、工作中,往往会陷入“我必须如何”、“我不得不怎么样”等的困惑之中而不能自拔,这实际上就是不明了“中和”,是作茧自缚,是没有做好首善的表现。
对于“中和”的重要,在《孙子兵法》中也有体现。《孙子兵法》里有最典型的一段话:“必死可杀,必生可虏,忿速可侮,廉洁可辱,爱民可烦。”
本来视死如归、保全自己、同仇敌忾、廉洁奉公、爱民如子都是好品德。而孙子认为这恰恰就是军队失败、将领被杀的五种重要因素。
孙子就看到前面有个“必”字:行为过于冒险,在战场上反而会送死;有必生的想法,往往被俘;假如很容易冲动,就很容易被激怒,战斗力瘫痪;太廉洁,爱面子,就容易被造谣;爱民照样受损失呀,不能无原则地妇人之仁,无原则地爱民。
好多英雄、好多伟人之所以走了末路,就是因为许多事情走过头了、多行了一步,犯了不可逆转的错误;孙子讲到要把握“度”,就是强调既要发挥自己的优势,也要适可而止,把握一定的分寸。
“中和”在中国古代是儒家伦理道德的标准之一,即孔子的“中道”、子思“中庸之道”。
董仲舒从儒家的“天人合一”出发,认为天地万物之类都是“中和”。他在《春秋繁露?循天之道》中说:“夫德莫大于和,而道莫正于中,中者,天地之美达理也。”“和者,天(地)之正也。”“中者,天之用也;和者,天之功也,举天地之道而美于和。”
中道、中庸、中和,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也占有重要地位,在社会生活中处处显示出中和之美。“礼之用,和为贵”,长期被奉为普遍遵行的生活准则。
要达到“中和”的境界,必须要有异于常人的智慧。
所谓过犹不及,真理往前跨过一步就是谬论,因此凡事都要讲究分寸,具有大局观。就好比人一旦过度聪明的话,可能置信义与仁爱而不顾;相反的,过于重视信义与仁爱,又可能忽视威严;若奋勇向前,保持威严,又会引来不尽人情的批评。
因此,想要提升到更高的境界,就一定要以“中和”为首善,讲求平衡。一方面维持平衡发展,一方面以更高的境界为努力目标。
所谓“满盈则亏,物极必反”,而“中和”者并非平庸,它体现的是一种非凡的气度,以及处事宠辱不惊的优秀品质。
平庸者忙忙碌碌一生,最终碌碌无为;“中和”者大智若愚,深谋远虑,明智、谦恭、宽容、富有耐心,虽貌似无为,实则无所不为!
3 眼光:透视问题背后的问题
?誕 路子比步子重要
现代社会,人们都在忙于赶路,处于整体的“浮躁”之中,而少有喘息和思考的余地。
在生活中有数不清的问题,从衣食住行,婚姻家庭,到学习工作,人际往来。当然生活中也有许多机会,比方说我们可以选择自己的目标——学历、工作、爱人、居所、事业、单位、朋友、爱好、组织、生活方式、观念、方法,等等。
在这种寻寻觅觅中,许多人渐行渐远,失去了人生的坐标和航向。而在茫茫人海中,这种迷茫与失落渐渐地转化为一种“麻木”,所谓的个性和人生理想都消磨掉了,最终只剩下“亦步亦趋,人云亦云”。
这是极端可怕的!
当人生处于大转折的时候,既能带来大起,也能带来大落。
正如一朵浪花能把冲浪者抛向波峰,也能将其拉入波谷,关键是看他能否把握住波浪上升的势头。在这种生死攸关的时候,看清趋势、把握走向至关重要。
找到适合你的方向,比学一些人生技巧重要得多。用到工作上就是做好本职,终成大业。有一个故事,讲一个面包师将做面包当成艺术,不计成本,结果他的面包卖得最好,也就是这个道理。
第16节:什么是首善?(15)
有决心、有毅力、够勤奋、下苦功,为什么很多人还是赶不上他人呢? 主要是思维模式混沌导致行为方法不得当,最后事倍功半。
因此,“路子比步子重要,选择比努力重要,选路比赶路重要,定向大于定位”,这是颠扑不破的首善法则。
选路和赶路就像是填报高考志愿和选定学校以后该如何去学习。
填报志愿形同是在“选路”,其首善有两个:一是“选城市还是选学校”,二是“选学校还是选专业”。这两个问题对填报志愿至关重要。
而该如何去学习的技巧问题,接下来的一切都顺理成章,也就是“赶路”。经过多年“锤炼”,这种“赶路”已称不上是个问题。这是完成填报志愿的首善之后的必然结果。
我们的选择很多,但是最终只会选一条路走,这个过程时间虽短,但是往往决定了一系列的问题。我们不能光顾着赶路,而不去想为什么走这条路、应该走哪一条路或者可以走哪一条路。
选路正确了就好比是搭上快艇或飞机,你可以在船板或机舱上漫步。
有人就说过:“在网络时代,世界500强与普通人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在互联网行业,我们最关键的还是要有高瞻远瞩的目光,基于行业和技术发展状况的理解永远是高于目前的战略战术。
尤其在网络经济时代,插上信息网络的翅膀,能“飞得更高”。
比尔?盖茨在短短几年内成为世界首富,杨致远、张朝阳、丁磊从一无所有到亿万富翁只用了2年时间,英国的阿塔拉从穷学生到亿万富翁的历程只有5个月,索罗斯在3个月内赚12亿美金,而李泽楷一夜之间赚了他父亲李嘉诚一辈子的钱……
这些奇迹,用传统思维是无法想象的!
