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武侠电子书 > 新书 >

第183章

新书-第183章

小说: 新书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税 M趺Р淮笈舐钆淹剑萌说懔舜蚊从牖嵴咄惩吵分巴

    好在主要公卿尚在,面对王莽“如今为之奈何”的提问,平素好高谈阔论的众人面面相觑,半天不发一言。

    “太傅,你是朝中长者,你先说。”

    王莽点了老太傅唐尊之名,唐尊依然穿着短衣弊履,以瓦器饮食,维持其清流人设。他封侯的主要功绩是协助王莽在国内大搞道德教化,欲在常安重现孔子中都之政,以使路不拾遗、男女异途。

    然而实现的途经,一是派京兆官吏往地上扔钱钓鱼执法,然后蹲在边上盯梢,若有人低头捡钱,就哗啦啦冲过去按翻在地,扭送官府严加惩处。一来二去,地上的钱,还真没人捡了——也可能是新钱日益贬值,已经不值得弯腰。

    而男女异途更是夸张,也是派人盯着街头,若有异性并肩而行,就冲过去以沾了湿土的脏布狠狠抽打以示惩戒。到了后来,连做母亲、父亲的欠着鬟发儿女赶集都会被刁难。很长一段时间,常安的夫妻上街,得女穿男装才能逃过一劫。

    而此时此刻,被问到退敌大计时,唐尊就只会跪下duang、duang磕头,泪流满脸,竟无一策,只道:“愿一死以报陛下厚恩。”

    “予不要你死,要你出计策!”

    王莽无奈,复问新任的大司马崔发,崔发在其位谋其政,如今朝廷苦于兵力不足,遂想了一个绝妙的主意。

    “陛下不如赦免城里监狱的犯人,都发给武器,杀彘饮血,令彼辈他立誓说:如有不为新朝效力者,社鬼记之!”

    这什么主意?不就是商纣发七十万刑徒与周武战于牧野的故事么?废物,都是废物,王莽气啊,目光看向下一个人,如今和扬雄一样跛脚,得拄着拐进殿的新任卫将军,陈崇。

    陈崇没想到第五伦居然会当真叛乱,还如此干脆利落。他临死翻盘拿下王涉的小得意,如今已变成了惊惧不安,人人皆知陈崇与第五伦有仇怨,而现在形势不妙,常安已被包围,若让此子得胜,自己落到他手中,必死无疑。

    陈崇眼珠一转,说起一件似乎不相干的事来:“始建国年间,陛下下诏,说昔周二后受命,故有东都、西都之居。新之受命,盖亦如之。遂以洛阳为新室东都,常安为新室西都。邦畿连体,各有采任。”

    这确实是王莽一直打算做却未能成行的大事,还专门派人搞了玄龙石文,制作谶纬:“定帝德,国洛阳”,欲以迁都来应天命。

    但后来因王政君崩耽搁了几年,随着关东形势日益不妙,朝廷连迁都的资金都没有,只好作罢。

    如今陈崇旧事重提,这是想要劝王莽效仿周天子东狩,抛弃岌岌可危的常安,去洛阳投靠远在东方的王邑、王寻啊!

    陛下,与其做周幽王,不如做周平王!

    陈崇道:“叛军虽控制了灞东、渭北,但蓝田尚在屯骑营手中,陛下可带上宫室皇亲,令中垒营护卫,从蓝田前往弘农,与大司空汇合,再发兵收复常安不迟……”

    但王莽现在连待在寿成室都觉得不安全,哪里敢乱跑?不等他拂袖,殿堂内就有一个声音高声道:“陛下,请斩陈崇!”

    众人一看,却是平素常以忠贞之言规劝王莽,反被冷落,遂少言寡语,只默默做事的共工(少府)宋弘,字仲子。

    宋弘过去性情温和,今日却痛斥陈崇道:“北军诸校本就士气低落,若陛下弃之而走,只怕一朝皆溃,或从逆而反。加上叛军游骑遍布灞水一线,南及蓝田山。陛下东狩绝对瞒不过彼辈,若第五伦以大军截之,陛下将进退维谷,何以弃大都坚城不守,反而自缚于郊野?”

