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透视崔恩卿 >

第14章

透视崔恩卿-第14章

小说: 透视崔恩卿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规模经营:日报化、立体化、集团化    
    ——日报化,发展龙头产品,《北京青年报》要办成完全意义上的新闻纸。    
    ——立体化,读者覆盖面和社会覆盖面,发展多种报纸。    
    ——集团化,规模效应,以新闻出版业为主,同时发展跨行业多种经营。    
    (二)报纸发展,三足鼎立,稳中求新    
    ——面向市场:立足城市,面向市场;加大压强,重点突破(《青年周末》,主题教育,正报)。    
    ——发展报纸:提高内涵(信息量),扩大外延(扩印张)(《青年周末》,《新闻周刊》,日报化)。    
    —一报纸特色:权威性、社会性、服务性、贴近性。    
    (三)规范管理,抓住决策、控制和激励三个环节    
    ——决策:发展目标决策,注意机遇性与果断性。    
    ——控制:目标管理,计划控制,重在落实。    
    ——激励:分配制度,人的工作动力,企业发展动力,注重合理性和目的性(目标需要性)。    
    六    
    报业大经营观形成过程    
    基本思路成立于1991年初,1992年5月在首次全国青年报刊企业管理研讨会以“报业大经营观”为题做简明发言,1993年3月在海南三亚第二次全国青年报刊企业管理研讨会上以北京青年报发展为实例再次做专题发言。    
    1993年,国家新闻出版署主办的《新闻出版报》以“走入经营天地宽”为题进行专访报道,本报大经营思路及其成果首次见报;同年中国青年报刊协会会刊《青年报刊界》做了报道;1994年国家新闻出版署主办的《中国报纸月刊》刊登了由我署名的文章题为《以报为主,搞好经营》。1994年初,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郑兴东教授主编的《新闻冲击波——北京青年报现象扫描》对北京青年报的大经营观进行研究和肯定。    
    注:此文原为作者的《业务自传》。编入《我们尝试了什么——〈青年周末〉陈述与思考》(1996年6月出版,文化艺术出版社)。收入本书时,作者有所增补。    
    1994年10月


总附录第36节 怎样当社长(1)

