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这个大明太凶猛 >

第506章

这个大明太凶猛-第506章

小说: 这个大明太凶猛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海边的荒地上燃起了一堆堆篝火,一阵风吹来,略带着些许海腥气,甚至夹杂着一些细微的海盐。几十名穿着长袍的人肃静地站在驻地周围,持枪警戒着,他们主要都是中国人,不过戴着头巾、穿着长袍,看起来和贝都因人也没有什么区别。
  在这个海边的营地里,那些身着长袍的贝都因人同样也在那里忙碌着,他们杀着羊烤着肉,为晚餐做着准备。
  在篝火,李文锦坐在那,有一口没一口的吃着烤肉。
  “看来,咱们要去耶路撒冷了?”
  坐在小公爷的身边,李明辉说道。
  李文锦点头道:
  “既然太子已经占领了耶路撒冷,那咱们就到那里,真没想到,明军的动作居然这么快啊!”
  两天前在穆罕没得说的那个可以洗澡、可以睡觉的破地方休息时,他们得到了一个惊人的消息——明军占领了耶路撒冷,土耳其素丹亲自率领二十万大军迎战。
  “是啊!真没想到啊!”
  “其实,这也是当然的,毕竟明军可是天朝之兵啊。”
  李文锦下意识地夸奖道,或许是因为在大明呆的时间太长,他虽然贵为唐国晋国公世子,可是骨子里却更认同明朝,甚至还曾为他的身份失落过。
  在他看来,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莫过于大明,最好的地方莫过于南京,甚至那怕就是现在,他也总会梦到南京,梦到那里的繁华。
  什么秦淮河上的各国佳丽,不过只是偶然想起,真正让他怀念还的是那座城,那个国。
  尽管现在他正在适应着这里的生活,可是身下这片土地,他却总有一种陌生感和孤独感。
  天下再好好不过中国啊!
  “是啊!毕竟是天朝啊……”
  李明辉的语气显得有些复杂,那怕是陕西的环境,尤其是陕北那边和波斯相比,也好不到那里去,可即便是如此,在他看来,即便是陕北也好过波斯。
  扭过头,看着李明辉在火光下忽明忽暗的面孔,李文锦说道:
  “明天,咱们过了死海,就能到耶路撒冷了。”
  顿了顿,他又说道。
  “等到了耶路撒冷,到时候,咱们就要想办法拜见大明太子,你觉得,咱们能见着他们吗?”
  “应该能见着……”
  沉默片刻,李明辉说道。
  “关键还是要看用什么身份,如果咱们用商人的身份,肯定是能见着的,可见着之后呢?这才是最重要的。”
  “是啊,最重要的还是太子对咱们的态度!毕竟,在他们的眼里,咱们就是一群流寇啊!”
  长叹口气,李文锦的神情变得有些复杂。
  “小公爷尽管放心,无论如何,太子都不会对小公爷不利的,他总不能把咱们往土耳其人的怀里推吧!”
  “但愿吧!”
  当天晚上,在所有人都睡下之后,李文锦走到帐篷外面,望着沙漠中浩瀚的星空,从这里看来,这些星星和在大明看起来并没有什么区别,只是从这里仰望星空,苍穹上的星星近的仿佛是伸手可摘。
  一阵风刮了过来,让身着单衣的李文锦不由得轻轻哆嗦了一下,盯着死海,他自言自语道。
  “但愿一切顺利吧!”
  ……
  次日傍晚时分,李文锦一行终于来到了耶路撒冷,来到了这座所谓的“圣城”,他们的到来并没有引起外界的注意,不过当李文锦一行表明自己的身份之后,直接把朱和域这位太子爷懵了。
  “李来亨的儿子?他来的求见我?”
  “是的,殿下。”
  “那李过的使者呢?”
  “正在来耶路撒冷的路上。”
  这个消息扯淡吧,其实一点都不扯淡,不过只是用了片刻的功夫,朱和域就笑道。
  “看来唐国也不是铁板一块啊!鸟尽弓藏,看来,李来亨是想给自己寻条后路啊!”
