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之无双国士-第6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苏轼这才释然:“是了,这就是命!”
苏洵笑道:“走吧,回去吧。”
苏氏父子赶上欧阳辩和曾氏兄弟,一起浩浩荡荡归家。
……
欧阳家。
薛夫人一大早就起来了,这次不是为了她的花草,而是因为欧阳辩。
幺儿参加了科举,还取得了会元,这次参加殿试,薛夫人如在梦中一般。
她倒是想过儿子们科举的事情,但在她的想法中,应该是大儿子欧阳发先,然后欧阳奕、欧阳棐一个个下来,没想到现在年纪最小的幺儿却走在了前面。
关键是,竟然取得了会元!
这一次殿试不黜落,也就是说,幺儿已经是进士出身了。
薛夫人出身世家,但她知道要中进士有多难,她的父亲是进士及第,但她的家兄薛仲儒却是父荫出身,这就很说明问题了。
要考中进士太难了。
进士也有高低,但终究都是进士,也算是高中。
薛夫人一大早就起来了,无论是考多少名,都会有人来报喜请赏的,她得准备好铜钱之类的赏钱。
今日欧阳修请了假,专门候在家里,没一会王安石也来了,两人一边聊天一边等消息。
消息一个个传来。
“中了中了,眉山苏洵中乙科第六十四名!”
王安石和欧阳修对视一笑,这也是他们教出来的学生。
一会又有人传信。
“曾阜公子中了乙科第五十六名!”
“中了中了,曾牟公子中了乙科第四十六名!”
“曾布公子也中了!乙科第三十六名!”
“中了,眉山苏辙,中乙科第三十一名!”
王安石和欧阳修的脸色颇有些惊讶,苏氏父子加曾氏兄弟以及欧阳辩,一共是八人,现在已经有五人进士出身了。
关键是,排名都很高,越是晚报,排名就越高。
“中了,南丰曾巩,乙科第二十一名!”
欧阳修抚掌笑了起来,曾巩是他真正的弟子,这个弟子没有辜负他的期望。
“中了,中了,眉山苏轼,高中乙科第一名!”
欧阳修和王安石脸上露出惊容,为了苏轼的成绩,也为了欧阳辩的名字道现在还没有出现。
欧阳修有些担心:“不会是落到同进士去了吧?”
王安石安慰道:“不会的,也有可能是进士及第呢。”
进士及第便是头三名。
欧阳修觉得有些不太可能,摇摇头道:“他才十一岁呢。”
王安石笑道:“永叔莫忘了,殿试的内容。”
欧阳修被这么一提醒,顿时醒悟过来:“是了,若论其他,小和尚未必比得过他人,若是比经济,即便是衮衮诸公,都没有比他更出色的了,如此说来倒是有可能?”
王安石肯定点头:“必定是这样了!”
话音刚落,便有人冲了进来,欧阳修一看,是门子。
看到门子慌张的脚步和激动得有些说不出话来,欧阳修意识到了什么,腾地站了起来。
王安石缓缓站起,只是手上的动作却有些紧张。
薛夫人从房间里疾步走出。
欧阳发、欧阳棐、欧阳奕也都出来了。
欧阳修道:“莫要紧张,慢慢说!”
他以为自己会很淡定,但话一出口便感觉有些涩,他不免自嘲一笑,以为经历过很多事情,便能够淡定相对,但面对自己最喜爱的幺儿的前途,他终究是有些着相了。
门子喘息了一下道:“……禀告老爷,四郎,中了!进士及第,状元郎,大宋朝第一年轻状元公!”
“哐当!”
众人都被吓了一跳,回头一看,原来是薛夫人手忙脚乱撞翻了椅子。
欧阳修突然放声大笑起来:“果然不愧是我欧阳修的儿子啊,哈哈哈哈,虎父无犬子啊,哈哈哈!”
王安石抚掌大笑:“永叔这话对极了,父亲是进士及第,儿子也是进士及第,而且还是状元郎!”
欧阳修笑道:“多亏了介甫你这个名师啊,名师才能够出高徒啊,犬子有今日的成绩,全靠介甫!”
王安石笑道:“可不敢当,和尚自身天资聪颖,我着实没有教什么。”
欧阳修笑道:“快快,让人去给外面的报信人打赏,夫人,安排宴席,今晚咱家要延请介甫这个大恩人,还有八位新科进士!”
薛夫人笑道:“早就备好了,你们且在这里等等,我去安排外面的事情。”
说着急急而去。
王安石赞叹道:“小和尚及第,着实了了我一桩心愿啊。”
欧阳修笑道:“同感!”
