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乐在工作100招 >

第5章

乐在工作100招-第5章

小说: 乐在工作100招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蛘咭郧笆枪镜牟莆裰鞴堋C棵靠幔吹剿堑慕ㄒ楹鸵饧琍eter总是感到差距:为什么自己就没有想到?Peter一直在悄悄地努力,为了做好自己的工作,他努力学习新的专业知识,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有的时候忙的都没有时间吃中饭。但是,这种紧张和压力使Peter始终处于兴奋之中。仅仅经过了4个月的实习,Peter就顺利地成了这家公司的一名职员。    
    ★我们在刚刚跨入办公室之初,不但干劲十足、激情高涨,而且对自己的职业前途也寄予“厚望”。还记得当初的我们吗?意气风发的面对新的一天,对刚接手的工作充满了激情,对工作中的每个细节充满了新鲜感,期待着征服工作中那些不可预见的问题;每天早上一睁眼就兴冲冲地奔向办公室,为了一个新鲜的想法彻夜难眠,就象比尔•;盖茨曾言:“每天早晨醒来,一想到所从事的工作和所开发的技术将会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巨大影响和变化,我就会无比兴奋和激动。”    
    一年以后,Peter已经成为了部门主管。他非常熟悉行业中每个对手的情况,手里的业务也能娴熟处理。当时的Peter已经很是被人羡慕了,独立办公室,舒适的工作环境;工作轻松稳定,依照他的发展势头,失业的可能几乎为零;而且每月的薪水和福利都很不错。    
    但是,就是这样的工作状态,却让Peter苦不堪言。据Peter自己说,现在一天的工作,如果压缩起来集中干,绝对不超过两个小时。于是,他大部分的时间就是在聊天、看报纸、上网。往日的工作激情已经燃烧殆尽,不过他每天还是好好地工作——只因为在这个岗位上,工作就是自己的责任。而这个“好”字,只是按部就班的好、尽量不出差错的好。Peter经常在办公室里觉得焦躁、痛苦甚至怨恨,总在被无聊的工作折磨。Peter经常给我打电话抱怨,实在怀念当初的时光,激情四射,发誓要轰轰烈烈干一番事业,现在简直就是在浪费生命。    
    ★如果长时间地在某一环境下工作,人很容易成为技术娴熟的工作骨干,但日复一日地重复相同而琐碎的事务,就有一种被榨干了的感觉。要是再加上很少得到上级的表扬,或者经常得到不好的评价,这样就很容易会有一种无助感,从而导致工作情绪低落。所以出现这种情绪,主要是因为这些人只知道单一工作,而没有明白自己工作的价值。其实只要在工作中树立起使命感,明确自己要实现一定的价值的话,就能在个人工作中产生前进的动力。     
    人总是在痛苦和厌倦之间摆动,远离痛苦就接近厌倦,远离厌倦就接近痛苦。    
    ——莎士比亚    
    用莎翁这句名言来比喻工作与激情的关系确实比较恰当,当一个人没有工作的时候,他会因为无所事事而痛苦;但是,长时期的从事某项工作,就会因为不停的重复自己而产生厌倦。其实,Peter所面临的问题非常正常,几乎是每个人在工作2—5年后都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对于工作厌倦,甚至缺乏对于生活也产生厌倦。这种对于工作的厌倦,严重的甚至可能引起不良心理反应,比如在办公室里感到烦躁,效率低、错误多,经常感到头痛、疲倦、全身无力,心情压抑,经常莫明其妙地大动肝火,而且会伴有不同程度的躯体疾病,包括周期性偏头痛、过敏症、胃溃疡、高血压症、腰背痛等。    