  或许,朱和域还没有弄清楚唐国那边的情况,但是从两边都派人过来的事上稍一分析,就得出了他的结论。
  而更让他惊讶还是李文锦带来的巴格达沦陷的消息。
  “什么,你们已经打下了巴格达?”
  朱和域惊道。
  李过的动作好快啊!
  “是的,殿下。”
  李文锦回答道:
  “一个月前,李过就下令家父领兵十万进攻巴格达,家父兵分三路,一路取巴士拉,一路取阿马拉,而家父亲领四万大军直取巴格达,在小人来耶路撒冷时,巴格达已经为家父攻克,巴士拉、阿马拉也都是如此,虽然其间仍然少数城池顽抗,不过只因当初据波斯时,李过曾下令‘取地不留人’,所以当年有不少波斯人逃往巴格达,巴格达各地军民在我军进攻时,他们往往会顽抗到底,且煽动当地人发起圣战,抵抗也极其顽抗。但巴格达省为我军平复,只是早晚的事情。”
  李文锦说的清松,做起来也不困难,对他们怎么平复巴格达,朱和域根本就没有任何兴趣,无非就是刀子说话而已。
  相比于巴格达,朱和域更关心李过手下有多少兵马。
  “你父亲手下有多少兵马?”
  “回太子爷话,家父手下目前有十万兵马。”
  看着太子爷,李文锦又说道。
  “虽然只有十万兵马,可却都是精锐,步骑炮皆齐,其中有三万骑兵,皆是百战精骑。”
  这并不是夸张,这么多年李来亨为李过南征北战,其麾下的不仅有大量心腹将领,同样也掌握有唐国最精锐的几支府兵,这次出征巴格达,率领的自然也是其中精锐。
  那些精锐说是大唐的,其实也就是他个人的。至少并没有什么区别。
  “十万,可真不少啊!”
  对于李来亨麾下兵马的情况,朱和域早就通过锦衣卫那边提供的情报有了一定的掌握,李过是“伪唐国主”不假,可李来亨却执掌军队多年,其麾下兵马,
  点点头,突然朱和域收敛起了面上笑容问道。
  “不过,孤尚有一事不明,这十万兵马,到底是兵马,还是流寇?”


第1060章 大明不会亏待自己人的
  “不过,孤尚有一事不明,这十万兵马,到底是兵马,还是流寇?”
  突如其来的问题,让李文锦的后背瞬间就湿透了,豆大的冷汗从额头滴落下来,一时间,他居然不知道如何回答,
  该来的总归还是要来的。
  归根结底,对于大明来说,无论是“顺”,亦或是“明”,实际上都是“流寇”,都是“贼”。而且这群“流寇”当年还逼死了崇祯皇帝,差点夺了大明的江山。现在他们又想投顺大明,这世上有这么简单的事吗?
  当年血海深仇,就那么容易忘记吗?
  现在太子的发问,无疑是在告诉他,大明没有忘记!
  李文锦跪下说道。
  “太子爷,当年,陕西大旱,数载无雨,家父年少无知,为活命计,才不得不从寇谋逆,还请太子爷明鉴!”
