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武侠电子书 > 人仙百年 >

第15章

人仙百年-第15章

小说: 人仙百年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帮你弄个学位。你22岁了,没上过一天学,没有正经的学历,将来会吃亏的。”
  秦笛眨眨眼睛,笑道:“外公,这事儿好弄吗?”
  朱明成道:“不难。你给学校捐几万元。我跟几位主事说一声,让他们给你单独考试。题目很简单,以你的学问就是走个过场。”
  “那好吧。我选哪一科?”
  “文,理,法,商,你自己挑。”
  秦笛想了想,道:“我还是选理科吧。不知道有没有教材?我只要看两天就成。”
  理科包括数学、物理和化学,合在一起算理科,分开来,每一门都有具体的学问。
  朱明成帮他找了一些书,让他回家去读。
  随后经过一个月的运作,秦笛拿到了复旦大学的毕业证,名义上算名牌大学毕业生,可是他连一个同学都没有,日后在外头说自己毕业于复旦,恐怕找不到一个证人。但在学校档案室里,倒有他1922年毕业的记录。
  九月中旬,他接到华莱士的信,说青霉素的专利申请被美国专利局接受了,已经通过了初审;欧洲的专利申请也已经拿到了回执。
  这时候,医药研究所又有了新突破,获得了产量高达一千单位的菌株。
  为此,秦笛加强了对每一代菌株的管理,将其分别编号,封存在隐秘的地方。
  与此同时,他在法租界徐家汇附近,买了一块不小的地皮,开始建设工厂,准备大规模提取青霉素。工厂的外面,建了高高的院墙。厚重的大铁门,看上去好似监狱一样。幸亏门边写了几个大字“国泰药业”,让人看了忍不住舒一口气。
  1923年1月2日,,孙先生发布青白党新党纲,分三民主义和五权宪法两部分。三民主义指民族、民权和民生。五权宪法指立法权、司法权、行政权、检察权、考试权。其实是个中西合璧的大杂烩。
  1月12日,两党开始第一次合作。2月4日,京汉铁路大罢工。3月1日,孙先生重组大元帅府。
  等到1923年3月中旬,青霉素已经生产了好几批。
  秦笛并没有急于销售,而是将相关论文寄了出去。
  论文分成两部分,第一部 分刊登在1923年6月份的《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用了三十八页的篇幅,讲了青霉素的发现过程,青霉素的提取,青霉素钠盐的制备;第二部分刊登在英国的《柳叶刀》上,报告了使用青霉素的三百个临床病例。论文作署名两人,秦菱是第一作者,朱婉是通讯作者,秦笛的名字没在上面。 
  论文一出来,当即引起极大的轰动。
  几乎整个世界,所有的医生和制药厂都知道了:诺贝尔奖金得主,大医学家朱婉,和她年轻的女儿,研究出一种划时代的新药,能够有效对抗细菌感染。
  随即,很多实验室都手忙脚乱的开展研究,许多人满世界寻找霉变的菌斑,设法筛选青霉菌。
  只用了短短两个月的时间,就有人完成了初步的重复实验,证明在培养板上青霉菌释放的物质,能抑制周围细菌的生长。可是这些人随后又发现,要想提取出青霉素很难!想进入临床,需要跨越好几道鸿沟,面临的困难非常大!
  直到此时,秦笛才开始推销青霉素,一半卖往国外,一半在国内销售。
  因为是新药,独此一家,别无分店,青霉素的价格很贵,然而销路却很好。
  这年月,有很多可怕的疾病,肺炎,鼠疫,白喉,肺结核,霍乱,肆虐欧美和亚洲,人类缺乏好的抗菌药,不管是青霉素,还是磺胺药,都是救命的圣药啊。而这两种药物的专利,都掌握在朱婉手里!
  1923年10月,相关论文发表还不到四个月,瑞典皇家科学院便匆匆公布,中国学者朱婉和秦菱母女,分享了这一年的诺贝尔医学奖!
  消息传到中国,又一次引起了极大的轰动!
  “哇,了不得!中国科学家朱婉,再度做出惊人创举!”
