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1生死无惧 >

第4章

1生死无惧-第4章

小说: 1生死无惧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顶果钦哲仁波切写道:‘上师相应法即是与“上师的自性相结合”,运用这个法门,可使我们的心与上师的觉悟心融合一起。’
  上师是诸佛、上师和觉悟者三者加持力的结晶,所以祈请上师,就等于祈请所有圣尊;将你的心和上师的智慧心相连结,就是将你的心与真理和觉悟的化身相结合。

  3.28
  佛陀快要入灭时,曾预言在他涅槃后不久,将有莲花生大士降世弘扬密宗教法。西元八世纪时,在西藏建立佛教的就是莲花生大士。对于我们西藏人,根本上师莲花生大士是浩瀚的、永恒的法则;他是宇宙的法师。
  当我遭遇艰难和危险时,我常常祈求莲花生大士,而他的加持和法力也从不曾失信于我。当我想到他时,我的所有上师都化现于他身上。对于我来说,他活在每个时刻。整个宇宙每分每秒都闪耀着他的美丽、力量和存在。

  3.29
  真正体认无常可以慢慢解脱我们的执着,认为万物有常的错误观念,及将安全感建立在外相上面的谬误。
  慢慢地我们才恍然大悟,我们因执着不可能执着的东西而遭受的痛苦,在深层意义上而言,其实是没有必要的。
  刚开始接受无常的观念可能会觉得痛苦,因为它是如此的陌生。但只要我们不断反省思考,心灵就会慢慢地转变。‘放下’变得愈来愈自然,愈来愈容易。
  要花很久的时间才能沉没我们根深蒂固的愚痴,不过只要我们越加反省,就越能开展‘放下’的观念,届时我们看待事情的方式就会彻底改变。

  3.30
  如果我们的生活充满暴戾之气;心灵总被愤怒、执着或害怕等情绪所占,你就无法奢望能安详死去。
  所以我们若想死得安详,就要学习如何好好过生活:想要安详地死去,就必须培养心灵的?静和生活的安详。
  ——喇嘛

  3.31
  禅坐姿势的最大要点是要保持背部挺直如箭,或如一堆金币。这样气才能轻易流贯身体的脉,心才能得到真正安歇。不要强迫什么。脊椎下半部的自然曲线,要保持放松、挺直。头要保持自然平衡;肩膀和上半身带着力量和优雅,维持均衡但不要僵直。
  双腿交叉而坐,不一定要双盘,那是高级瑜伽所强调的重点。交叉的双腿表示生与死、善与恶、方便法门与智慧、阳与阴、轮回与涅槃的融合;和不二的境地。双手舒适地覆盖在膝盖上,这叫‘正襟危坐’。若你想坐在椅子上,脚要放松,背要挺直。 
  四月

  GOM
  Meditation
  禅定

  4。1
  万事虽如梦幻泡影,也要善尽其事。
  不管善或恶,接受或拒绝,你只要开怀大笑!
  ——龙钦巴

  4。2
  就像作家要经过多年的寒窗苦读,才能下笔如行云流水;舞者也要经过长久耐心苦练,才能舞出曼妙的舞姿;所以,当你明了禅坐的效用之后,就要用尽全部生命去修习,这需要付出极大的毅力、热情、智慧和训练。

  4。3
  在佛陀住世的时代,有个年老的女乞丐,名叫‘倚赖喜悦’(Relying on Joy)。她常看见国王、王子和人们供养佛陀和他的弟子,她衷心希望自己也能像他们一样那样供养。但她乞讨到的油只能点燃一小盏灯。不过,她还是把这盏灯点燃,放在佛前并祈愿:‘除了这盏小灯,我没有什么可供养,但我希望经由这供养,将来能够得到智慧之灯。希望我能解除众生的黑暗无明,净化他们的业障,引导他们觉悟。’
  当晚,佛陀的大弟子目犍连前来收集灯时,发现所有的灯都熄灭了,只剩下那名老妇人所供养的灯,一直烧到天明。他觉得白天不需要点灯,就想把它吹熄,但无论他怎么吹都吹不熄灭。
  佛陀始终在旁边观看,就说:‘目犍连,你是不是想把那盏灯熄灭?这是不可能的,你甚至无法搬动它,更别说熄灭它了。就算你把所有的海水都浇在灯上,它还是不会熄灭;所有的山川和湖泊都熄灭不了它。为什么呢?因为这盏灯是以无比的恭敬心和清净心所供养的,这个出发点使它产生无量的功德。’