  看着如雨的汗滴从李文绵的额头落下时,朱和域只是长叹口气,然后说道。
  “为活命计……崇祯元年,陕西巡按御史李应公上书:‘连年凶荒,灾以继灾。五月不雨,以至于秋,三伏亢旱,禾苗尽枯。白昼剽掠,弱肉强食,铤而走险。’崇祯二年,马懋才上奏:‘延安府去年一年无雨,草木枯焦,八九月间,乡民争采山间蓬草剥食,到十月后,蓬草吃尽,则剥树皮而食。到年终,树皮又尽,则又掘山中石块而食。乡民中有不甘食石而死者,始相聚为盗。’。无论是当年,亦或是现在朝中君臣都认为‘秦中大饥,赤地千里’才是陕民作乱的根本原因……”
  摇头长叹之余,朱和域又说道。
  “如此,才有了毅宗(崇祯)反复强调‘寇亦我赤子,宜抚之。’又下旨称:‘若肯归正,即为良民’,即便是当年父皇平定寇乱,亦曾言‘寇是赤子,官兵亦是赤子,今以赤子杀赤子,实为万万不得已之事’……”
  当年明朝政府从上到下,从皇帝到大臣,都普遍对流寇有同情心甚至是愧疚感。这些流寇不是外敌,而是本国的饥民和逃兵,他们本是良民,是自己做得不够好,没钱赈灾没钱发军饷,才把这些人逼上梁山。尽管在初期和中期占有军事上的绝对优势,但皇帝和大臣心里还是觉得能不杀就不杀。每有流寇愿意投降,总愿意纳降,给这些人一条活路。即便是俘虏后,也是只诛匪首,从都往往是不加甄别的释放,他们不愿意对“自己人”赶尽杀绝。
  也正是这种“剿抚不定”导致了流寇的做大,亦抚不亦剿,最终葬送了大明。而这也是朱国强说出那番“赤子杀赤子”的原因所在,为了天下太平,只能应剿尽剿!
  “这亦是当年,父皇会放尔等一条生路的原因所在!”
  什么?
  放条生路?
  有些呆滞的李文锦还没弄明白这话是什么意思。
  “当年父皇完全可以在剿围李自成的同时,以海路取京城,聚歼李过于北平,父皇总是于心不忍啊!在得知李过等人北逃出关后,特意下旨各部,不得追击!”
  什么!
  当年是乾圣皇爷放过国主、爹他们一条生路?
  “李文锦,你是去年刚从南京回来的吧,现在南京的国子监以及几所书院里,都有你们这边去的学生吧!”
  什么!
  太,太子爷怎,怎么知道的!
  看着震不已的李文锦,朱和域说道。
  “其实,你们刚到大明时,父皇就已经知道了你们到了大明,只不过,不愿意为难你们罢了,毕竟,归根结底,你们是明人,若肯归正,即是良民!好了,不说这个了……”
  摆摆手,朱和域又道。
  “待到土耳其素丹南下之时,可否与孤一起夹击土耳其素丹?”
  太子爷的话声不大,可听在李文锦的耳中,却像是一道惊雷似的。
  倒不是说,这件事有风险,而是……李来亨出兵,本身就是为了策应大明的进攻啊。
  现在太子爷这么问,分明是在给他们父子报效大明的机会啊!
  这分明是给他们“归正大明”的机会啊!
  对此,李文锦又岂能不知。
  联系到这些年朝廷明知道他们在南京,却不曾为难他们半分,这时李文锦才意识到,“寇亦是赤子”绝不是随口一说,分明是在悄无声息的做着,想到这,他立即感激涕零道。
  “朝廷待我等罪人实在是恩重如山!不记我等昨日之罪,邀我等夹击土酋,如此大恩大德,我等罪人即便是粉身碎骨也难报万一!”
  “记住你说的话就行,大明不需要你们粉身碎骨报答!赤子,朝廷视尔等为赤子,可赤子总归是在报效赤子之心的!”
  朱和域正色道。
  “反正即为良民,既然令尊有意归顺大明,那即为大明良民,如今巴格达已复,倒也没有必要再用旧名的,嗯……就叫安西吧。册封令尊为‘安西宣慰使’。”
  这个宣慰使,说白了就是世袭土官。这个官职是几品的,品级没有固定,但往往都是正三品起步,而且大明对于海外土司的赐官一直都很大方,搞得像正一品武职好像不要钱似的。同样的,海外官职也很乱,级别也都很随意,眼下的这个宣慰使。看似品级不高,可是对于李来亨来说,这个官职却意味着他的“合法身份”,意味着他摆脱了“流寇”这个身份,非但再不用担心大明算旧账,甚至将来还能以“安西宣慰使”的身份回陕西老家祭祖,光宗耀祖莫过如此了。
  所以,别说是正三品的武职了,那怕就是从六品,李来亨也会欢天喜地的接受。
  明白其中利害的李文锦大喜道:
  “多谢太子爷!”
