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砚霓小集 >

第36章

砚霓小集-第36章

小说: 砚霓小集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后字母起笔距离最近最便,其理正同,皆合科学。苟不如此,必为反科学之书写法也。
② 前人读书时所记于册上者,有辑成单行者,有连书籍正文合刊为“评本”者。清代纪昀即有《文心雕龙》、
《瀛奎律髓》以及义山诗、东坡诗等多种批点本印行于世,称为“纪评”,是其著例。

“评点”确乎原只是一种上述的“读书札记”。但札记是为了自记自留,

并没有要给人看的意思;而“评点”在性质与用意上便倚重于为给人看给人

解了,虽然这并不抹煞它原本具有的读书心得体会,感触议论的内涵,有时

倒是加浓加重了那种质素,只不过它的讲说是兼有“读者对象”的了。

因此,我们传统的旧版小说,就有了眉批(即写在天头上的)、行侧批、

双行小字夹注等形式,有的还加上回前回后的总批①。我想,这只能在咱们中

国式的书册上出现这样的独特文化形态,在外洋的书上,似乎少见——也偶

有很简短的“书边笔记”,但实在没法(也不曾)形成一种非常发展的、盛

行的、丰富多彩的“评点”格式与规范,风气与体裁。

所以我在此首先要请今日的、特别是年轻一代的读者了解这是怎么一回
事,什么来由。然后,方可谈到“评点”本身的其他方面的事情或“问题”。

此际山西古籍出版社贡献于读者的第一批评点新本,共计六种:《三国

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儒林外史》、《封神演义》和《红楼

梦》。这六部书,旧时所谓稗官野史,原来不登大雅之堂,甚至列为“禁书”。

但从文学史上看,到这六部书出现之时,小说早已不再是说书艺人的事情,

已经落入了文人创作的境域之内。明代文士的一大特点是不但思想活泼大

胆,亦且文笔恣肆自由,打破了已往传统的束缚,各出新意,各有千秋。这

些文人,水平很高,笔致超妙,大大不同于艺人的“话本”。自古道“惺惺

惜惺惺”,文人的心血灵智之结晶,自然引来了文人的赏爱与评赞。于是文

人们出来评点文人小说名作了,——那时的市民读者是还没有评点文人的小

说的能力与条件的。

如今我们所得而详知并且常举的明末清初评点家,就是李卓吾(名贽)
与金圣叹(名人瑞)。李、金二人的事迹,世已习知,不烦多赘,他们都是
名副其实的“奇士”,当时不为世人所解,身被恶名,而且皆不得寿终(一
自杀,一腰斩)。但他们评点小说的影响可实在是大极了!这种影响不但被
及于士林,也深入于市井民间,以至穷乡僻壤。李卓吾本身,在正统士大夫
眼中是个可怕的“邪人”,其论述悉属“异端”骇人之说,主要是个后世所
谓的“思想问题”,倡导“悖谬逆乱”。金圣叹则将重点标志在一个“才”
字上,他将《离骚》、《庄子》、《史记》、《杜诗》、《水浒传》、《西
厢记》六部中华文学代表作品标称为“六才子书”,各加评点,一经品题,
耳目一新,立即风靡天下(连清代第一朝少年皇帝顺治都能背诵他的评本《西
厢记》)。从此以后,小说剧曲,倘编印不出评点本子来,简直就“不成气
候”,难以行世——评点本成了标准版本,规格款式,金批本就成了带有权
威性的“定本”!

金圣叹的评点自然接受了李卓吾的影响教益,只是他既以“才子书”标
目,当然他的文学欣赏成分就加重得多,他特别注重“文笔”的评论。而他
那种满腔的热血激情,对读者的感染力十分强烈,真能“抓住”每一个看书
之人。金君的那种极口赞美前代小说作者的“锦心绣口”的批语,真能使阅
书人为之眉飞色舞,而他那种为书中人物的遭遇命运而发出的“普天下才子
佳人、忠臣义士,齐来一哭”式的呼唤或“号召”,也确能令看官读者们随
之而泪下!

