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第51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只可惜……”第五伦低声冷笑道:“贾复此举,与四九年投国军何异?”
再度挪移千里镜,第五伦对准了正在进攻岑彭的另一支部队,那是汉军左军,同样是两万人出头,由王常统领,手下多是绿林旧部。
“王常也算大魏手下败将,曾负于景丹,屡战屡败,却屡败屡战啊。”第五伦对这一位评价不算高,左军,大概就是汉军最薄弱的点……
而居中统筹这一切的,自然就是刘秀的本部了,越三万余人,阵列齐整不亚于冯异,据说这支部队,由江东兵、淮南兵组成,其中一万丹阳步卒最为强大,属于刘秀的底牌,他们作为最后的预备队,轻易不派上阵。
纵观之后,第五伦粗略“知彼”了,他这才重新将千里镜对准战场中心的魏军,岑彭已经在敌人车轮战法围攻下坚持了大半日,虽然魏军素来善战,士卒训练时最扎实的就是站军姿和布利守的圆阵,但毕竟人数劣势,外围已摇摇欲坠,不断有方阵崩溃,但岑彭仍在好整以暇地指挥,不断派出预备队补上缺口,让缺乏骑兵和重型远射武器的汉军难以击穿阵列。
阴识在旁说起岑彭交待的事,幽幽地说道:“征南大将军,将岑郎官也带上了,说是士卒皆随他赴死,岂能因是亲子就苟且留于营中?”
第五伦闻言后,心中颇受触动,若要将魏国四大将对他的“愚忠”排个次序,吴汉肯定是最末,而排在首位的,还不是马援,当是岑彭!
“君然啊君然,真不愧为我南天一柱。”
第五伦放下千里镜,镜筒上沾了他手心一层汗水,但面上依然轻松,安排身旁郎官道:“派人去联络车骑大将军,传予诏令,告诉他,鱼儿入瓮,该收网了!”
等一行人下了望楼,在第五伦身边跑腿的郎官窦固又来禀报:“陛下,凉州大马、并州兵骑、三河骑士,共七千骑悉数抵达!”
不过第一批步兵六万余人,还在数十里外,最快明早才能到。而且一如冯异猜测,因为急行军,队伍拉了老长,其军只能半至。
虽然时间站在魏军一边,但这场仗要是操作不当,很容易打成葫芦娃救爷爷……
骑兵骑的是驮马,但同行的空背战马疾行百里,也累得够呛,天气太热了,必须休憩一夜才能上战场,第五伦心里算计着,问阴识和留守的偏将:“长坂还剩下多少兵?”
“一万步卒!”
“恨少啊!”
第五伦沉吟了,他明白,这一万人是岑彭留下的保底,就是为了给他微操用的,但此时出去无碍大局,搞不好打成添油战术……
好在,为了这场“穿越者大战位面之子”的仗,第五伦憋了五年,让工匠们搓出来的“挂”,可不止配重投石机一种!
他目光看向继骑兵后抵达的那十多辆牛车,蒙着厚布,拖载着沉重的东西。
第五伦心中有了定夺,笑着问羽林骑士及郎官们:
“汝等之中,谁敢去汉军之中,替予给刘秀下战书?”
“臣敢去!”窦固近水流台,立刻请命。
“臣也愿去!”听到这声音,阴识眼皮一跳,这才认出来,那个一身甲胄的年轻骑郎,竟是他的弟弟阴兴!他这些年往返长安,从来不见弟、妹一眼,毕竟名义上,当初的决裂还没和好。
第五伦看了一眼阴兴,最终没选他,虽然这招能狠狠刺痛刘秀,但实在没必要。
最后他只点了窦固,令其带二骑赶赴汉营,除了将那“水陆大军八十万,与文叔会猎于云梦”的檄文交到刘秀手中外,还有一份口谕需要他们传达。
“天下匈匈十余年,百姓肝脑涂地,徒以吾两人耳。”
第五伦忽然念起项羽的台词来,他是故意为之:“八十万大军毕至,愿于明日,与文叔以堂堂之阵,一决雌雄,毋徒苦天下之民父子为也!”
救岑彭,不一定需要立刻出击,让刘秀知道第五伦到了就行……遍布江汉的大网已经布下,刘秀现在南遁已晚,再无法甩掉第五伦了!
