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大明太凶猛-第38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还是陈长庚有手段啊!
东林书院是死物,至于东林党……早就是死人了。
追究死物的责任,不就保住了活人!
意味深长的盯了一眼陈长庚,朱国强笑了,还笑的很开心!
他当然知道,陈长庚的用意,毁东林书院,不过就是一个象征,事件不扩大化,不变成乾圣朝的“胡唯庸案”这是必然的选择。
但仅仅只是杀几个人,流放一些人,并不足以向天下表明态度。
毁书院……
这也是一个选择。
陛下的笑容,让陈长庚的心中大定。其它人也从陛下的笑容中明白了陛下的想法,于是纷纷表示赞同。
就是毁掉一个书院而已!
东林党……过气了!
东林书院,毁就毁了吧!
朱国强当然知道陈长庚有私心,可,但凡是人又怎么可能没的私心。于是便笑道:
“既然无人反对,那此事就依卿家所奏去办吧!”
朱国强当然不会让陈长庚亲自去办,作为“皇家的心腹”他无疑是称职的,现在他把东林书院抛出来取信各方,倒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更重要的是——是时候给他挪一挪位置了。
往那挪?
肯定是进内阁了。
让他进那个就意味着要有人出来,谁出来更合适?而且让他们出阁总得有一个理由吧。
理由倒是好找,最重要的还是要让他们自己选择离开。
眼下就有一个很好的机会,比如说去把当下的这个差事,虽然东林已经没落,但是在大明朝它却是一座丰碑。
不知有多少士人以复兴东林为己任。在这种情况下,可不是谁都愿意去才会东林书院的,毕竟东林书院就是一个象征。
是东林那个丰碑的象征,这同样也是朱国强决心拆毁它的原因。
不仅要拆毁它,而且还要把它夷为平地。但这肯定是件吃力不讨好的事情。非但不讨好,甚至可能会成为士林公敌。所以这个才是无论是谁去干。都肯定会得罪很多人。至于交给地方官去办,指不定他也就是象征性地砸掉牌坊的一个角,摆个样子给朝廷一个交代也就够了。这种阳奉阴违的事情在大明朝当班儿的可是没少干,就像张居正禁毁书院那会,地方上也不就是象征性的意思意思得了。
谁会当成真?
哪怕就是现在,同样也是如此。
所以无论如何,这件事儿都必须要派出一个钦差大臣过去亲自办理。而且这个钦差大臣的身份必须要足够显赫才能够威慑众人。
目光落在几个阁臣的身上,朱国强最后又把目光落在李建泰的身上,见陛下的目光落在自己的身上,李建泰不禁一愣,在他暗叫不妙时,只听陛下说道。
“拆毁东林书院一事就由李卿去办吧!”
“陛下……”
不等李建泰多言,朱国强已经摆摆手,道:
“就劳烦李卿亲自去一趟无锡吧,好了,朕还有要事处理,你们下去吧。”
第819章 最是无情帝王家
被点了将的李建泰连想死的心都有。
他可是堂堂内阁辅臣,居然被点了这个差事,这个差事可是吃力不讨好啊!
可是他却没有其它的选择。
陛下为何点我的差事?
怀揣着这样的疑问,尽管实在是想不明白可李建泰还是在当天就动身往常州府无锡而去。从南京乘船南下,一路顺风顺水不过两天功夫就抵达了无锡。
来到了江南士林心中的圣地,东林书院。
此时的东林书院牌坊外的青石板上似乎还带着些许血污,不过却已经恢复了正常的教学。
但是书院的牌坊下却聚集着不少乡绅士子,他们无不是神情愤慨的看着李建泰,看着这位大明的辅臣。
“阁老非得毁东林书院不可吗?”
领头的乡绅在牌坊前问道。
“此,皇命也,皇命不可违!非毁不可!”
答话时,李建泰抬头看这座东林书院。
其实,他年青时,也曾与诸多东林党人是朋友。可……这是皇命啊!