这样的评点,对于普及通俗文学,对于提高一般人的审美水平欣赏能力,

① 亦有只加回前回后总评者。此盖原书空位太少,加评不便,亦属原因之一端。

所起的作用之巨大,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更是难以估量的。
这就是我想到的评点文化的意义与价值,要点与特色。我以为这是中华

的独创,外洋未必“也有”①,值得我们自珍自重,十分宝惜这个传统。

评点还有一个特点:它是一种讲解、辅导、指引、提撕,所以也就有点

儿像教师的“讲义”;但它异于“讲义”者又在于几点:一是很少用“填鸭

式”硬灌法,而以启迪浚发为主;二是它很讲“平等”——不像自踞“台上”,

务在“训人”的那种自高自尊的派头神气,而是平易近人,总是在读者的同

一地位上,拉他们来共同欣赏讲论那些古人往事,悲欢离合,治乱兴衰,—

—设身处地,共鸣共受。这种风格,大约也还是中华文化上的循循善诱、诲

人不倦的崇伟精神吧?

有人说,评点者总不过是他个人之见,一己之言,它的影响既然巨大深

远,那它如不正确,则是贻误读者,害人不浅;倘如此,又何以值得全盘肯

定?应该看到它会流弊丛生。

这个意见是不错的。但是万事皆有利弊得失,哪有都是“一面”的“纯
粹”的?当看谁为主次,以定取舍。比如还拿教师的“讲义”作比,难道教
学的先生所讲所授,就不是他个人一己之见之言?不管教材多么文本“固
定”,讲解发挥,也绝离不开个人的心得体会,否则的话,那“名教授”与
“冬烘先生”之间不就该划等号了乎?

我为什么要说这么多?因为倘不如此,终将无以表达我对山西古籍出版

社印行这套评点丛书赞喜的理由,那会被人误为也无非是“尊题”的文词,

“顺口”的好话。

今日肯来恢复这种濒于断绝的评点传统,是值得赞扬的行动,这无疑会
为弘扬我们中华优秀文化增添一簇美好的锦绣。况且,重要的一点更在于:
今日能来从事这种评点工作的学人们,毕竟不会再是李卓吾、金圣叹的“复
活”,他们具有前人不能有的新的优越条件,学识思想,又经过了数百年的
洗礼更新,他们的评点成绩就会展现出过去所不能有的水平与光色。这也自
然是我乐为之序的一个原因。

“评点”,已经成为一种文体的专名,它自有体段风规,不与众同。旧

时也有“评批”、“批点”、“批评”、“点评”。。小小变换的称呼。那

“批评”,不与今世的“挨了批评”同义,那“批”与“大批判”更无交涉,

不可误会错觉。“点”原指“圈点”——也是我们独创的“文艺批评”的形

式:赞赏的文句旁,加圈,次者加“点”,最好的还加“双圈”“密圈”,

坏的、败笔,旁则划黑杠子,可谓“态度鲜明”,毫不含糊的。圈点,本来

是读断句逗的符号标记。“点”又有贬义,因为“文不加点”的点则是点灭、

抹掉、涂改了。但不管怎么解,我们的“评点”,主要精神是欣赏赞美,发

挥表彰,而不是相反。循是以推,这套名著丛书,为何要出评点新本,其主

旨也就不言自明了。这套丛书之第一批恰好是六部书,我想不妨给它取上一

个新名目,叫做“新六才子书”。真的,这确实是中华明清时期的六位大才

子的伟著杰构,当之无愧。细心的读者还可以体会到:这六部书中还包涵着


西方小说研究方法,有所谓close reading 者,我姑且译为“紧跟密读法”,即逐字逐句紧盯细究的办法,

但未闻使用何种办法纪录其细读的心得体会。假使有之,料亦与中国评点之风格意趣不同。中国评点,随

字随句即可出以一条或多条,其精神则近乎close reading,或可比较而观之。但西方至今似仍无“评点派”

之流行款式,恐怕也与洋书的横排密行窄边之版式不无关系。


儒、道、释等文化思想与境界的交叉反映,成为大观,但此刻来不及细论了。
而新评点本又不啻花妍而衬以叶美,马骏而副以鞍鲜,使之光采发越,意蕴
昭腾,可以引人入胜,可以发人深省①——这宁非我们文化文艺工作史上的一
大盛举!

