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079、[历史小说] 刺明 作者:拉丁海十三郎(起点vip2011.10.17完结) >

第59章

079、[历史小说] 刺明 作者:拉丁海十三郎(起点vip2011.10.17完结)-第5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程的原因了。

而火药装的少,膛压自然降低,如此枪管便可以做的更薄更长,同时后座力也降低,更有利于瞄准。这一点对于明军火铳来说,非常重要。因为明军火铳的枪管是卷制而成的,强度不如整体铸就,膛压越高,炸膛的可能性就越大。但是,为了加强火铳的威力,又必须加强膛压。因此,炸膛的事情常有发生。当初戚继光抗击倭寇的时候,死伤在倭寇手中的士兵不足百人,死伤在自身火铳炸膛的士兵却有二三百人之多,难怪后来戚家军集体抗拒使用这些劣质火铳。

此外,米尼弹因为是尖弹或者长弹,因此在同口径下,它的质量是可以做的比圆弹大。这也就是说,在维持弹头质量与威力的同时,可以缩减口径,并进而在维持倍径的同时缩短枪管。这除了给枪管减重外,还可以增加子弹穿透力。其实,米尼弹和现代子弹,在外型上已经有些接近了。

不过,米尼弹其实不必要需要做的和圆弹一样重或者更重。因为密封与线膛优势,让它有了更高的初速、威力与射程。也就是说,大口径不需要了,可以在缩减枪管口径、子弹重量与火药装填量的同时,维持更大的射程与更强的威力。而步枪和子弹都变轻,也就代表步兵负荷大幅降低。对于没有汽车的时代来说,这是非常重要的。

圆弹更小的弹径使它完全不会受黑火药残渣的影响而卡弹,这使火枪的平均射速也提高了不少。使用米尼式步枪,一个普通训练的火枪手,每分钟基本上能够射击四次。如果训练更加严格,技巧更加熟练的话,每分钟甚至可以射击六次。这对于火枪来说,是一个相当理想的成绩。配合三段式射击,足可以在敌人的骑兵面前形成杀伤力极大的弹幕。加上刺刀,无论是远程,还是进程,都全部可以应付了。

当然,这只是最理想的状况。

想要制造出高水平的米尼式步枪,还需要长期的努力。

第093章虎贲铳的威力!

以浮山所匠作坊目前的工艺,什么时候能够制造出满足设计需要的枪管,还是个未知数。同时,由于枪管是卷制的问题,在射程和精确度上,肯定不如机械制造出来的枪管。同时,炸膛的几率依然比较高。不过,这没有关系。历史上的米尼式步枪,最大射程达到918米,在550米之内基本能够准确的命中目标。即使是各项指标完全减半,最大射程只有500米,在300米范围内准确射击,也是划时代的武器了。

解释清楚膛线的制作原理,还有米尼弹的特点以后,剩下的工艺,就没有什么复杂性了。燧发枪是明朝自身就有的,工艺难度并不复杂,关键是舍不舍得成本而已。燧石算不上是稀缺物资,只要用心找,还是能够找到的。铅矿石也是一样。实在不行,就用软木或石墨代替。

刺刀的问题就更加容易解决了。现有的三棱刺,经过改造以后,就可以套在枪管上使用。卡座的加工有一点点的难度,却也不是很大。枪托和护手,更是一点难度都没有。崂山最不缺的是什么?木材!质地极好的榆木、楸木、柞木、杉木、胡桃木,要多少有多少。

“如此说来,这个米尼式步枪还真是可行的。”

周石文和罗大山两人亲手用纸张仔细的探讨了膛线的制造以后,又做出了米尼弹的模型,最终两人确信,张准的建议理论上是可行的。至于工艺上的事情,就是他们两个的业务范围了。

其他的工匠,也对米尼式步枪进行了充分的质疑,从各个细节进行质疑,然后共同探讨问题的解决办法。大家想到了很多细节上的问题,也全部解决了这些细节上的问题。不过,这依然是理论上的。到底能不能制造出来,还要亲自试验过才可以。

“现在就开工吧!”