  4。4
  在某种时空环境下,你必须把某些事当真,但如果你太过于执着,当真理真的来敲你的门时,你就不懂得把门打开了。
  ——佛陀

  4。5
  想像一个你很亲密的人正在受苦,当你吸气时,观想自己以慈悲心吸进他的苦痛;当你呼气时,观想你把你所有的温暖、治疗、爱、喜悦和快乐流向他。
  现在,慢慢扩大你慈悲的范围,首先去拥抱你觉得亲近的人,然后是你觉得较疏远的人,再来是你不喜欢或难以相处的人,最后甚至扩及那些你觉得简直像怪物或残暴的人。让你的慈悲变得广大浩瀚,遍及一切众生,无一例外。

  4。6
  一般人的心念之流是连绵不断的,但事实却非如此。你会发现自己每个心念之间存有间隙,当当下的念头逝去,未来的念头还没有生起时,你会察觉间隙的存在,本觉或心性就在其中显露出来。所以,禅修就是要让念头缓慢下来,让间隙愈来愈清楚。

  4。7
  即使佛陀也不免一死。他的死是一种教示,震撼那些天真、怠惰和自满的人,唤醒我们了悟世事无常的真理,及死亡之不可避免的实相。佛陀临终时说:
  在所有的足迹中,大象的足迹最为尊贵;在所有的正念禅中,念死最为尊贵。

  4。8
  因为生命不过是生、死和过渡期的永恒流动,因此中阴经验时时都发生在我们身上,变成我们心理特质的重要部分。不过,我们通常会遗忘中阴和其间隙,因为我们的心从这个阶段跳到下一个时,会习惯性地忽略其中的过渡期。
  事实上,中阴教授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每个片刻的经验都是中阴,因为每个念头和情绪都是从心性中生起、逝灭,又回归心性。中阴教授让我们更具觉知,尤其在强烈改变和过渡的时刻,我们如天空般、本初的心性将有机会显露出来。

  4。9
  我们已经被教导成浪费一生的时间,不断去追逐自己的思想和投射,甚至当我们讨论‘心’时,所谈的也只是它的思想和投射而已。学者在研究‘心’时,所看到的也只是它的投射。
  心是一切生起的地方,却没有人能真正看清楚它,因此就造成了一些悲剧的结果。

  4。10
  海洋中有巨浪也有小波;强烈的情绪,如愤怒、贪欲、嫉妒等也会产生。真正的修行者不会认为它们是干扰或障碍,反而视为修炼的绝佳时机。其实,如果你以执着和厌恶的习性,来对待这些情绪的生起,表示你不但已经分心,而且并没有察觉本觉的存在。用此种方式反应情绪,不但更增强、深化情绪,更把你紧密绑在妄念的锁链上。
  大圆满的大秘密就是:只要妄念一生起,就立即识破它,看清楚它的真面目——本觉能量鲜活炽烈的示现。当你慢慢做此修炼时,就算是最强烈的情绪也无法纠缠你,也会溶化;如同巨浪生起、高耸,而又沉没回到海洋的?静中。

  4。11
  错误的见解和信念,是我们的妄想中最具破坏力的。希特勒和波帕(Pol Pot)不是也曾经坚信他们自己抉择吗?而我们也有可能犯同样的错误:从相信,到毫不犹豫地坚信,进而付诸行动,因而带给自己甚至别人无比的痛苦。
  另一方面,佛陀教义的精要就是要看清楚‘事物的本来面目’,我们称之为‘正见’。正见是无所不包的观点,能够透过修行,使我们对心性和实相有完整的了解。