    Peter终于辞职了,开始做起了“自由人”。他每天在家里工作,彻底摆脱了办公室。互联网和PC成为了他的赚钱机器,和外界的沟通就是靠网络和电话,甚至连财务方面都是交给银行经纪打理。    
    开始Peter对于这种状态非常满意,每天早晨每偶闹钟打扰,穿着睡衣就可以开始工作,听音乐、吃零食再也不用遮遮掩掩。最令他高兴的事情就是每天傍晚看着那些忙碌的“上班族”从自己的楼前经过,他们那种疲惫不堪的神情,让自己觉得无比幸福。但是,好景不长,这种幸福感并没有持续很长时间,Peter又回到了当初办公室的状态:感到压抑、工作枯燥、莫名的烦躁不安。再看到那些忙碌了一天的人们,觉得那才是真正的幸福,而自己不过是一个被世界遗忘的可怜虫。    
    ★ 我非常理解Peter为什么辞职,他希望换一种方式生活,摆脱工作和办公室。或者说,他希望通过辞职来接触一个新的工作环境,以次来调动自己的热情,重新找到那种工作伊始时的好奇、兴奋、新鲜。。。。。。许多人是靠频繁的换工作来解决问题的。每一次对工作出现厌倦,当忍耐达到极限的时候,就会鼓励自己换个工作环境;然而每一次的跳槽结果,都会是再一次无法摆脱的厌倦,再一次的情绪低落。因为换工作只是表面上摆脱了有形的工作,但是没有解决的是在工作中的心态。    
    尽管Peter职工回家做了“自由人”,而且他还能骄傲的看着那些忙碌回家的人,嘲笑以前的自己,但是每天在家里面对毫无变化的狭小世界,机械重复地做同一件事情,将又回落到曾经的“办公室陷阱”里。家里无非是一个更为狭小的办公室,而且平时与外界缺乏接触,没有固定的社交圈,朋友也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而减少,更不能参加相应的社会活动,比如工作上的培训或者经验交流。在这种严重缺乏与他人面对面沟通、交流的情况下,Peter随之产生的孤独和痛苦之以及烦躁不安的情绪就不足为奇了。    
    当我意识到Peter的心态有问题时,他的心理问题已经很严重了。每天只是蒙头大睡,醒来就面对着屋里的摆设发呆,有时候会盯着一只玻璃瓶子看上大半天。面对我的追问,Peter痛苦的承认自己情况非常不好,甚至有过想要自杀的念头。我问他为什么不去看心理医生。他说,因为工作这点小事去看心理医生,会让人觉得自己很懦弱无能。我立刻打电话通知了Peter的姐姐和姐夫,我们合力将他送到了心理咨询门诊。事情后来变的很好,Peter只在那里呆了不到两个星期就回家了。回来后,Peter好象换了一个人,他悄悄告诉我,自己已经学会了对付工作的魔法——时刻为自己设立梦想。    
    许多人都无奈的把办公室称为地狱,那里虽然没有恶魔和烈火,但是却有让人无法忍受的枯燥、疲惫和厌倦。我们会在工作一年两年之后,出现这种将办公室当作是地狱的幻觉。同时也会感觉到自己简直与机器人一样,每天上了班就希望能早点下班,一点也没有了工作的乐趣。    
    不少人采用消极的办法来对待,比方说忍受、躲避、掩饰等等,但是时间一长,你就会发现心情会变得更糟糕,即使是不停的换工作,也无法摆脱。还有一些人试图在工作间隙来玩游戏或者搞幽默来缓解,或者跑到室外用自己不满的拳头击打墙壁、树木以及其他的什么。但是,我觉得这也不是明智的选择,同样是一种消极的解决方式。    
    不要轻视工作中的厌倦感,它是很致命的。工作步调不断加快,得失之间也变得鲜明无比。而这种讨厌的厌倦感会让我们散漫、见怪不怪、以至程序化地完成工作任务。长此以往,工作积极性自然下降,情绪的变坏常让自己头昏脑涨,稍有心态调整不当,就有可能落入情绪忧郁的恶性循环中。我实在不想看着你成为第二个倒霉的Peter,面对问题时的求助,并不是软弱的表现;在很多的时候,坦白比忍受需要更大的勇气。    
