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名著电子书 > 南北史演义 杜纲 >

第44章

南北史演义 杜纲-第44章

小说: 南北史演义 杜纲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谷士恢侍侧,太后曰:「谷卿聪明多才,必知吏事,令为晋州刺史何如?」士恢心怀帝宠,不愿出外,良久不答。太后再言之,帝曰:「士恢年少,难当方面之任,母后勿遣。」次日,太后坐便殿,召士恢曰:「我命卿为晋州刺史,如何违我?」士恢曰:「容臣入别至尊。」太后不许,士恢再四恳告。郑俨在旁奏曰:「此等小臣敢违陛下之旨,不斩之无以警后。」太后即命斩之。帝在宫中不知士恢已死,命内侍召之。内侍回奏云:「士恢已被太后斩讫。」帝失色,惊问:「士恢何罪?」内侍言:「太后欲以为晋州刺史,士恢不从,中书郑俨奏斩之。」帝怒,称疾不出。太后使宫女来问,帝不答。太后亲至显阳殿,问帝何疾。帝曰:「我怒谷士恢,受朕深恩,今往晋州,不来一辞。我欲封剑斩之,取其首级来视!」太后闻帝言,已知左右奏知,谓帝曰:「谷士恢一介小臣,敢违我命,抗言犯上,吾故斩之。实未至晋州也。」帝曰:「士恢死乎?」太后曰:「然。」帝曰:「得见其首乎?」太后命左右取首进之,帝见首痛哭流涕曰:「此郑俨杀汝耳,吾当报之。」太后大惊曰:「帝误矣,我自杀之,於俨何涉?帝为万乘主,岂少此等人入侍左右而为此感伤?」帝恐伤太后之意,命以厚礼葬之。
  俨知帝怒及己,又奏太后道:「士恢虽死,密多道人、谷会治尚在帝侧。
  二人仇我更深,必除之为妥。」太后曰:「易耳。」命俨暗招刺客,杀密多於城南大巷。帝怒,严旨搜捉贼人,限在必得,已心疑太后所为。未几,又报谷绍达被太后赐死。帝怒甚,忿忿走入紫华宫,谓卢妃曰:「朕以太后之故,郑俨、徐纥内宫不禁往来。今朕所宠信者,太后必欲置之死地,未识何意。」卢妃奏曰:「陛下深居九重,朝权皆归国母,陛下所宠焉能得保性命?」
  帝曰:「吾杀徐、郑以报之何如?」妃曰:「徐、郑朝夕在宫,太后所宠,陛下焉得杀之?」帝曰:「太后与郑有私乎?」妃曰:「妾不敢说,愿陛下留心察之。且陛下还宜加意自防,勿为奸人所算。」帝闻之,益闷闷不乐。
  是夜,宿紫华宫中。次日傍晚,帝密敕北宫宦侍,夜来不许锁断嘉福殿门。
  一更后,随了数个宫人,行至嘉福殿后驎和阁下,闻阁上有笑语声,帝问:「何人在阁?」宫人悄悄奏道:「太后与尚书郑俨宿於阁上。」帝知太后不谨是实,长歎一声,忙即回步退出。明日,宫人奏知太后,言帝昨宵至此,太后之事俱已知之,长歎而去。太后大惊曰:「谁为是儿言之,私来窥我?」
  郑俨失色,跪於太后前曰:「事露,帝不能奈何陛下,臣今死矣。」太后曰:「毋恐,有我在,断不令卿遭诛也。」俨拜谢曰:「若得陛下作主,臣等方敢常侍左右。」因斩司宫者数人,以其失於防守,纵帝得入也。帝闻之益怒。
  自此母子遂成嫌隙,两宫不相往来。但未识后事如何,且听下回细述。

第十三卷     赐铁券欲图边帅 生公主假作储君
  话说并州刺史元天穆,本魏室宗亲,因太后专政,徐、郑用事,心常不服,见尔朱士马精强,欲借其力以倾朝廷,深相结纳。荣亦喜其与己,焚香刺血结为兄弟,誓生死不相背负。事无大小,皆与商议。一日,荣同帐下诸将来至并州,与天穆议事。天穆设宴留饮。酒至半酣,问荣曰:「弟来欲议何事?」荣屏去左右,惟贺拔岳在坐。荣曰:「今天子愚弱,太后淫乱,奸佞弄权,忠臣屏迹。我欲举兵入洛,内除诸奸佞,外削群贼,兄以为何如?」
