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穿越电子书 > 穿越艺术 >

第17章

穿越艺术-第17章

小说: 穿越艺术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妒本蜕钣姓庋奶寤帷5毖暗哪谌荻嗔耍桓龈鲋兜憔突嵯嗷ス亓希钌舷摺⒔岢芍兜耐纾拍苋诨峁嵬ǖ卣莆蘸驮擞弥丁<且涫且磺醒暗幕。芏嘀抖际鞘紫刃枰且洌哉莆占且涞姆椒ǘ匝叭魏沃抖挤浅V匾!   
    分散的学习方式被证明是很有效的一种记忆方法,具体地说,同样是一个小时的练习,可以分成三次进行,这样做不仅可以保持学习的新鲜感和饱满的精力,而且经过反复地加深记忆,效果要优于一次性的学习,从而做到事半功倍。由于每次练习的时间较短,还可以穿插在其他学习或活动的间歇中进行。所以,在学习中并不是把自己搞得疲惫不堪、精疲力尽了,才觉得自己尽心尽力了。要知道,提高效率远比搞疲劳战术更加有效。    
    世界顶级大提琴家马友友4岁由父亲启蒙,学习大提琴。记得在一篇文章中他曾经提到:他非常感谢他的父亲,小时候,父亲总是在他精力最充沛、心情最好的时候教授他大提琴,时间不长但效率很高,从而使他从开始接触大提琴,就一直在一种积极的心态和浓厚的兴趣之下学习。这为他一生的事业打下了健康的基础。当孩子很小,身体和大脑还没有完全发育成熟的情况下,他能够集中起精力的时间很短,如果将超越他接受能力、过多的学习内容强加给他,不仅会降低学习的效率,可能也会牺牲掉他对学习的兴趣。但是有一些家长并不是从孩子的角度考虑问题,不了解他们的性格特点、兴趣爱好,不根据他们自身的能力和条件来提出要求,盲目地急于求成,这很容易损伤孩子们的元气。有一次,我遇到一个琴童,她的妈妈管教很严,孩子也听话,刚上小学一年级,就按照妈妈的规定每天练两个小时琴,我问她:“喜欢弹琴吗?”她的回答直截了当:“不喜欢。”“那练那么长的时间行吗?累了怎么办?”她慢吞吞地略带着几分愧意:“我就喝水,上厕所。”孩子的直白和坦率真是可爱,她在用自己的方式和微不足道的力量来抵抗和释放压力。我想,那位妈妈是不是该做一下反思。


《穿越艺术》 漫话学习与教育要有学习的精神更要有学习的方法(3)