由于这还是一次勇毅的试验,也许限于许多条件,做得还不能完全惬心
满意,还会留有不足与未安之处,需要改进;但它的问世,闯开新路,丕振
颓风,奠下基础,影响后来,这却是预卜“贞吉”的。亦序办颂,载欣载兴!

甲戌七月下浣

① 高明的批语真是一种享受,如我举的戚本《石头记》之回后批——“写宝钗、岫烟相叙一段,真有英雄
失路之悲,真有知己相逢之乐。读至此,掩卷出户,见星月依稀,寒风微起,默立阶除良久。”(57 回)
请看,这种中华独有的“评点”,味道如何?好是不好?是文乎?是诗乎?是哲人情种之思乎?

《红搂梦》世界语版序言

亲爱的世界语读者:
你也许还不知道,你现在拿在手中的这部书两个半世纪以来都被人称作

“奇书”。
人们又早已公认共识,这是中国所有无数小说中的最伟大的一部。
你也许会疑问:在欧洲文学观念中,小说本有“新奇”一义,如英语的

NOVEL,正是如此。那么何独这书特称“奇”字?至于“伟大”这评语,也会
有时被用得太滥,不无夸大张皇之例。所以,这部《红楼梦》,到底是否真
奇,真伟大?还待深细探究。

好了,我就来解答你的疑问。
说它奇,奇在多端,但首先应举一点:
这部小说,人人爱读,可是几乎每个读它的人都各有各的认识理解,以

致大家对它不同的解释(interpretation),可以列成一个长串——

(1)有人说它写的是清代第一朝顺治皇帝的故事;
(2)有人说它写的是那时第二朝康熙皇帝的大臣明珠家的事情;
(3)有人说它写的是那一朝到第三朝的政局变化的内幕;
(4)有人说它是暗写反对清代满洲人的皇位统治,而怀念被满人推翻的
前一代——明代的旧世;
(5)有的又说它是讽刺清初期的某某贵家豪门的家庭丑事的,而这某家
的说法又有很多种;
(6)有的则认为它是演说《易经》的妙理的;(7)有的则认为它是演
说道家修炼丹药的秘诀的;(8)有人又说它是讲宋代儒学家修身养性的理论
书;(9)有的则又说它是一部“谶纬书”——即预言将来国事巨大变革的秘
书;
。。 
请看,这个不一定完全的表列,已经是让人眼花缭乱,叹为大观了!
你便会承认,一部书而能为人作出如此不同的理论解释,这是从来没有

的事,确实当得起“奇书”之美称了。
但你自然也会诧异:这又怎么可能呢?——这里显然出了大毛病,不知

怎么造成的这种不可思议的奇怪现象。
你想的有理,我们正是应当从这个奇怪现象而探寻它的来由和真谛。
原来,在中国这古老的文化大国来说,她有一个几千年的传统观念:小

说著作是史书的一个分支;国家官方撰刊的史书,叫做“正史”,而小说就
叫做“野史”,“野”是非官方的、一般民众百姓的意思,所以认为小说即
是民间私下记述某一史事的著作。而从来的史书撰者、小说作者,理所当然
地都是由他来记述别人的事迹,唯一分别是:史书是明白指称某人某事的,
而小说却隐讳了真实时代、地点、姓名,只能靠凭读者去揣测或学者去考证,
方知真相。

