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挑战盖茨神话--中国大学生创业潮 >

第3章

挑战盖茨神话--中国大学生创业潮-第3章

小说: 挑战盖茨神话--中国大学生创业潮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我所采访的比较有名气的大学生创业公司,它们都有一本厚厚的装订起来的关于公
司或创业者报道的剪报。我去合肥市采访“科大讯飞”的总经理刘庆峰时,办公室
的秘书小姐打开电脑给我看,上面关于公司和刘庆峰的报道已经有88条。连名气不
是很大的南京“世纪通”公司,总经理任良告诉我也有50多家媒体报道过,虽然尽
是些“豆腐块”。

    当我写完这本书的时候,中央电视台的东方时空节目播放了FanSo 的创业历程,
我没看到。有位南京大学的创业者看完“东方时空”后打电话问我:“FanSo 是不
是散伙了?倒闭了?”天啊!我大吃一惊,心想:前两个月我去采访FanSo 的鲁军、
刘颖和童之磊时,还看到FanSo 好好的,怎么就倒闭了?于是,我赶紧打电话给童
之磊,可是又不敢直截了当地问:“FanSo 是不是倒闭了?”怕这样太冒昧,况且
春节刚过就这样问人家非常不礼貌,所以我就不敢问。

    第二天,我去公司找刘颖和鲁军拍照片(供此书中使用),FanSo 已经从清华
创业园的学研大厦搬到只有一公里远的创业广场,员工们依然在上班,一切看起来
都好好的,一点也看不出倒闭的迹象。我拐弯抹角地小心翼翼地问刘颖:“公司目
前处境是不是比较艰难呀?”刘颖瞪着双眼说:“公司一直都很艰难呀。”我微微
一笑,什么也不说了。

    过了几天我去学研大厦找童之磊,他目前负责“中文有线”这一块。我俩谈了
一下午,我终于把外面的“风声”告诉他,他解释说:“东方时空播放的是FanSo
怎么样从辉煌走到离开清华创业园这一过程。”我好奇地问:“那FanSo 搬到创业
广场去拍了没有?”童之磊说:“拍了,但那一段没播。”当时搬家的时候,很乱,
乱糟糟的,观众看了可能会想FanSo 是从清华创业园黯然而去的,而不是光荣出园。

    从“辉煌”到“破落”,这对观众的确能产生强烈的冲击力,起到轰动的新闻
效应,但新闻工作者是否想到:这样做(有点断章取义)会不会给观众一种误导?
对创业公司产生不良的影响?

    还有,对于华中科技大学新闻系的李玲玲的创业报道,更是让人摸不着头脑。
我特地去武汉采访她时,她对一些媒体不真实的报道造成的负面影响更是苦不堪言。

    创业之初,各大媒体把李玲玲捧得有天那么高,把她誉为“中国女大学生风险
创业第一人”。李玲玲在后来创办的“天骄网络公司”的网站个人主页上这样说:
“我不是一个电影明星,我不愿看到那些莫须有的花边新闻。不知道一些不负责任
的传媒者是否意识到,他们的传闻已经伤害了一个原本无辜学生最起码的尊严。”
现在人们一说起李玲玲,第一反应就是:天行健公司停摆了,李玲玲创业失败了!
我想,能够与李玲玲面对面交谈过的人极少,大家一般都是通过媒体的报道了解她
的创业的。

    2000年7 月,大学生李玲玲的无行健公司对外正式宣告瘫痪,10万风险投资收
回无望。我感到非常可笑的是,不就是10万块钱嘛,有什么可以小题大做的?10万
块钱怎么办公司呀?不停摆才怪呢!李玲玲上中央台《对话》节目后,视美乐总裁
王科接受《北京青年》周刊记者采访时说:“那期《对话》节目我看了,我觉得媒
体有误导。很难说她落败吧。因为一个没有任何工作经验的大学三年级的新闻系女
生,去实践自己的专利,没有别人的帮助,成功了才怪呢。对‘李玲玲事件’这样
的宣传,对她个人以后的创业不太有利。慧点科技、视美乐、易得方舟的创业者在
大学读书时就开始摸索,为创业储备,融资成功,便如鱼得水,而不是拿了10万风
险资金就让媒体炒一把。视美乐现在3000万注册资金,我们也没去炒什么所谓的‘
第一’的概念,10万块钱能干多久?”