可惜了……
看着这座始建于北宋的东林书院,李建泰不禁长叹口气。
万历三十二年,由东林学者顾宪成等人重兴修复并在此聚众讲学,宣传东林党的政治理念,自那以后,东林书院成为江南地区人文荟萃之区和议论国事的主要舆论中心。
而闻名一时的东林党,正是发自于此,现在……
“还请阁老通融一二!”
有乡绅士子长揖请愿道。
其实,在历史上,大明也曾禁毁过书院,比如张居正就曾禁毁过书院,不过那种“禁毁”,无非就是在书院上贴张封条而已,反正山高皇帝远,大家配合着作场戏就是了。
“吾奉皇命在身——书院非得尽毁为白地,片砖片瓦不存!”
李建泰冷声道。
“来人,动手!”
阁老一声令下,只见一群官兵举着锤头等物冲进东林书院,开始拆毁东林书院,那些年青的士子纷纷试图阻止李建泰折毁东林书院。有的士子不惜大声咒骂李建泰是“士林败类”是“朝中奸臣”甚至还拿起砖石砸向他。
对此,李建泰只是站在那里,任由他们辱骂,可心中的苦楚,恐怕只有他自己才明白,他知道这些读书人的德性,只要他大喝一声,这些人势必也就气弱了。
可是……
哎……
长叹口气。
看着动手拆除书院的兵丁,李建泰想到了年青时与东林党人结交的一幕幕来,忍受着周围的辱骂,他心道。
“陛下,这是让我尽集士林仇恨于一身啊!”
感叹着帝王的手段,盯着书院,李建泰的目光一冷,冷哼一声。
“将书院全部拆掉烧了!”
一群官兵立即行动起来,将东林书院砸毁的同时,又用火油浇满整个书院,再以干柴助燃。
不过片刻之后,整个东林书院就化作一片火海,大火足足烧了一天,最终完全化作一片瓦砾场,这座所谓的“士林丰碑”就这样被一把大火烧成了一片白地。
面对这种惨状,不知多少士子为之嚎啕大哭,朝野听闻后也大为惊骇,而与此同时,朝廷又下旨继续查封以东林继承者自称的“复社”以及其创办的《东林时报》,至于东林书院旧址,则被铲平重建为公园,变成了无锡县的第一座公园。
一场看似浩浩荡荡的风波,就这样以士林的败退而结束,士林的反扑非但没有任何意义,甚至变成了一个笑话。也让所有士林中人明白了一个道理——大明的皇权就是皇权!
这个皇权不仅不可能“垂拱而治”,而且还会用刀子提醒世人——皇权的神圣。
乾圣十三年,将进腊月时。
因烧毁东林书院而名扬天下的李建泰,在接连三次上书请求致仕后,终于得到的批准。
在致仕还乡的路上,经过扬州府时,正好看到一串犯人,被官差押送着送到码头。那些犯人有男有女,一路哭天抢地,嘴里大喊着冤枉。
他们都是因为子弟参与揭贴行逆而被诛连,等待他们的将是流放承化。
谁让他们的子弟不好好读书,反而聚众闹事?
