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4)大方广佛华严经净空法师第801-1000集 >

第245章

(4)大方广佛华严经净空法师第801-1000集-第24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有改变你的思想行为。换句话说,没有帮助你转恶为善,没有帮助你转迷为悟,没有帮助你转凡成圣。你还是凡夫,还是迷惑颠倒,还是造作恶业,这样学习就叫做佛学;你搞的是佛学,没有学佛,你不像佛、不像菩萨。这一点意思不能不懂。所以「教行之光」确确实实遍照一切,这话是真的不是假的,谁能看见?法眼就见到。肉眼见不到,天眼也见不到,法眼见到。什么叫法眼?依教奉行那个眼叫法眼。
  我们不说高深的,说最浅最浅的,十善业,你做到了没有?不杀生这一条你做到没有?我做到了,我不杀生。不伤害众生,你做到没有?不伤害众生是属於不杀生。你毁谤人,造谣生事,是不是叫那个人受到伤害?这是不是属於杀生里面的一分?所以不杀生,细说是决定不能让这个众生因我而生烦恼,这是不杀生的精义。这个众生讨厌我,见到我他就生烦恼,我看到他来,赶紧躲在一边,离开他,这个人是菩萨。为什么?不令众生因我而生烦恼,回避!我们懂不懂这个意思?懂不懂这个道理?有没有这样做?
  所以不杀生这一条,你理解的是很狭的意思,你不知道它的意思非常广非常深,深广无尽!凡是伤害到别人,伤害他身体、伤害他精神、伤害他名誉、伤害他的利益,都归到杀生这里头。所以,这些戒条要细细的讲解,从前有专门学习这个学问的,律师,专攻戒律的,给你解释。哪有那么简单!
  不偷盗,你做到了没有?条条意思都非常深广。偷盗梵文里面叫「不与取」。这个物有主,主人没有答应,你动了他的,这都叫偷盗,微细到极处。几个人持戒修善能到清净?「不容毫分不善夹杂」,实在讲,这一句只有法身菩萨才能做到,权教菩萨都非常困难。每一条戒里头,很明显的、很粗重的大概可以能够持,但是微细的就做不到、就很难。这支笔是我的,主人是我,我放在这个桌子上,你没有经过我的同意,把这支笔拿到那个桌子上去,都叫偷盗。为什么?我用的时候,我找不到。你虽然是移一个地方,你没有得到我的同意,你想想看这多微细!经上讲「不容毫分不善夹杂」,这就是夹杂在里头,让你这一条戒不清净,真难!起心动念,想得一点好处,想占一点便宜,这个心是盗心,障碍智慧。
  破坏别人的好事,破坏别人的善事,为了自己的名闻利养,往往所有戒都犯,杀戒、盗戒、淫戒。淫戒在广义,狭义专门讲男女,广义的,凡是过分都叫淫。淫是过分,无论做什么事情,你做得太过分了!你再看口业,妄语你有没有犯?两舌、挑拨,恶口,绮语,统统犯!再看意三业,贪、瞋、痴。所以一桩事情十恶业统统犯,只是每一条里头轻重不等。
  尤其在现前这个社会,内有烦恼,烦恼覆心!外有诱惑,都是不善的诱惑,非常可怕。天天守住经本,天天读诵经本,起心动念还在造恶,这什么原因?虽然天天在读经,经的意思不了解,或者是了解,了解得不够深度、不够透彻,这就是佛法讲的愚痴!起心动念,言语造作,往往牵涉一大堆,不是很单纯的一条、两条。一条、两条是主要的,像罪犯一样,主犯、从犯,跟到一起犯罪的一大堆。你的心怎么能得清净?
  净宗法门,实在讲,无比的殊胜,十方一切诸佛如来赞叹,谈何容易!我们在这个地方细心观察,那是什么个道理,一切诸佛赞叹,就是这一切名言归到名号,统统都是变成清净句。换句话说,这一句名号就好像清水珠一样,所有一切的混浊到这个地方都变成清水。这个人念佛会念了,这个人念佛功夫得力,这个人将来肯定往生!