    我去武汉采访李玲玲时,她跟我说:“像我当时创业吧,是在不经意中被推上
来的,不能说我具备了这方面的素质,应该说当时是很不成熟的。前几天中央电视
台《对话》栏目组来找我,最后走的时候跟我说:”李玲玲好好干,我觉得你已经
具备了一个创业者应该具备的素质。‘我觉得这是我这么长时间来听到的最感动最
让我高兴的一句话。“

    近日,李玲玲打电话告诉我一个“喜事”,说有一家公司准备跟她合作要把
“天行健”重新做起来。在话筒里听到她开心的笑声,我心里是万般滋味,也许我
应该在黑夜里默默地为她祈祷……

    说到媒体炒作,慧点科技的总经理姜晓丹这样说:“前段时间媒体的报道我很
不高兴,我觉得新闻记者也好,媒体也好,它是个放大器,当创业这个事好的时候,
把它吹成一朵花……我觉得清华创业园里面的公司整体都不错,就有那么个别的公
司有困难的时候,报道的调子马上就翻过来,这可不太好……是小孩嘛(把刚成立
不久的创业公司比喻为小孩),在成长过程中必然要感冒发烧,什么扁桃体发炎呀,
明儿什么磕呀碰呀……老是病假。不能就说:”不行,他已经死了。‘或者说怎么
着,然后到处去报丧,让孩子更觉得没有希望,本来是一个感冒,然后转成肺炎,
到最后真的让他死掉了。“

    V2科技有限公司(乐都)的CEO 叶滨说:“如果在普通缺少勇气的情况下,你
去打击那些有勇气出来做事的人,我觉得这对社会发展是很不利的。至少你应该先
鼓励人家,先让一批创业者涌现出来,带给广大学生一种新的希望,而不是还像过
去那样上大学心里只有一个想法——找到一份好工作,而不会想着去创造一个好事
业。”

    我写这本书的意义是显而易见的,我不是什么报社、杂志社或电视台的记者,
我是以一个“作家”的身份做这个系列采访的,所以不会受到所属单位报道方向的
制约。我没有单位,不会受制于人,写得很真实,很客观。很多接受过我采访的创
业者都说我跟那些记者不一样,意思是说我比较理解他们,能跟他们谈到一块。我
跟他们可以说是同龄人,都是七十年代出生的。采访他们时我也只有26岁,加上我
也是属于特别有追求的人——26岁就已经出版了三部长篇小说和两部长篇纪实文学,
所以大家有共性,有心灵的感应,能达成一种默契,我最能传递他们的心声。上海
同济大学的创业者宫海这样对我说:“我的很多想法和内在东西,是靠你去挖掘出
来的,然后传递给后面想创业的人,把我们创业先行者站在潮头的感觉告诉他们,
对他们创业会有很大的帮助。”

    当我采访完这批走在最前面的创业者后,再去看看那些报纸或杂志的新闻报道,
发现有很多实在是太简单了,甚至是太肤浅了!只是陈述一下公司发展得怎么样了,
大概由于报纸版面不允许的原因,很难把创业者的理念和内心感受更详细地告诉读
者,而作为容量很大的书就能做到这一点。有的媒体靠吓人的标题来炒作,我认为
这是对读者的一种愚弄!



  
        前言(四):“休学创业”不等于“辍学创业”

    我有每天看报纸的习惯,突然有一天,在报纸上看到“休学创业”这几个醒目
大字,我心里就在想:嘿,又要热闹一阵子了!