至于承化,这是近几年的主要流放地。
作为大明征服的第一块“南蛮地”,在缅甸臣服之后,在杀人立威的同时,大量的移民在女人、土地的诱惑下,移居缅甸,移居承化,这片大明新的行省。作为大明最新的行省,那破地方比云南更原始落后,瘴气遍地,蛇虫密布,绝对属于蛮荒之地。
甚至就连同李定国本人,也在承化府染病,要不是有奎宁特效药,恐怕也得病死在那里。
不过对于大明来说,征服这片土地是大明扩张的必然,现在是缅甸,将来就是老挝,那地方比承化还要落后,在承化设省后,老挝宣慰司的诸多土司,已经先后被迫顺归大明,同意大明在老挝设立卫所。
这种归顺,完全是仗势欺人。
老挝,只在面对大明时,叫做“大明老挝宣慰司”。
其实他们私底下自称“南掌国”,这些家伙背着大明君臣,早以国自称了。期间还被安南入侵,被迫沦为安南属国,相当于大明的属国的属国,同时又是大明的羁縻领土。这些年,老挝没少被安南欺负,在设立承化省后,大明就派遣天使一番威逼利诱,让老挝同意大明在老挝设立卫所。
如今,大明在老挝驻兵一万五千余人,以卫所形式在老挝各地耕种开拓,就像当年大明军队在贵州屯田一样,正是靠着那些卫所的军户,以及后来随之而来的汉人移民,大明实现了对西南的征服。
尽管这一切都只是刚刚开始,但可以肯定的一点是,未来的老挝就像贵州一样,会被一点点的蚕食,在整个南蛮地,实际上也就只剩下了处于分裂中的安南以及暹罗了。
作为阁臣的李建泰当然很清楚,按照陛下的旨意,长江以南的流放犯人,全部发配到承化以及老挝充实汉人数量。陛下打算花二十年时间,向承化省以及老挝“移民”一百万人,到时候,这世间也就没有什么老挝了,在当地建立行省也就是顺水推舟的事情。
当然,就目前来说,大明主动开拓的还是承化,眼前这些被流放的士绅大族,都是大明教化承化的种子,是儒家文化的种子,他们将在当地传播语言和文字,或许百年之后才能开花结果。
哎!
突然,李建泰长叹一声。
听着父亲的长叹,他的儿子便问道。
“父亲因为何事长叹!”
“咱们这个陛下啊……”
摇摇头,李建泰没有继续再下去,帝王不仅有心术,更有手段,就像用他一样。
用他去拆东林书院是为了什么?
与其说是需要一个朝廷重臣去威慑四方,倒不如说是用一下而已。
从无锡回来的路上,他就想得很明白了。陛下之所以会让他去无锡,无非就是……想借他最后再用一次。
他去拆毁东林书院,承担着天下士人的怨气,然后呢?
剩下的自然是功成身退了。
这点儿由不得他不愿意。哪怕是明明知道陛下的心思。他也必须要这么做。
这个皇帝或许会给大臣撑腰,但是有时候当大臣的必须也要有自己的牺牲。
就像眼下,他必须要做一些事情,比如要顺着避一下的意思去做一些事情。哪怕是要去背黑锅。还好,眼下也算是功成身退了。
幸好陛下那个人还念着旧情,至少可以保证一点,将来无论如何,陛下都不会儿子的。
“最是无情帝王家伴君如伴虎啊。”
第820章 去欧洲吧
乾圣十三年冬,阁臣李建泰致仕,内务大臣陈长庚进入内阁。这一人事变化,似乎宣告着内阁的“相权”已经完全为“皇权”所掌握,毕竟,过去阁臣大都是经廷推而出,而乾圣朝的内阁却都是由皇帝“特简”,甚至不给吏部,九卿,六科一起举办会推大典的机会。
披着内阁外衣的“相权”,在乾圣朝被彻底削弱原本就是事实,只不过,陈长庚以“内务大臣”入阁,更是进一步彰显了这一切。不过,尽管如此,在大明政坛上也没有引起多少风波,毕竟,大家都已经习惯了。
习惯了乾圣皇爷的独断专行,习惯了他的霸道。
当然,身为首辅的宋学朱很郁闷,他这个首辅,应许是权力最小的内阁。其实,他的权力还真不少,除了不能制约皇权外,大多数时候陛下都是“垂拱而治”,大明的政务依然是由内阁负责。
