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茶马古道和一个白族女人 >

第4章

茶马古道和一个白族女人-第4章

小说: 茶马古道和一个白族女人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谘怕巢夭冀湍嵫蠛踊愫洗Γ煲簧坪A派椒澹普粝嘉担畚白彻郏饩褪茄怕巢夭即笙抗鹊娜肟凇! ≈形缡狈郑颐谴┕绥蟀妥迳秸蟀妥迨俏夜丝诮仙俚囊桓雒褡濉9ノ颐呛腿毡綣VC公司合拍中国56个民族音乐舞蹈大系的时候,我就想来这里,但由于珞巴乡远在喜马拉雅山的那边,所以我们只好在拉萨附近请了一些珞巴族的乡亲来表演舞蹈,没想到今天我却来到了珞巴人的门口。  珞巴族是一个勤劳勇敢的民族,他们生活在雅鲁藏布大峡谷里,以农业、畜牧业为生活资源。他们的服饰很漂亮,珞巴族男人的头上戴着黑色的熊皮帽子,身上背着黑色的熊皮口袋和弩弓,是一副雅鲁藏布的勇士之相。我曾经在云南丽江采访过一位束河的老皮匠,在他家里见过一个黑色的熊皮口袋,那位老皮匠告诉我:当年他在茶马古道上讨生活,来到察隅一带帮商人收购皮子。有一次他害了重病,倒在路边奄奄一息,是一家珞巴族人救活了他,为了表示感谢,他就到那个珞巴族的村子里凭着他的皮匠手艺给他们做了许多马笼头和马鞍子。珞巴族人为了感谢他,送给他一个熊皮口袋。我当时看见的就是那只保存了将近半个世纪的熊皮口袋。如今我来到这里,而那位远在束河乡的老皮匠啊,我也把你真挚的想念和深厚的民族情谊带到了这里,这些民族兄弟在茶马古道上结下的深情厚谊会永远温暖着一代代人的心灵,我们不会忘记这些故事。  南伊沟到了,热带雨林的原始灌木和遮天蔽日的树冠掩映着一个巨大的山洞——甘露洞。它是一个深藏在大山密林里的巨大山洞。公元八世纪,西藏医学史上的医圣宇妥•;元丹贡布在甘露洞创立了藏医药史上第一座医学院。洞内可容纳数百人授课,洞顶留下108眼泉水,能治108种病,人们叫它药泉。  就是这个药泉的传说,吸引茶马古道上的许多马帮商旅都曾经来寻找过它,但是不知道最终有几个人找到了这个秘密的地方。听当年赶过马的老藏客们说,他们在路上摔伤了,或者从悬崖上滚下来折断了骨头,就到附近寺院里找藏医疗伤治病。于是,从那些藏医的口中他们知道了从察隅到拉萨的路上有一个药王洞,里边的泉水能够治病,哪怕是病得站不起来的人,只要你背着他到山洞里去走一圈,让药泉的水淋在他身上,他就会起死回生,获得新的生命。站在甘露洞前,我的灵魂受到极大的震撼,我觉得在这个山洞里珍藏着一个古老的秘密,这个秘密就是生活在大西南的各族人民之间最深层的生命的奥秘,只有交往到最深层的人们,才能共同拥有这些秘密。  著名的藏医泰斗强巴赤列老师也曾经对我讲过:“你不要小看茶叶,尤其是从云南过来的砖茶,历史上茶叶不仅是一种藏区需要的饮料,它也具有极强的药性,用浓浓的茶叶水加点盐巴可以治很多种病。”强巴赤列的母亲曾经在八廓街旁边的江孜康冲开过杂货店,出售过云南的砖茶,而那些砖茶又是我的父辈沿着茶马古道运来的。如此深层的命运交往把我带到这个神秘的地方。而我从这里带走的应该也是命运的谜底——我要把人类友好交往的生存经验和精神财富变成作品,用今天的方式传承下去。  我向这个神秘的山洞顶礼。


大树茶王的子孙们雅鲁藏布大峡谷(图)

雅鲁藏布大峡谷


大树茶王的子孙们乡政府门前(图)

站在米林珞巴乡政府门前


大树茶王的子孙们乡政府门前(图)

站在米林珞巴乡政府门前


大树茶王的子孙们甘露洞里的石像(图)

