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这个大明太凶猛 >

第429章

这个大明太凶猛-第429章

小说: 这个大明太凶猛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报告长官,他们不愿意弃刀。”
  “阁下,不是我们不愿意弃刀,只是因为刀是武士的性命,我们都是武士,怎么能弃刀呢?”
  村上明一郎连忙回答道。
  “武士?刀……”
  停住脚步的军官打量着村上明一郎,然后说道。
  “刀和武士一样,已经没落了,注定是要被淘汰的!”
  “阁下!”
  村上明一郎立即咆哮道。
  “请你不要侮辱我们!”
  “刀再快,能快得过枪吗?”
  那名军官丝毫没有在意村上明一郎的咆哮,不紧不慢的对着这些人说道。
  “你们想要比试一下吗?”
  说话时,他的眼睛眯成一条缝,不怀好意的打量着这些人。而右手则按着腰间的转轮手枪握柄。
  是枪快,还是刀快!
  面对的这个天朝军官的“挑剔”,村上明一郎的目光微敛,沉声道。
  “我的师承断水流,素来以刀快而闻名,还请上国将军赐教!”
  身为武士,当然要维持武士的尊严,哪怕就是面对这些上国的大人们,也不能够有丝毫的退缩,这事关武士的尊严。
  “哦,断水流大师兄啊……”
  何金仁笑道。
  “本人不才,师承嘛,俺是河南人……虽然没进过少林寺。所以也就没有什么师承……至于这个赐教,俺也不敢当。咱们就交流交流吧。请!”
  两人相隔数米后,他们彼此互相盯视着对方。
  “阁下小心了!”
  在话声落下的时候,只见村上明一郎整个人都化成了一道影子,朝着他飞了过去……


第901章 直捣黄龙
  砰!
  枪声响了!
  在人影刚动的瞬间,何金仁的右手抽出了转轮枪,左手压下击锤的同时扣动了扳机。
  枪响的瞬间,那个先前似乎要化成一道影子的村上,突然顿住了,原本像是一道闪电的他,突然跪倒在地上,刀拄着地。他的目光中尽是不甘,不却站不起来了,他的大腿中了一枪。血从衣裳下涌了出来,滴到了地上。
  “父亲……”
  在围观的人冲过去时,手中拿着枪,何金仁神情平静地说道。
  “把他送到医官那。”
  然后他又自言自语道。
  “刀再快,总归是快不过枪的。”
  刀……
  已经没落了,就像这些武士一样,终究要被历史所淘汰。即便是再锋利的刀,在枪的面前也不过只是垃圾罢了。
  时代已经改变了,任何沉浸于旧时代中的人,终究是会被淘汰的。围观的那些浪人武士们,看着地上的血,看着手中的刀,他们大都是沉默不语,良久后,才有人主动的把刀丢弃到一旁。
  那怕是他们的刀是名匠制成,但是现在,这些刀已经不值一提了。在战场上,刀已经失去了它的作用,变成了一堆垃圾。
  ……
  对于发生在军营外插曲,朱和圳并不知情,像那样的小事,他也无需过问。
  他甚至都没有住进下关城内的官邸,而是住进了春帆楼,从这里可以目睹下关海峡。
  选择在这里驻扎,是有意义的。
  在另一个时空,曾是马关条约签订地点的春帆楼的位置。楼或许并不是另一个世界的楼,但是数为一个数百年的老店,地点、名称却没有任何变化。
  当然,对于这一切,朱和圳并不知情,他只知道父皇似乎对这个地方“情有独钟”。
  是因为这里的河豚?