    宋弘的驳斥有理有据,陈崇只能稽首谢罪,说自己考虑不周。

    其实他的思量可周到了,劝王莽弃都,还不是去洛阳,而是出了常安后,陈崇就欲挟持王莽往南,奔汉中、蜀地而去,反正离第五伦越远越好。

    王莽遂问:“宋共工,汝可有破贼良策?”

    “如今之策,只有依靠北军六校。”宋弘点明了关键所在:“北军甲兵非不利也,训练非不精也,之所以不能奈何叛贼,只是因为士气低落。”

    “如今陛下令九虎将军统辖北军,又内其妻子宫中以为人质,但还不够。臣知道,省中黄金尚六十余万斤,其他本用来筹备大婚的财物也比比皆是,陛下不如散千金之财,分予士卒,使之得到犒赏后,奋力死战?”

    “善。”王莽颔首,让宋弘去筹办此事:“北军士卒,一人一匹丝帛……再发一万……不,发四万钱!”

    王莽难得大方了一次,只是以新室的官吏来做这些事,就算宋弘自己清廉,但这些好处一层层发下去,最后普通士卒究竟能得多少,就不得而知了。

    老皇帝尤觉得不足,最后问新任的国师张邯,他协助王莽复兴井田制,又通阴阳方术,或许有何高见呢!

    张邯遂道:“陛下《周礼》及《春秋左氏》有载,国有大灾,则哭以厌之。陛下如今应该赶赴南郊,以告皇天太一上帝,皇天既命授新室,何不殄灭众贼,以天雷,将叛逆第五伦劈死!?”

    这是什么主意?连迷信的王莽都听呆了,有用?但接下来发生的一件事,让他不得不听张邯之言。

    “陛下,天有异象!”太史急匆匆来禀报。

    王莽与张邯等群臣遂出得王路堂,抬起头,顿时愕然。

    却见苍穹之上,太白星流入太微,烛地如月光!

    ……

    “天助我也,天助我也!”

    已经在灞水畔等了三天的第五伦亦仰头而望,今夜无月,太白金星的光芒照在他脸上。

    这三天的等待是值得的,不止等来了渭北五陵悉数拿下,将有数万响应之众在明日击三座渭桥的好消息,还有这意外之喜。

    “立刻派人通知君游,让士卒将备好的土囊投入水中,明日平旦时分,准备渡灞!”

    第五伦目不转睛,看着这难得的奇异天象,自言自语道:“还有什么比这,更好的信号弹么!”

    “太白为兵,太微为天庭。太白赢而北入太微,是大兵,将入天子廷也!”

    “国师公刘歆没算错,四七二十八,果然是个,好日子!”

    只是那预言,得换一个字了。

    “四七之际,金为主!”

    ……

    ps:第二章在18:00。

 第244章 哭都给我哭

    黄皇室主王嬿和废太子王临的妻子,那位以观星惹祸自杀的国师公之女关系不错,年少时曾听其清点星室。

    听她说,天上特地划出一块区域称为“太微垣”,代表天廷,对应地上的皇帝宫室。

    而太白星(金星)为战争的征兆,只要其在天空中位置发生变化,肯定和用兵征战有关,而若是两者相会……

    “太白入太微,国有忧!”

    新朝有忧患也不是一天两天了,几乎从建立伊始就没断过。最初是王莽好兴事主要去挑起四夷之患,到了后来则是莽欲宁而风不止,终于到了众叛亲离,常安被京畿反抗的火焰包围这天。

    王嬿对此早有预见,她从始至终都没看好过父亲的事业,尤其是在他为了“理想”,连杀几位兄长后。

    所有阻碍的人都是他的绊脚石,包括她!

