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艺术-第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薄!独旨牵渴σ移坊咕咛宓靥傅讲煌衾侄匀擞胁煌跋欤骸懊骱跎讨粽撸偈露哦稀C骱跗胫粽撸谩A偈露哦希乱病<茫逡病S杏掠幸澹歉枋肽鼙4耍俊倍砸衾值闹匾饔酶枇撕芨叩钠兰邸!
既然音乐对人的生理和心理能产生这么大的作用,那么利用音乐来治疗或辅助治疗一些疾病也就顺理成章了。
早在两千多年前,古埃及的巫师就利用祈祷和吟唱来减轻孕妇分娩的痛苦,而且行之有效,被称为是“灵魂的医生”。《圣经》中的《旧约全书》记载了为索罗王治病的医生大卫同时也是一位音乐家,他为索罗王演奏竖琴,使其情绪得以安宁、稳定。18世纪的西班牙国王菲利普得了急性抑郁症,发里尼用歌声改变他的心情,振作他的精神,使他健康状况得以改善,能够正常地工作和生活。
《穿越艺术》 漫话音乐音乐滋润人生(2)
我国有关音乐治疗疾病方面的记载也是很早的,在春秋战国时期《左传?昭公元年医和汉乐》中就谈到音乐对身心健全的影响:“……于是有烦于淫声,慆堙心耳,及忘和平,君子勿听也。至于烦,乃舍也易,天以生疾。君子近琴瑟,以仪节也,非以慆心也……”我国古代医学认为,五声音阶与人体五脏相关联:宫属土,通于脾;商属金,通于肺;角属木,通于肝;徵属火,通于心;羽属水,通于肾。五声音阶不但与五脏相关,还与构成万物的五行相联系,这不禁让人慨叹先祖的联想。在音乐治疗疾病的实例方面,历代也有很多文献记载:如元代的名医张子和在治疗情绪低落、颓废、不自信时,请艺人来唱歌伴舞,调节患者的神经;在针灸时,也请一些艺人边演奏边唱歌转移其注意力。有书称毛泽乐晚年做眼睛白内障手术时,要求为其播放岳飞的《满江红》乐曲,以此减轻伤痛。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欧美及日本等国家不断探索和研究音乐与人生理和心理的关系,认为音乐对人的心律、血压、肌肉等方面有一定影响,对调节精神的作用尤为巨大。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由于战争残酷,环境恶劣,很多人都患有不同程度的精神疾病,当时广泛采用了音乐疗法,来医治那些远离亲人,饱受战乱之苦的人们的心灵创伤,想不到取得了显著效果,后来被迅速地推广到其他各国。有些音乐学院还设置了音乐治疗专业,由专业音乐治疗师与医生合作,配合常规的医疗法为病人治病。我国的音乐疗法虽起步晚,但发展很快,尤其是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后,据不完全统计有数千家医疗单位建立了心理音乐治疗室。在一些医院中,专家还开展了“体感音乐疗法”的研究,病人躺在装有震动装置的床或沙发上,在听音乐的同时感受震动,这对一些倍感身心疲惫的病人疗效很好。
所以说,平时多听音乐对身体很有益处,如果身体力行地参与,效果会更好。演奏、唱歌对人可以说有百利而无一害,我特别赞成老年人参加合唱队。现在形式多样的老年合唱团如雨后春笋般地蓬勃兴起,说明很多人已经注意到了音乐的作用并体会到其中的好处。合唱是一门迷人的艺术,尤其是多声部的混声合唱,更是妙不可言。在乐队里由乐器演奏出和声固然动听,但由富有磁性的人声所构成的丰厚而饱满的和声就更加非同寻常,常常给人的心灵带来无可抗拒的感动和震撼。我当指挥很有体会,指挥乐队当然很是享受,但指挥合唱,尤其是混声无伴奏合唱,那种美妙无与伦比。那是一座由人们的肺腑之声构筑起的音乐圣殿,不用说唱大师们的声乐套曲,就是几首短小的歌曲也能令人陶醉不已。比如舒曼(18101856)的《梦幻》是大家特别熟悉的一首曲子,我从小就弹过这首曲子,但当我第一次指挥由它改编的无伴奏混声合唱时,却有一种从未有过的全新感受,多声部的交错穿插,长音上丰富饱满、浑然融为一体的和声,把人带进一个虚幻、缥缈的世界:疑是海外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还有很多无伴奏混声合唱,比如《牧歌》、《在银色的月光下》、《半个月亮爬上来》等,都是那样富有魅力,情景交融,人们或是来到“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广袤草原,或是在宁静而美好的月夜和恋人相会。人声仿佛是一个巨大的管风琴在演奏,那因为注入了人丰富的情感而发出的声音,使它的和谐泛着一层光泽,我想每一位歌者都会与我一样,将参与到其中视为一种莫大的享受。