张准说到做到。

时间一分都不能耽误。

在明末这个纷繁复杂的环境下,米尼式步枪自然是越早装备越好。

张准将国产的米尼式步枪命名为“虎贲铳”。

借我三千虎贲,复我浩荡中华!

张准最后确定的虎贲铳规格:枪管长度是36寸(约1200毫米),枪管口径0。36寸(约12毫米),米尼弹的重量是6钱(约20克)。配套用的刺刀全长380毫米,由三棱刺改装。虎贲铳不配刺刀全长1520毫米,配刺刀全长1900毫米。虎贲铳的长度数据,基本上和英国著名的滑膛枪“褐贝丝”相似。

为了统筹虎贲铳生产的各项要素,张准成立了装备司,由周石文和罗大山两人担任管事。张准一次就给了周石文和罗大山一千五百两白银,作为虎贲铳的启动资金。如果这个资金不够,还可以继续问张准要。根据三人的测算,在技术相对成熟的前提下,每支虎贲铳的成本,应该是二十两银子左右,大约相当于一支纯钢长矛的价格。同样的价格,威力却要比长矛厉害多了,可见技术发明的重要性。

确定生产虎贲铳以后,李奉来等人生产出来的第一批优质钢,很快被送到了匠作坊。周石文和罗大山等人,立刻忙碌起来,制造第一批的枪管。其他的工匠,也都集中过来,首先攻克膛线这个拦路虎。即使大家经过了反复论证,对于膛线,有信心的人还是没有几个。

果然,即使明白了膛线的制作原理,又有张准在旁边亲自指点,在制造膛线的时候,工匠们还是感受到了非常强大的阻力。理论上是可行的,但是实际上,只要有一点点的误差,膛线就无法接上了。而无法接上的膛线,根本无法产生作用。李奉来送来的几十斤钢片,基本上都被毁掉了。幸好,随着技术的不断熟练,误差越来越小,希望越来越大。否则,大家的信心,还真是要受到严重的打击了。

差不多五天以后,第一根带膛线的枪管,才终于生产出来了。膛线的确是完全对上了。张准用这根枪管进行测试,其强度用来肉搏还是足够的。不过,这样的枪管,能不能用于实战,还必须经过多次试验。

同时,米尼弹的制作也在进行中。相对于膛线而言,米尼弹的制造,就要简单多了。至于燧石的击发,也有工匠解决了技术难题。本来大明朝自己就有燧发枪,有些工匠是知道击发原理的,照搬过来就是了。颗粒状火药的制作,开始时有些麻烦,后来也被聪明的工匠解决了,《纪效新书》和《武备志》都是有记载的。此外,一些上了年纪的工匠,也知道大体的制作方法,仔细回忆起来,反复试验,颗粒状火药就出来了。

枪托、护木、背带、准星、照门,同样是没有什么技术难度的。其实,明军的很多火铳,甚至是火炮,都按照有准星和照门,还有详细的刻度,可以根据刻度来调整射击角度。这些,都是徐光启改进的。可惜他去年就去世了。提到徐光启,后世的人都承认,此人乃大明第一科学家,可惜一直不怎么受到重用,郁郁不得志。否则,明军的火器装备,肯定会更加的厉害。

很快,第一支虎贲铳需要的所有部件,都全部具备了。

周石文小心翼翼的将所有的部件,都组装起来,形成了有史以来的第一支虎贲铳。经过反复检查以后,周石文将米尼弹用推弹杆送入了枪管里面,然后在火药池撒入颗粒状火药。燧石也已经准备妥当。至此,发射工作全部完成。

“开始吧!”