    先是南方某大报显著位置有大标题为“教育部颁文鼓励大学生休学创业”,下
面副题是“清华大学为三名在读研究生发展企业首开绿灯”。该文称“教育部公布
了一项新政策:大学生、研究生(包括硕士、博士研究生)可以休学保留学藉创办
高新技术企业”。碰巧的是,那三位清华研究生的停学创业申请已获校方批准,于
是大家对这个关于教育部颁发文件的消息信以为真。

    然而2000年1 月21日的《北京青年报》以题为“大学生休学创业真能盖过盖茨
取代戴尔”的报道纠正了教育部颁发文件的消息,报道这样写着:

    “我们并没有发文鼓励大学生休学创业。”当记者问起报上所谓的新政策时,
教育部学生司综合处的张处长说:“那只是科技司下发的文件中的一句话,与学籍
管理没有什么关系。关于休学的规定早就有,但其中没有大学生创办公司的提法,
因为这样的学生毕竟是少数。”

    北京市教委学生处甘北林处长好像不相信自己的耳朵,一连问了两遍:“教育
部颁文鼓励大学生休学创业?谁说的?我怎么不知道。”记者又把报上的大标题念
了一遍,可心里也有点发毛。

    “这样说恐怕不太妥当,我要给你们媒体泼点冷水。”甘处长说,“大学生不
够成熟,应付社会的能力不强,我们并不提倡学生休学个人创业。”

    “1999年,清华学籍管理制度改革是教委特批的。他们的学生素质比较高,能
力比较强,很多理工科专业易于拿出较成熟的创业方案,在社会和市场上取得成功
的可能大一些,但清华中少数人的创业行为并不具有普遍性。再说,这也不是我们
一提倡就能推广的。事实是,本科生创业成功的连1%都没有,研究生的成功率也不
到50%。现阶段,我们不会鼓励学生去冒这个险。”

    清华大学在1999年9 月份开始,有次把“创业停学与复学”列入学籍管理规定,
目的是想给有创业机会或经济困难的同学一个宽松的环境。以前有病才休学,现在
学生根据各自情况提出申请,导师和系里同意,就可以办理停学手续,但停学期间
不享受研究生待遇,时间最长不能超过三年。

    清华大学校长王大中院士以自己的优秀学子为荣,他说:“尽管有不少成功的
创业者是在校大学生,但更多的还是学业有成者。清华2 万学生,真正出来休学创
业的只有10人,因此,在校学生应该克服浮躁,不要梦想百万富翁速成。”清华休
学创业的学生代表有FanSo 的鲁军和刘颖、互联网实验室的方兴东。

    北京大学以文科见长,但学生创业的热情和校方的支持一点不弱。北大教务部
李部长说:“如果学生认为有必要休学,北大会批准其休学一至两年。到社会上实
践之后,学生会知道自己还需补充什么,这有利于促进学习。我们相信学生判断,
支持他们自主地发展。对特殊人才会特殊对待。这些灵活的管理,既是对受教育者
的认可,也是现代教育的需要。”

    除了北大以外,全国还有许多高校也纷纷效仿清华允许学生休学创业。我以前
在浙江大学做采访,听到学生说:“我们浙大的口号是学清华一百年不变!”看来,
此话一点不假,创业便是最好的佐证。

    2000年2 月18日《中国青年报》刊出一篇叫“给休学创业盖茨梦泼盆冷水”的
文章,这篇文章摘自新浪网,是一位身在大洋彼岸的中国留学生写的,其中这样写
到:

    美国是资本主义国家,可是,美国教育部从来没有颁文鼓励大学生休学创业,
相反,一直把帮助全体公民完成大学教育作为首要任务。今年是美国的总统选举年,
所有竞选人打出来的第一面大旗都是全民教育。在国内,如果“鼓励大学生休学创
业”属实,那么,那种做法是否正确实在值得深思。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是知
识经济发展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我恳切地希望各方人士能够审慎考虑“鼓励大学
生休学创业”。