除了和谐之美,歌唱本身也有益于健康,合理地运用气息会不断地增加肺活量,吐故纳新,是一种很好的运动。就像倾诉和哭泣一样,放声地歌唱也是一种在释放情感、情绪的过程中解脱自我的过程,而且是一种积极的宣泄,一切烦恼随着歌声烟消云散,换来的是心理上的放松。同时由于合唱很多是需要背谱的,有些曲子还要用外文或方言来演唱,无形中会学到很多知识、锻炼记忆力,并且提高对细微差别的敏感程度,控制音准、音色及强弱变化,加强与周围其他人声音的配合,使人的身心全方位地得到锻炼。
记得八十年代初我在美国东部弗吉尼亚时,经常在一个城镇教堂里看到一些中老年人聚在一起精心地排练弥撒,这是一群退休的中产阶级,他们以这种方式打发时光,那种认真和虔诚令人感动。我有意趁休息时与他们聊天,得知他们每周排练两次,常在周末和节假日演出,有些人还曾参加过在佐治亚洲首府亚特兰大举办的贝多芬的《欢乐颂》的演出。他们骄傲地告诉我,指挥是鼎鼎大名的罗伯特?肖。谈起这些光荣的往事,他们饱经沧桑的脸上泛起青春的光泽,骄傲、自豪和幸福溢于言表。
无独有偶。2000年冬天,我在澳大利亚的悉尼访问,一次与朋友相约去吃饭,到餐馆后从附近的房子里远远地传来一阵若隐若现的歌声,循声寻去,原来这是一所土著人的教堂。二三十个棕色皮肤的土著人的后裔正在专心排练。他们的音色沙哑,发音直白,没有一点颤音,但唱法很统一,脸上也都是一种神情,旁若无人,三个声部唱得非常投入。一位老者拿着根长方木块,按照4/4的节拍很响地搞打着另一块木头,像民乐队里的梆子,偶尔还停下来说些什么,练歌的人专心听,也不提问,木头一响又唱起来。按专业水平评价,他们的声音没有光泽,强弱变化也不多,但因为发音方法统一,声音和谐,各声部音准很好,也别有一番味道。当地朋友告诉我,这种民间合唱队有很多,他们白天干很繁重的活计,但晚上一定要放松放松,最好的形式是聚集在一起唱歌,寄托情感,消除疲劳和烦恼。
不管从形式还是内容,歌唱都是一种非常健康的休闲方式。它像美化剂,带给我们愉悦和健康,营造和谐的氛围,提高生活的文明程度,促进人际交往。同时音乐是大家共同享有的,无论富裕还是清贫,无论文化高低,无论在城市还是在乡村,歌声面前人人平等。每一个人都可以用歌声抒怀,用歌声励志,用歌声排遣,歌声是岁月留给人生的最好记忆,也是所有人的挚友。在我们每一个人的生命中,从天真的童年、朝气的青年、成熟的中年到矍铄的老年,如果总有深入心灵的音乐来品味、来寄托、来发泄、来陪伴、来怀念,人生的路途一定不会太寂寞。
真诚地希望所有的孩子从小沐浴音乐雨露,感受她的关爱,并在其中找到快乐和美好,以淳朴、善良之心境开始自己的人生旅程。也许漫不经心地走过时并没留意,但蓦然回首才发现,原来每一首曾经珍爱的小歌都能唤起对美好时光的回忆,就让不同时期,带着不同的情感、追求、幻想和激情的音乐,陪伴在我们每一个人生驿站,成为见证我们生命历程的一个个里程碑。
《穿越艺术》 漫话音乐从民乐变迁看文化交融(1)
随着时光的流逝和社会的变迁,岁月的长河会冲淡很多历史的痕迹,面对生活中很多司空见惯的事物,我们已经熟视无睹,不再关心它的出处了,就像我们每天都离不开的盘中蔬菜,比如土豆、西红柿……吃的时候洠в屑父鋈思堑闷鹚堑睦霞以丛谀厦乐蕖T谥泄奈拿鞣⒄菇讨校佑镅缘轿淖郑约敖ソコ晌谢灞Φ那倨迨榛⑹矢韪车龋腔鄣闹谢褡逶谥性蟮厣洗丛炝瞬永玫奈幕5敲窭值谋淝ㄈ春苣腿搜拔丁7垂劢袢盏拿窭衷蚧岱⑾郑姆⒄购艽蟪潭仁艿酵饫次幕跋欤犯菰矗庑┍浠蛐硎谴蠹椅丛氲降摹!
