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5492-再说长江 >

第19章

5492-再说长江-第19章

小说: 5492-再说长江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再说长江》 第三部分第二十一集 道化武当(2)

    五云楼有五层,但走进去就直接到了最高一层,有一步登顶的感觉。在屋宇一端,一根直立的木柱上重叠交叉着12根横梁,这就是太子坡著名的“一柱十二梁”。为什么要采取这样的结构?是施工难度要求还是别的原因呢?    
    原来五云楼所处的位置正是一个斜坡,如果开挖山体或填平斜坡,都不符合“其山本身分毫不要修动”的原则,于是施工人员想出了“一柱十二梁”的解决办法。    
    建筑服从地形地貌的自然特征,它们依山就势,据峰设点,形成武当山一种独特的建筑标志。    
    紫霄宫背依展旗峰,穿过宫殿,只见在展旗峰的半山腰,一座斑驳而古朴的石门静静地立在那里。    
    顺太子岩后的山道,可以直达太子洞。让人十分惊讶的是,岩壁上一处山泉竟然恰好滴落到岩洞前的一口古井之中,似乎天地间就是由这样一丝水线相连。传说少年真武就是在这里潜心修炼了数十年。    
    守护在这里的只有年过古稀的贾道士一人,不过,陪伴他的还有许多生灵。    
    这些飞舞的蜜蜂,就是这里的另一类主人,它们偶尔也会和贾道士开个小小的玩笑。    
    贾永祥(太子洞道士):出来。(大笑)    
    贾道士的碗橱也是和这些蜜蜂共同使用的。对这些不请自来,甚至反客为主的小家伙,贾道士倒显得十分坦然。    
    贾永祥:这是我的护法,我的朋友。有它们在这儿,不光这里,那上面都有蜂窝,它们是维护我的。我觉得它们是我的朋友。它们自己找的地方,属于自然,很自然。    
    贾道士和这些蜜蜂生活了10多年,彼此间已经习惯。为了方便蜜蜂出入,贾道士还刻意在碗柜上钻了4个孔,但是蜜蜂们似乎还是喜欢自由地往来。     
    平时,贾道士的活动范围基本就固定在太子洞周围的一小片区域。    
    贾永祥:我每天都在这里最少看两遍到三遍,特别是我最喜爱的蜡烛峰。看到展旗峰的整个风景和这些树木,我感到跟万物融合到一起去了。    
    也许传说中“天人合一”的境界,就这样融合在了武当山的山峰悬崖、沟壑峭壁之间。    
    这里就是南岩。这一处绝壁据说是武当山36岩中景色最美的地方。    
    山体的断层,成就了险峻,而更为神奇的是南岩宫竟然构筑在绝壁之上,好像它就是挂在岩壁上的一幅画。    
    这是一处奇特的地质环境,岩壁上的小道显然是吸引人们冒险的最初原因,身边就是深达百米的峭壁。当朱棣的施工队伍开过来时,他们又是怎样思考着这里的建筑设计?那些建筑材料又是如何镶嵌到这坚实的岩壁之中呢?在给后人留下惊叹的同时,也留下了它们的建筑之谜。    
    在从北京来的庞大施工队伍中,分别设有15个工种,“搭材” 就是其中之一。所谓“搭材”就是现在所说的架子工,正是靠他们搭起来的脚手架,南岩宫才能建成。    
    在南岩绝壁之上有一龙头石雕,下临深渊,十分险峻。过去有虔诚信徒,冒险到龙头之上焚香而坠崖身亡。因为这些人相信,在这儿敬香,似乎可以上达天庭,通晓神灵。    