“选路”是“赶路”的首善,“路子”是“步子”的前置,定向影响这些在所谓正事之前的“首善”,才是我们要把握的重点。缘起何处,因出何方?这是在前期要把握的方向问题。路子走得正了,才能越走越顺;方向走得对了,路才能越走越宽。
具体到个人和组织,选定目标、明确方向就是个人与组织的首善。就如企业的成长,它是一个系统,在成长过程中,不仅要追求速度,还要讲究健康;不仅要量上的规模,还要质上的指标;不仅要做优和做大,还要做强和做久。
俗话说“学拳容易,改拳难,一张白纸好做画”,在开局就做好“选路”的首善显得极为重要。
方向对了,走一小步也是前进;方向错了,走得越快离目标越远,正如南辕北辙这个寓言所劝喻的。
在坎坷崎岖的漫漫征途中,我们不能只顾低头拉车,还要抬头看路。
“山路十八弯”的复杂情形需要我们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更需要我们成竹在胸。
没选好路就忙于赶路,这是人生的首善没有做好。这样做的结果,就很有可能在漫长而匆忙的人生旅途中迷失方向,以致追悔莫及。
每个人的人生大环境其实和别人都差不多,为什么有些人上去了,功成名就了,而有些人则平凡了,关键是自己方向的选择。做事情不在于你做好了,而是你做了正确的事情。
方向和目标都未定就去赶路,如果在中途发现错了,就可能“覆水难收”,无法再复归原位,即使可以从头再来,也将带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的浪费。
?誕 放长线钓大鱼
战略与战术,到底哪个更重要?
战略为战术的发挥指明了方向,是战术发挥的基础。而战术的良好发挥,又为战略目的的实现提供了良好保证。
可以说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从首善思维的角度讲,最关键的就是要看你站在企业或组织的什么位置、什么高度,也看你谈论的时机。
战略和战术是有先后顺序的,在没有清晰的战略之前大谈战术毫无意义,甚至有害无益。
战术必须是服务于某个战略的动作分解,是在战略的指挥下的行动,而不是脱离战略的单独存在。
战略在整个所有的战役中始终都起着决定性作用。
第17节:什么是首善?(16)
有人说,日本是个有战术而无战略的民族。姑且不论对错,我们就来看看六十多年前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一个活生生的例子。
日本在一个星期天对美国珍珠港的突袭,迫使美国参战,使得盟国增加了有生力量,最终导致自己在“二战”中的失败。
在珍珠港之战中,日军虽重创美军,使港口基地设施尽毁,但并未伤及美军的有生力量——航空母舰。当时,日军主帅本可再组织一轮攻击,给美军航空母舰以重创的,但他们捞一把就走了。结果,美军实力尚存,并很快修复港口基地,恢复了元气。
当日本在珍珠港得手时,远在柏林的阿道夫?希特勒却气急败坏,认为日本简直就是胡来,原因就是,如果要征服欧洲甚至世界,就不能让美国参战。只有在完成对其他地区的征服后,再慢慢地将沉睡的美国“老虎”稀里糊涂地打死,这才是高于战略的考虑。
可现在倒好,美国有了最好的出兵理由。所以日本珍珠港一役,虽然在战术上小赢了,但在战略上却大输了,等于丢了西瓜捡了芝麻,因小失大。
我们再来看看二战中的日美萨沃岛之战,在这场战役中,日军主将同样徒有战术而无战略,作战的效果等于零。
萨沃岛海战:虽胜尤败
二战期间,日本在经中途岛一战后元气大伤,而此后的瓜岛争夺战,则彻底地使日本丧失了主动进攻的能力。
在中途岛海战和正式的瓜岛之战中间,日美双方还爆发了萨沃岛海战。此战如同袭击珍珠港一样,日军主动出击,其战斗结果则对以后的瓜岛争夺战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在萨沃岛海战中,日军三川军一率领舰队夜袭萨沃岛,一举击沉美军四艘万吨级巡洋舰,剩余一艘逃离战场,另有两艘驱逐舰被击伤,美舰队一败涂地,损失惨重,日军取得了赫赫战果。
如果三川军一此时发动进攻,一举消灭美军运输船队,则瓜岛美军必将陷入绝境,日军可很快收复瓜岛,也许此后的历史或将改写。
与偷袭珍珠港的南云忠一一样,三川军一也在关键时刻“掉链子”,他们像小偷一样,捞一把就跑,这不知道是否是日本人的性格弱点,关键时刻就显现原形出来了。因此,这次交战日军战绩虽丰,但美军实际从宏观上说算是筋骨未伤。