提起二胡,人们马上就会想到两位国乐大师,一位是刘天华(1895—1932),另一位是华彦钧(1893—1950)。刘天华是江苏江阴人,从中学起开始学习西洋乐器。1911年,学校停办后,他自学二胡,向民间艺人学习各种民乐,并记录民间音乐,进行民间音乐的创作。“五?四运动”时期,他不但吸取小提琴演奏的长处,将二胡进行了改革,使之从伴奏乐器上升为独奏乐器,而且创作了提高二胡演奏技巧的47首练习曲和10首艺术价值极高的二胡独奏曲,这些乐曲表现了高超的演奏技巧,堪称二胡演奏的传世文献和经典之作,流传至今。华彦钧是江苏无锡人,小名阿炳,4岁丧母,25岁双目失明。以沿街卖唱演奏乐器为生。他的演奏技艺精湛,创造出许多优秀乐曲,但保留下来的作品不多,其中二胡演奏曲仅为三首,这三首二胡曲都颇具代表性,尤其是《二泉映月》更以其凄婉的旋律感人至深,被改编成各种管乐、弦乐甚至钢琴曲,在音乐会上经常演奏。
记得在刚工作时,曾与一些搞民乐的同事,对各种民族管弦乐器与西洋乐器进行比较,其中民族管弦乐队利用得最多的拉弦乐器—胡琴,相当于西洋管弦乐队中的提琴,而且也分不同声部。正如西洋管弦乐队中有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大贝司一样,民族管弦乐队也按照不同声部把胡琴分成了高胡、二胡、中胡、革胡等,这些乐器在民乐演奏中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然而这种在群众中普及率很高、在民乐队中应用率很高的重要乐器,并非是中原地区的“本土原创”乐器。从其中的“胡”字,我们可以释义,略知一二。的确,它的前身是早期流行于我国北方奚族地区的奚琴,宋朝时又称之为嵇琴。它的产生年代比起管乐和弹拨乐都晚很多,更比不了打击乐了。胡琴大致出现在唐代,到了宋代才有一些文字记载,陈旸的《乐书》说它“本胡乐也”,而“胡人”正是中原地区对北部游牧民族的统称。沈括在他的《梦溪笔谈》中有诗曰:“马尾胡琴随汉车,曲声由自怨单于,弯弓莫射云中雁,归雁如今不寄书。”可见,以马尾为弓的胡琴在宋朝已大致定型并广泛使用。胡琴以它丰富的表现力赢得了人们的认可和喜爱,并经过一代又一代不断的改进,发展延续至今,一直活跃在音乐的舞台上。
再比如,谈到琵琶,人们马上会联想到白居易的《琵琶行》和那些耳熟能详的诗词:“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还有敦煌壁画中那造型优美的反弹琵琶造型,以及描述楚汉相争的琵琶名曲《十面埋伏》。如果告诉你这种在唐朝就以高超的演奏技巧来表达丰富的感情的乐器,它最早是来源于印度、波斯,你会不会大吃一惊呢?
