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北宋之无双国士 >

第67章

北宋之无双国士-第67章

小说: 北宋之无双国士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个部门人流如织,门庭若市,比起其他的部门来说,这里流淌着的金色的铜钱,钱财动人心,所以这里的人多也正常。
  不过除了在这里工作的官员、以及三司里的杂工侍从们,还有许多前来要钱的人。
  里面有州县的官员,也有看起来孔武有力的武将,当然也不乏有看起来高人一等的京官,熙熙攘攘的好不热闹。
  这就是三司!
  欧阳辩啧啧称赞。
  大宋朝先天不足,以至于必须常年保持海量的军队,战争的压力之下、募兵制自身的问题,以及越来越多的官员对于俸禄的需求,以至于宋朝不得不在财政上实行前所未有的集权。
  后世人对三司褒贬不一,有人认为这是个烂透了的机构,让宋朝积贫积弱的根子就在这里。
  因为宋之前地方是有财权的,所以经常有中央被外敌打垮之后,地方政府还能够组织起军队来继续反抗,因为地方有钱粮。
  但宋朝一旦中央被打垮,整个帝国就陷入瘫痪,没有办法组织反抗,因为地方上更穷。
  但三司也有优点。
  它最突出的优点在于他的高度统一性、一体性。
  它不但能够统一管理赋税征收,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也能统一管理财政支出,甚至能够通过财政监察权有效的统一调度财计的意图。
  然而,欧阳辩很清楚事物的缺点往往也是由优点而生。
  三司体制的优点源于他的财政管理一体化,但缺点也因此而生。
  三司不光朝省财计,又要干预地方财计,又要负责财务检查,又要负责财务出纳,还要负责土木建筑,军器制造水利工程以及一些民政事务。
  这样就使得它的责任过于繁重,需要处理的事物过于众多。
  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无论其结构如何复杂庞大,权力如何集中,要有效的控制整个财政机器的运转,而不出问题也是极其困难的。
  看着熙熙攘攘的庞杂无比的人流,欧阳辩不由得心生怀疑畏惧。
  自己真的能够在如此庞大的机构里大展拳脚?
  即便是三司使是包拯,王安石也在里面担任二把手,但即便是这样,如此庞大的一个机构,他真的能够指使得动?
  就在欧阳辩心生畏惧彷徨之时,王安石从里面出来,笑着和欧阳辩招手。
  这一动作让许多人纷纷侧目。
  作为三司使的二把手,王安石掌控着这个帝国的财富,在这里,他就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统治者。
  无论是在里面工作的官员或者后勤人员,或者前来跑部钱进的官员武将,都得养他鼻息。
  而现在这位二把手,竟然亲自出门,来迎接一个绿袍的官员,而且这官员看起来也就十来岁模样?
  咦,这是新科状元欧阳辩吧!
  有人恍然大悟。
  欧阳辩是王安石的学生,这是众所周知的事情,老师照顾学生,这也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那么王安石出来给大家做个姿态,无非就是释放一个信号——这是我学生,你们都给我放尊重点。


第165章 庞杂的三司!(第一更来了!求票!)
  王安石带着欧阳辩一路往里行进。
  期间欧阳辩经过盐铁部七案,兵,胄,商税,都盐,茶,铁,设七案。
  又经过度支司和户部司,基本每个司下都有五个到八个案,每个案的人员也相当庞杂。
  走马观花之下,欧阳辩都感觉脑袋有些胀痛了。
  王安石看到欧阳辩一脸的便秘模样,笑道:“是不是觉得特别繁杂?”