    在这个被人们俗称为龙头香的建筑上敬一柱香,却有可能搭上一条性命,显然不是当年工程设计者的初衷。    
    从龙头香抬眼而望,答案就出现了,原来这里恰好正对着武当山的最高峰——天柱峰金顶。    
    从南岩到天柱峰金顶,有10千米的登山距离,这里的工程建设难度更是可想而知。    
    登上云遮雾绕的山峰,遥望四周群山,那些远离家乡的工匠,会是怎样一种神秘莫测的精神体验?    
    为了上山,除了一些山谷里的栈道,工匠们还修建了这条被称作神道的石板路。    
    层层台阶顺势而上,大小建筑依山而立,它们与山体结合而构成了险峻挺拔的独特景观。    
    这就是武当山最高顶——天柱峰,海拔1612米。    
    明代的营造,以天柱峰为中心,呈四周放射状布局。天柱峰山势陡峭,从山腰至山顶,设计为真武册封、坐镇天下之所。这一空间,再现的就是神仙天都。    
    可以说这是朱棣安排的天庭高度,也是施工人员面临的最大难度。    
    这是一个系统工程。从山脚下的材料场,到悬崖峭壁上的栈道,工匠民夫或树梁架屋,或炼铜冶铁。在这些特殊环境下的建筑,既显示着宗教的力量,也沉淀了更大的感召力。    
    这就是天柱峰顶上的铜铸鎏金金殿。    
    它坐落在一个面积约160平方米的平台上,全部由纯铜和黄金铸造,金殿也因此而得名。    
    这座中国现存最大的铜铸镏金建筑,到底是如何铸造的?是整体铸造还是拼装而成的呢?这个谜一直到20世纪80年代后期才被解开。    
    公元1416年农历九月初九,在北京铸造好的金殿构件,经过京杭大运河,沿长江、汉水,最后运抵武当山。工匠们按照木建筑的榫卯结构方式拼接安装,然后再用金片和水银熔炼成的金泥涂在构件上,并架起炭火烘烤,这样,水银挥发,只留下纯金,一个铜铸镏金大殿就在天柱峰的山顶上拔地而起。    
    今天,盘桓在这座由纯金属构成的建筑物面前,如果仔细观察,我们依然可以看见它拼接的痕迹。    
    由于金殿是金属导体,遇有雷击,屋顶上一片电光石火。这一奇观被称作“雷火炼殿”。500多年过去了,金殿依然完好如初,光彩夺目。    
    为了保护金殿,朱棣下旨,仿造北京紫禁城,围绕金顶修建了这道城墙——“紫金城”。    
    公元1417年,朱棣颁下圣旨:“大顶金殿,名大岳太和宫”。    
    至此,武当山完成了真武得道飞升、琼台受封、坐镇天下的布局。    
    金殿的规格等同于北京紫禁城的太和殿,只不过坐在里面的是真武大帝。传说这里的真武神像原型就是朱棣,因此,民间流传着“真武神,永乐像”的说法。    
    到公元1424年,历经12年,武当山九宫八观33处建筑群全部完工,形成了以金殿为中心,以九宫八观为主体,以70千米神道为轴线的160万平方米的皇家道场。    
    这样,在明一代,武当山升格到了“天下第一仙山”的地位,朱棣也以真武神作为代言人,统领了明朝200多年的天上人间。    
    武当山脚下的丹江口水库,号称亚洲第一大人工淡水湖,1958年兴建时,汉水边一个千年古镇——均州被淹没在了水底。它是明朝武当山道教宫观建筑的起始点,也是当年武当山连接北京紫禁城的起始点。    
    时间过去了将近600年,当年船帆竞流的这一江清水,又将随着中国启动的南水北调工程,流向北京。    
    历史,又开始了一个新的轮回。