    最后,我也想从大洋彼岸向国内校园的青年说几句心里话:你们的正业是学习。
创业精神和丰富的想象力都是难能可贵的。但是,你们的人生还处在学习阶段,这
个黄金阶段是一去而不回返的。目前,在美国计算机信息产业,代表新技术发展方
向的领衔科学家大多是三十刚出头的人,他们的成功都是在校学习的黄金阶段开始
的,而不是休学创业。因此,你们的创业活动应该为你们的学习和黄金时代服务,
而不应该让你们的学习和黄金时代为神化了的“盖茨梦”服务。走快从“盖茨梦”
中苏醒过来吧!

    在我看来,这位留学生过于担心了,大学生并不是小孩子,他自己有足够的能
力做出判断该不该创业,还有,并不是你想休学创业就能休学创业,还得学校和系
里批准呢!而学校主管部门又不是白痴,难道他们会随便批准吗?如果把做“盖茨
梦”仅仅理解为像盖茨那样放弃学业而去编软件赚大钱,那就太肤浅了!简直是庸
人之见!我们是要学习盖茨的那种敢于创新的精神。就像我们国家倡导的学习雷锋,
并不是说我们也像雷锋那样去参军入伍去开解放牌汽车,而是要学他那种“为人民
服务”的精神!为人民服务的范围是极其广泛的,涉及到各行各业。同样,盖茨的
创新精神也是可以在各行各业推广的!

    也许是媒体炒作的缘故,使大家产生“鼓励大学生休学创业”的错觉。其实,
休学创业的大学生毕竟是少数,既然他想蹦出来那我们干嘛要死死把他拴住呢?中
国人是不是太看重文凭了?况且,学校还给他保留着学藉,两三年后他还可以回来
继续念学位拿文凭,只不过是推迟两三年拿到文凭而已,有什么好担心的?难道人
们担心这些人创业后就堕落了就变得弱智了就完成不了学业了?“休学创业”不等
于“辍学创业”,休学与辍学是有天壤之别的。盖茨可是“辍学创业”,他放弃了
哈佛大学的文凭!

    2000年12月18日《北京青年》周刊登出了一篇叫“检讨大学生休学创业”,看
到印在封面上的这一行醒目标题,我简直是吓了一跳!心想:大学生休学创业干嘛
要检讨?他们犯什么错误了?检讨的意思是:找出本人或本单位的思想、工作或生
活上的缺点和错误,并追究根源。

    文章一共写了三位创业者,分别是李玲玲、鲁军和王科,只有鲁军属于“休学
创业”。而“检讨大学生休学创业”下面的副标题为“本刊记者专访第一批大学生
创业弄潮儿”,那我就要问:“只采访了李玲玲他们三个人,却搞出这么一个副标
题是不是夸张了点?”而且让我感到特别可笑的是,既然文章的大标题为“检讨大
学生休学创业”,为何不多采访几个休学创业者多了解一下实情?他们这批休学创
业者难道真的用得着“检讨”吗?方兴东也是“休学创业”,如果有人指着方兴东
的鼻子斥问:“方兴东,你是不是该检讨检讨?”我想方兴东不骂这个斥问的人有
病才怪呢!

    更可笑的是,鲁军属于“休学创业”,可他那一部分专访的标题为“创业,每
天都很难”,王科为“告别学生公司”,而不是休学创业的李玲玲的标题却是——
李玲玲的“检讨”。我实在是不明白!这是什么意思?看了整篇报道,我找不出一
句“检讨”的话来。那么这篇报道对读者不是误导是什么?

    《北京青年》周刊记者就李玲玲参加中央台《对话》节目采访了她,李玲玲说
:“这次《对话》栏目定了一个基调,是我始料不及的,但如果仅仅因为我是大学
生创业第一人,以我的成功或失败来认定大学生该不该创业的话,我认为是不可取
的。我成功了,大学生就可以出来创业了吗?我失败了,大学生就不能创业了吗?”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