萨沃岛海战,是日军在中途岛大败后的第一次胜仗,三川军一也是一个优秀的战术家,但他不明白什么是真正的战果,无战略眼光,虽然此战他获胜了,但是从后来的形势发展来看,唾手可得的真正战果他并未取得。他的这场胜仗,效果等于零,甚至适得其反。
此后半年,瓜岛血战,清醒过来的美军屡屡给日本海陆军以重创,日军被迫放弃瓜岛;瓜岛之战后,日军彻底失去战略主动权,从此一步步走向失败。究其根源,萨沃岛之战,至为关键。
毛泽东有一个经典论述,就是:“主动权是一个极端重要的事情。主动权,就是高屋建瓴、势如破竹”,日军从出击主动到结果被动,其实是有局部战役战术的主动,而缺乏全面战局战略的首善。
战略常常决定战术,正因为有“歼灭敌人大量军队”的战略指导思想,拿破仑才会去寻找达到这个目的的方法,从而产生了“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的战术手段。
在历史上,中国最有名的名将应该是项羽了,项羽勇冠三军,力破秦主力。然而,项羽何以败亡?!其“功败垂成”,便在战略失当。其在战略目的,后勤补给,扩军整饬,每每失当,又轻视政治宣传。终于把天下败“送”给了对手刘邦。
汉尼拔被誉为军事战略之父,其在远征罗马的过程中更是充分运用战略思想,获得了十五年中无往而不胜的战果。如在特拉西米诺湖战役后,汉尼拔对俘虏中罗马的同盟者不取赎金立即释放,并告诉他们自己是为了意大利的自由和解放才对罗马作战的。“攻城为下,攻心为上”,汉尼拔可谓深知战略思想的精髓。
同样的,竞争中企业的战术服从于战略是不言而喻的。若把产品比喻为船的话,那么品牌就是帆,如果产品之船还漏着水的时候,帆再好再大也是等于零。
第18节:什么是首善?(17)
中国有句俗语,叫“放长线钓大鱼”,从首善的角度来说,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是由战略层面决定的,而怎样完成这个目标,则是战术的功能。战略无论从把握全局的视角,还是涉及到各力量要素及所产生的后果,其影响强度都远远在战术之上。
?誕 牵一发而动全身
“牵一发而动全身”出自宋?苏轼《成都大悲阁记》及清?龚自珍《自春徂秋偶有所感触》诗:“一发不可牵,牵之动全身。”比喻触动极小的部分就会影响全局。
应用到现实中,“牵一发而动全身”就是要抓事情的要害,抓住了要害就是抓住了关键。
《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中说:“夫与人斗,不扼其吭拊其背,未能全其胜也。”其意思是双方相斗中,不扼住对方的咽喉,击其背后,就很难制服对手。
象棋对弈中也是如此,谁能控制要害,谁就为夺得最后胜利打下了基础。
俗语“与其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攻击一点不及其余”。一个人的精力总是有限的,如果你没有过人的天赋和极好的运气,不可能四处开花八方结果。与其什么都通,却是浅尝辄止,还不如就某一领域钻研精通。
马其诺防线:重点突破
第一次世界大战总共造成法军近500万人的死伤,战后,惨痛的教训使法国民众陷入一种极端的情绪中,那就是必须不惜一切代价阻止敌人的再次侵略。在这种背景下,一条长约700公里,耗资近50亿法郎的军事防线建成了,以当时法国战争部长安德烈?马其诺的名字命名,这就是闻名于世的马其诺防线,号称固若金汤。
英法两国相信,马其诺防线是一条不可能被攻破的军事防线。他们认为,只要坚守在马其诺防线后,与德国长期对峙,挫其锐气,逐渐消耗德军兵力,就可以御敌于国门之外,取得战争的胜利。但就是这样一条曾经号称“固若金汤”的钢铁防线却成了世界军事史上最大的笑柄。
可笑恐怕就在于,这样一个庞大、先进而又史无前例的防御工事,居然不废一枪一炮就被德军轻易攻破。1940年5月,德军机械化部队突袭比利时,翻越阿尔山地区,绕道侵入法国,直接插到马其诺防线的背后,同时兵临巴黎城下。而此时,固守在马其诺防线的法国士兵居然没有向首都方向抽调一兵一卒,还在执着地等待着敌人的正面进攻,结果自然可想而知了。
防线建设之初战略思想的片面,导致防线的不攻而破。战术优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