因此,小说在中国,是一种以文学为形式、以历史为内涵的特殊作品,
而不同于西方的FICTION,即纯属虚构的人物与情节。

因此,在古老的中华,每一部小说(实际包括剧本)问世,读者的最首
先的反应总是纷纷议论:这书是写谁家何人的事情?——这个谁家何人的故
事的观念,中国有一个专名,叫做“本事”。


明白了此一特殊原由,便恍然大悟:为什么人们对《红楼梦》会发生种
种不同的“本事”的传说、猜测、推考、辩论。。

但是,仅仅这一原由,还不能解说这部小说的全部问题,因为:同为中
国小说,也各有“本事”,却大致诸家意见基本相合,而没有发生过“十几
个”的不同解释的怪事情。那么,为何又是单单《红楼梦》与众独异呢?这
必然还有另外的缘故。

显而易见,了解这些原由缘故,正是读懂这部“奇书”的钥匙。

从“本事”上寻求正确理解,终于寻得了这部小说的独异性:它的作者
不是写别人(评议、讽刺、贬抑、诬谤。。都是常见的),而是写自己。

这种独异性与自叙性,在其他地方也许是并不足奇的;但在中国古代则
是一个极为罕有的特例。

在古老中国,道德传统,伦理观念,社会舆论,文人的自尊虚荣心理。。
都不允许作者去写他自己,因为那必然会牵涉到很多的家庭、亲友、政治身
份、社会关系。。那将是异常复杂而困难的事情。更重要者,“解剖”“暴
露”自己,这更需要极大的勇敢与智慧(因为要站在客观地位去看自己的一
切,而不是指为自己装扮、夸奖、宣扬)。如有敢于那么做的,定会冒犯众
怒,引惹群起而攻之,致难被容于世。

然而,《红楼梦》的原作者曹雪芹,却毅然决然地走了这条“绝路”。

《红楼梦》的奇与它的伟大,首先在于这一点。

必须了解:此书是自叙性的这一事实,莫说在古代,就连近现代之得到
承认共识,也是一个十分曲折艰难的历程。

简而言之,在此书被传抄(小范围流布,并无刊印本)时,作者的亲友
是知悉此情的,但一般得读抄本的人却不相信会是写己而非写人。稍后也只
有很少数人凭着敏锐的文学感觉而悟知是作者“自叙生平”或“自况”(况,
是兼形容与比喻二义)。大家信的仍然是写别人的传统观念。直到二十世纪
二十年代之初,才由学者考明此书确为自传性小说。中国伟大作家兼学者鲁
迅是首创中国小说史的国内学人专家,他在《中国小说史略》(1923 自序)
中设一个专章(第二十四篇)讲述《红楼梦》的各种情况和问题,结论是完
全同意“自叙”说的论点,而且另在第二十七章中与较晚仿效《红楼梦》的
小说《儿女英雄传》作比照时,又特别强调表明:

“文康(《儿女英雄传》作者,‘家本贵盛’,后竟贫困)晚年块处一
室,笔墨仅存,因著此书以自遣。升降盛衰,俱所亲历,‘故于世运之变迁,
人情之反复,三致意焉。’荣华已落,怆然有怀,命笔留辞,其情况盖与曹
雪芹颇类。惟彼为写实,为自叙,此为理想,为叙他。加以经历复殊,而成
就遂迥异矣。”

这段重要的论述,就是了解与理解《红楼梦》的关键之点。

正好,要想说明《红楼梦》何以独称伟大著作,也还是利用比照的方法
最为简捷方便。方才讲的鲁迅以二书相比而评其成就,那是一个后出之书受
《红楼梦》影响而产生的例子,而《红楼梦》本身也是承受了在它之前的一
部书的影响而产生的——那书即世界有名的《金瓶梅》,也早译成欧洲语文
了。如今以三书递相承受而观其异同,那就可以看清:三部书都是以一个家
庭的日常生活、一个男主角与多个女主角的生活关系为内容——这样的内容
在它们以前是没有的,所以是一大创造。此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