    看到一些学校和家长热衷于搞持久战、消耗战,我总是很担心,在这样的状态下,孩子对学习的兴趣能保持多久。孩子们的承受能力是有限的,严格是要有科学尺度的,只有因材施教,循序渐进,才能让他们保持旺盛的求知欲。课内课外排滿学习日程,长久下去,孩子们紧绷的弦得不到充分的放松,就会产生抵触情绪,渐渐地变得麻木,学什么都没有热情,这是很危险的。    
    对于每一位殷切地希望学琴的孩子,我都会告诉他们,钢琴是很难学的一门乐器,不是每个人都能学,都能坚持下去的,所以,是否选择学钢琴,要认真考虑,如果没有把握,可以先选择简单些的乐器学习,也可以学习其他的技艺。我说这话有两层用意:第一,丑话说在前面,告诉他们真实的情况,学习钢琴没有捷径可走,不具备一定的能力,不付出一定的努力,这条道路是走不长的;第二,我是希望用这种开诚布公的方式,破釜沉舟地激发起不服输孩子的斗志,在学与不学、如何学的问题上让他自己来思考、判断和做出决定。事实证明,这样做效果不错,很少有孩子甘心承认自己不行,他们总会想方设法证明自己能够学好,学习的态度反倒更坚决了,使得这个激将法屡试不爽。    
    我的一位学生,学琴后其他功课的学习成绩也有所提高,她谈及自己的学习体会时说,学琴和学习是一样的,学琴时经常会遇到一些技术或音乐上的难点,需要重点地反复练习才能攻克它、掌握它。同样,在学习上如果能找到自己的薄弱点,抓住重点,攻克难点,反复研究把关键问题吃透了,提纲挈领,学习就变得顺畅,问题就会迎刃而解。所以,孩子们通过学琴懂得了运用各个击破的方法,来解决学习中的问题,加强和锻炼了他们攻坚的能力和毅力,这就是“触类旁通”。    
    学业出色的学生,在介绍自己的学习经验时很多都提到,他们并没有把过多的时间耗费在浩如烟海的辅导书和课程上,而是抓住课程中本质的、关键的问题,总结出其中的重点和要点,把它们搞透彻,其余很多繁衍出来的题都万变不离其宗,这说明他们在用心学、用脑子学,举一反三地学,而不是混战在题海中不辨东西。这样才有可能使他们节省出更多的时间,接触更深和更加广泛的知识。    
    要想提高学习、工作效率,还有一条必须具备的重要素质,那就是专注,同时这也是通过学习钢琴而能够得到锻炼的一种重要的副产品。一个孩子从最初学琴时只能弹奏几小节、十几小节的简单曲子,由浅入深地加强专注的程度,循序渐进地增加专注的时间,经过几年锻炼后能够弹奏几分钟甚至十几分钟的曲子,有些还是技巧和音乐表现难度都很高的曲子,而这种需要充满感情、连续不断完整的演奏,没有练就全神贯注的本事是不可能做到的。就学习而言,无论学什么,只有做到专注才谈得上高效率,而那些能够在保证学习同时兼顾好其它业余爱好的孩子,无不是通过高效率的学习才能实现的。    
    2003年,我在一次中央电视台举办的活动中结识了一位年轻朋友当年文科的全国高考状元黄明旻。我在与她探讨学习经验时,注意到她在学习中注意抓住重点,并且活学活用,她说父亲很反对死读书。恰巧黄明旻也学习钢琴,并且达到较高的水平,所以对我学生的演奏会表现出极大的热情。高考是学习生涯中最苦的一站,但她告诉我,在紧张的学习之余,她一直坚持练琴,甚至在高考期间也不例外。不知是弹琴刺激了她大脑的灵活性,还是使她得到了放松和调整,她认为弹琴不仅没有增加她的负担、影响学习,相反还有帮助。    
    无论哪一门学科,浓缩在课本中的都是基础知识,是最重要和首先应该掌握的精读内容。同时,在每门学科、每个问题的背后都蕴藏着更加丰富的背景知识,在各学科之外更是存在着色彩斑斓的知识世界。就像写作仅仅写了一个提纲一样,它的庐山真面目远远没有看清。学习语文,不读文学作品不成;学习自然科学,不了解科学家、不做实验也不成。所以家长有责任帮助孩子进行取舍,调整好课内、课外知识之间的关系,在精力允许的情况下、保证课堂学习的基础上,放宽孩子涉猎知识的范围,根据他们不同的志趣允许和鼓励孩子涉猎更多的知识,构建出属于自己的立体的知识网络和体系。而不是仅仅为了一时的成绩,将时间和精力都耗费在形形色色的补习班中。


《穿越艺术》 漫话学习与教育要有学习的精神更要有学习的方法(4)