  4。12
  禅坐时,我们的心该怎么‘做’?
  什么都不要做。

  只要不执着它,自然就好。
  一位大师描述禅坐为‘心悬挂在虚空中,无所执着。’

  4。13
  有些人以天真的、轻率的态度看待死亡,认为因某种莫名的理由,死亡会解决一切问题,所以就不必去忧虑死亡了。
  想到这些,我忆起一位西藏大师所说的话:‘人们常犯了漠视死亡的谬误,他们想:“嗯,每个人都会死,那没有什么大不了的,是很自然的事。我会安然度过的。”’这是个很美的理论,不过一旦面对死亡就破灭了。

  4。14
  每个次原子的互动,都包含了旧者的毁灭和新者的产生。次原子的世界就是持续生灭的过程,质量变成能量,能量又变成质量,形体短暂出现又迅而消逝,创造出永无尽期,恒久创新的实体。
  ——葛瑞·如可夫(Gary Zukav)

  4。15
  从佛教徒的观点来看,死亡的实际经验非常重要。虽然转世的地方和转世的方式,通常依业力而定,不过,死亡那一刻的心境,会影响我们下一世的品质好坏。
  因而,在死亡之时,虽然我们已经造了各种各样的业,但若我们努力营造良善的心境,就可以增强及激发善业,而有快乐的轮回。
  ——喇嘛

  4。16
  即使同样出生在人道,每个人的业还是有所不同。人的外表看起来相类似,但认知事情的方式则大不相同,也都生活在自己独一、分离的个别世界中。如卡卢仁波切(Kalu Rinpoche)所说的:
  若有一百个人睡觉和做梦,每个人所经历的梦境也不一样。每个人的梦可说是真的,但不能说只有某人的梦是真实,其他人的则是虚假。但业力制约每个人的认知模式,却是事实。

  4。17
  在自然的深深?静中安歇吧,这颗筋疲力尽的心灵,被业力和妄念鞭打得无助彷徨,如同永恒的生死轮回大海无情汹涌的猛浪。

  在自然的深深?静中安歇吧。
  ——纽舒仁波切

  4。18
  观照无常本身还不够,你必须在生活中实践。
  让我们来做个实验。拿起一个铜板,想像它代表你所执着的东西。紧握拳头抓住它,伸出手臂,掌心向下,现在只要你一松开,你就会失去它。这就是你要紧抓住它的原因了。
  但还有另一种可能:你可以松开手掌,但铜板还在你手上。手臂伸直,把掌心转向上,松开手,铜板还是在你手中。你放开了,而铜板仍然是你的,甚至其周围的虚空也是属于你。

  4。19
  我们需要认识真我(我们可以称之为佛性),因为我们常犯了致命的错误:我们对真我一无所知,却又用它来判断自己,责备自己,而产生了痛苦。
  这是很重要的;要避免评判自己或教法,而要以幽默的心态觉察自己的状况,了解目前的处境。
  这是多么令人鼓舞的事:从某方面来看,在修行的路上,我们都面临了极大的困难,但这困难可以帮助你了解教义;然而从另一个观点来看,我们的问题到最后并不那么实在,那么严重,或不可克服,因为我们曾经这么告诉自己。

  4。20
  如果我们所认识的心,是我们死亡时会消毁的心,我们将对死后的一切了无所知,也无法了解心性更深入实相的崭新面向。
  所以在我们活着时,就要先熟悉心性,这对我们而言很重要。唯有如此,当它在死亡的时刻,强大而自然地显现时,我们才能准备充足,很自然地认出它,就像中阴救度法所说的‘有如孩子奔向妈妈的怀抱’一样,而藉由安住在此境界中,而得到解脱。