  李长者这几句话意思深广无尽,说不完的、说不尽的,我们利用这一点时间,跟同学做一个提示。你要怎样能深入境界?深入是渐渐的深入,它的深度、广度没有穷尽。深入,用什么方法?唯一的方法是依教奉行,你要不「行」,你永远不能契入。你学佛,实在讲,你学的是在门外,没有入门。你要学讲经,你不可能不把经讲错。
  经讲错,这个罪重,古人常说错下一个字的转语(就是你误导众生,你把经义讲错了,误导众生),一句话堕五百世野狐身,这百丈大师的故事。所以,哪一个讲经的人不害怕?战战兢兢。我们初学讲经就怕背因果,所以老师教我们一个方法,完全讲古人注解,绝不加自己一点意思。为什么?加那一点意思,你就要负责任。如果我讲的全是古人注解,那错,我没讲错,他注解,是他错了,责任他负。这是李老师早年教我们学讲经这一批学生,用这个方法。古注看不懂的,听他的,完全讲他的,他负责。
  那个时候学经很苦,没有录音、录相,完全靠笔记,把老师所讲的东西记录下来。我们上台覆讲,决定不加自己一句话,讲的是不怎么好,但是不错,没有过失。老师常常勉励我们,初学一定要记住,不求有功,但求无过,这就是好手。到什么时候才能够有自己意思?你真的有悟处、真的契入,行,你入佛境界,才可以。那要老师给你做证明,你可以了;老师没有给你做证明,还是不行,守老师的规矩,这叫传人,这叫学生。如果老师没有许可,没有给你做印证,你就加上自己意思,这就叫背师叛道,这个你就自己在讲台上胡造谣言,因果你自己要负责。现在时间到了。
  
  诸位同学,现在请掀开经本,看经文:
  【尔时普贤菩萨复告大众言。诸佛子。乃往古世。过世界微尘数劫。复倍是数。】
  这几个字我们要把它看清楚。『普贤菩萨复告』,再告诉大众说,『诸佛子,乃往古世』,「往」是以往,古代,「往古」,到底过去多久?『过』,过是超过,超过『世界微尘数劫』,这个「世界」,普贤菩萨在释迦牟尼佛《华严》法会当中所说的,这个世界,我们就晓得一定是指的娑婆世界。娑婆三千大千世界,把这个世界磨成微尘,一粒微尘算一劫,「世界微尘数劫」。是不是就这么多?不,超过,超过世界微尘数劫。还要『复倍是数』,还要倍倍相乘,这算不尽,没有法子说!那么远之前,确确实实像这样大的数字,在这世间注疏里头没有听说过,也没有人能说得出来,佛这是以善巧方便给我们说出。在这之前:
  【有世界海。名普门净光明。】
  清凉大师的科判判得好,科判是为我们点醒。前面是「总明刹海」,以世界微尘数来算。这第二段「别明一刹」,举一个例子,举这个『普门净光明』佛刹,举这一个刹来做例子。这个刹是前面所说的刹种,这个大刹种里头又不知道有多少佛刹。我们看下面这一段,「别明一刹中,略无刹种,刹名胜音」,这是清凉大师在注解里面给我们说的。虽然没有说刹种,举出这一个佛刹来说,但是「普门净光明」,文字上虽没有刹种,在我们想像当中它应当是个刹种,为什么?我们看底下文,意思就能体会到:
  【此世界海中有世界名胜音。】
  『此世界海中』,是不是一个刹种?这个里面有无量无边的世界,才称之为「世界海」。再举一个例子,举一个世界,这个世界『胜音』。我们念一个小段:
  【依摩尼华网海住。须弥山微尘数世界而为眷属。】
  到这个地方,这是一小段。这一小段里面为我们解释这个刹的名字叫「胜音」。为什么叫胜音?清凉大师说「多佛出世,说法音故」。佛、菩萨,尤其是佛,无论是示现出家的佛,或者是示现在家的佛,肯定是示现从事於教育的工作,他不会示现於其他的行业。这桩事情我们可以在五十三参里面体会到。你看善财童子五十三参,这五十三位善知识都是诸佛如来示现的,没有示现佛身。所以他们示现的身分固然有男女老少不同,有出家在家不同,从事於各个行业。但是要示现佛身,一定是从事於教育工作。