  “这一次,不单是朱婉本人,还有她女儿秦菱,一同分享了诺贝儿奖,成为世人传颂的佳话!”
  “这是振奋人心的大事!弘扬了民族精神,应该大力表彰她们!”
  “谁说女子不如男!天下男人都该感到汗颜才对!”
  “朱婉先生两次拿到诺贝尔奖!真是令人钦佩!”
  “听说秦菱还没有出阁,年纪轻轻,就有这么惊人的贡献,不知道哪个男人能配得上她!”
  不久,大总统曹锟代表政府,通电嘉奖朱婉和秦菱,奖励每人五十万元!并且送来了“卫生部特别顾问”的聘书。青白党的孙先生亲自撰文登在报纸上,赞赏母女俩为“民族之精英,女性之楷模”!
  随后,朱婉将五十万元捐献给了灾区,赢得更多人的交口称赞。


第36章 雪中送炭
  1924年的春节,魔都各界官员学者,很多有头有脸的人,争着来秦家拜访。一时间,宾客盈门,来来往往,络绎不绝,将秦家变成了菜市场一般。
  秦笛不愿意在人前露面,所以关起房门不出来。
  晏雪正在跟一个来自欧洲的嬷嬷学英语和法语,所以同样很少出现在人前。
  朱婉作为大医学家,早已处乱不惊了,每天该做什么做什么。
  秦汉承西装革履,喜气洋洋,乐此不疲,迎来送往。
  秦菱和秦月这两位秦家的公主,吸引了无数人的眼球,显得越发的光彩夺目。
  很多青年像苍蝇一样围上来,千方百计的展示自己的才华,争着跟她们说话。
  无奈秦菱年龄渐长,性格沉凝,行事稳重,依旧过着平常的日子,每天进研究所工作。她不喜欢这些蜂拥而来的人,觉得这些人太浮躁了!比较而言,张乃景每月一封信,介绍美国的学习和经历,倒显得颇为有趣。
  秦月则不然,她才十九岁,看什么都新鲜,喜欢跟人聊天,喜欢被人追捧。
  1924年元宵节过后,她干脆在离家不远的地方,找了一座独立的庭院,弄了个文学沙龙,召集了一帮人,不但经常聚会,还发表诗歌、散文。
  这年头,正赶上新文化运动,各种思潮碰撞,前来参加沙龙的人中,既有一些进步青年,也有新鸳鸯蝴蝶派,更有花花公子夹杂在里头。
  秦笛对妹妹不放心,特意从精武门找了两个女保镖,专门负责秦月的贴身保护。
  另外,如果秦月出门在外,还会有两位持枪男保镖,不远不近的跟着。
  公共租界实行英美法律,因此是不禁枪支的。
  一直以来,秦笛都在不显山不露水的修炼。
  他不想像黄金榕、杜悦笙、张啸林一样,做魔都地下的黑老大,要不然,他早就干掉这三个家伙取而代之了;他也不想进入政界干扰历史的进程,否则他可以救下宋教仁、陈其美,或者追随孙先生、蒋先生去做官。
  然而树欲静而风不止,随着时代的变迁,官僚资本走上前台,民营资本开始显得势单力薄。要想顺利做生意,往往需要官商结合,上头得有人罩着才行。
  秦家的生意越做越大,包括制药、销售、研究所和粮行,再加上纱厂和印染厂,已经雇佣了几千号人,单是制药厂的安保就有两百多人。
  秦笛不断接触那些员工,从中挑出几位忠厚老实,又识文断字的年轻人,让他们帮自己作事。
  这些人中,包括赵昌、钱荣、孙胜、李辰、周明等,个个身家清白,没有帮会背景。
  赵昌是湖南人,读完中学,孤身来魔都寻找机会。
  钱荣是浙江人,同样读完中学,为人聪明伶俐。
  孙胜是山东人,出身书香门第,后来家族破落,随父母来到南方。
  李辰是湖北人,父母双亡,带着妹妹辗转来到魔都,半道上差点儿饿死。
  周明是本地人,父亲在码头工作,母亲在秦家纱厂做工。
  1924年3月,秦笛将这些人叫过来,交代他们作一件事:“带着银钱出去找人,名字都已经有了,也知道大概的方向,但不知道具体住址。”
  这五个年轻人,每人背个褡裢,一路辗转,四处寻找,全都一头雾水。
  湖南湘乡,二十一岁的陈书清准备出门远行。
  盘缠好不容易凑够了,可他很担心家里,害怕自己一去三年,父母亲的日子艰难。
  虽然说,他的祖父是湘军将领,但在进入民国后,家境已经衰落了。
  这一天,门外忽然来了个年轻人,说要拜访“陈先生”。
  陈书清请他进来,问他有什么事情。
  来人问清姓名,呈上两百大洋,留下一张名片,然后转身就走。
  陈书清吃了一惊,急忙追了上去,他人高马大,一把拉住对方:“先生,你别走啊!你我萍水相逢,为啥送我钱财?”