    尽管很多人对应试教育深恶痛绝,但是不管在哪个国家,考试这种选拔制度又都是无法躲避的,都是学业、升迁必过的关卡。据我了解,与我们高考制度不同,美国高考是在一系列成绩的考核基础上,再参照自荐信、特长奖励、社会活动、面试等综合考察进行,良好的考试成绩仅仅是考核的基本条件之一,不仅最终的SAT成绩很重要,而且平均累积成绩也是重要的评判标准,所以,有些华裔孩子抱怨,觉得与其每一个阶段的考试都不能放松,不如一锤定音的考试轻松。总之,尽管我们寄希望于应试教育的改革,能够使考核更加合理、准确地考察人才,但也不能不清醒地看到,在没有找到其它更好的办法之前,考试仍旧会长期地存在。    
    应该说,考试并没有错,只是在教育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它的价值被过分地高估了,以至于成绩显得比知识来得更加重要,学习的目的在无意中转向了,在分数的要挟下,学习成了应对考试的僵化、狭隘的学习。虽然考试技巧也很重要,如果通过总结考试经验和规律,能在短时间内迅速提高成绩,也不失为一种有益的学习方法。但是如果适得其反,成天钻研技巧、琢磨着怎么偷奇取巧,为了考试而学习,那就背离学习的原则、本末倒置了,无益于真正地获得知识和本领。    
    考试就像长跑的冲刺,需要把握好节奏,不仅要有平日的积累,使自己始终保持在前列方阵、不能掉队,同时还需要在最后关键时刻经得起考验,在相当一段紧张的时期内保持旺盛的精力,集中一切力量,拼出最好成绩。说实话,我就挺喜欢考试,在学生时代,考试是为自己赢得自信、体现自身价值的时刻,而工作以后,每一场演出、选拔、直播都是考试,都需要集中精力、绷紧了弦严阵以待。不过需要注意的是,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考试虽然要全力以赴,但学习是持久的,如果长期超负荷运转、天天都如同冲刺,也是不能持久的。    
    我用学琴的例子来说明学习中一些通用的规则,其实很多事物道理都是相通的,希望通过我的亲身体验和大家分享从弹琴中悟出的一些道理。学习的道路上只有勤奋的态度和良好的愿望是不够的,还要用头脑去思考、去分析,并且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合理地分配和利用时间,采用得当的学习方法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时间对每一个人都是公平的,不偏不倚,在相同的时间、相同的岁月中,别人能做成的事,我们究竟做了多少?


《穿越艺术》 漫话学习与教育借用别人的知识和智慧(1)