而这边,第五伦大可故布疑阵,得让刘秀猜疑:他知道自己必须走了,但得知宿敌已至,又不舍得走……
天色即将变黑,第五伦知道,真正的大决战,开始了!
“惜哉。”
目送窦固等人离去后,第五伦忽然唏嘘起来。
“可惜公孙述被文渊打怕了,躲在成都,未能至此,否则这场仗……”
第五伦笑道:“便可叫‘三皇会战’!”
第686章 旧情
日暮西垂,但持续了一整个白天的战斗尚未停止,本已渐渐不支的魏军,在发现长坂营垒上空,升起一连串色彩鲜艳的风筝后,忽然士气大振,连连击退了王常、贾复的进攻。
刘秀听说,那是魏军中用于传讯的方式,依靠千里镜,可以看到十余里外的情况,不同色彩、形制的风筝代表不同的讯息,具体的“筝语”刘秀不得而知,但也猜到,大概是援军到了……
少顷之后,又有几名魏骑打着驺虞旗抵达当阳桥边,声称是魏国皇帝第五伦的使者。骑都尉窦固,奉皇命来见刘秀,传达圣谕。
年轻的窦固被解除了武装,连甲胄、佩剑都被卸下,只身进入敌营,一路上,所有眼睛都仇恨地看着他,汉兵的手紧握着戈矛剑戟,随时能将这北方小儿刺死,但窦固却不坠国格,昂首挺胸走入刘秀的帐中,面对第五伦的宿敌,他只是推手虚揖,不卑不亢!
“大魏天子,令骑都尉窦固,问吴王安好!”
“大胆!”帐内众人勃然大怒,纷纷拔剑出刃,要逼迫窦固下跪,刘秀制止了他们,只道:“好一位少年郎。”
第五伦的口谕不重要,无非是邀约刘秀交战的话,檄文在搜身时已经到了他手中,又臭又长,多半是御用文人的代笔,令人不忍卒读。刘秀的注意力,全然被窦固奉命带来的“信物”吸引了。
这是一枚玉玦,色泽算不上太好,加上年代久远,呈淡黄色泽,但上面的图案,刘秀却很眼熟:一茎九穗。
他将此物在掌中揣摩,翻来覆去看了几遍,熟悉的感觉扑面而来,没错,这就陪伴了他三十余年的贴身玉玦啊……
刘秀虽然是南阳人,却生在兖州治下的陈留郡济阳县,他的父亲当时在那做县令。那一年,哀帝统治下的汉朝已经灾荒遍地,百姓有七亡七死,但济阳县却粟麦大熟,甚至还出现了“祥瑞”!
那是一株罕见的九穗麦苗,长的健壮挺拔,在风中昂扬飘摇。
除了将此事例行上报,讨朝廷欢心外,刘县令回到县中,刚好樊夫人顺利生产,诞下一个健壮可爱的男孩,这是刘良家的老三,没几天就褪去皱巴巴的模样,长得眉目俊朗,刘县令欣喜异常,想起那祥瑞嘉禾,这莫非是预兆?
“《生民》有言,实发实秀,实坚实好,嘉禾者,秀也,就叫汝‘刘秀’罢。”
之后父亲又请人做了这玉玦,系在刘秀身上,九穗玉玦随他一点点长大、赴长安太学、逃离归乡,与兄长朋友们一起策划造反……大哥刘伯升听说王莽派了第五伦为大夫,到南阳新都护送几个皇子入京,甚至打算带人去劫杀。
刘秀极力反对,他认为第五伦也遭到过新朝苛待,甚至有逼师之仇,大可争取,并非真心实意为王莽办事。刘秀想为日后争取第五伦加入“复汉大业”留个机会,遂让仆从赶车去追使团,携带糗一斛,脯三十斤犒劳,又觉得这样太轻,难以让人记住,遂取下自己随身佩戴的玉玦,让徒附一并送去……
自那之后,玉玦离开了刘秀,这一去就是十几年啊。
对了,第五伦是怎么回复他来着?