    崔恩卿    
    一、摆正位置,明确职责,根本工作    
    抓住工作的龙头,即发展和决策    
    ——主要作用是决策。决策就是抓方向,抓动力,把舵扬帆。这是领导工作的本质。在一个企业,所谓企业法人代表负责制就是因为他有决策的职能。这个职能不能被削弱,也不能被“集体领导”所代替。    
    ——主要决策是发展。这是领导决策的根本内容。当一个负责人,面对诸多问题,是事无巨细,一人独揽,还是提纲挈领,抓住根本,这是领导艺术。作为社长,要决策的事项固然很多,但重中之重是事业的发展,是决定事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同时要当机立断,及时推进,不可犹豫。    
    ——主要环节是政策。这是调动内部人力资源为总任务服务的手段,是内部动力的总开关,确定得好,执行得好,可以起到激励人的积极性的作用,因此,我们称之为内部推动力——内推机制。抓政策的要义是稳中求新,切忌随意多变;要注意体现人才的价值——按劳分配,切忌“高产出低投入”。    
    ——主要内容是确定经营观念和经营目标。这是领导决策的内容实质。也就是企业要做什么,达到什么目标,用什么样的经营理念去实现目标。实践告诉我们,不抓经营目标,就是盲目管理,瞎指挥;不抓经营观念,就可能被传统所束缚,处于保守态势。因为实践是常青之树,企业是长流之水,一切处于变动发展之中,领导者必须要在实践中有异想天开的思维方式,不断总结经验,去推动长流之水。因为长流之水如果没有强力去推动,没有一种势差,也会处于平缓,甚至走向“死水一潭”。    
    ——排除干扰,也是领导决策过程中和决策执行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不要以为大家会想的一样,也不要以为形成决策,人人都会遵守。事实上,每个人所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角度不同,所获信息不同,最终所得出的认识是有差异的,甚至对同一事物会有截然不同的认识,这是正常的,认识完全一致是不正常的。因此,我认为决策的根本意义是统一行动,而不是统一认识。统一行动是“强制”行为,是突出它的服从性,要求“行为”必须服从“决策”,这是纪律。而统一认识要贯彻到统一行动的全过程中。因为“认识”不可能也做不到全部统一。民主集中制的要求是,少数服从多数,下级服从上级,个人服从组织,一旦决定,允许认识上的不统一,但不允许行动上的不统一。在实际工作中,认识上的不统一往往要有所流露,即表现为自由主义,会起到涣散军心、破坏行动统一的作用,因此,要时时看到这种干扰的存在。我个人的作法是,第一,不要认为决策作出了大家认识就一致了。第二,允许不一致,但要求“行动”上必须一致。第三,注意不一致的认识会影响一致的行动,因此,要抓排除干扰的工作。    
    在决策工作中,我近几年来重点突出了三件事:    
    (一)报业大经营观——产业观。我把它做为根本指导思想来抓。    
    中国报业,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中生成的,完全不适应市场体制的要求,报业管理思想还深藏在传统的计划经济的阴影中。不解决报业发展的基本思路,报业就无从发展。我们对这个问题的认识逐渐深化,在报业实践中也越来越自觉。所谓报业经营观,就是报业要产业化发展,研究报业发展的基本规律。例如报业的主业观,报业的商品观,报业的动力观,也就是说要明确报业抓什么,如何抓,才能获得相应发展动力,维持其发展。    
    以我所见,我们把报纸列为报业的主业;把报纸这个特殊产品作为商品去经营;把报纸的广告服务功能,作为报纸主要的动力源;而把内部的人才管理,特别是启动经济杠杆、突出按劳分配,作为启动企业内在动力的钥匙。而启动内在动力和外部动力的目标,是实现报纸质量的提高,经营规模的扩大,达到社会影响力的提高,进而实现“商品”的最佳社会效益和最佳经济效益。    
    (二)抓住人力资源的开发,即抓好用人机制,启动企业活力。    
    人是企业之本,人是动力之源。在人、财、物的管理中,人的管理是第一位的。只有调动人的积极性,才会有人、财、物的最佳结合,才会有意想不到的创造力。    
    在具体工作中,我着重抓了以下三个环节:    
    1.进人机制。从《北京青年报》复刊以来,一直坚持面向社会公开招聘,社内又实行考核上岗,能上能下,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人才的基本素质。特别是人才竞争意识很强,他们来自社会——人才市场,通过应聘考试——人才竞争的淘汰制,有优胜劣汰的心理准备,因此,进入岗位后都有很强的工作热情和成才欲望。这些年来,岗位成才已成为北京青年报人自觉奋斗的方向。    
    2.激励机制。人的管理的核心是实现人的价值,使之达到满意程度。人的价值大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名”,一个是“利”,名利双收是最佳结合。“名”可做为精神杠杆,以满足人的成就感和事业心,我们提倡出名记者名编辑,为其拔款出版个人作品集,鼓励成“名”成“家”。如果一个报社出了几个“名记者”,本身也是报社的财富,是报社有“人才”的象征。“利”是指按照物质利益原则进行的按劳分配,做到劳有所得,报社现行的人事工资制度就体现了工效挂钩的按劳分配制度,是体现了高收入和大差距的分配制度。当然,人的价值具有相对性,按劳分配也有受条件限制的局部相对合理性。    
    3.考核机制。激励机制要靠考核管理体现出来,并落到实处。光有良好的愿望和合理的方案,不落到实处就毫无效果。抓考核制度就是抓落实,是抓任务的落实,也是抓人才价值的落实。抓住了这两个落实,就会产生理想的效益。


总附录第37节 怎样当社长(2)