  穆与岳皆曰:「讨虏之意,实合群望,当早行之。」荣曰:「事果可行,吾即表奏朝廷,以讨贼为言,庶几师出有名。」天穆力赞其成。荣就写表一道,发使进京。太后见奏,疑荣有异志,乃付有司商议。群臣皆以荣兵强盛,不宜允其所请。太后乃下诏止之,其略云:今念生枭戮,宝寅败逃,丑奴请降,关、陇已定。费穆大破群蛮,绛、蜀渐平。又北海王显率众二万,出镇相州。卿宜高枕秀容,兵不须出。
  荣得诏大笑曰:「天下乱形已成,朝廷反说太平无事,吾岂可因诏而止。」
  乃请天穆到府,遍召诸将共议。众皆曰:「朝廷不准发兵,是有疑我之心,此事岂可遂已。」於是荣复上书,其略云:今贼势虽衰,官军屡败,人情危俱,恐实难用,若不更思方略,无以万全。臣愚以为蠕蠕主阿那瓌荷国厚恩,未应忘报,宜早发兵,东趣下口,以摄贼人之背。北海之军严加警备,以当其前。臣麾下兵将虽少,愿尽力命。自井陉以北,滏口以西,分据险要,攻其肘腋。葛荣虽并洛周之众,恩威未着,人类差异,形势可分。若允臣所请,大功可立。臣整率师旅以待,唯陛下鉴之。
  一面进表,一面兴师。署高欢为都督,统领十万人马,镇守桃林寨,日夕操练,以待徵调。自领马步兵三十万,结营井陉之上,旌旗映日,杀气连云。
  附近州县莫测其意,人人疑虑,个个惊心。
  表到京中,举朝大骇。太后见其不肯罢兵,恐有变乱,召廷臣问策。中书舍人徐纥出班奏曰:「臣有一策,可制尔朱之命。」后问:「何策?」纥曰:「尔朱荣世据秀容,畜牧蕃息,兵势强盛,皆因能用人也。今其手下将士,或反贼余党,或罪臣子孙,惧祸亡命,皆被尔朱荣收纳,授以军职,赐之财帛。众人怀恩感激,无不尽心协力,故所向克捷,威振山西。臣意莫若先离其党,私行圣旨,许以高官厚禄,锡以金书铁券,密令暗图尔朱,则其党必贪朝廷之赏,群起而诛之矣。」太后大喜,如计而行。时有尔朱荣从弟世隆,在京为直阁将军,探得朝廷阴谋,密将此事报知天宝。天宝大怒,乃召集诸将谓曰:「今朝廷有密旨到来,命汝等图我,以取富贵。汝等若贪朝廷官爵,请从此别。若愿随我者,当留麾下。慎勿心怀两意,暗生反侧也。」
  众将皆曰:「某等遭时不遇,穷困风尘。得遇明公拔之粪土之中,置之将士之列。执鞭坠镫,生死愿随。朝廷富贵,非所敢望也。」荣大喜道:「卿等若不相负,朝廷赐来官爵,当尽留之。等我日后得志,照其所书之爵相授。」
  众皆拜谢而退。
  且说太后听了徐纥之计,以为事必有成,不以尔朱为意,淫乱如故。时有武都人杨白花,少有勇力,容貌雄伟,太后逼而幸之。白花惧祸及,南奔梁。太后追思之,不能已,为作《杨白花歌》,使宫人昼夜连臂蹋足歌之,声甚淒惋。歌曰:阳春二三月,杨柳齐作花。春风一夜入闺闼,杨花飘荡落南家。含情出户脚无力,拾得杨花泪沾臆。秋去春来双燕子,愿衔杨花入窠里。
  一日,郑俨进宫闻其歌,知太后思念白花而作,曰:「陛下何多情也?」
  太后曰:「情之所锺,不能自已。吾念白花,犹念卿也。」俨曰:「臣蒙太后宠爱,奈帝屡欲杀臣,白花所以惧祸而逃也。」太后曰:「近闻潘充华怀孕将产,若生太子,吾将幽帝南宫,立太子为帝,谁敢违我?」俨曰:「倘生公主奈何?」太后曰:「即生公主,吾吩咐监生人等诈言太子,竟瞒了天子大臣,吾计亦可得行。」俨曰:「太后之见,果智逾良、平。」二人计议已定,探得潘妃产期已近,太后亲临绛阳宫,帝与潘妃接见。太后告帝曰:「我闻儿女出胎之时,不要父母相见,恐有妨克。官家与妃年少,恐未知之,故吾来告帝。於数日内,宜往别宫游幸,吾在此看视。」帝以太后言为诚,从之。太后私嘱其下曰:「妃生育时,若生太子,固不必言;倘生公主,亦必诈言太子,报知於帝,使帝心欣喜。有罪我自赦之。」众皆听命。未几,潘妃生下一女,报帝生太子。帝大喜,即乘步舆至绛阳宫。太后迎而贺之,帝亦为太后贺。帝欲见儿,太后曰:「不可。太子新生,待三日后,方可见面。」帝乃出御前殿,颁诏改元武泰,大赦天下,百僚称贺。