甘露洞里的石像


大树茶王的子孙们甘露洞遗址(图)

甘露洞遗址


大树茶王的子孙们藏医学泰斗(图)

和藏医学泰斗强巴赤列在一起


大树茶王的子孙们三兄弟的传说

  我站在高高的青藏高原上,想起了儿时的一个故事,说我们白族和藏族、纳西族是三兄弟。  青藏高原是地球上海拔最高的地方,被称为地球第三极。在这里喜马拉雅山脉、冈底斯山脉、念青唐古拉山脉、巴彦喀拉山脉、昆仑山脉、阿尔金山脉、横断山脉的崇山峻岭托起了中国大西南各民族生命的摇篮。中国大地以及亚洲南部的无数条大江大河的源头就从这里开始发源,一个个原始部落的民族群体纷纷顺着河流与山谷向南向低移动。雅砻江、澜沧江、怒江、金沙江像一双双母亲的手臂,把不同部落,不同语言的民族送到大西南这片人间乐土的各个森林、牧场、村寨。  在这个地方有三条大江结伴并肩直下,流入横断山和云岭之间,最近的直线距离仅为66。3公里,金沙江、澜沧江、怒江形成了三江并流的壮丽景观。  三江两岸山高谷深,气势磅礴,终年积雪的雪山多达十几座,矿藏丰富,森林茂密,是一个世界自然物种的宝库,有八个自然保护区,数不尽的奇观美景。三江流域自古便是民族迁徙的走廊,文化交流相容的地方,这里生活着纳西族、傈僳族、白族、独龙族、彝族、怒族、普米族、藏族、苗族等十多个少数民族。他们在这里繁衍生息,以山水为伴,是高原的主人。  在藏族的长诗《格萨尔王》和纳西族《东巴经》及白族的长诗《创世纪》中,都把这三条大江说成是三兄弟,我们的祖先都认为藏族、白族、纳西族是一个女神生下的儿子,藏族是老大,住在高原上;白族是老二,住在洱海边;纳西族是老三,住在坝子里。这种传说连同这三条大江的形象构成了高原的民族世世代代不可分离的共同精神。在这三个民族的生活中,我中有你,你中有我,交织构成一幅斑斓多彩的生活画卷。  1979年,我和文工团的创作组沿着高黎贡山下的古驿道来到了怒族人居住的丙中洛地区,这里是历史上从云南去往察隅的茶马古道的必经之地,许多怒族人、傈僳族人都是当年赶着马帮去往察隅、林芝和拉萨的见证者。  在丙中洛附近的山上我见到了一个喇嘛寺,这座寺院已经被文化大革命的烈火烧得只剩下一点断壁残垣,寺院门口的一个木架上有一个法号,据当地人说是当年西藏的一位高僧带到这里来的圣物。文化大革命中为了保护好这件圣物,村里的老人们把它沉到怒江的江水里,等到文革过后,民族宗教政策得到落实,村里信仰喇嘛教的老人们才从江里把这只法号取出来架在这座寺院门前。据说,为了打捞这只法号,还有两个年轻人被江水冲走了。法号十分古老,但那两个年轻人的生命却如此年轻,让茶马古道上年年月月都传扬着这个令人动心的故事,让人们永远地记住这条盖世奇道。  丙中洛是怒江上游一个怒族和藏族杂居的地方,那里有着各民族原始崇拜的山水诸神,也有着十九世纪外国传教士盖的天主教堂。而这个喇嘛寺虽然经历了岁月沧桑,却默默的耸立在高黎贡山脚下。冬去春来的山风和遍野浪漫的山花装点着它永世不灭的精神之光。


大树茶王的子孙们金沙江(图)

金沙江


大树茶王的子孙们澜沧江(图)

澜沧江


大树茶王的子孙们怒江(图)

怒江


卡瓦格博士,让我的心愿迎飘扬初春的拉萨(1)(图)