《再说长江》 第三部分第二十二集 庐山说“庐”(1)

    “庐山的历史遗迹以其独特的方式,融汇在具有突出价值的自然美之中,形成了具有重大美学价值的、与中华民族精神和文化生活紧密相联的文化景观”——世界在这样评说着庐山。1996年,庐山被评定为“世界文化景观”。    
    在长江中游和下游的分界处,有一座山拔地而起,在这山顶,有一座小城坐落云中。    
    这山,就叫做庐山;这城,就叫做牯岭。    
    这是一个健全的,有着现代气息的小城。山上的人和上山的人,谁也说不清山上的生活与山下有些什么不同。    
    “庐”字,在汉语中就是“房屋”的意思。“庐山”,直白地说,就是有房子的山。山顶上房子多了,就有了这座叫做牯岭的小城,这在中国的所有名山中堪称唯一。    
    3000多年前,匡俗七兄弟在庐山筑庐隐居,学道求仙。相传匡俗得道仙化,人去庐存,这山被称为“神仙之庐”,此后便得名——庐山。    
    据说,这座小城;海拔1200多米;是长江边上相对海拔最高的一个小城。    
    “一山飞峙大江边”,从这里人们可以清楚地俯瞰到庐山脚下的长江,中国最大的淡水湖鄱阳湖,还有沿江重镇九江市。    
    庐山,北临长江,东倚鄱阳湖,湖光潋滟之中托出了拔地而起的奇秀匡庐!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东坡的这首诗成了庐山的点睛之笔,许多人都是读了这首诗后才知道庐山的。    
    从司马迁登顶庐山起,陶渊明、李白、白居易、苏东坡、朱熹等近1500多位中国历代名人登上了庐山,他们或作诗赋词,或搭庐建舍,为庐山积淀下丰厚的文化遗存。从清康熙到光绪的200年间,有越来越多的外国人也登临了庐山。    
    庐山以其独特的魅力征服了世人。    
    与中国的所有名山大川一样,历代摩崖石刻也遍布庐山。    
    然而,在100年前出现的一方英文石刻,却唯庐山仅有,它成为中西文化在庐山汇聚交融的永恒标记。    
    惊人的发现,往往发生在不经意间。庐山一座老房子的新主人正在装修,工人拆除壁炉时,一本发黄的老相册掉落下来。    
    人们请慕德华辨认照片上的文字,当时他是庐山中学的英语教师。    
    100年前的老照片,凝固了这家外国侨民温馨的一瞬间,也深深地震撼了这位100年后庐山上的中国人。    
    慕德华(庐山工商联主席):当时我被这些照片震惊了!我在想,这幢房子的主人为什么会是外国人?他们为什么会生活在庐山?这房子及其主人的背后到底还有着怎样的故事?    
    2005年5月,慕德华赴美国参加了庐山牯岭美国学堂校友会两年一届的聚会。这些老人在20世纪初生活在中国的庐山,他们与庐山结下了一世情缘。    
    斯德霖夫妇出生在庐山,青梅竹马的二人在庐山长大并结婚生子。这些照片记录下他们在庐山的每一个幸福的瞬间。    
    同样在庐山长大的伊恩·格兰特,为我们提供了他们儿时在庐山生活的影像。    
    近一个世纪的美好记忆,凝结在胶片上,更把他们在庐山的时光定格成他们心中的永恒。    
    如今,慕德华与近百位眷恋庐山的外国老人及其后代建立了网上联系。    
    有一封来自美国的邮件,他们请慕德华帮助寻找1912年自己的父母在庐山举行婚礼的教堂。按图索骥,慕德华很快就在庐山的一座有名的教堂前,找寻到了90多年前这对美国夫妇的幸福记忆。    
    新郎身后的那棵幼苗,如今已长成了参天大树,它见证了近100年的岁月流逝。    
    19世纪上半叶,西方列强用炮舰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上海、南京、武汉、九江等长江沿岸城市成为通商口岸。大量的外国人涌入了这些城市,在那里生活和工作。    
    当时,最让外国人不能忍受的是,每到夏季这些城市有着火炉般的酷热。寻找并开发一处气候凉爽、风光秀丽、交通便捷的避暑胜地就成为那时在长江生活的外国人的急需,他们把目光投向了庐山。    
    九江远望;遥对着庐山的五老峰。不远处;就是锦绣谷,谷下这条山路的终点是御碑亭。    
    当年,明太祖朱元璋为纪念他所尊崇的周癫人,执意在荒无人迹的庐山之顶建亭立碑;为了运送御碑上山;人们开辟了一条险峻崎岖的九十九盘山路。    
    1886年的冬天,一个叫李德立的英国传教士从汉口沿长江直下九江,上岸后便沿着这条山路,开始了对庐山的攀登。    
    登上山顶,放眼望去,李德立惊呆了。庐山之巅的牯牛岭,竟是一片平坦的谷地。    
    他这惊羡的一望,对庐山将意味着什么呢?     
    为西方人所仰慕的庐山文化积淀,以及庐山海拔千余米的高度所造成的凉爽的温度,加之有便捷的长江水路,使李德立意识到;只要在牯牛岭上开发建房;上庐山避暑必将成为沿江城市中的外国人追求的时尚。    
    精明的李德立看准庐山上潜在的商机,凭借列强势力,于1895年强租下了牯牛岭,租期竟不可思议的长达999年!    
    李德立用英文为这里取名COOLING,即清凉之意,这正与山上的俗称“牯牛岭”巧合。    
    随后,李德立开始开发这片租地,他将地皮分成片,面向世界各国划号出售,20多个国家30多个教会蜂拥上山,购地、建房,掀起了庐山建造别墅的高潮。    
    从100年前开始,二三十年过去后,庐山上已经出现了560多座风格迥异的别墅。直到今日,在这里,人们仍可一览世界各国建筑的风貌,这些建筑群被人们称为“万国建筑博览会”。    
    中西文化的交融是互动的。这些充满异国情调的西方建筑,处在庐山秀美风光的包围之下,处在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包容之中。近100年来,庐山雄奇险秀的风光和博大精深的文化积淀,深为西方人所仰慕。    
    在庐山,有一家影院每天只放映一部影片,连续26年不间断,已经用坏20多个拷贝。    
    《庐山恋》影片中人物台词:哎,你看!据说,李白在此留下过著名的诗篇!是的,“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再说长江》 第三部分第二十二集 庐山说“庐”(2)