    我们是否曾经问过自己这样的问题,工作究竟是为什么?工作究竟跟生活有什么关系?对许多人来说,工作首先只是一种谋生的手段。虽然不是人人都能达到将工作作为生活的一部分,甚至是为社会做贡献的高度,但是如果只是将工作仅仅等同于一种谋生手段,而拘泥于这一点,又怎么能够得到工作的快乐呢?工作会在这种认识下变得象一把越来越钝的斧子,即砍不了柴,还会把双手磨出血泡。其实不管什么工作,每个人在刚开始接触时都会有强烈的新鲜感,由接触到全面熟悉,那种新鲜感也会消失的无影无踪,不管你多么想将这个过程推迟。    
    将枯燥的工作变得快乐,那么最好是时刻计划自己的梦想。出现对于工作的厌倦,是因为我们只知道单一工作,而没有明白自己工作的价值。其实只要在工作中时刻计划自己的梦想,明确自己要实现一定的价值,这种带有使命感的工作会变得妙趣横生。    
    为我们只知道单一工作,而没有明白自己工作的价值。其实只要在工作中时刻计划自己的梦想,明确自己要实现一定的价值,这种带有使命感的工作会变得妙趣横生。


第二部分 梦想计划梦想(2)

    ★这是你一个人的梦想    
    梦想必须是为你专门设定的,因为你本身才是成为实现目标的原动力。从一种更高的视角重新审视工作,从中发现自己神圣而伟大的梦想,而不是为他人服务的目标。将自己的思考与判断加进去,尽量使梦想成为自己的一部分。就任何一种梦想而言,当你所参与的成分愈高,你对其实现所付与的承诺将愈大。    
    ★梦想可以衡量    
    计划的梦想必须具体而且可以衡量,含糊笼统的目标极难当作行动的指南,而且会把我们带到以前的状态——枯燥、疲惫和厌倦。比如我们要将自己的业绩提高,而且还很决心似的要提高。但是我们并没有将这个小小梦想的具体标准明确出来,到底提高到什么程度呢?从而失去了去实现梦想的基础。将自己的梦想变成可以衡量的阶段性小目标,不断为自己出点儿难题,使工作在流程或者实际难度上变得与以往不同。同时,除了工作环境,还可以去外部开辟学习培训的各种不同环境,为自己的进一步发展“充电加油”,并且努力地争取在各种场合结识专业人士,将自己的工作带入一个崭新的空间。    
    ★做份梦想计划书    
    梦想必须用书面列明,许多人都以为没有必要将它写下来。他们常说,他们已将梦想记在脑中,只要时常想起它,是否写下来无所谓。其实,这是一种似是而非的做法,将梦想写下来是非常重要的,时刻能够感觉它清晰明确的存在,否则将会失去计划的意义。最好在计划梦想的时候,同时把实现的期限也明确的制定出来,坚决不允许拖沓。    
    ★使自己的梦想看得见摸得着    
    计划梦想必须要切合实际,具有达成的可能。但是,“使自己的梦想看得见摸得着”这句话并不意味计划梦想时会将其描绘的低下或者容易达成。事实上,一种不是轻易能够达成的梦想对追求者才具有真正的挑战性。所以,在计划梦想时,必须让它们切合实际,同时使它成为你所愿意追求的与你所能够追求的对象。但是,当目标高到令你感觉无法达成的时候,你或许将永远不会设法去达成它。    
    个人与社会联系的过程,个人毕生工作的各个环节的总和,构成了自己的职业生涯。因此,身份绝不是一次就可以全部得到的,而是在一生的努力中获得。个人向所服务的组织提供自己的能力和业绩,并在此过程中增长才干,得到知识,积累经验,建立人际关系;与此同时,又从组织和社会以及大众那里得到认可,获取声誉。显然,这个过程是渐进的,每一天的脚步,每一次的成功,都可以激发个人不断努力去迈到新的职业目标。    