  4。21
  我们对丧失控制和未知事物的根本恐惧,大多源于自我。我们也许会对自己说:‘我好痛苦,我要放下自我;但如果我真的这么做,我会变得怎样呢?’
  这时自我甜美地说:‘我知道有时候我很讨人厌,但请相信我,如果你要我离开,我会乖乖地走开。可是你真的想这样做吗?请你想想看,如果我真的走了,你会怎么样?谁来照顾你?谁会像我多年来一样这么护卫你关心你?’
  纵使我们真的揭穿了自我的谎言,我们还是会恐惧而不敢放弃它;若没有真正了悟我们的心性或本来面目,就不可能有第二条路可供选择。就像酒鬼知道酗酒会毁了自己;吸毒者也明白,在短暂的快感消失后,只留下痛苦和绝望;我们也以同样可怜的自怨自艾,一再地屈服在自我的欲求之下。

  4。22
  不要急着解决所有的疑惑和问题;如上师们所说的:‘紧急的事,要慢慢完成。’我常跟学生说,不要有太高的期望,因为心灵的成长是旷时费日的。光学好日文或成为医生,就要花费数年时间,你怎能期待自己一下就能解开所有的问题,甚至在几个礼拜之内开悟?
  心灵之旅是不断学习和净化的过程。当你了解了这点,就会变得更谦逊。有句著名的西藏谚语说:‘不要把了解当开悟;不要把开悟当解脱。’密勒日巴尊者也说:‘不要期望开悟,只要终身修行。’

  4。23
  菩提心:觉悟者的慈悲心

  它是统驭死亡的仙丹;它是消灭世间贫苦的无穷宝藏;
  它是扑灭世间疾病的灵丹妙药;它是庇荫漂流于生死苦海众生的大树;
  它是从轮回的痛苦,通往解脱彼岸的大桥;它是驱除妄念折磨的晨月;
  它是根除世间幽黯无明的炽日。
  ——寂天菩萨

  4。24
  禅修之后,不要再以过往僵化的习气来认知事物。
  当你回到日常生活时,要将你禅修所得的智慧、觉知、慈悲、幽默、柔软、豁达和自在,扩及你的每日生活中。禅修能够唤醒你了悟万物虚幻如梦的实相;甚至在凶险的轮回之海上,也要时时保持这种觉知。
  一位大师曾说:‘禅修之后,修行者要变成幻化之子。’

  4。25
  毫无疑问地,此刻我们的身体是整个宇宙的中心。我们毫不思索就将它与自我联结在一起;而这种轻率、虚假的联想,更加强我们认为两者是实体存在、密不可分的错觉。因为我们的身体是如此真实的存在,我们的‘我’似乎存在,‘你’也似乎存在,我们一直不停向外投射的虚幻二元世界,似乎也是实体存在的。
  当我们死时,这整个因缘和合之物,一夕之间就片片崩落成碎片了。

  4。26
  敦珠仁波切说,当本觉显露的刹那,‘就像掀开你的头巾一样,多么无垠开阔!多么舒服!这是无上的‘见’;见到前所未见。’当你‘见到前所未见’时,一切都变得开放、舒展、轻爽、清新,生活充满活泼、美妙和活力。
  这就好像你心灵的屋顶飞掉了,或是一群鸟突然飞出暗巢。一切的藩篱都消逝不见,就如西藏人说的:‘封盖被打开了。’

  4。27
  大圆满教法中的‘在见中失去行’(losing the Action in the View)是很危险的。即使高深有力如大圆满教法,也常伴随着极大的危机。如果你无法去掉妄念和烦恼,却欺骗自己,而以为自己能像大圆满相应法行者一样自在无碍,那你就正在造恶业。如同莲花生大士所说的,也是我们应有的态度:

  虽然我的‘见’广大如天空,
  我的行为,和对因果的敬畏,
  必须纤细如面粉粒。

  4。28
  敦珠仁波切常说,初学者的禅坐时间不宜太长,一次维持四、五分钟,然后休息一分钟。休息时,放掉禅坐的方法,但不要散乱了。
  当你正精进于禅坐时,若你仍能保持专注和活在当下,很奇妙的,在休息片刻的当下,禅定却发生了。这就是休息与禅定同样重要的原因。有时,我会告诉禅修发生困难的学生,在休息中禅修,在禅修中休息。

  4。29
  密勒日巴最伟大的弟子冈波巴,在两人离别之际问他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