    2002年,电影《庐山恋》以首轮电影不间断地放映的时间最长,创世界吉尼斯纪录。    
    20多年前,《庐山恋》使当时中国人在电视中第一次看到了庐山,也吸引着众多游人亲临庐山。《话说长江》记录了庐山当年的旅游盛况,也将一位画家收入到镜头之中,他浓墨重彩诉说着自己对庐山奇秀的感受。20多年后,《再说长江》摄制组重返庐山,再次遇见了这位依然描绘着庐山的画家——杨豹。    
    这山,这景,竟让一位画家整整痴情了20年!    
    庐山不仅令中国人着迷,更让曾经在这里生活过的外国人情缘难舍。    
    距我家不远处,有一眼山泉,泉水晶莹清澈,可以直接饮用,简直成了我们的高级饮料。。。。。。    
    在《庐山回忆录》中,美国作家赛珍珠深情地回忆起了她在庐山度过的童年时代。    
    1991年4月6日,在庐山两座别墅之间的一条静静的石板路上,久居庐山的一位专家发现了一块墓碑。    
    罗时叙(庐山图书馆研究馆员):你看,这块英文碑文上写的是:永在爱的怀念中。阿布索伦·塞登斯特里克,1852年8月13日生于美国弗吉尼亚州的荣科沃特,1931年8月31日逝世于中国庐山牯岭。塞登斯特里克,中文名字就是赛兆祥,毫无疑义,这就是赛兆祥墓碑。    
    赛兆祥是第一批来到牯岭购地建房的美国人。1897年他建起了一幢小巧而朴素的别墅——中四路310号。    
    在这间别墅里,他的女儿写出了一部被誉为“感动了上帝”的小说《大地》,书中写了中国农民的生活,并荣获了1938年诺贝尔文学奖。    
    正像她描写的中国人都有一颗美丽的心灵一样,她给自己也起了一个漂亮的中文名字——赛珍珠。赛珍珠出生3个月后就来到了中国,除了回美国读大学的时间,她在中国生活了近40年。    
    庐山,是赛珍珠一生中度过的时间最长、也是最令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