    有一次,我去总政歌舞团给青年演员上课,其中有一个演员,声音、形象都非常突出,我在肯定了他的长处后,直率地提出他在音乐表现上的问题,并讲:浪漫派音乐家肖邦,无论他的音乐外表是多么华丽优雅,他都坚持认为音乐的最高境界是纯朴。艺术和做人一样,追求的最高境界是返璞归真,任何华而不实、矫揉造作都是艺术表现和做人的误区,是处在幼稚阶段的表现……在讲课的过程中,我看到总政歌舞团张继纲团长始终在不停地记录着,歌舞团的政委问其中几个演员:“你们怎么不抓紧做笔记?”他们回答:“张团长已经记了。”话音刚落,张继纲便严肃地说:“我是为自己记的,不是为你们记的。”    
    回家的路上,我不断地思索一个问题:看上去很小的一件事情,张团长和一些年轻演员的态度却如此不一样。一些年轻人该学习的东西太多了,但却恍恍惚惚地全然不觉,浮躁的心态让他们很难静下心来向别人虚心讨教,有了一点点成绩又容易沾沾自喜,这样的心态是难成大器的。大海处于低势,却吸纳百川汇成汪洋,浩瀚广阔。而大家之所以能够成就事业,也是因为他们像大海一样,永远以一种低姿态敞开胸怀汲取知识,才形成自己的知识海洋。    
    战国时期的荀子曾说:“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我常用这句话告诫自己和学生,一个人坐井观天、闭门造车只能固步自封。即使是再聪明的天才也有局限,没有人能超越自然法则,抓着自己的头发将自己提起来。    
    由于人的性格、能力差异,以及成长背景、环境、经验等条件的局限,所以每个人在以各自的视角看待事物时,都难免存在偏差和误区。同时,不管哪个领域都有能人,所谓术业有专攻,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细想来生活中我们有多少老师?真是俯首皆拾。    
    我的主业是音乐,在这方面显得如鱼得水,但这不等于我在其他方面都能应对自如。生活上,我经常会陷入窘境,有时甚至表现得很幼稚,比如电器出了什么小故障,我总是束手无策,要向岳父讨教;再如常因开车记不清楚路线而被夫人笑话;还有若不是由阿姨将小菜园打理得井井有条,要是交到我手里,别说夏秋季丰盛的纯绿色蔬菜,怕连菜籽钱也收不回来……这些虽然都是生活中的小事,无伤大雅,但据此可以看出,一个人不可能样样精通,重要的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只有心悦诚服地向他人学习,才能把不知变为知之。    
    不管是兴趣使然,还是出于生存与发展的客观要求,人总是需要不停地学习、不停地充实自己,才不至于落伍,只有那些拥有学习精神、善于学习的人才有可能走在时代的前面。而历史上,那些有成就、经得住历史检验的伟人,无不是善于广泛学习的人。    
    大家熟悉的音乐家,德国的三B——巴赫、贝多芬、勃拉姆斯,在音乐史上都是举足轻重的大音乐家,然而他们当中竟然没有一个人受过正规音乐学院的教育。在追寻他们成长足迹的时候,我不由得想起孔子的高徒子贡对孔子的评价:“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就是说,孔夫子哪里不能学习,哪有什么固定的专门老师呢?对于善于学习的人来说,社会中的老师无处不在,三位乐坛巨匠,也都是以社会为课堂,以前人积累的知识、经验做教材,自觉而广泛地摄取学养,厚积薄发,成为音乐大家的。    
    近代西方音乐的奠基人巴赫,虽然从未走出过国门,但从他所创作的《英国组曲》、《法国组曲》和一些初级教材中,我们不难听出那些源自英国、法国、西班牙、意大利、波兰等国家丰富多彩的舞曲元素——阿拉曼德、库朗特、萨拉班德、波罗乃兹、加沃特、缪赛特、小步舞、基格等等。他创作的《平均律钢琴曲集》,更是在刻苦学习前人成果的基础之上的集大成之作。    
    “乐圣”贝多芬,家境贫寒,18岁就肩负起家庭生活的重担。他深知自己知识匮乏,在学习音乐的同时,还去波恩大学旁听哲学等课程,并发奋学习古典文学、历史及艺术史,深入研究文学大师莎士比亚、莱辛、莫里哀等人的作品,这些学习构建了他广阔的知识基础,也拓宽了他的视野,丰富了他创作的内涵,使他的创作再上一层楼。他的巅峰之作第九《合唱交响曲》中的第四乐章《欢乐颂》,就是采用了德国大诗人席勒的诗歌,用音乐语汇表达出来,两位大师的联袂造就了不朽的传世之作。对其他领域的成果,贝多芬始终饶有兴致,他不仅关注当时德国文学界的“狂飙突进”运动,也深受欧洲的思想启蒙运动和法国大革命的影响。学习历史和当代的进步思想,使他始终站在时代的风口浪尖上,这正是他的作品,之所以能充分代表西方资本主义上升阶段的进步和民主思想的基础所在,也是这些作品具有不屈的战斗精神和顽强的生命力的最重要原因,贝多芬的不朽也正在这里。


《穿越艺术》 漫话学习与教育借用别人的知识和智慧(2)

    我们从勃拉姆斯的《摇篮曲》、《五月之夜》、《徒劳小夜曲》等能够深切感受到他那既有德国的质朴、亲和的气质,又有浪漫的华美婉转和深情。而他另外一些作品中的晦涩、学究气、学院派的主观、内向等,又让我从小印象中就把他想成是那种在音乐学院的学习环境中泡大的人。其实,勃拉姆斯的童年和少年生活十分贫苦,为了生计,他13岁就到酒店弹琴,15岁已经自谋生路了。好在父亲是个专业乐师,使他从小受到很好的音乐熏陶,加上他一贯刻苦勤奋,点滴积累,终成大家。勃拉姆斯怀着对祖国民间音乐的特殊感情,一生都在搜集、整理、改编民歌,而且还孜孜不倦地吸收匈牙利、奥地利、捷克等国家的音乐及吉卜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