张准沉声说道。

周石文等人就用绳索,将虎贲铳固定好,用绳子绑在扳机上。这样做的目的,当然是为了防止炸膛。毕竟,这是第一把样枪,所有的部件都是第一次生产出来的。谁也无法保证,它会不会来一个炸膛,给众人一个下马威。万一炸膛,可不是闹着玩的,大家当然没有必要冒险。

在虎贲铳前面大约100米的地方,树了一块巨大的杉木板。杉木板的厚度,有足足三寸(大约100毫米)。按照测算,虎贲铳如果是直线射击的话,应该是打在木板上的。木板中央有圆圈,圆圈中间有红心。打中红心,说明准确度极高。打在圆圈内,说明准确度还可以。如果打在圆圈外,甚至是连木板都没有打中,就说明准确度实在是太糟糕了。木板的厚度,则是用来测算米尼弹威力的。

“放!”

张准亲自拉动了绳索。

“砰!”

一声巨响传来。

所有人的耳膜,都是轻轻一震。

一股黑烟冒出来,空气中马上充满了呛人的火药味。

枪响以后,张准立刻跑到杉木板的前面查看。

好家伙,正中红心。

红心只剩下一个小洞,米尼弹却是不见了。

欣喜的工匠们,急忙将杉木板剖开。结果发现,米尼弹就藏在杉木板的背面,距离穿出已经不足半寸(大约17毫米)。子弹本身已经完全变形,如同是扭曲的麻花。如此威力,实在是骇人听闻。工匠们一时间找不到任何的言语来形容眼前看到的一切,只能是在内心里不断的倒吸冷气。大家的脑海中,都不由自主的冒出一个可怕的念头:这一枪,要是打在人的身上,会有什么后果?

“继续试验。”

张准内心同样的惊喜,表面上却不动声色。

工匠们现在对张准可谓是佩服得五体投地,自然是无言不听,无计不从,大家立刻跑回来,继续进行试验。熟练的推弹入膛,放入发射药。一切准备完毕。

“砰!”

虎贲铳第二次发射。

第二次的成绩,和第一次一样的优秀。米尼弹继续打中红心,同时深入杉木板达两寸半。这个成绩让大家继续欣喜无比。要是每一枪都有这样的水平,虎贲铳就可以批量生产,装备护卫队了。

然而,令人失望的是,从第三枪开始,米尼弹开始出现明显的偏差,没有打中红心,只打在了外面的圆圈内。越往后,偏差越大,深入木板的距离,也越来越浅,说明威力越来越弱。到第十枪的时候,米尼弹已经打不中木板了,不知道飞到哪里去了。张准等人检查总结,发现枪管内的膛线,已经差不多被磨平了。

问题最终还是出现枪管上。

测试证明,原理没有问题,膛线没有问题,关键还是质量。

只打了十枪,线膛枪就变成了滑膛枪,这样的质量,当然无法量产使用。张准就算要求不高,起码得满足一场战斗的需要吧?加上日常的训练,一根枪管,要是无法准确射击五十次,根本就不能大规模投入使用。二十两银子就算不多,那也是钱啊!

“继续测试!”

张准面无表情的说道。

于是,大家继续给虎贲铳装弹,继续射击。

“砰砰砰!”

枪声不断,硝烟弥漫。

完全看不到子弹到底打在了哪里。张准要测试的,乃是枪管炸膛的几率。对于火枪手来说,炸膛始终是巨大的心理阴影。新手对于火枪本身的恐惧,甚至比对敌人的恐惧还要厉害。别的暂且不说,只要能够较好的解决炸膛的问题,推广使用火枪的阻力,就要减少一半。

令人惊讶的是,这根枪管,居然一直没有炸膛。一直打到了第五十发子弹,枪管依然没有炸膛。从这方面来说,绝对称得上是奇迹。当然,这和米尼式步枪的先进原理有关,膛压大大的减少了,炸膛的可能性自然大幅度降低。最终,枪管在第八十九次射击的时候,才彻底报废了。

后面的测试,对于枪管的性能来说,已经足够。关键是如何保证膛线的质量,不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被磨平。工匠们一致认为,要解决这个问题,要从三个方面着手:一个是钢的质量;一个是膛线的深度;一个是米尼弹的工艺。只有从三个方面综合考虑,一起努力改善,才能较快的提升枪管的寿命。

从十次到五十次,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要是能够提升到一百次以上,那就更加完美了。

当然,要是质量更加优秀,枪管寿命达到两百次以上,张准做梦都会笑的。

第094章虎贲铳定型生产!