  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为我们做这个示现,舍弃王位、舍弃权力、舍弃荣华富贵、舍弃名闻利养,一生一心一意去做多元文化的教学工作,这是最高智慧所抉择的行业。圆满的德能,做这样的示现,我们在这里头要深深去体会。以我们世俗人的眼光来看,完全以世俗,释迦牟尼如果当年不搞这教学工作去做国王(那是印度当时,当时的大国,在现在说起来,都是小国),在历史上,谁知道他!印度历史上很出名的有阿育王,阿育王为什么出名?还不是藉著佛的名字出名,他护持佛法,因此而出名。如果他与佛法不相干的话,今天什么人知道有个阿育王?没人晓得。释迦牟尼佛要做迦毗罗卫国的国王,今天也没有人知道他。从事於教育,他出名了。
  从事教育为什么有这么大的知名度?他所教的学生里头,成就的人太多太多了。当时、后世没有人不肯定,没有人不赞叹,这是了不起的一位教育家。他的教化传播十方,永垂后世,还有什么样的事业比这个更伟大,没有!这种教育从哪里生的?从智慧。智慧从哪里来的?从德行。佛教导我们,第一个要修养道德,没有道德哪来的智慧?跟诸位说,没有道德你只有烦恼。凡人没有道德,常生烦恼。禅宗六祖惠能大师有道德,你看看,他见他的老师五祖忍和尚,他跟老师报告「弟子心中常生智慧」。老师如果听到学生能说这个话,老师就晓得这个学生道德的修养够水平,所以他常生智慧。有智慧就有善巧方便,就能教化众生,所以道德是根本!
  在中国儒家教学,又何尝不是奠定在这个基础上!孔老夫子成就自己的道德,成就自己的智慧,但是他真正想学周公。周公是有道德、有学问、有智慧、有才干,辅佐成王,奠定了周朝八百年的基业;丰功伟业是赞叹周公的。孔老夫子心目当中的偶像,他想学他,确实他有周公的道德,有周公的学问,有周公的智慧,也有周公的能力,所以周游列国;很可惜,没有一个国君肯用他,这才不得已回到老家去教学。他回家的时候,回到鲁国已六十八岁了,孔老夫子七十三岁过世的,所以回去教学只有五年,五年的教学能成为万世师表。
  所以我常讲,孔老夫子连做梦都没有想到。他想当周公没当上,结果搞上万世师表,比周公名气还高,比周公还值得人尊敬,他没有想到的。没有想到他这个五年的教化,对於这个世间产生这么大的影响。为什么他有这么成就,历代这些教书的老师,为什么都不能、比不上孔夫子?这里头是两个因素,一个是自己的道德比不上孔子,另外一个是缘分比不上孔子,一内一外。
  道德,孔老夫子确确实实,他是从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他从这儿扎根的,他真正做到,才说出来。后人虽然也照做,夹杂!格物,格得不干净,格物是断烦恼。烦恼纵然断了,习气还在,不像孔老夫子,孔老夫子习气也没有了。所以「夫子之德,温良恭俭让」,这是历代的大儒,在这「物」的五个项目来考察都比不上孔子。孔子的德,纯,不夹杂!后世这些大儒的这些道德不纯,夹杂,没有孔子那么纯,这是比不上孔夫子的,内在的修养比不上。
  第二是缘分,孔老夫子当年的学生,我们在传记上看到有三千人,弟子三千;传人,传法的人,学生,七十二个人,那这个影响多大!这是两千多年来,历代中国这些大儒都没有这么多学生,没有这么多成就的学生。成就学生当中,有个三个、五个就不得了了。甚至於许许多多学生真正有成就的,一个人、两个人。夫子七十二个人,担当得起万世师表。
  释迦牟尼佛的教学,我们不说其他的人,就是常随众里头,有一千二百五十五人,比夫子多。这一千二百五十五人都是有成就的,都是世尊的传人,就像夫子七十二贤人一样。这一千二百五十五人,我们在经典上常常读「皆是大阿罗汉」。大阿罗汉是什么地位?十地菩萨,法云地的菩萨。从弟子当中显示老师的大德、大智、大能,这才值得人尊敬。
  我们今天也选择这个行业,这个行业选择的是没错,在所有行业里头无比高尚!可是我们做了没有?儒家讲的格物、致知,佛法讲的断烦恼障、断所知障;格物是断烦恼障,致知是断所知障,这两种障碍断除之后,菩提心才现前,发菩提心。夫子讲的诚意、正心,就是大菩提心;菩提心发了之后,身修了。佛法里面讲行菩萨道,「上求佛道,下化众生」,这是修身。儒家说「上自天子,下至庶民,壹是以修身为本」,只要是人,都应该要这样学习。在佛法里头断烦恼障,断所知障,发菩提心,上求下化,佛弟子应当如是!我们做了没有?