  欧阳辩点点头。
  王安石低声笑道:“我也这么觉得,三司掌全国茶、盐、矿冶、工商税收、河渠及军器之事,又要掌统筹财政收支及粮食漕运,所以为了应付这么庞大的收支,三司越来越大。
  我给你捋一捋,盐铁之下设七案,即兵案、胄案、商税案、都盐案、茶案、铁案、设案等,掌管全国矿冶、茶、盐、商税、河渠和军器等,呐,就是刚刚进门之后你看到的那些。
  度支之下设八案,赏给案、钱帛案、粮料案、常平案、发运案、骑案、斛斗案、百官案,掌管全国财赋之数,刚刚走过来的这些就是,接下来我们继续往里走,里面是户部。
  户部之下设五案,户税案、上供案、修造案、曲案、衣粮案,掌管全国户口、两税、酒税等事。
  这就有二十一个案了,你以为这就是全部了?
  哈哈,还有呢,三司的附属机构,有磨勘司、都主辖收支司、拘收司、都理欠司、都凭由司、开折司、发放司、勾凿司、催驱司、受事司等。”
  欧阳辩不由得咂舌:“这么大的机构,您和包大人能够看管得过来吗?”
  王安石苦笑道:“哪里看得过来,三司使有懂算学懂经济的倒好,若是不懂的,也就是挂一个名头罢了,处理事情的实际上都是下面的人。
  以后你要注意了,三司里很多案长都是积年老吏,极其油滑,你可不要被糊弄了。”
  欧阳辩点点头,三司职权广泛,事务殷繁着实令人头痛。
  所以每个案都得是积年老吏才能够弄懂,而三司使却都是常常更换,宋朝的官家着实是自卑到了极点。
  在军中没有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更没有常驻的将军。
  到了财政上也是如此,几乎每个三司使在位置上都待不了多久。
  为了保持让三司能够勉强运转,只能让积年老吏占据要位,如此一来,欺上瞒下,事务拥塞的情况就成了痼疾了。
  “三司里,现在是包大人做主,三司副使基本不插手,就是挂个名罢了,不过有几个关键人物你得注意一下。”
  “老师请说。”
  欧阳辩凝神倾听,这才是关键的东西。
  所以说朝中有人好做官,若是没有关系,一进来就被淹没在庞大的机构之中了,成为芸芸众生的一员,连一朵浪花都扑腾不起来。
  “本朝和他朝不同,三司从剥离出来统筹全国财政,因为事务过于繁杂,所以三司使是根本管不过来的。
  所以会设置三司副使、三司判官、以及盐铁、度支、户部三个副使辅佐三司使。
  这是明面上的,实际上还有几个人需要注意一下,孔目官、都勾押官、勾覆官等。”
  看到欧阳辩露出迷茫的神色,王安石介绍道:“你不知道也正常,毕竟都是普通吏员,但他们的重要性却一点都不差,勾覆官是管财务清单的,都勾押官是管章的,勾覆官是稽考核查的。”
  明白了,也就是会计、办公室主任和出纳员嘛。
  王安石说得对,这几个虽说不起眼,但的确颇为重要,这些人位卑权重,成事或许不足,但坏事绝对是有余的。
  走完这么一圈,欧阳辩对三司的构成总算是有了一些概念了,不过离着了解,还差得远了。
  “好了,走吧。”
  王安石道。
  欧阳辩点点头:“咱们这是要去哪里?”