    在强调个人积极付出的同时,不要忘了职业生涯的每一次积累和成功,又都是从组织提供的经验和环境中发展出来的。许多人一旦离开他曾服务的组织,离开由组织提供的舞台,没有了聚光灯的照射和一定高度的平台,观众看不到角色,角色的魅力就不复存在了。在这种互动互信中,双方都是赢家,各自从对方的付出中得到收益,成功以后的喜悦告诉大家还有进一步合作的可能。个人看到了组织中存在的新机会,组织体会到个人的发展意愿和能力潜质。    
    职业生涯的每一个过程,每一次经验,都会带来对自我能力的新认识,都会导致自己重塑个人的职业抱负。为此,要善于给自己树立阶段性的目标,这样可以化大为小,化抽象为具体,使自己的追求看得见摸得着。阶段性的渐进给人以信心,予己以机会,调整修补生涯道路,充实膨胀职业目标。在一次次的微不足道的重塑中得到的是进步、是发展、是自我价值的肯定。    
    这是一个朋友讲给我的故事,关于它的真实性无从考证,但是它所要告诉我们的含义却是真实存在的。    
    一个老人坐在一个小镇郊外的马路旁边。有一位陌生人开车来到这个小镇,看到了老人,他停车打开车门询问老人:“这位老先生,请问这是什么城镇?住在这里的是哪种类型的居民?我正打算搬来居住呢?”    
    这位老人抬头看了一下陌生人,并且回答说:“你刚离开的那个小镇上的人们,是哪一种类型的人呢?”    
    陌生人说:“我刚离开的那个小镇上住的都是一些不三不四的人,我们住在那里没有什么快乐可言,所以我们打算要搬来这里居住。”    
    老人回答说:“先生,恐怕你要失望了,因为我们镇上的人,也跟他们完全一样。”    
    不久之后,又有另一位陌生人向这位老人询问同样的问题:“这是哪一种类型的城镇呢?住在这里的是哪一种人呢?我们正在寻找一个城镇定居下来呢!”    
    老人又问他同样的问题:“你刚离开的那个小镇上的人们到底是哪一种类型的人?”    
    这位陌生人回答:“住在那里的都是非常好的人。我的太太和小孩子在那里度过了一段美好的时光,但我正在寻找一个比我以前居住的地方更有发展机会的小镇。我很不想离    
    开那个小镇,但是我们不得不寻找更好的发展前途。”    
    老人说:“你很幸运,年轻人。居住在这里的人都是跟你们那里完全相同的人,你将会喜欢他们,他们也会喜欢你的。”    
         
    ★“我为什么要坐在这里?”、“我为什么要工作?”、“而且,还是是为了这样一个公司?”、“如果我离开这里会不会更好?”当这些问题经常出现在脑海里时,说明关于工作上的苦恼已经和你纠缠在一起了。这些问题至少表示了我们对于所从事的工作已经失去了兴趣、对于自己效力的公司已经没有了希望、对于未来产生了怀疑。。。。。。在你准备漫无目的地投递简历或者辞职之前,让我们再来认识一下自己所身处的公司。找到一个自己称心如意的工作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也许就在你准备离开时,已经放弃了一份非常好的工作。    
    就象故事里的第一个陌生人,认为自己曾经的环境一无是处,在这种情况下即使在寻找下去也是同样的困境。因为,他只看到了小镇里那些“不三不四”的人,没有看到那些能够帮助自己更好发展的因素。    
    每个人都想找到一个适合自己施展才华,使自己有所发展的工作单位和环境,这本无可厚非。但是,许多人都被自己周围的环境迷惑,并没有认清自己所处的位置,一味抱怨工作环境或者是公司的规章制度,使自己在办公室痛不欲生。    
    有一位年轻医生讲述了他的一段传奇经历:我到这个城镇开业不到一个月。来找我看病的人很少,而且都是些常见的小毛病。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