  可是不管他怎么盘问,那人都只说:“我家先生仰慕陈君风采,特意奉上薄礼以助行程,您只管收下就行。”
  陈书清问:“你家先生叫什么名字?”
  那人笑道:“我家先生不让说,一切都在名片上了。”
  陈书清低头看那名片,只见上面写着“孤云轩主”四个字,禁不住越发感到奇怪:“你来自哪里?总可以说吧?”
  那人道:“我来自魔都。”
  陈书清有些发晕:“从魔都到湖南,距离两三千里,你跑这么远给我送钱,到底为什么啊?不行,你不能走!要是不说清楚,我怎敢收下钱呢?”
  那人“哈哈”大笑:“我家先生说了,陈君此去必将出人头地!金鳞岂是池中物,一遇风云变化龙!虽然此刻,龙游浅水,又何必拘泥于区区薄礼?”
  陈书清听得双目放光,心头起伏不定,还带再问个清楚,可是对方猛然一挣,急急逃走了。
  他只好将名片收起来,心想:“不管了,先收着再说!”
  同年二月,浙江镇海。
  胡寿山从南京师范学院毕业,正准备南行。
  这时候,有人莫名其妙的找过来,送上两百块大洋,留下一张名片。
  胡寿山身材不高,还不到一米六,因此他没能追上对方,只好将钱收下来,心里感慨之余,而又忐忑不安。
  类似的事情还发生了好几起。
  后来,这些人聚齐在黄埔,偶然说起此事,都感到十分惊奇,不知道“孤云轩主”是什么人。
  两百块大洋,说多不多,说少也不少了!谁会这么好心,千里迢迢送钱上门呢?
  如果再过几年,这些人都成了大将军,这点儿钱还不够塞牙缝的!可是此刻在他们心里,都觉得很沉重,恐怕这辈子忘不了。
  老实讲,秦笛拿这点钱,并非是为了收买他们,纯粹想帮点儿小忙,给未来留个念想。以他的财力,即便每人送两万大洋,那也是小意思!可万一这些人拿钱改变了心思,不去黄浦军校怎么办?那不是给历史添乱吗?


第37章 金刚护体女诗人
  与此同时,秦笛还派人给大诗人戴望舒,林庚,陈梦家,辛迪,徐志摩等,各自赠送了五百大洋,说用钱来买一首诗,然而却不说哪一首。
  这些人同样一头雾水,莫名其妙得到一笔钱,却连谁送的都不晓得。
  这年月,发表诗歌是没有稿费的,有时候甚至还要自己贴钱,能忽然得到五百大洋,自然是一件好事!
  可是他们却不晓得,自己已经吃了大亏!他们未来的成名作,被秦笛悄悄窃取了!