  王安石笑道:“自然是去见老长官啊。”
  欧阳辩笑了笑点头:“的确该去拜拜码头。”
  王安石没有听说过这话,但能听得懂,笑着道:“一天到晚就说些怪话,以后你也是官场上的人了,有些怪话莫要乱说。”
  欧阳辩笑着点头。
  三司机构极其庞大,作为三司使,包拯的日程也极其繁忙。
  北宋所谓二府三司,二府就是政事堂和枢密院,政事堂管政事,也就是政府,枢密院则是管军事,而三司就是财政了。
  二府三司将政事、军事和财政三分,目的自然是为了分宰相职权,以免相权与君权争锋。
  所以从这个程度上来说,实际上三司使也算是宰相了,实际上有段时间三司使就是被称为计相的。
  作为宰相的包拯,自然是极为忙碌的。
  他的公廨的门房里,坐着诸多等候的人,偌大的门房里面,摆放着不少的桌子椅子。
  里面等候的人也分成几个圈子,文官和文官凑在一起,武将和武将凑在一起,地方的和地方的凑在一起。
  不过有一点都是共同的,他们都是来要钱或者要政策的。
  王安石带着欧阳辩进入,众人的目光纷纷隐晦的投射过来。
  看到王安石,那些人纷纷起身和王安石打招呼。
  没办法,王安石的三司判官职位在三司的权限颇大。
  三司判官的职责是佐三司使、副使分理三司事务,三司判官在三司的地位在各个时期都不太一样,人数也不太一样。
  当三司判官人数多达三人的时候,他们就会分管三司的三个司,这时候大约就和各司的副使权限差不多。
  但到了人数少的时候,也就是现在,三司判官只有一个的时候,他的权限就凌驾在三个司的副使之上了,大约权限迫近三司副使。
  也就是说,他现在大约就是三司的三把手,但由于三司副使只是挂了个名,包拯这个三司使又十分器重王安石,所以他大约就是二把手了。
  对于三司来说,他们不敢卡军队的钱,也不敢拖延官员的薪俸。
  但那是整体,对于局部的军队或者官员,他们还是握钱袋子的爸爸,所以来这里要钱的人,一般都得端出一脸好脸色。
  尤其是面对王安石这个实际上的二把手。
  不过他们对于跟在王安石旁边的绿袍小官有些好奇。
  看样子并不是随从什么的,王安石一边走一边说些什么,神态亲密,明显关系颇为密切。


第166章 有事朕给你兜着!(第二更来了!)
  面对众人的奉承,王安石只是稍微拱手回应。
  他本身性格就比较冷硬,跟着包拯久了,也沾染了包拯不假辞色的臭毛病,众人也不意外,
  门子见到了王安石,赶紧道:“王大人,包大人马上就好了,包大人叫我您来了就直接续上就好了。”
  王安石点点头。
  没一会门子就出来通知:“王大人请进吧。”
  门子说完和欧阳辩笑着点点头。
  欧阳辩也笑着回应与王安石一起进去。
  这下子等候的人纷纷问道:“吕先生,这位少年是谁啊?”
  门子往里面看了一眼道:“我说你们要么是京官,要么是常驻京城的,怎么连新科状元都不认识啊。”
  门子的话不太客气,但那些武将和文官都不以为意,宰相门前七品官,门子是计相门子,自然心高气傲了些。
  “啊,原来是欧阳学士的儿子啊,怪不得了。”
  “哈哈,眼拙了,原来是状元郎,怪不得这气质一看就不是寻常人。”
  “哈哈哈……”
  ……
  欧阳辩跟着进入公廨,计相的公廨无非也就是大了点,依包拯的性格,也没有怎么装饰,只是简简单单的书架和办公书桌,里面堆了不少的账册,包拯低着头处理事务。
  听到脚步声,包拯头也不抬,只是说道:“你们先坐坐,旁边有热水,自己倒着喝,我先处理一下事务。”
  王安石是他的老部下了,欧阳辩更是他的晚辈,他一点都不客气。
  欧阳辩也不见外,直接一屁股怼到了椅子上,木凳冷硬,欧阳辩皱了皱眉头。
  王安石笑道:“这不是你家里,将就一下吧。”
  欧阳辩吐槽道:“包青天也太不知道享受了,连一张垫子都没有,这可是三司呐,掌管天下财富的地方,也不嫌寒酸。”
  包拯签下名字,站了起来,笑骂道:“你这猴头,一天到晚就知道享受,三司掌控天下财富没错的,但那些都是民脂民膏,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不是给个人享受的。”