卡瓦格博    

  2002年3月9日  拉萨(晴)  在写完长篇报告文学《金色喜马拉雅》之后,我决定动手写作长篇电视剧本《茶马古道》。我在下决心写作这部电视剧之前,充分地考虑到了采访的艰辛和把握这个大型题材的困难。尽管为此次创作我从1998年就开始做了大量的案头准备,但毕竟沿着茶马古道走到西藏的各民族马帮、商旅和历史上来往滇川藏的各种传奇人物,他们的命运和他们生活的舞台早已淹没在久远的历史的风尘中。所以出发之前,我还是心怀悬念。令我高兴的是,我的朋友一位修养高深的民族学家赵学义先生鼎力支持我的这次创作。当我向他吐露了我要写作这部长篇作品的时候,他以敏锐的政治嗅觉和非凡的艺术眼光告诉我:你一定要写好这部作品,这是一部了不起的东西。不论有多大的困难,你都要完成它;不论碰到什么困难,我都会支持你。听完他的话,我心里有了底,义无反顾地踏上了采访茶马古道的历程。


卡瓦格博士,让我的心愿迎飘扬初春的拉萨(2)(图)

布达拉宫我为你而来    

  我又来到了八廓街,这是世界上最高的一条街,在这条神圣而热闹的街道上,来自滇川藏的朝拜者绕着大昭寺转经,像一条彩色的项链挂在大昭寺的脖颈上。初春的拉萨,天气还透着寒意,然而中午的阳光格外地温暖。我走在大昭寺朝拜的人群中,去寻找在拉萨开银器店的白族乡亲,我要通过他们找到上个世纪留在拉萨的云南商人和他们的后裔。  大昭寺对面有一家胜利银器店,我在这里找到了来自我故乡云南鹤庆县的一对年轻夫妻,男的叫寸志刚,妻子叫段双燕,他们祖辈就在拉萨街头开银器店。看见我的到来,他们十分高兴。当我说出需要他们帮我寻找的人物时,夫妻俩面有难色,但是寸志刚说:“我们虽然不认识这些老人,但是,有很多白族人住在太阳岛上,他们和拉萨的关系很亲密,我带你去找他们,通过他们也许可以找到你要找的这些老人。”


卡瓦格博士,让我的心愿迎飘扬初春的拉萨(3)(图)

剧组搭建的八廓街    

  太阳岛是在紧靠拉萨河边的一个城乡结合部,这里有一个很大的开发区,我在一排排的简易房和商店门前等待着许多来这里做生意的白族乡亲。在拉萨听见了熟悉的白语,我好生高兴,他们用白族话和我打招呼,把刚烤好的苦茶来给我喝。在几个老人的帮助下,我终于找到了我要找的第一个人,50年代初就来到拉萨的纳西族老人汪青叔叔。  去往哲蚌寺的路边,有一片叫做拉鲁湿地的开阔地,被称为“拉萨的肺部”。拉鲁湿地边上有一片居民新区,拉鲁居委会村12号,一个干净的小院子里,80高龄的纳西族老人汪青叔叔和他的藏族妻子站在门口迎接我。  说起茶马古道的往事和来往于这条古道上的大商人和马帮的故事,汪青老人在记忆的最深处找寻着。他想起了当年做滇藏贸易最大的纳西族商家赖耀彩、中甸藏族大商人马铸材、大理白族商人张相时和云南腾冲的茂恒家,讲起他们当年在拉萨八廓街上开设的商号和在拉萨盖的大宅院。这些地方都找不到了,但是他们还有后人留在拉萨、四川和云南。汪青叔叔让我想办法找到这些人,同时,他还告诉我,现在拉萨有一个人比较了解茶马古道的情况,他的汉族名字叫钟颖,藏族名字叫扎西次仁,曾经在拉萨人民医院当过干部,现已退休在家。此人也是云南中甸人,汪叔叔说:“我现在就带你去找他。”


卡瓦格博士,让我的心愿迎飘扬初春的拉萨(4)(图)

八廓街(电视剧《茶马古道》剧照)    

  中午,在布达拉宫后面的一片居民新区内,我见到了笑声朗朗、慈祥可亲的钟颖叔叔。他也是80多岁高龄,当听说我是来写作《茶马古道》的时候,他把我让进了温暖的客厅,捧上了热气腾腾的酥油茶。钟颖叔叔是50年代初来到西藏工作的第一批外地干部,他了解熟悉拉萨的历史和发展,也认识许多留在拉萨的云南商人后裔,并且由于钟颖叔叔有着丰厚的生活阅历和文化修养,多年来一直关注茶马古道的研究和许多老“藏客”(“藏客”是云南到西藏贸易赶马人的自称)的去向。


卡瓦格博士,让我的心愿迎飘扬初春的拉萨(5)(图)