    二、注意工作方法    
    工作方法之一是目标责任制。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预的核心是确定目标,也就是工作方向、期望值和达到目标的措施。我们平常讲的计划管理就是目标管理的重要表现形式。但是,很多领导者的计划管理只停留在计划的确定上,至于如何对计划负责即执行计划,包括执行中调整计划,抓得不紧。这是只有目标而不问结果的现象,所谓有头无尾,就是这一现象的形象概括,这是目标管理的大忌。我们讲目标管理,就是强调目标制定和落实的全过程管理,也就是目标效果统一管理,在这个管理公式中,突出目标核心是注意效果。北京青年报的五年规划——日报化、立体化和规模化及其年度目标、月度目标都是计划管理,分解指标及用人制度,就是对计划执行的管理,而考核管理就是对“结果”的管理。三者并重,一抓到底,才是完全的目标管理。    
    工作方法之二是适当授权,分层管理。    
    领导要善于成事,而不一定要事无巨细地做事。要知人善任,要突出职能部门的作用。报社强调的“社长负责制”、“总编负责制”、“部门责任制”,都是落到实处的分层管理。现在有一些单位,表面上似乎有明确的分工制,而实际上是责任不清,这不利于发挥各个层次作用。    
    但有一条也要注意,分工负责是授权而不是放权,权力的集中还是必须的。在指挥系列中,领导者必须有明确的集中指挥意识,各个助手、各个部门,必须确立服从和执行的意识,也就是“统一行动”的意识。    
    工作方法之三是发挥职能部门作用。    
    这是管理规范化的标志。俗语说,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职能部门也是一种“营盘”。在具有一定规模的企业中,管理层应当分决策层和执行层:领导人及权力机构,是决策层,要突出决策职能;而各个职能部门,作为决策层的办事机构负责具体的管理工作。绝不能由决策层包揽一切管理。    
    三、当社长十几年,我的体会有三则    
    第一,出以公心,以身作则,谨言慎行。    
    企业工作核心是人的工作,是调动人的积极性去实现经营目标,但在实际工作中,人人都要处在复杂的人际关系中,处理得不好,就会使各种矛盾激化,影响工作。我的原则是出以公心,不搞小圈子,不搞酒肉朋友,也不随便议论他人;努力体现人才的价值,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扬人之长,避人之短,求得和谐。    
    第二,重分配,轻福利,适当奖罚。    
    分配是经济杠杆,这里包括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关系。不注重合理分配,就无从调动人的积极性。奖罚是权威性和公平性的体现,是扬善抑恶的两刃剑。分配和福利上的平均主义,只会加大企业负担,最终成为企业发展的阻力。在实际工作中,应以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为中心,以按劳分配为原则,确定合理的投入产出比,提高职工满意程度,这是启动内部活力的关键。中国几十年一贯制的低工资制和“国家给予工资制”是企业发展缓慢的重要原因。就像一列机动车,性能再好,内部燃料没有到位,只能是死车一辆;如果需要采用高标号燃料作动力的机动车,你一定要本着节约原则注入低标号燃料,结果,仍然达不到“点火即着”的奔驰速度。这个常识性的问题在企业管理中,曾被作为谬论批判。今天,在市场经济环境中,应当还经济杠杆和物质利益原则以应有的地位,并付诸实践。    
    第三是心中有数,这是经营决策者的基本素质。    
    如果经营者心中无数,那他的工作节奏就是忙于应付,今天一个会,明天一个会,结果,目标不清,抓而不力;执行者也会照猫画虎,应付过关。    
    “心中有数”不仅仅体现在工作具体目标上,在经营思路上也应有所体现,这就是走自己的路。我坚持的是“三不”原则,一不唯上,二不唯下,三不唯书。不唯上,不是不服从上级指示,而是把上级精神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去执行,不能盲从。不唯下,不是不听下属人员的意见,而是在集思广益中,突出决策者独立思考的作用。因为下属人员所处地位、角度各不相同,各自意见多体现出一定的局限性(这仅是相对而言,如编采人员多考虑编采情况,发行人员多从发行角度提出意见和建议),而决策者要统观全局,统管全局,也就更有可能接近全局利益。因此,决策者的独立思考十分重要,在决策过程中,要集思广益全面了解情况,在决策时必须果断,一锤定音,不能优柔寡断,更不能随声附和。    
    心中有数还表现在不要简单否定自己。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一切都在互相影响中。遇有风雨,自然是张伞遮避,不能因风雨而简单否定出行的选择。这也是心理素质问题。过去有人批评一种随风倒的现象,说它是墙头草,东风强,往西倒,西风烈,又往东倒。这种人也有“理论”依据,叫做“识时务者为俊杰”。我不敢苟同。我认为凡事都有个原则,就是从工作实际出发,发展了生产力,促进了事业,提高了员工生活质量,这就是标准。顺风倒的墙头草行为,万不可仿效。    
    心中有数的关键是个“抓”宇,即对确定的目标一抓到底,坚持不懈。我认为,在事务的发展过程中可以有见异思迁、标新立异的思想,但是在执行决策时,一定要忌讳见异思迁,一天一个主意,一天一个打法,结果,正像狗熊掰棒子,掰一个丢一个,最终一无所获。    
    我常给自己“画像”:竖子无谋,无以高求;心中有数,有所追求;扬长避短,风雨同舟;立而不折,胸有成竹。说“竖子无谋”,是事实,说“胸有成竹”则是夸大,好在是一种比喻。    
    (本文是1994年10月10日在深圳第3届全国青年报刊年会上的发言)


总附录第38节 地方青年报刊发展的思考(1)

    关于地方青年报刊当前发展的思考    
    崔恩卿    
    一、正确认识自我    
    地方青年报刊隶属于共青团,有一套组织系统,有相当长的发展时期,有了一定的规模,也有了一定的新鲜经验,已成为中国新闻事业有生命力的一支力量。但是总体而言,仍然发展缓慢,缺乏实力,尚未成为中国主流报刊,特别是报纸,还处在生存线上。    
    出现这种局面,我以为有下述几种原因:    
    第一,中国国情下的报业管理体制的制约。    
    1.分工的制约。青年报刊定位于为共青团工作服务,以共青团工作和共青团工作对象为自己的服务范围,即所谓机关报刊。它有别于党报和晚报,也不同于其它社会类、生活类报刊。这样一个分工,人为地对青年报刊的服务对象和报道对象作了过于狭隘的界定。这样一种分工体制延续近半个世纪,已约定俗成,形成了“团报报团”定式。这就出现了办报人望而却步的若干界线,也成了评报人评头论足的理论依据。    
    2.身份的制约。隶属于共青团的青年刊物,永远和它的名称一样是“小青年”,是报刊界中“未成年”的那一流。“永不成熟”——这就是当今许多人眼中的青年报刊。    
    3.物质条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3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