  当然不可能。
  事实上,皇帝是不可能吃河豚的。
  不过既然父皇“喜欢”这里,那对于朱和圳来说,住在这里总是没错的。
  从这里却可以眺望海峡里的船只以及舰队,看到舰队,总能让人感觉极为惬意。
  没有人知道,皇太子为什么选择了春帆楼,不过既然皇太子喜欢,那就由着他吧。
  似乎,这里的环境也不错。
  相比于过去,现在的春帆楼楼周边戒备森严,警哨来回巡视,在某种程度上来说,这里已经是“监国皇太子”的行宫了。
  在“监国皇太子”住进春帆楼后的半个月,随着多位大名的到达,朱和圳才在召开了第一次会议,商议对胡虏的讨伐计划。
  除了王府护军的将领以及拔刀队的将领参与之外,还有像久留米藩的有马家,柳河藩的立花家,福冈藩的黑田家等藩主们也应邀出席,他们都是九州岛的外样大名,当然,还有一些土地被胡虏占领的失地的大名,这些大名现在除了名义之外,也就是身边还有一些家臣,虽然这些人派上不什么大用场,可是在异域打仗,总少不了带路党。
  呃……不对,是带路的攘夷志士。
  是为了解救日本万民于水深火热里的志士,志士不是带路党!
  身着明式亲王袍的朱和圳,端坐在高椅上,他的身前两边分别站着两列人,左边是明军将领,右边是藩主大名。
  他们都恭立于两侧,而中央的屏风上,挂着一副大型地图,地图颇为“写意”,与几十年前大明的地图没什么区别,就只是简单的绘上河流山川以及城池,不像大明现在的地图,绘制的极为详细。
  朱和圳哪管地图落不落后,而是直接问道:
  “现在胡虏兵力如何,在那些地区屯兵?”
  负责情报搜集的李全安是锦衣卫北镇抚司出身,他忙答道:
  “回禀殿下,近日胡虏得知殿下克复下关后,即将兵马后撤数十里,在沿线山地集结,试图在山地阻挡我军前进。”
  “……目前,胡将孔有德率领兵力大约三万人,另有情报显示,胡酋另派援兵两万在增援途中……”
  朱和圳看着屏风上的地图,目光扫向了建奴布防的区域,然后又看了眼胡虏的心脏所在——石见。
  石见!
  那里是建奴所谓的“国都”所在,那里聚集着数十万建奴,其实所谓的建奴,早就不是当年的那些女真人了,而是由女真人、蒙古人、汉人以及朝鲜人组成的“联盟”,当年他们被赶出辽东的时候,不少人都是光棍汉。他们大概也就只有八万人上下,这些年能繁衍到40余万,靠的是什么?靠的是在朝鲜以及日本掠来的女人。
  不过,这四十几万人里,又有多少是成年男丁?
  屈指可数!
  其实现在建奴在日本的主力是什么?
  是倭兵!
  靠的是所谓的“倭奸”组成的大军,足足有十五万之众。
  这些倭兵也是他此次讨伐建奴最大的阻力。
  王府护兵主帅梁山说道。
  “殿下,臣觉得下关地势偏僻,通往内陆的山地颇多,我军回旋的余地不大,然建奴的军队在不断聚集中,臣觉得我军想要速战速决,应该走海路进攻石见,直捣黄龙,兵临石见城下,从而速战速决!”
  朱和圳喝了口茶,示意梁山继续说下去,虽然是护兵主帅,可梁山也是军中的老将,那怕是军功不够封爵的,可是作为早在大将军府时就追随父皇的从龙功臣,父皇把他派给过来,就是希望自己的身边能够有老将协助,从而迅速平定天下。
  梁山指着地图道:
  “现在我军在的兵力已经达到了四万人,其中有一万两千随驾府兵,一万新兵,还有七千拔刀队。还有一万降兵。”
  他瞥了一眼对面的日本大名们:
  “哦,加上各藩友军的两万人马,共计六万,在山区大规模兵力是难以施展开来,不利于大军作战的。”
  梁山走到地图前说道:
  “而且山区还不利于我军的后勤补给通道,因此,臣觉得采用擒贼先擒王的战术,我军直接以海陆直取石见,直捣黄龙,彻底摧毁胡虏的抵抗!”