  1924年五月,秦笛用妹妹秦月的名义,出版了一本诗集,名字叫“朝花夕拾”,就连这名字,都是窃取鲁迅的。
  在这本薄薄的诗集中,总共收录了二十首诗歌,全都是后世脍炙人口的经典。
  比如说徐志摩的《偶然》:“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
  再比如戴望舒的《雨巷》:“撑着油纸伞,独自徘徊在,悠长悠长的雨巷,走着一个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
  许多诗都经过了简单的修改,跟原作略有不同,因为秦笛用妹妹的名义发表,必须符合她的身份,要不然会被人诟病。
  秦笛发表这本诗集,不是为了哗众取宠,而是为了保护秦月。
  他有功夫在身,不管时代变迁,走到哪里都不怕。
  母亲朱婉和姐姐秦菱是大科学家,作为诺贝尔奖得主,在中国就像吉祥物一样,有了这层保护,宛如金刚护体,可以百病不侵,很难被打倒,再踏上一只脚。
  可是妹妹秦月呢?她有什么护盾,可以保护自己?
  秦笛能算的出来,妹妹多灾多难,一生不会太顺利。
  女人长得漂亮,就已经是红颜祸水了;不知收敛,抛头露面,乃是第二重罪;赶上这个风云变幻的时代,若冒然介入纷争,左右之间摇摆,那就是第三重罪;即便若干年后,碰到愚昧无知的小将,还可能面临第四重罪!
  而这本《朝花夕拾》,就是他送给妹妹的护身符!
  俗话说,高处不胜寒。如果女人境界太高,变成了灭绝师太,也就没人敢欺负了。
  当然,一本诗集构成的护身符,还达不到金刚不坏的效果,只能帮秦月抵挡轻微的灾难。
  秦笛既然做了这件事,就争取做到极致!
  他找了一家有实力的出版商,将诗集印刷了十万套,很快便让它风靡全国了!
  秦月一开始并不晓得,直到某天晚上,文学沙龙聚会的时候,有人拿出诗集来,对她一阵猛夸,她才吃惊的夺过诗集,脸色一阵青一阵白。
  她大声叫着:“这不是我写的,不是我写的!”
  然而对方翻开序言,笑道:“秦月,你就别谦虚了!你看这序言里,分明写着:秦月小姐,朱婉先生之次女,自幼聪慧,七步成诗,今精选二十首,编成《朝花夕拾》”
  周围响起一片赞赏的声音,还有夸张的惊叹声,每一句赞扬,听在她的耳朵里,都像讽刺一样。
  秦月面色煞白,无法分辨,跌跌撞撞的逃走了。
  她回到家里,将诗集“啪”的摔在秦笛面前,气急败坏的问:“哥,你害死我了!从今以后,我不敢写诗了!天呐!你为什么要这样做?你到底想干什么?”
  秦笛有些心疼,也有些后悔,觉得自己不该拔苗助长,秦月才二十岁,显然一下子受不了。
  可是时间不等人,这是一个思想解放、诗情洋溢的时代,如果不早些出版,这些诗很快就被别人发表了,再想找都找不到。而且,这是1924年,短短两三年之后,国内矛盾就会激化,很容易城门失火,殃及池鱼!秦月需要这把保护伞,所以秦笛不能等下去!
  秦月大闹一阵,哭得梨花带雨,躲进房间不出来。
  晏雪小心的跟进去,也被撵了出来。
  半夜三更,秦月醒过神来,再一次翻开诗集。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她看得心惊肉跳,越看越惊讶,越看越喜欢!
  “我的天啊,怎么会有这么优美的诗?哥哥从哪里弄来的?难道是他写的不成?”
  秦月想了一夜,第二天早上,心情恢复了平静。
  她从房间里走出来,深吸一口气,问道:“这些诗哪儿来的?”
  秦笛轻叹道:“我从天上偷的。”
  秦月瞪大了美眸,盯着他看:“哥,你有这么高的才华,为何不自己站出来?干嘛要署我的名字?我想做回我自己,不想活在别人的阴影下。”
  秦笛微微一笑:“你那诗社里,啥样的人都有。我帮你出一本诗集,等于树个标杆,好让别人知道,什么是真正的诗人。从今以后,你就是大诗人了,不用崇拜任何人。”
  秦月恨恨的道:“从今以后,人人崇拜我,可我黔驴技穷,再也写不出一首诗,又该怎么办?”
  秦笛笑道:“不怕,我这里还有几十首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