  朱和域抬手道:
  “不要谢孤,当谢陛下,要是没有陛下恩典,尔等之罪,理应当诛,既然陛下法外开恩,尔等还需认真报效才是,待到功成之时,孤再将尔等功劳禀明陛下才行。”
  “理应如此!”
  李文锦连忙对着东边大明的方向磕头。
  朱和域又叮嘱道:
  “你带来的银子和礼物就拿回去吧,孤不收礼的,你要真有心报效朝廷,待回到安西后,多多移民壮大安西,多建几所书院,于美索不达米亚宣扬我华夏教化,让那些天方人沐浴华夏圣教之风,令其生入华夏,抚夷归夏,才是我大明征服四海八荒的本意啊!”
  李文锦连忙答道:
  “下官必定不负太子爷所托!”
  朱和域挥手说道:
  “去吧,只要你们尽忠报效,大明必定不会亏待你们的。”
  对此,李文锦当然不会怀疑,毕竟自从乾圣皇帝继位以来,大明从来没有亏待过自己人。他当即欢天喜地的拜谢离开。


第1061章 争先恐后
  有时候,事情就是如此简单。
  甚至在离开太子府的时候,李文锦还有些恍惚,良久都未能回过神来。
  见小公爷出来,一直在外侯着的李明辉急忙上前问道。
  “小公爷,情况如何?”
  “同,同意了!”
  李文锦恍惚道。
  “太子爷封父亲为安西宣慰使!”
  闻言,李明辉就激动道。
  “哎呀,如此一来,公爷大事可定了,咱,咱就是大明的臣子了!”
  说罢,李明辉显得极其激动,他怎么能不激动呢?
  李来亨成了大明的臣子,那他麾下的将领官员,可不也就是大明的臣子,将来势必有机会荣归故里啊!
  在陕西老家他李明辉是什么?
  不过就是一个连秀才都没考上的童生,可现在呢?晋国公……不对,那是伪号,现在他是安西宣慰使府中官员。
  宣慰使是正三品的官,按照大明的传统,海外的宣慰使是可以自封官员的。此行之后,国公肯定不会薄待他的,怎么着也得给了正四品的官身吧!
  等过几年,再讨个贡使的差事,趁着万寿节到南京给皇帝老爷过寿的时候,再祈个回乡祭祖的差事。
  那可不就是荣归故里!
  想到这些,李明辉又如何能不激动。
  昨天他虽然是“官”,可那个“官”却是自封的,而今天,他却是真正的“官”啊,那怕是这个官比大明的官要低上一些,可再怎么着也是官,而不是贼,再不用担心大明那边派兵清剿了!
  心里如此念叨着,李明辉激动的险此没流出泪来。
  瞧着李明辉那副模样,李文锦自然也能够体谅几分,其实,他的心里想的大抵上也和其差不多,毕竟,他心里头可是念念不忘着秦淮啊。
  这下好了,将来有机会光明正大的去大明了,就在他这般寻思着的时候,那边突然有话声传来。
  “逸臣?李逸臣,永铭兄怎么到了这边!”
  突如其来的话声中带着惊喜,而李文锦听到这个久违的名字时,心头更是一阵激动,这是他在南京时的化名。还不等他反应过来,一个身影就冲到他的面前。
  是他!
  刘震!
  安定侯刘文秀的长子,当年秦淮河的“刘大公子”,也是李文锦在南京少有的几个朋友。
  “哈哈,果然是永铭兄,永铭兄不是回了唐国嘛,怎么到了耶路撒冷!”
  他口中的唐国指的是朱聿键的那个唐国,当年李文锦就是以唐国留学生的身份去的南京。
  “啊,原来是刘贤弟,你这是?”
  瞧着钱磊身上的军装,李文锦说道。
  “贤弟怎么到了?”
  话到嘴边,李文锦才想起来,面前这位刘大公子的另一个身份——安定侯长子,人家勋臣之后,从军出征那也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瞧你说的,好不容易抓着打仗的机会,能不来嘛,到是李兄,怎么到了这?难不成是随唐国勤王兵过来的?不对啊,我和领队的将军打听过你,他没听说过你啊!我还寻思着,待到将来凯旋还师的时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