  朱和圳沉思,梁山的作战方案,他之前也曾考虑过。
  这一招和当年父皇在辽东一样,就是直取黄龙,一举攻占辽东,从而迫使胡虏仓皇逃窜。
  尽管建奴逃窜了,可是父皇的战略意图却实现了。从此之后,建奴再也没能给大明带来实质性的威胁,而且失去辽东之后,建奴失败的命运就已经注定了。
  作为儿子的朱和圳当然希望能够复制当年父皇的成功。而且他也很清楚。如果自己无法在短期内速战速决,结束和建奴之间的战争,那么就会面临陷入泥潭的致命战略弱点。
  多年来,父皇一直告诫他。
  战争就是一头吞金兽。一旦战争爆发,他就消耗着国内大量的财力与资源,战争的消耗极大,拖得久会使国力下降。
  所以父皇用兵,从来都是以快、准、狠为原则,尽量速战速决,绝对不拖泥带水。
  如果没有十足的把握,父皇绝对不会用兵,一旦用兵,就是以泰山压顶之势速战速决。绝对不会给对方一丝喘息的机会。
  或者说就是不给对方打消耗战的机会,这也是为什么父皇能够击败建奴的原因。
  每次用兵,父皇都是在敌方最致命的地方给予他们最致命的一击,从而速战速决。
  步步为营,逐地占领,看起来似乎是极为稳妥,但是却会消耗大量的战争资源。而这正是朱和圳所欠缺的,毕竟,现在他还没有一个国家的力量让他去挥霍,沉默了一会儿,他点点头说道。
  “既然如此,那咱们就直捣黄龙吧。”


第902章 战前会议
  石见城,在靠近鲸海(日本海)的平地南端建城,守卫着通向仁摩地区的道路沿线。
  东清选择在这里筑建城池,是因为这里靠近石见银山,由此可见石见银山对东清的重要性。
  在夺取长门之后,东清就以东清为根据地,向北扩张,在攻占了石见后,就选择了在石见筑城,他们之所以选择这里,并不仅仅是因为银山,更重要的一个原因是,这里远离大明。
  那怕就是逃到了日本,与大明隔海相望,但是在皇太极、豪格等人的心中,对于大明的畏惧仍然也是不可避免的。
  所以,他们在筑城的时候,就刻意的选择了远离大明,甚至就连城池的名称也没有用盛京之类的名称,而是刻意的选择了“石见”。
  不过,作为一个新筑的城池。这座“石见”绝对可以用堡垒来形容,其完全按照西洋筑堡堡修建,是一座巨形的棱堡式城池,这样的城池在日本绝对是一座不可攻克的堡垒。
  至少对于日本人来说,想要攻克这个居民不下四十万的巨型堡垒式要塞,显然不太现实。
  当初皇太极将都城设在石见,主要考虑的就是它的地理位置优越,最重要的是,如果有风吹草动的话,他们随时都可以逃往内陆,或者逃往大海。
  总之一句话,从筑城的时候,他们就已经打定主意——见机不妙就逃走。
  不过,这并不意味着他们没有坚守的计划,事实上,建奴对石见的防御是极为看重的,不仅将其筑成堡垒,而且所谓的“东清十旗”也都是城内驻扎,就像当年在盛京一样,而且在城外还有卫城、炮台等设施以防止敌人从海上袭击,可以说,石见拥有全方位的陆海防御。
  想打石见!
  不容易啊!
  第一战就去打这样的硬骨头,要是一时半会儿打不下来的话,而且不能干净利落的拿下,必然会对军心有所影响,甚至会让战局久拖。
  狗急了还跳墙呢!
  而且建奴那边已经开始着手广募士兵了,他们要是拼死一搏,想要撕个鱼死网破,到时候这硬骨头恐怕还真不好啃啊!
  朱和圳看向梁山,道:
  “梁将军,如果让你率两万人马进攻石见,多久能拿下?”
  两万人马,这差不多是朱和圳能给梁山的最大兵力了。
  他想了想答道:
  “两万人马,海陆配合,臣能在一个月内拿下石见!”