“君子如玉,触手也温,此玉入怀,我仿佛执着文叔的手啊。”
第五伦欣然纳之,又取下佩剑的玉制剑鼻回赠,只是那玉剑鼻,刘秀遭到更始怀疑时,就匆匆扔了,时过境迁,再无从寻觅。
他从回忆中回过神来,抬起头,凝视窦固,那应该是地皇二年的事,第五伦,比眼前这少年骑都尉大不了几岁。
这下,刘秀才相信,第五伦是真到了,难怪岑彭部忽然一振呢,他只露出一笑,拎起玉玦:“此物,第五伯鱼,居然还留着。”
窦固如实转述第五伦的话:“陛下说,五威司命府疾呼之情,昔日赠玉故谊,不曾一日忘却。只可惜道不同不相为谋,汉不可复,魏必统天下。吴王一味顽抗,犹螳螂之怒臂以当车辙,则必不胜任矣,最终也只能被大魏的车轮,无情碾过!”
他又重复了一遍“八十万大军”的虚张声势,仿佛这就是势不可挡的“车轮”,又再度替第五伦邀刘秀决战。
“哈哈哈,螳臂虽小,尤能断朽木之轮。”刘秀却大笑起来,制止帐中诸人狂怒,反将玉玦抛给窦固:“回去告诉汝主人,玉玦且再留几日,等秀驰师战胜,生俘第五伦,与他把酒叙旧时,再亲手将此物还给朕!”
“吴王这是答应会战了?”
刘秀不曾答话,只让众人将窦固轰出去。
窦固却不走,他双脚立定,目光看着刘秀军帐中诸将校,大声问道:“敢问哪位是刘隆刘元伯?”
众人目光纷纷看向立于刘秀身旁的一人,这位将军面红若枣,只是浓髯比起当初在河西时,多了几分白,这都是刘隆从凉州千里走单骑来投刘秀途中,受尽辛苦所导致。
窦固作为窦家的“人质”离开河西送往长安时年纪小,没见过刘隆,但猜出就是红脸将,遂拱手道:“窦固替陛下、凉州刺史、还有家父武威太守,向刘将军问好!”
诚然,刘隆是当初太学生们跟着第八矫叩首五威司命府救助第五伦的领袖,与窦固的父亲,河西地头蛇窦友也有恩怨,窦固非要替他们问好没毛病,但偏在这个时候,一时间帐内汉将面面相觑,神色有异,而刘隆的脸色更红了。
这是有缘由的,刘隆当初见“西汉”崩裂,隗嚣原形毕露,根本没有复汉的打算,心灰意冷,遂将凉州交给第八矫,自己南投正在东南创业的刘秀,毕竟他作为铁杆的复汉宗室,得对得起自己的姓氏。
然而凉州距江东万里迢迢,刘隆隐姓埋名,在蜀中辗转,又遇上江汉战火连绵,甚至被迫绕道荆南,花了数年时间才抵达汉庭。当时刘植已战死彭城,刘秀敬重刘隆,虽然他没带来一兵一卒,但仍尊为宗室之长,封“辅汉将军”。
恰逢公孙述与匈奴、西羌勾结,寇乱北疆,刘秀麾下群臣诸将都希望能抓住机会,一举夺取江汉、收复淮北,唯独刘隆以华戎大义力劝,虽然最终是刘秀与邓禹等商议决定休养生息,但群臣却将暂停北伐的锅认在刘隆头上……
这下,刘隆更受排挤,除了邓禹等寥寥数人外,甚至连朋友都没几个,只能作为宗室孤臣,没多少话语权。
这窦固如今这番话,更令不少人对刘隆斜目而视,毕竟他们刚刚得到消息:深受刘秀信任的平越将军庞萌悍然投魏,这才使得耿伯昭长驱直入,除了刘秀大悔,自觉看错人外,汉营中也人人自危,总觉得还有魏谍潜藏,像刘隆这种半路加入的异类,自然会遭到怀疑。
而刘隆也无从解释,好在等窦固被赶出去后,刘秀笑着替他解了围:“这窦固常侍奉第五伦身边,学坏了,年纪轻轻,竟也会用离间之计。”
刘隆稍松了口气,但经过刚才的事,他本已到嘴边的规劝,却不好出口了,一旦出口,更要遭千夫所指啊!
但他终究还是没忍住,朝刘秀拱手:“臣有事,想亲禀陛下!”