  欧阳辩笑道:“大国需要体面嘛,又不是给自己享受的。”
  包拯呵呵一笑也不在乎,他和欧阳辩开玩笑惯了,倒是王安石颇为惊诧,他极少看到老长官笑呵呵地模样。
  “怎么样,这一圈走下来有什么看法?”包拯问道。
  欧阳辩摇摇头:“只是走马观花而已,哪里有什么看法。”
  包拯笑了笑:“这可不是你欧阳辩的性格,有什么说什么嘛。”
  欧阳辩笑道:“这可不能乱说,我连什么司案是做什么的都不清楚,哪里能有什么意见,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嘛。”
  包拯和王安石同时眼睛一亮,包拯赞道:“这句话说得好啊,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这倒是符合你欧阳季默一贯以来的做事风格。”
  欧阳辩双手一摊:“关键是,没话可说啊,总不能乱说吧。”
  包拯和王安石相视一笑。
  “季默,恭喜你金榜题名,最近太忙了,都没有给你准备礼物。”
  包拯笑道。
  欧阳辩呵呵一笑,就你这穷鬼,能拿出什么东西来,他直接伸手:“我不挑的,随便拿点钱我自己买也成。”
  包拯笑骂了一声:“没见过这么不要脸的玩意。”
  王安石笑道:“这小子更不要脸的时候您没有见过呢。”
  欧阳辩嘿嘿一笑:“算了算了,世伯给我写几个字就行了,惠而不贵,多好。”
  包拯点点头:“这倒是可以,等我闲暇了给你写上……先谈一谈正事吧。”
  欧阳辩收起了惫懒模样。
  “季默,你现在是授了将作丞吧,按照惯例来说应当如此。”
  包拯问道。
  欧阳辩点点头应是。
  包拯道:“咱们大宋朝官、职、差遣的区别你应该是清楚的。
  官是寄禄官阶,不过是给你发薪俸的标准罢了。
  职算是荣誉或者说地位,但实际上的岗位则是由差遣决定的。”
  欧阳辩点点头,他也算是官宦子弟,对这里面的门道还算是熟悉。
  “……官家对你的期望你应该是有些了解的,现在你的官阶低,差遣也不能过高。
  主要是你现在对三司并不熟悉,所以官家的意思是你先摸清楚三司里面的状况,积累好经验之后,再来重新调整差遣。”
  欧阳辩笑道:“官家考虑十分周全。”
  包拯笑道:“你能够理解就好,官家还担心你心高气傲,给你派差遣还怕你闹脾气呢。”
  欧阳辩笑了笑,宋朝文人是相当有脾气的,如果差遣不合心意,拒接也是司空见惯的事情。
  “官家让我问问你,你先干一段时间的三司勾当公事是否可以?”
  包拯看了一下欧阳辩,见欧阳辩神色不变,才继续说道。
  “……三司勾当公事为三司属官,以朝官通判资序者充任,掌检计、定夺、点检、覆验等事。
  这个职位以你的官阶刚好合适,而且涉及的事务恰好能够沟通三司诸司案,对你了解三司有很大的帮助。”
  欧阳辩的脸上露出感激的神色。
  仁宗赵祯作为大国君主,给自己派遣一个差遣,还得让包拯来问自己的意见,可见是真的看重自己了。
  欧阳辩诚恳答道:“自当遵命。”
  包拯露出欣慰的笑容:“我就知道你小子是拎得清的人,官家托我和你说一句话,你且听着。”
  欧阳辩赶紧面北拱手。
  王安石面无表情地指了指另一面:“那边是北。”
  欧阳辩尴尬一笑,赶紧转过去拱手,以示恭听圣训。
  包拯道:“官家说,季默小子,好好干,一开始先多看多学少说,把情况都摸清楚,但也别怕事,有事朕给你兜着!”
  欧阳辩赶紧弯腰谢恩:“谢陛下!”
  包拯笑道:“好了,官家不在这里。”
  欧阳辩笑了笑起身。
  包拯道:“官家说的很对,多看多学少说,摸清楚状况再说,有事多请教你的老师,也可以多来找我,不要怕人言。
  有背景不怕说,我和你老师都是你的靠山,这些积年老吏,一个个油滑得过分,如果没有让他们知道你的背景,你是干不了事的。
  毕竟你年轻,如果将很多时间精力耗费在上面就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