  梁山说的很保守,因为石见城绝不仅仅只有几万所谓的东清十旗防守,还有很多倭营兵,他也不知道建奴在他进攻石见时会派出多少增援部队,也许是五万,也许是十万。
  一个月的时间,这是梁山最保守的估计,是根据敌我双方实力,给出的一个时间。
  朱和圳微微点头,建奴那这的实力还是相比较雄存的。虽然所谓的八旗兵是老的老,小的小,可是算起来,他们也有二十多万的常备军。
  而且建奴治下的人口倒也不少,根据他们自己的统计,足足有八十万户,四百余万,而相对应的德川幕府那边的人口不过只两百万户,一千余万人口。
  德川幕府看似人口众多,应该实力难厚吧,可问题是他们内部却是四分五裂的,这也是为什么幕府那边一直无法击退建奴的原因——作为入侵者的建奴实力反面更雄厚。
  尤其是建奴把大明的那一套郡县制拿了过来,直接统治占领区的结果就是相比于德川幕府,他们不但统治效率更高,而是实力更为雄厚,不得不说,这完全是体制上的优势。
  这种体制上的优势,导致了除非德川幕府能够把大名的权力都收归自身,否则就很难动员全部力量对抗建奴,但这显然不可能,他们想收回大名的权力,只会导致内部发生动乱。
  甚至如果不是因为建奴那边担心激起大明的反应,估计德川家的统治早就被建奴推翻了,德川家也被赶进海里了。
  可以说,现在的建奴实力还是极为雄厚的。如果他们想打持久战的话,倒也不是没有可能。
  而反观朱和圳这边,他根本就拖不起,多拖一个月,就是对自身财力的消耗,要是拖上个一年下来了,军费的支出恐怕会超过百万,这么庞大的军费开支,势必会影响到将来进行的善后工作。
  毕竟,除了建奴,还有德川家,还有地方大名。
  这么打肯定是赔大本的买卖!
  因此,朱和圳想了想还是同意了攻打石见的计划。
  他又看了一眼几个藩主大名,问道:
  “从下关到石见这一路上,有建奴设立的重重山城防御,本王希望你们几个藩能在陆地上牵制他们的兵力。”
  那些大名听后,赶忙道:
  “请皇太子殿下放心,我们一定会协助天朝大军打好这一仗!”
  一上来就有事情干!
  这让这些大名们很兴奋,他们喊着“尊王攘夷”,可不是当成口号来喊的,他们中不少人都是九州的大名,长崎就在九州,他们非常清楚大明的强大。
  当然,也知道幕府的奸诈,这些年没少被幕府欺压的他们,就是靠着“尊王攘夷”来维持一定的独立性。
  重连自己惹了一个什么样的敌人都不清楚!
  现在皇太子带着大明天军来了,那“尊王攘夷”就不能再作为一个口号了,明白日本与大明实力差距的他们,唯一的念头就是趁着皇太子刚回来,赢得皇太子的信任,以保证将来的利益。
  既然打不过,还不如早早的加入其中,站在胜利者的队伍里,一同享受胜利的果实。其实,全世界所有的投降派,本质上都没有什么区别,说白了,都是为了利益,当然,他们投降的时候,往往都会有各种各样的借口,只不过在这里,在日本,他们的理由非常充分——他们投奔的是日本皇太子啊!
  这当然不是降了!
  这可是大义所在。哪里是什么投降不投降的。
  朱和圳点了点头,说道:
  “梁山!”
  梁山立刻起身,道:
  “臣在!”
  朱和圳道:
  “由你统帅两万人马以海路进攻石见,一个月内,必须打下石见,有把握吗?”
  梁山道:
  “请殿下放心,臣保证完成任务!”
  朱和圳又道:
  “李赶为,你率各藩联军,从陆地出发,逐步收复中国地区,一路上大造声势,造得越大越好,以此吸引幕府各藩的注意力。”
  朱和圳说的“联军”,自然是投诚的“倭兵”还有各藩大名的军队。
  这样的联合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