有几个刘秀的元从将校已经怀疑上刘隆了,目光频频暗示,但刘秀却熟视无睹,依然支开众人,只留刘隆:“元伯方才欲言何事?”
刘隆性格耿直,瞒不住事,立刻脱口而出:“臣虽中道方投陛下,但忠于大汉之心,日月可鉴!事关重大,若冯将军、王将军在此,定会劝陛下,臣亦不敢不言。”
他苦口婆心地劝道:“第五伦亲至,而我军强攻岑彭,迟迟无果,若久战不走,士卒越发疲惫,恐将为魏军所围啊!不能再迟疑了,陛下,应该立刻撤出战场,再退往江陵城,令舟师接应南渡,以作长远计较。”
“黑云将至,朕又何尝不知呢?”刘秀慨然,第五伦来得比他预想中,还快了一二日,让刘秀欲先歼岑彭的计划,成了泡影。
“但第五伦号称八十万大军南来,朕却决然不信!”
刘隆大急:“八十万乃是号称,但就算只如傅俊将军传书所言,第五伦约十万之众南下,我军亦不足与之争啊,陛下,想想高皇帝罢,争天下,不能因一地得失,一时进退!”
“不,十万、八万人,当是离开蓝口聚时。”刘秀却没有侥幸之心,他只是在冷静分析:“趋利五十里者军半至,何况是二百里?依第五伦做派,若有兵力优势,必先以骑兵劫我后方,步卒大军悄无声息包抄,一举歼我,何苦先遣使约战?真是欲盖弥彰!”
按照刘秀与第五伦交手多年的经验,这家伙丝毫没有春秋时贵族君子堂堂阵战的觉悟,反而一肚子的兵者诡道!
“故其身边,至多一万,甚至才区区八千!”
刘秀大胆预言:“令窦固来下战书,不过是虚张声势,欲让汉军惧而宵遁,如此便能不战而解除岑彭包围,合兵一处。此去江陵亦有一百五十里,魏军多骑兵,又有耿伯昭在后,有的是办法追击堵截。”
刘秀得出了结论:“现在想全身而退,已晚矣!”
刘隆大震,刘秀的思量比他还远一些,眼看汉军将陷入绝境,他遂请命道:“臣身为宗室,南下多年,封侯拜将,坐享富贵,却没有尺寸之功,无以报效,陛下,愿带五千人,为陛下断后,力阻第五伦!”
没办法,刘隆入汉后饱受颍川、绿林、江东诸系排挤,名为将军,却也没自己的部曲武装,只能靠刘秀给予兵权。
刘秀仍摇头:“元伯有大勇,但不应该用在玉碎上。”
“第五伦料朕会退缩,那是他仍不够懂朕。”
刘隆诧异:“陛下的意思是……”
刘秀掀开营帐一角,看向外头,今日月明星稀,是打夜战的好天气。
他放下帷幕,回到帐中,目光炯炯地看向刘隆:“元伯精通兵法,当知,死地为何?”
刘隆回应道:“所谓死地……不疾战则亡,疾战,则存!”
一时间,他恍然大悟,而刘秀,也将一枚兵符,交到了刘隆手中:“正是要投之亡地然后存!今宵朕将令冯异调头突袭长坂,元伯带淮南兵万人为策应,乘着第五伦主力未至,骑兵不善夜战,可一举破军!”
第687章 流星
“第五伦及魏军骑兵当在长坂北坡,南坡营垒,仍由伪魏荆州刺史阴识等驻防。”
“征西大将军将荆州兵两万击南坡,引魏军骚动,使其北坡空虚。”
“辅汉将军(刘隆)则将淮南兵一万绕道北坡袭第五伦,纵不能破军擒王,若能突入营垒,残其战马,亦足以奠定胜局。”
刘秀的计划颇为冒险,赌的就是第五伦兵力尚未悉数抵达,是夜他与王常部、贾复部继续围困岑彭,而冯异、刘隆二人依计而行。
淮南兵随刘隆行动,这不是刘隆第一次指挥这支部队,不止丹阳会稽有山越,淮南山区也不少,当初庞萌负责讨平江东山越,淮南山越则是刘隆剿灭,只是战果不如南方丰厚。因为这层关系,几位来自淮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