虽然隋唐是琵琶演奏盛行的朝代,尤其是唐朝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但最早很多琵琶演奏的高手并不来自内地,而是来自西域地区。唐朝开明的政策和文化经济的空前繁荣,吸引了这些西域的演奏家,他们将高超的演奏技巧与中原汉文化相结合,丰富了琵琶曲的演奏内容和风格,使之更具生命力。琵琶传入我国的时间大约在公元4世纪,也就是东晋时期,当时有五弦琵琶和四弦曲项琵琶。五弦琵琶当时多用指弹,四弦曲项琵琶多用拨弹。有人认为这两种琵琶都是从印度传来的,也有人认为前者来自印度,后者则来自波斯(今伊朗地区)。经过西域和中原的琵琶演奏家、作曲家几百年的努力,琵琶演奏艺术到了唐朝才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这从白居易的《琵琶行》里可略见一斑。
一提乡土气息浓郁的唢呐,不仅让人联想到《百鸟朝凤》等唢呐名曲,同时农村婚丧嫁娶的热闹场面也浮现于脑中。我在上中央音乐学院附小的时候,学习过民间音乐《河北吹歌》,曾问过演奏唢呐的老艺人,唢呐发源自哪里,他回答:就是我们河北。这答案显然有误。但你也许想不到,唢呐居然也是地地道道的外来乐器,它真正的老家在中亚、西亚、阿拉伯、波斯一带,传到中原大约在公元4世纪左右。最早在回族地区流行,应用广泛,而且有不少演奏高手,被誉为回族颇具代表性的乐器。
还有一种叫箜篌(konghou)的民族乐器,现在民乐队里已经用得不是很多了。它分为两种:一种是卧箜篌,是七根弦的弹拨乐器,另一种是竖箜篌,体积大些,竖抱于怀,两只手一起弹奏。箜篌在汉朝之前就由西亚、中亚一代传入我国,但现在在民族管弦乐队中它的作用很多已被古筝代替了。而竖箜篌在传入西方后,经过弦数及变音踏瓣装置等方面的不断改进,演变成为今天西洋乐队中的竖琴,至今仍在乐队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民族乐队中还有一种很有魅力的乐器管子,我们不仅在民乐合奏曲中能够听到它同唢呐等管乐器一起奏出激昂的合奏,而且在它的独奏曲中更能体味到其独具特色的、丰富的表现力,如诉如泣,抑扬顿锉,那富有歌唱性的音色,把悲愤、凄婉的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我参与演奏过《江河水》不同版本的器乐改编曲,效果都远不如管子。它的音量幅度之大,音色之悲切,甚至使我觉得经过改编的声乐歌曲都远不如管子的表现力强。管子最早的名字叫悲篥,后来叫筚篥,我觉得称为悲篥更加贴切,一个“悲”字道出了它表现内心伤感情绪的独特效果。管子由于构造简单,自公元4世纪从西域龟兹传入中原,至今没有太大的变化,它在唐朝已应用得非常普遍,至今我们还在用。别看它结构简单,据从事民乐的朋友讲,这种乐器很难掌握。我曾尝试过,果然吹不响。
此外,三弦、大阮等的前身也是经由丝绸之路传入中原的,融入国乐的大家庭,繁衍、变迁直到今天。
关于制作乐器的材质,在西周封建社会的兴盛发达时期,已经初步确定了人们常说的“八音”,也就是八类不同的材质:匏、土、革、木、石、金、丝和竹。这八类材质,包括了制作管乐器、弦乐器及打击乐器的全部材料,直到现在,即便是近代西洋乐器发达的欧美国家乐器制作,基本上也还是离不开西周时期分类定义的这“八音”。
《穿越艺术》 漫话音乐从民乐变迁看文化交融(2)
我国乐器制造的历史更加悠久,现今的考古成果已经证实,在山东、陕西、浙江、湖北等地,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出现了陶埙、陶铃,到公元前11世纪,我国的乐器种类就已经发展到七八十种,尤其是打击乐器,可以算是中原最悠久的原创乐器。比如,河南出土的用石头或玉石制作的编磬等;河南的陶鼓;湖北随县出土的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