  却说卢妃宫中有一宫女慧娘,系西番国贡来之女,年十四,心性慧巧,两耳通灵,能知合宫大小事,告卢妃曰:「潘妃所生,乃女子也。」妃曰:「汝妄言,不畏死乎?」慧娘曰:「此皆太后、郑俨之计。所以假称为男者,将不利於帝。妾不言,负夫人。夫人不言,负帝矣。如言不实,愿敢斩首阶前。」妃大惊。至晚,帝宿宫中,卢妃将慧娘之言告帝,帝立智慧娘问之。
  慧娘如前言以对,帝命收入永巷,谓卢妃曰:「明日朕往验之,倘其言虚,杀之以绝乱传。」次日,帝至潘妃宫见太后,曰:「朕欲观太子浴。」太后沉吟久之,曰:「太子已浴过矣。」帝疑之,因问:「太子何在?」太后曰:「在龙牀上睡熟。」帝起,请太后同去一看,揭帐视之,目细口小,绝不似男子模样。帝曰:「此莫非女乎?何绝无男子相也?」不悦而出。太后知帝已识破,不好再瞒,设宴绛阳宫,召帝及胡后同饮。酒半,屏退左右,谓帝曰:「帝年十九,尚无子嗣,吾故假言生男,以悦帝心,其实女也。」胡后闻之大惊。帝忿然作色曰:「朕因母后言诞生太子,故颁大赦之诏,受廷臣之贺。今言是女,教朕有何面目居臣民之上?」拔剑而起。太后惊问曰:「帝欲何为?」帝曰:「今杀此女以泄吾忿。」太后变色,不别而还北宫。胡后向帝再拜,曰:「此虽女子,亦是陛下骨血。奈何杀此无罪之儿,以触太后之怒?」帝收剑,顿足大恨。是夜,帝宿别殿,转辗不寐,思想:「慧娘之言句句是实,必杀徐、郑,庶杜后患。但受制太后,不敢轻动,如何设法除之?」见窗外月光如昼,起身步出阶来。忽闻碧沼池边窃窃言语,遣内监问之,回奏云:「是巡宫大使与直阁将军尔朱世隆讲话。」帝召世隆至,世隆倒身下拜。帝问:「卿为直阁几年矣?」曰:「三年。」又问:「秀容尔朱荣系卿何人?」对曰:「臣之从兄。」又问:「为人若何?」对曰:「臣见荣智勇兼备,忠义是矢。惟有赤心为国,上报天朝,越在外臣,常以不得亲近至尊为恨。」帝曰:「卿兄若此,是社稷之臣也。朕欲召入辅政可乎?」
  世隆再拜曰:「此臣兄之愿也。」言毕退出。帝闻世隆言,暗想:「欲去徐、郑,碍於太后。尔朱荣兵威足以制之,不若密召向阙,以胁太后,以讨二臣之罪,吾患除矣。」次日,乃召世隆言之,授以密诏一道,令其内瞒太后,外避百官,暗暗遣人齎往。世隆大喜受命。
  再说尔朱天宝紮兵井陉界口,日日扬威耀武。忽有天子密诏到来,召他引兵入都,诛除奸党。世隆亦有书至,不胜大喜。元天穆知之,亦来告曰:「以弟之威,除徐、郑之徒,如拉枯枝,乃百世之功,机不可失。」荣於是即令使者回奏曰:「臣欲扫清朝野久矣。今接帝旨,敢不星夜赴阙,制奸臣之命,报陛下之德。」使者已去,遂与天穆商议,须得一智勇之将,使为前锋先进。天穆曰:「贺六浑可当此任。」荣从之。署六浑为先锋,付精兵三万。以尉景、段荣、刘贵、贾显智、蔡俊、孙腾六将副之。六浑将行,谓妻昭君曰:「吾有军事,当即起程,不及复顾家矣。」昭君曰:「大丈夫公而忘私,努力王事可也,奚以家为?」六浑曰:「闻汝言令人意豁。」遂行。
  天宝亦告其妻北乡公主曰:「吾将入靖内乱,明日行矣。」公主曰:「吾夫威名太盛,致朝廷疑惧。诏书到来,未识真假。莫若遣将先发,将军暂缓数日,以观人情向背。」荣於是停军不进。
