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疾病病因研究及预防 >

第1章

疾病病因研究及预防-第1章

小说: 疾病病因研究及预防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疾病病因研究及预防

    主持人:观众朋友大家好,欢迎收看凤凰卫视《世纪大讲堂》节目。疾病和健康是人类永恒的话题,特别是在疾病横行的时候,这个话题显得异常地响亮,那今天主持人阿忆给大家请来了北京市卫生局的副局长梁万年博士,他给我们带来的主题讲演将是“疾病病因研究及其预防”。但是梁博士是怎样一个人呢?我们先看一段关于他的小片子。

    梁万年简历

    1961年出生于安徽,

    1978年考入安徽医科大学公共卫生专业学习。

    1983年继续在安徽医科大学学习,攻读流行病学硕士学位。

    1986年毕业并留校任教。

    1990年在安徽医科大学卫生管理学院升任副院长、院长。

    1991年成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享受者,

    1994年被评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

    1997年初做为跨世纪人才被引进到北京首都医科大学预防医学系做教授

    组建公共卫生与家庭医学学院后出任主任、副院长、院长等职

    1998年派去美国University of Illinios at Chicago

    和加拿大University of Toronto

    做访问学者,研习预防医学。

    2000年考入中国协和医科大学。攻读博士学位

    2001年起任首都医科大学副校长

    2003年4月在防治“非典”的特殊时期,

    调任北京市卫生局任副局

    主持人:好了,小片子播完了以后,我还有一个非常感兴趣的问题要问您,我在网上检索了一下您的信息,检索到这样一个短信。它说2002年7月12号有一篇文章,这篇文章的名字叫做“卫生干部选拔方式遭遇挑战”。文章的引语是双引号里面,医生当院长,院长当局长并非最佳。文章里面有这么一段话,他说:从教授里选院长,从院长里选局长是目前比较流行的卫生管理干部选拔方式。但是,在研究卫生管理的学者眼里,这种方式弊病实在太多。这是您的发言,您是痛斥这种从教授到院长,院长到局长一个做法的,可是您现在已经成了从副校长变成了副局长了。这问题您很难回答嘛。

    梁:对。因为我的专业很复杂。我的专业是卫生管理与流行病学,严格地来说,我是从事管理流行病学的。可以说是管理学和流行病学的一个分支。可以说,我本来是做卫生管理研究的,我是比较反对直接由学者,由一个著名的外科医生,内科医生来当医院的院长。

    主持人:噢,这我们听明白了,您是反对那些除了卫生管理这个专业以外的学者。

    梁:我的意思就是说,在中国的过去的这个医院当中,很多的医院院长是医生来当的,医生可能是手术开得很好,病看得很好,但是他不懂得怎么做决策,不懂得怎么用人?不懂得协调,不懂得沟通。尤其是现在市场经济,医生他不懂得经济学就更不行了。所以我说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的院长的选拔机制,在现在的市场经济体制下必须改变。那改变是什么样的人?我的个人观点是,既懂得医又懂得管理的。

    主持人:那不就是只有您自己了吗?

    梁:那不是,我们有这个专业。有卫生管理专业。

    主持人:这个类似于我们说一个大学的校长,最好不要用理科或工科这样的专业人员,而是在那些师范院校里的,教育学院学教育管理的人,从其中提拔出一系列人物让他做校长,是跟您一个意思吧?

    梁:也不完全是。师范学院的一些校长,可以是教育学,也可以是学公共管理的,我所指的这个校长,并不是指所有的校长,校长也应该是一个团队,这一点非常明确,包括医院院长一样。那么其中有一个校长,他必须要懂得经营,懂得公共关系。另外还要有的校长,有的院长要懂得业务,他是各种人组成一个有效的组合。

    主持人:我们过去说领袖是一个集团,现在我们说校长也是一个集团。

    梁:对,因为一个人要具备多种知识是不可能的。那么大家作为一个领导的团队,具备各方面的能力,那么现在对一个医疗卫生机构来说,对一个大学来说,最少一个经营的能力,一个管理的能力,一个业务的能力,这些方面都是必需的。但是在一个人身上很难完全体现出良好。

    主持人:那我想问一下,就是这个卫生管理这个专业里面,或者这个系里面,它是分别为未来的局长或者卫生部长培养一个领域,培养一个领导吗?