    王嬿开始谋划后路——被她从掖庭要到定安馆的阴丽华,就是对未来的保障。

    阴丽华是南阳汉将刘伯升的弟媳,凭此人或能得到舂陵刘氏手下留情。但王嬿反复思索,自己身为前汉末代太后,却又是王莽的女儿,身份极其尴尬,若真有汉兵破常安那天,她觉得……

    “最好的结局,大概还是投于火中,不再面见汉家为妙。”

    但事情的发展超乎她想象,如今威胁常安安全的,却是檄文上只字不提复汉的第五伦。

    常安这几天很乱,随着渭北两郡响应,皇帝打算征发城内青壮协助御敌,侯伯高官们在偷偷逃出城,前往陇右、巴蜀避难。

    留下来的人,则在审视自家与第五伦的关系如何。王嬿也不能免俗,但第五伦于她,昔日不过是一路人,甚至不记得曾见过面。

    反倒是第五伦的“同伙”,脱逃在外的国师公刘歆,王嬿还能说上几句话。

    今夜被太白入太微的天象所惊,王嬿久久难以入眠,却又有人来报,说是鸡鸣时分,就看到寿成室里有数不清的火光往南走,出了朱雀阙而去……

    “莫非是父亲弃都而走了?”黄皇室主闪过这个念头,这不符合他的作风,立刻遣人去外面打听,在天色微明之际得到了答复。

    “是陛下携文武百官及其家眷子弟,至南郊九庙明堂辟雍,哭天灭敌!”

    ……

    王莽在搞舆论上其实很有一套。

    他当年下野复出,靠的是上百官吏士人写给朝廷的求情信,在发现“舆情”这一招很好使后,王莽就上了瘾。

    嫁女给汉平帝,靠的是庶民、诸生、郎吏等千余人守阙上书,认为国母非王嬿不可!

    王莽做汉朝大司马时最大的政绩,修南郊三雍,靠的是发动诸生、庶民集会,共计十万人,前后二十天就完工,质量竟还不错,至今没塌。

    而他代汉时,更是有夸张的四十八万七千五百七十二人上书,诸侯王、公、列侯、宗室皆叩头劝进。

    时至今日,王莽圣人光环已破,但还是能发动上万人:与新朝捆绑结实的群臣及其家眷、拱卫宫室常安的郎卫及中垒营士卒,还有上千名留校的太学生。

    有这么多人,不派去支援灞水、渭桥,反而拉到南边来,真不是为了跑路,而是对昨夜太白入太微天象的回应。

    面对阴阳天象,新朝效率出奇的高,已经把时辰改名,以五行为号:将至曰“岁宿”,申水为“助水将军”,右庚“刻木校尉”,前丙则是“黄土都尉”。

    王莽还搞了一个口诀,让郎官们念:“执玉斧,伐枯木;流大水,灭金火。”

    但还不够,念及张邯、崔发所言,古书上写了喲,国有大灾,则哭以厌之。于是王莽遂率众来此,欲呼嗟告天以求救,以扭转那不吉星兆。

    他已经很久没出城了,今日大驾乘六马,马匹以五采毛绣为龙文衣,五彩斑斓,头上还顶着安装的三尺独角,拉着王莽的华盖车。

    抵达明堂后,王莽一身礼服,肃然上前,在天坛上跪拜皇天太一上帝,陈其符命本末。

    那十二样新室立国的神器被搬了出来,一为武功白石、二为三能文马——马虽然死了,但皮留了下来。

    三为铁契,四为石龟,五为虞符,六为文圭,七为玄印,八为茂陵石书,九为玄龙石,十为神井——井沿的一圈石头罢了。

    十一为大神石,十二为哀章所献铜符帛图。

    十二神器将王莽围成一圈,好似在给他灌注法力,而王莽则伸出双臂,仰天高呼:“皇天既命授臣莽,即令臣莽非是,愿下雷霆诛臣莽!”

    言罢低低俯首,而群臣百官军队及被拉来凑数的常安市人,则都屏息等待,倘若真有天雷来将王莽劈了,那真是神作。

    但雷始终没来,反而是天边露出了鱼肚白,看来今天是个好日子,就当是老天默认王莽无罪了。

    于是王莽开始了痛哭,一会捶胸顿足,一会伏而叩头,哭到气尽几乎晕厥,比伯父王凤、汉成帝、汉平帝、他亲妈、王政君等人死时还要伤心。

    至于老妻、亲子、孙儿死时落的泪,与今日相比,更是海水只取一瓢。

    王莽是边哭边说,一面是自陈功劳,认为自己奉天法祖,兢兢业业,居然众叛亲离,他感到颇为委屈。其次是自陈功劳千余言,希望皇天能够听见:“何不殄灭众贼?”