  且说帝自发诏后,无一人知,使者回奏尔朱荣得诏大喜,不违时刻起兵,闻之颇生疑虑。长乐王子攸与帝素相爱,因召入凉风堂,密告之故。子攸大惊曰:「陛下误矣!尔朱荣数世强盛,威镇北边。其人残暴不仁,屡有飞扬之志。今若召之入内,是开门揖盗。徐、郑虽除,为祸更甚。汉代董卓之事可鉴也。」帝大悟,曰:「此举匆匆,悔不与卿商议。今惟发诏止之耳。」
  子攸道:「如此幸甚。」乃复遣使谕荣曰:「郑、徐之徒少削威权,卿且安守。待朕诛之,然后召卿入朝,以清外寇。」荣得诏大惊曰:「此非帝意,必有人阻之者。然吾有此诏,且勿遽发。」斯时,六浑之军已过上党,闻有诏亦止。那知事虽秘密,而两次降诏,已露风声。徐、郑二人一闻此事,吓得魂飞魄散,入告太后曰:「帝怨臣等以及太后,密召尔朱荣诛戮臣等。臣等固不惜一死,但恐太后性命亦不能保,奈何?」太后怒曰:「是儿欲夺吾权,结外兵为援。今先废黜,幽之南宫便了。」二人曰:「非计也。帝以无罪见废,朝臣不服,尔朱转得借口兴师矣。臣等却有一计,陛下如能行之,方保无事。」太后曰:「计将安出?卿且说来。」二人说出此计,管教:大逆顺成同反掌,至尊一死等鸿毛。且听下回细述。

第十四卷     内衅成肃宗遇毒 外难至灵后沉河
  话说这徐、郑二奸献计太后,太后忙问何计,俨曰:「陛下欲免大祸,除非暗行鸩毒,害了主上,以公主为太子,扶立为帝。那时权在陛下,内可杜群臣之口,外可止尔朱之兵。待人心已安,然后别选宗室,以正大位。不唯免祸,而且多福。陛下以为何如?」太后不语,既而曰:「帝既不复顾母,吾亦焉能顾子。」二人见太后已允,密密退出。
  且说武泰元年二月,帝御显阳后殿,卢妃侍寝。帝饮酒甚美。睡至夜半,口渴呼汤,饮汤后胸忽烦闷,觉有异,问宫人曰:「顷所饮何酒?」宫人曰:「是太后送来进帝饮者,命勿泄,故不敢言。」帝知中毒,惋恨良久,后不能语,至五更而崩,在位十三年,一十九岁。卢妃大哭曰:「太后自杀其子,明日必归罪於我。」遂自缢。宫人飞报太后,太后佯为哀痛,明日升殿,谕廷臣曰:「昨夜帝饮酒过多,五更崩於显阳后殿。」群臣相顾失色。高阳王出班哭奏曰:「帝年少,初无疾病,何由遽尔晏驾?宫中定有奸人作逆,乞查侍寝何人,尚食何人,以究帝崩之由,庶大逆可除。」太后曰:「昨夜卢妃侍寝,已惧罪自缢,无从究问矣。」高阳王默然。群臣皆疑帝之暴崩,必出徐、郑之谋,惟有饮恨而已,谁敢出声。旋於潘妃宫中,抱出假太子,立为新君。百官先行朝贺,然后发丧,文武莫敢违者。越三日,太后见人心已安,复下诏曰:「潘妃所生,实是公主。因天子新崩,假言太子,以安物望。今有已故临洮王宝晖之子元钊,高祖皇帝嫡孙,宜承宝祚。」於是即日迎入,登位於太极殿,是为幼帝,年始二岁。太后欲久专国政,贪其幼而立之。大赦天下,百官文武加二级,宿卫加三级。诏到并州,尔朱荣大惊,谓天穆曰:「主上年少,无疾遽崩,内中必有弑逆情弊。且帝年十九,天下犹称为幼主。今奉未能言语的小儿以临御天下,天下其谁服之?吾欲帅铁骑赴哀山陵,剪诛奸佞,更立长君,何如?」天穆曰:「弟能若此,伊、霍复见於今矣。」
  乃抗表称:
  大行皇帝背弃万方,海内咸称鸩毒致祸。岂有天子不豫,初不召医,贵戚大臣皆不侍侧,安得不使远近怪愕?又以皇女为嗣,虚行赦宥,上欺天地,下惑朝野。已乃选君子孩提之中,使奸竖专朝,隳乱纲纪。何异掩目捕雀,塞耳撞钟?今群盗沸腾,邻敌窥伺,而欲以未言之儿镇安天下,不亦难乎?愿听臣赴阙,参预大议,问侍臣帝崩之由,访禁卫不知之状,以徐、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4 5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