“努力吧!”

张准鼓励所有的工匠。

希望就在眼前,或许只要加一把劲,就能够获得成功。

当然,只能打十次的虎贲铳,也不是一无是处的。最起码,用来做狙击枪,就是非常不错的选择。在百米的距离上,能够精确射击,比鲁密铳还要优秀了。它要是在战场上出现,非得将敌人吓一跳不可。况且,在连续射击五十次以后,虎贲铳居然没有炸膛,战士们在心理上已经完全可以接受。

因此,在获得测试数据以后,工匠们积极改善生产工艺,提升枪管的质量,同时有计划的生产样枪,交给护卫队进行更广泛的测试。匠作坊陆陆续续的生产了十多只,都装备到了护卫队。按照张准的命令,杨子轩的火枪队,专门负责测试虎贲铳,将实际使用中的各种问题,反馈到匠作坊,然后进行改善。

为了尽快的解决枪管的质量问题,张准花费很多的时间,在匠作坊亲自督工。他早上在军营那边,监督战士们对虎贲铳进行测试,获取测试数据。下午一般都在匠作坊,和大家一起研讨如何提升虎贲铳的质量,同时解决测试中出现的大量细节问题。晚上再回去军营,总结一天的工作。这两点一线的生活,持续了好长一段时间。

为了刺激工匠们的积极性,张准同样在工匠里面推行等级制度。工匠的等级同样分为九个级别,同样是实行二进制。大家打造同一个部件,使用相同的技术,做出来的质量越好,工匠的等级就越高。工匠的等级越高,基本工钱就越高。每提升一个等级,基本工钱就能提高五钱银子。比如说,一等工匠每个月只有一两银子的工钱,二等工匠有一两五钱,三等工匠有二两……以此类推,等级最高的九等工匠,每个月的基本工钱,有五两银子。同时,工匠的等级越高,提成的份额越高。综合下来,绝对算得上是高薪了。

经过考核以后,周石文和罗大山两人,果然技术比较过硬,最终成为了六等工匠。除了他们两个之外,还有五个五等工匠,他们的技术水平,让张准也比较满意。至于其他人,还有继续提升的空间。

同时,为了让工匠们更快的生产出质量过硬的虎贲铳,同时也是为了日后保密的需要。张准将工匠们分成了十三个小组,分别负责不同的工序。每个小组都有各自的管事,如果没有张准的批准,工匠不能轻易换组。

第一个小组,膛线组。

专门负责在切割好形状的钢片上勾勒膛线。

第二个小组,枪管组。

专门负责将刻印好膛线的钢片,卷成枪管。

第三个小组,击发组。

专门研发燧石击发装置。

第四个小组,木工组。

专门生产配套的枪托、护手、推弹杆等各个木质组件。

第五个小组,照星组。

专门生产配套用的准星和照门。

第六个小组,装配组。

专门将枪管、击发装置、照门、准星、枪托、护手装配到一起。

第七个小组,检验组。

专门负责检验生产出来的枪支。

第八个小组,刺刀组。

专门给虎贲铳生产配套用的刺刀。

第九个小组,美工组。

在经过检验合格的虎贲铳上,描绘编号和花纹,进行修饰。

第十小组,子弹组。

专门负责生产米尼弹。

第十一个小组,火药组。

专门负责改良火药的纯度,尤其是提升颗粒状火药的纯度。

第十二个小组,维护组。

专门负责生产维护枪械用的工具,如擦枪的通条,背枪用的背带,装子弹的皮囊,以及牛油,润滑油等。

第十三个小组,反馈组。

专门负责收集虎贲铳在实际应用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交给相关的组进行改善。

“各司其职,各尽其责!”

这是张准对所有工匠的要求。

由于对工艺流程进行了细致的划分,每个工匠都有明确的职责。虎贲铳如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