    梁:不是。同时我要纠正你的一个观点,它不是培养干部的地方。它是培养管理者的地方,管理者和领导它不是一回事,它从事的管理工作我们就可以叫他管理者,但是他要当领导,他是必须具备一定的素质,再加上一定的管理能力才行。

    主持人:这我理解,这我理解。好,咱们下面就不说闲话,马上由您带来您的主题讲演名字是《疾病病因研究及其预防》有请。

    梁:好。那么各位观众,我今天给大家演讲的题目是“疾病的病因研究及其预防”。那么为什么我要在这个时候选择这个题目来向各位观众进行汇报呢?因为大家都清楚,近日来,我们国家的SARS,也就是传染性的非典型性肺炎,在部分地区有流行的趋向。这种疾病从一开始出现到今天,可以说经历了一段时间。在这个时期当中,这种疾病从它的发生、发展到传播,都是出乎我们的学术界和我们广大民众的意料之外的。那么它对我们的社会经济发展,对我们人们的正常生活所造成的影响,也是不可估量的。人类又面临着新的挑战,这种挑战,那就是所谓的SARS。我们相信科学和人类最终会战胜SARS。科学就要研究一条基本的途径来认识科学的对手,比如当前我们这种SARS。它是什么?它是如何发生的?它是如何传播的?它又将用什么方法能够被控制,最终使它灭绝?我们的科学史,尤其是医学发展史当中,有许多值得我们借鉴的例子,我想今天呀,我的这个课程,主要分成两块。一块就传染性疾病,它的基本的几个概念给各位观众做一个介绍。第二部分呢,是就国内外,我们几百年来,人类在同传染性疾病做斗争当中,尤其对不明原因的疾病的爆发流行的过程当中,我们是如何认识它?如何控制它的整个思维过程和具体的战略,做一个简单的介绍。希望呢,对这次防治SARS过程当中,对提高公众对SARS的认识,减轻人们的恐惧心理,最终战胜SARS有所帮助。

    梁:那么首先我介绍的第一个问题是几个基本的概念。第一个概念是什么叫健康?健康它的英文叫health。所谓的健康按照传统的观念来看,就是无病。也就是说我现在没有病我就是一个健康的。这种健康它是基于生物医学模式,躯体器官系统都是正常的,所以你就是一个健康的人。所以无病等于健康,健康等于无病,这个是人们普遍接受的。但是现在我可以告诉大家,人类社会进入二十一世纪啊,人们对健康的理解就更深刻了。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曾经下过一个定义,所谓健康是指生理、心理和社会功能处于完全安宁的状态。那么从这个概念上就可以看到,健康是三维的,而不是过去一维的,也就是说你要生理健康还不算健康,你必须同时要心理健康,你同时你的社会适应能力要健康。所以三维健康是人类追求的最高境界。同时世界卫生组织又指出,健康是相对的,也就是说没有绝对的健康。因为在健康和疾病之间,没有一种明确的界限,我们作为一个机体,我们可以把左手当做是健康,右手当做是疾病甚至是死亡。那么什么叫健康?什么叫死亡?什么叫疾病呢?没有一道天然的鸿沟说你是健康人,你是有病的人。我们现在的一种判断,比如说高血压,我们说舒张压大于90毫米汞柱以上,就是高血压病,就是高血压患者。那这90毫米汞柱是谁决定的呢?这是我们人为决定的。我们人为是如何决定90毫米汞柱呢?那是受科学技术的发展,是受人们对健康的认识的深化而变化的。所以我的意思是说,本身健康和疾病就是一个连续的谱。

    第二个概念叫疾病,它的英文叫disease。那么我们过去理解疾病啊,就是指临床上有明显的症状和体征,比如说SARS,发烧了,咳嗽了,气喘了。他的体征呢,血细胞发生了变化,胸片肺部的状况发生了变化,这就是所谓的病。但是现在呢,我们对疾病的认识更深刻一些。比如说有些状况它只有症状,没有体征。比如有些中年妇女,或者老年妇女,经常性头痛、背痛全身都痛,但是一检查呢,各项检查指标是正常的。按照过去的疾病观念,那你没病。那么按照现在的观念来说,我们说她就是一个病人,她这种病,她是一个病患,她只有症状没有体征,所以说作为医学也应该为她服务。那么还有一种人,他可能症状也没有,体征也没有,只是心理不健康,那么这种人也适应我们的服务范围。同时还有一种人,身体也健康,生理也健康,但是社会适应力极差,一上班和同事处不好,不愿意上班,见到邻居就要吵架,这种人也是一种病。所以医学呀,实际上随着疾病范围的扩展,医学的服务范围和服务人群正在逐步扩大的,所以不要简单地把疾病理解成,只是健康,我的躯体没有症状和体征,就是一种非疾病状态。

    那么在疾病当中,按照我们的分类来说有两大类。一类是能够传染的,也就是说通过一定的渠道,从病人到健康人的,这种疾病我们叫传染性疾病。第二类呢,是不具备传染性的。也就是说患病的人他没有一种办法,一种渠道,将他的这个病传播给另外一个人。我们把这些病叫做非传染性疾病。那么传染性疾病最典型的比如说流感,比如说现在的SARS,比如过去的天花、霍乱、鼠疫、流行性出血热等等。非传染性疾病,比如说糖尿病,我得了糖尿病我没办法传播给你。比如高血压,比如说肿瘤等等。