    尤其是第五伦!王莽希望,最好能天降陨石,将他活活砸死!

    大概是王莽感觉自己一个人哭诚意还不够,不足于感动上天,于是号召跟来的群臣,召集的太学生也一起哭,他规定:太学生以及平头百姓跟着哭的有免费的肉羹喝,还发钱帛,哭的好的,给官做!

    众人或真是出于伤心,或是近来常安粮食吃紧很久没吃上肉,遂坐在明堂九庙间,一个个放声大哭,哀声一片,蔚为壮观。

    就这样从鸡鸣哭到平旦,一直到朝食,几个时辰下来,嗓子都哑了,好在吃食供应不绝,嘴干了就喝粥,喝饱了继续哭,太学生们还被要求念诵策文。

    当然,也不乏哭着哭着,忽然觉得这一幕很滑稽,真像是提前在为皇帝和新朝举行葬礼,忍俊不禁,一时竟笑出声来。

    但这些笑声掩盖在更大的哭声里,反正都是张着嘴,滥竽亦可充数。

    王朝末路,怪象横生,种种匪夷所思之景轮番登场,可悲与可笑,差别倒也不大,这便是《易》经所说的“先号啕而后笑”啊!

    大概是听到了众人的诚意,王莽一高兴,就决定,跟着哭的五千人,统统授予郎官!

    但一次发不出那么多衣服的印绶啊,遂只能一人塞块当年藏在明堂里的“三万六千岁“年号木牌作为凭证。

    王莽还异想天开:“前线兵力不足,此辈哭声哀痛,应是新室忠良,不如发予彼辈兵刃,派去支援灞水。”

    然而等天色大亮,众人吃饱肉粥散去时,地上却扔着几千枚新朝的年号木牌——聪明如第五伦,六年前就嚷嚷着“不想当官”,就算再愚笨者,这节骨眼上,谁还想做新朝的官啊!吃饱喝足,带着分发的丝帛作为盘缠,太学生也纷纷跑路遁走了。

    而昨日唯一说出了靠谱举措的共工宋弘,安排完运送钱去前线的犒赏事宜,回到常安时看到这一幕,顿时惊呆了。

    又听说皇帝将本要给前线士卒的丝绸,分了大半来给这群哭包,宋弘更是摇头不止,仰头叹息道:

    “满朝公卿,全城百姓,夜哭到明,明哭到夜,还能哭死第五伦否?”

    ……

    就在王莽张罗哭天大典之际,五月二十九日清晨,三支军队也兵临渭水。

    三天捅穿渭北的耿弇,带着自家兄弟耿舒、耿国,以及下数县,得了无数犒赏,士气高昂的三千兵卒。外加京尉郡豪强轻侠组成的联军上万,威胁西渭桥!

    拱卫常安的细柳营仍在,只是不见亚夫将军,反倒是耿氏三虎逞威风。

    细柳营往东数十里,号称”邛成将军“的王元,在举兵响应后,带着列尉郡各路豪强,两万徒附兵临中渭桥。

    萧何后代、樊哙后代、张良后代,来自长陵、阳陵二十几家前汉列侯后裔,今日来了场大团聚。他们被王元的说动下,出兵响应,但不少人仍看不上前朝寒门第五伦,兴致还在复兴大汉上,认为第五伦只是“为南阳更始天子前驱”。

    在最东边,则是“五”字旗的天下,号称“五陵将军”的第五霸,带着第七彪、第八矫,临渠乡族丁及长陵青壮,人数上万,抵达东渭桥。

    从第五霸到第八矫,都相信,宗族在此役之后,将是蛰伏两百年的虺蛇,终于化为蛟龙!

    三管齐下,哪怕照葫芦画瓢烧了渭桥,要守备这漫长阵线的射声营也顶不住了。

    告急之下,刚从南郊回来的王莽遂发诏令,将作为灞水大军后援的长水胡骑调往北边。

    这空档被第五伦抓住,他麾下士卒打仗不行,干活可都是一把好手。

    霸水上游,前排是精锐,顶着盾与对岸阻挠他们的屯骑营对射,箭矢你来我往。他们后头则是扛着一袋袋沙囊而来的数千新兵,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