  在我们这个时代,我的老师教导我「看破放下」。我跟章嘉大师三年,他老人家教导我的,都是佛法里面修学的总的纲领、方向,大原则掌握住。以后跟李炳南老居士十年,落实,做落实的功夫。落实一定要依经教,我跟章嘉大师,他老人家教我第一部念的是《释迦谱》,学释迦牟尼佛;跟李炳南老居士,第一部教给我的是《阿难问事佛吉凶经》,我学经教的第一部,这一部是小乘经。我都把它介绍给大家了,从最基础的地方入门。这部经不长,应当把它念熟,最好能够背诵。这两年里面,我曾经把这个经讲过两遍,都留的有录相,现在都做成光碟流通。这是我们真正想学佛的起步,从这一部经里面再回到《十善业道经》。《十善业道经》也讲得很详细。我们修养道德,有这两部书指引,根就稳固。
  再进一步,出家人必须落实在「沙弥律仪」,弘赞法师有《增注》,注得很好。我们如果不学,你的道德从哪里来?在家同学,希望大家记住印祖的教诲,你把它落实,把《阿难问事佛吉凶经》、《十善业道经》,与《了凡四训》、《感应篇汇编》、《安士全书》合起来学习,在家学佛成功了。
  《安士全书》一共有四篇,第一篇是「文昌帝君阴骘文」,内容跟《太上感应篇》相同,都是讲因果报应。但是文字差不多比《太上感应篇》少一半,七百多字,注解注得非常丰富。第二篇「万善先资」,特别细说杀生的果报。第三篇「欲海回狂」,特别讲邪淫的果报,这是所有一切恶业里头最严重的,特别提出来细说。末后一篇,是劝人念佛,求生净土,叫「西归直指」。周安士居士这四篇东西合在一起,这《安士全书》。
  总的来说,不外乎祖师大德提倡的「持戒念佛」。在家同学一生能够依照这个路去走,你是在家的贤圣,你必定能生净土。出家的人基本德行成就之后,智慧开了,你才有能力讲经、弘教。自己要没有这个能力,没有道德、没有智慧,拿著经本在讲台上胡造谣言,误导大众,你的罪过在阿鼻地狱。古时候人害怕,现在你不怕,将来等著瞧了。
  夏莲居老居士在《净语》里头一再提醒我们,这个事情要真干!你要不真干,这个缘分,实在讲,可惜了!太可惜了!百千万劫难遭遇,好不容易遇到大乘佛法,不但没有掌握住、没有成就,反而在大乘佛法里造了无量无边罪业,这还得了吗?佛、菩萨不害人,祖师大德不害人,是你自己糊涂,你自己无知,自以为是,不但是背师叛道,简直是目中没有佛菩萨。在佛法修学里头大不敬,无过於是,造这样重的罪业,这还得了!
  所以刹名「胜音」,清凉大师说的,「多佛出世,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4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