    我们的老百姓经常喜欢讲第三种病,叫流行病。其实啊,在这个世界上只有两种病,根据传染不传染,就是传染性疾病和非传染性疾病,没有第三种病叫流行病。换句话说,传染性疾病在一定状况下可以流行,非传染性疾病在一定状况下也可以流行。在短短的几年时间,我们全国的儿童肥胖比例大大地增加,你说它是不是流行病,它是一个典型的流行病。比如说我们现在的SARS。它通过传染,在短时间内能通过呼吸道,能通过直接接触把病原体传播给正常人,这也是流行病。所以流行病实际上是一门学科,它是通过这种方法来研究疾病是如何传播的,是如何发展的,是如何引起人群爆发的这一门学科。

    那么今天我们重要还是来谈传染性疾病的流行情况。我想这样可能对我们SARS的认识有所帮助。那么一个最基本的概念就叫流行过程或者叫传播过程。所谓的这种流行过程啊,就是说,这个病原体从一个患病的机体排出,经过一定的途径,进入正常的易感机体,这一个过程我们叫流行过程,或者叫传染过程。那么要达到这个过程,它有三个最基本的环节要具备。第一个环节就是传染源。所谓传染源,就是体内有病原体繁殖,并且能够排出病原体的人和动物才叫传染源。我们有些人说这个医院是个传染源,这口井是一个传染源,这种提法是不确切的。传染源首先要么是人,要么是动物。第二点传染源,这个病原体在体内能够复制并且要排出来,光有复制不排出,它不一定是传染源。

    那么第二个环节就是传播途径。这种病原体从人体排出来以后,经过某些物质,我们常见的物质是空气、水、食物、土壤、节肢动物等等。甚至就是我们互相的亲密接触。通过握手,通过拥抱,通过亲吻等等,这些方式的直接接触。通过这些物质把病原体从病人,也就是传染源带到了易感者,这个过程我们叫传播途径。那么不同的病原体,经过不同的传播途径,它的流行特点不一样。比如说经水传播,经食物传播的这些疾病,它的主要流行特点是共用这种食物,或者共用这种水的人最容易发病。它不分年龄,不分性别,只要你吃了这个食物你都会发病,而经呼吸道传播特点呢,它的特点就很清楚,传播快,因为所有人都呼吸,呼吸道的传播是最快的。同时人口越密集,传播的频率越大。所以在传播途径当中,危害最大的,人们最要注意的一个途径就是经空气传播。像我们现在的SARS,它是以呼吸道传播为主。像过去的天花、鼠疫,这些比较厉害的疾病往往都是呼吸道传播的,它的危害大。

    第三个环节叫易感人群。所谓的易感人群也就是说,对这种病原体容易被感染的一个人,或者一组人。那么像我们这个年龄的人或者现在的孩子,我们都接种四苗,通过计划免疫我们对百日咳、对白喉,对破伤风、对麻疹,我们几乎说我们不是易感人群,因为我们从小打了预防针了。这个时候我见到一个患麻疹的患者,我没问题我有抵抗力。但是SARS这种新的疾病,几乎人人没有抵抗力,那么你只要接触到它,SARS的这种病原体,冠状病毒就可能通过呼吸道途径,或直接接触而进入到你的体内。所以这时候呢,易感人群越大,发病的可能性就越多,这个人群发病的人数也就越多。那么发病到什么程度它才能停止呢?这里面在我们流行病学概念当中,有一个人群免疫力。也就是说在一个人群当中,并不是要求所有的人都得了这个病,这个病才能够停止或者不流行。那么一般地来说,可能达到一定比例的人群,对这个疾病有免疫力的时候,这个疾病就可以停止下来了。比如说这个比例到底是多大?根据不同疾病它的毒力不同来决定。有些可能要是90%,有些可能是80%,甚至有些疾病可能5%就可以防止这个疾病在人群中传播了。

    那么这三种因素,我们是说是传染性疾病发生的三个最基本的环节,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只有它们三个同时存在的时候,并且进行连接的时候,这个疾病才能够发生、发展和流行。那么反过来怎么说呢?我们要想切断这个疾病的流行和发展、发生,我们只要在这三个环节当中的任何一个环节,把它控制住,这个疾病就不会发生了。无论我们对这个疾病的病原是认识的,还是对它不认识,只要我们切断它其中的一点就可以了。所以SARS也是这种情况。我们现在采取的措施主要是在传染源这一块切断它,发现你是确诊的SARS病人,或者疑似的SARS病人,甚至是和这些人密切接触的这些正常人,都把你进行隔离,目的是什么呢?切断你和正常人之间的连接,这样就可以防止相当多的易感人群免受感染。

    那么了解了这些基本概念以后,紧接着我们就要看什么是病因?那么探讨疾病的病因啊,在传染性疾病和慢性病也就是非传染性疾病来说,都是一个痛苦的过程。但好在传染性疾病的病因的探讨,相对的来说是比慢性病、非传染性疾病要简单一些。因为传染性疾病的病因,往往是很容易找到它的致病的病原体,比如说我们这次的SARS流行。我们很快地就能找出它的致病的病原体是冠状病毒。那么它的最重要的病因就是冠状病毒。但是迄今为止我们谁也不清楚,是什么原因导致了高血压?是什么原因导致了糖尿病,是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回到顶部 4 4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