专权并不意味着揽权,其实,朱国强从来都不是一个勤奋的皇帝,更不可能像朱洪武、朱老四那样一心赴到朝政上,更不可能像崇祯那样,勤到连睡觉的时候都没有。
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朱国强反倒更像是“木匠皇帝”,像天启皇帝那样“不务正业”,比如,一年有一半的时间呆在长江对岸的离宫,与木匠皇帝沉迷于木匠活中差不多,朱国强同样也沉迷于科学研究之中。
不仅他沉迷其中,甚至他还鼓励大明的贵族们研究科学。其实在这个时代,科学作为烧钱的“爱好”,对学者们的要求是什么?不是在有多么聪明,而是必须要有钱,有钱进行的研究。
相比于普通人,贵族们既有时间,同样也有金钱支持他们的研究。其实,在大明的宗室里也有这样的人,比如那位号称“天潢中之异人”让藩王给胎弟的朱载堉,就是一个研究学者,他的发明涉及音乐、天文、历法、数学、舞蹈、文学等,不仅是个重量级科学家,同时也是一位大百科全书式的学者。
不过这么一个重量级的科学家,在中国历史书里连提都不提……毕竟,大明宗室嘛,养猪的,能出什么人才?就是有人才,也得给他飘没了。
不过朱载堉虽然让出了藩位,但是其子孙仍封东垣王,作为其后代的东垣王朱由彬,同样也是一个“不务正业”的宗室,不过与其祖上不务正业从事科研不同,他反倒对航海充满了兴致。
如果说成祖之后,大明是“防藩如防虎”,那么到了乾圣朝,几乎等于废除“藩禁”,甚至不惜裂土,封藩王为诸侯。从乾圣二年,唐王请求移藩海外,到乾圣十三年。大明已经有唐、鲁、平、周、襄、代、定、永等国先后移藩,而在现在在中都演武的还有蜀、赵、淮、崇、郑五国宗亲演武,他们都已经上书皇帝请求移藩海外了。
大明现在是没有藩禁不假,藩王不再像过去一样,一辈子关在王府里头当个华丽的囚徒。可谁知道这种宽松能维持多久?
高皇帝在位的时候,藩王们过的是什么日子?
到了建文呢?
过去,大明的那些藩王们觉得海外是荒凉之地,孤无罪何必封于万里。但是现在,当他们看着唐王、鲁王他们一个个的在海外当起了诸侯,那日子过的简直不要太爽。
再小的诸侯,那也是诸侯啊!
也是一国之君啊!
于是乎今年一下又有三国请求移藩海外,而郑国就是其中之一。
不过,对于东垣郡王朱由彬来说,他倒不怎么愿意去海外,他甚至不知道,自己这个亲宗到了海外能干什么?
以郡王的身份为郑国开疆?
或者统率舰队?
这是郑王的想法,毕竟,朱由彬是宗室中少有的专心研究航海的人,这样的人不统帅海军,什么人统帅海军?
可即便是郑王给了他人生目标,他却不怎么喜欢这样的目标,只能一杯一杯喝着闷酒。
也就是在海州的海军中参与操练时,从那些海军军官中的口中,听着海外的奇闻逸事。
让朱由彬的心思浮动了起来。
世界那么大,我为何要拘泥于郑国呢?
为何要拘泥于宗亲?
我可以驾巨舰纵横四海,到大海上探险啊。
也就是从这时起,他一边在海军中历练,学习驾船、航海,炮术,一边盯着世界地图,盯着那片未知的世界。
其实,原本他在河南怀庆府老家的时候,就已经在河上学习驾船了,在海州见习半年之后,已经掌握航海技术的他,终于按奈不住内心的想法,一个人来到了南京。
在朱由彬抵达老山的离宫时,乾圣十三年的第一场冬雪刚降下来,尽管皇帝不是谁想见都能见的,但他是宗亲,自然可以例外。
穿着一身海军军装的朱由彬长揖见礼后,就对皇帝说道:
“陛下,臣请陛下允许臣留在大明!”
“哦?东垣郡王可是不愿意出海到海外去?”
朱国强皱眉道,让藩王去“造福”世界人民,这可是他的既定策略啊,世界那么大,需要他们这些藩王去“造福”啊,你这小子,怎么能掉链子呢?
不对,按辈份,朱国强不能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