云南会馆(电视剧《茶马古道》剧照)    

  讲起茶马古道,钟叔叔慷慨激昂,在他的谈吐中,我听到了这条横贯千年的古驿道,在云南和西藏的历史上起到了各种重要的作用。他特别讲到,茶马古道最热闹的时候就是抗日战争期间,那时候中国的抗战需要国际援助,所以许多商人就从这条古道上运送了很多的抗战物资和商品。钟叔叔说:“你可以去查找云南的文史资料和四川的文史资料,其中有很多这方面的记录。”钟叔叔讲到了当时在拉萨做生意的不仅仅是滇商,还有北京商人、青海商人和江西、广东的商人。当时的拉萨,马帮进出,人流滚滚,我的眼前立即浮现起一个个生动的场面。我向钟叔叔打听一个地方,那就是在许多云南老人口中传说的“云南会馆”,那是当年在拉萨河边一个最热闹的马帮商旅居住的客栈。这个“云南会馆”位置在哪里?现在还有没有?钟叔叔说:“有,这个地方我知道,很多在这里生活过的老人都记得这个地方,但是现在它已经变成了帕那旭居委会。文化大革命的时候,我和一个中甸人叫李春胜,他是第一监狱的监狱长,当时我们俩人出面想以云南人的身份把这个云南会馆保住。我们做了大量的工作,最后文化大革命乱得一塌糊涂,我们俩人也受到了冲击,就没再去管这个事。云南会馆的原址就在夏洛昌的斜对面,夏洛昌也是云南大商号,他家的房子是一进两院的很大的院子,后来也卖了,我可以带你去看这个‘云南会馆’的遗址。”  深夜,睡不着觉,高原反应头疼得厉害。一夜都在想象“云南会馆”当年的景象,它让我联想到老舍先生写的《茶馆》。


卡瓦格博士,让我的心愿迎飘扬初春的拉萨(6)

  2002年3月10日八廓街(晴)  在八廓街的后面,藏式的民居建筑和石头铺成的街道,古老而又美丽。由于拉萨在改革开放中变成了一座繁荣的旅游城市,所以这些大街小巷里,也都有了许多现代的建筑。非常漂亮的藏式门窗都安装着钢筋铁条和防盗门,尤其是那些穿街绕巷的电线杆子和电线,给这座美丽的城市添了许多纷乱的线条。  我跟在钟叔叔的后面去找云南会馆,在街头的转弯处,我们还看见了一座清真寺,钟叔叔告诉我,当年许多来自西北的回族马帮都到这里来做礼拜。我走上前去,推开清真寺的铁门,看见阳台上坐着几个甘肃人,他们带着白帽子,我向他们问好,他们也向我抚胸问好。哦!拉萨原来是一个多民族共同生存的城市。  在走完了大街小巷之后,我们找到了云南会馆,这座三四十年代位于拉萨河边的古驿馆已经淹没在鳞次栉比的民居建筑群当中。当年一进几院的云南会馆,变成了帕那旭居委会的房产。钟叔叔指着周围的环境对我说:“我50年代来到这里的时候,这边还是河滩,许多马帮还在这边的河滩上烧火做饭。云南会馆门前也有马圈,这个里面还供着云南的少数民族的神像,门口还有个石碑,碑上刻着哪家商人捐了多少钱盖这个会馆,或者捐助修坟地、办活动,因为许多云南商人在这里去世后都埋在拉萨。”钟叔叔还说:“你们白族人是很了不起的,当年,白族商帮永昌祥的茶叶整个拉萨城的老百姓都喜欢,还有鹤庆的白族商人张家,他们家有个姑娘就在这里守云南会馆,后来张家败落了,这个女孩嫁给了一个中甸人,一直留在拉萨,活到了快90岁,前几年死了……”  跟在钟颖老人的身后,穿行在八廓街古老的巷子里,我的眼前浮动起一幕幕茶马古道上最繁华时期的商旅世家争奇斗艳的生活场景和形形色色的英雄豪杰,我为我们少数民族在历史上有如此开阔的生存视野而感动。听着钟叔叔的话语和爽朗的笑声,我从心里深深地敬佩这位老人,敬佩他如此关心留意这茶马古道的历史,敬佩他记忆的清晰和对茶马古道充满感情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3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