两人又是哈哈大笑起来。
笑歇,王安石突然想了起来:“永叔,小和尚如今已经是状元,到现在还没有字,是不是提前帮他取一个?”
欧阳修点点头:“倒是有这个必要……介甫,你帮着取一个吧,你是师长。”
王安石也不是矫情之人,想了想道:“就叫季默吧。”
欧阳修笑着点头,伯仲叔季,小和尚排行第四,以季为排行,默,则是期待欧阳辩少言多做事,倒是颇为期许。
第163章 《幺儿季默登科喜记》
领赏的人热闹了一番才离去,门子和其他的下人也并不收拾门口的爆竹等狼藉。
在这个时候,这些东西也是夸耀的证明。
这在无声的告诉他人——呐,我家出了一个状元郎呢。
原本中了进士需要改换门庭,就是将门户都砸烂了换成新的,小门小户的贫寒人家,甚至要将整个房子推倒重建,以示从此之后崛起的意思。
只是欧阳家已经有了欧阳修这么一个进士及第在前,也只是说明欧阳家后继有人罢了,倒也不必砸烂门庭换新。
但欧阳家还是换上了红色的灯笼,将全屋内外进行一次大扫除,以示更新的意思。
欧阳辩等人被请回欧阳家参与宴会。
欧阳辩不必多说,王安石是老师,其他的几个都算是欧阳修的弟子了,所以算是家宴性质。
欧阳修老怀舒畅,在席上酒来杯干,言笑晏晏,看着幺儿的眼神充满自豪,一脸都是不愧是我儿子的骄傲。
正如他自己所说【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他自号醉翁,实际上酒量只是一般,酒席开始没多久就醉了,他的酒品并不太好,喝醉了之后就开始写文章了。
文章名《幺儿季默登科喜记》。
文章之中,他回忆起幺儿季默的小时候。
他写道,季默小时不喜言语,不好动,亦不喜哭嚎,每日最喜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如哲人观世间一般充满睿智。
又写道,季默最喜与文人游,时虽言语呐呐,然则吾每次写文章,小季默便手舞足蹈,如遇世间极乐之事,亦如懂老翁文章之意。
老翁甚异之,有人皆称季默大后必然有所成。吾虽喜然则愿幺儿一声平安喜乐即可。
至和元年,皇命京中来,老翁携妻儿进汴京,时囊中羞涩,寄住妻舅仲儒家中,后与妻计,择一陋室即可,然则季默却已置屋供家人,老翁大惊。
季默之异久矣,老翁久与居之不觉异,实异人也。
……
整篇文章,欧阳修对幺儿季默大加夸奖,欧阳辩都有些不太好意思了。
但其余的人却觉得欧阳修所写皆是实录,因为他人的感觉更加清晰——欧阳季默实异人也!
苏氏兄弟和曾氏兄弟在见到欧阳辩之前,实际上也是知道这么一个人的,因为他们在读欧阳修游记的时候,总是可以看到这里面的一个小小的身影存在。
什么【小和尚手舞足蹈乐之】,【小和尚闻之起舞】、【小和尚尤喜莲蓬】【小和尚见之落泪】诸如此类的话语随处可见。
欧阳修的文章传播有多远,小和尚的名气便有多远。
有些人特别喜欢里面的小和尚形象,甚至将里面关于小和尚的部分摘录出来,形成一本小和尚百态录,这本小册子流传甚广,有些出版商还将其附在欧阳辩的诗词集后,作为词人简介。
苏氏父子和曾氏兄弟也都在书里看到过,今日亲眼看到欧阳修撰文写欧阳辩,这种感觉倒是颇为新奇。
欧阳修历来大嘴巴,写完文章后,他第二天就揣着纸张上班去了,然后毫无意外,以他的影响力,这篇《幺儿季默登科喜记》也流传了开来。
新科状元郎的成长经历耶,多么令人感兴趣的事情啊。
这篇文章立即以病毒一般的速度传播出去。
一时间,欧阳季默的少年囧事和特异之处便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起来,街头巷尾都在讨论这位新科状元。
欧阳辩听到之后苦笑不已。
不过这个事情也有好处,至少大家都知道新科状元已经有字了。
于是去皇宫谢恩和游街的时候,同年便正式的称呼欧阳辩为季默兄了,总算不那么尴尬了。
礼部的官员也是做事负责的,因为知道欧阳辩年纪小,宽大的服装怕是穿不起来,还特意派人量体裁衣,这才没有出现人小衣服大沐猴而冠的感觉。
当然,那礼部的官员也是西湖城的股东之一,这里面的殷勤是工作负责还是因为他在奉承欧阳辩就不得而知了。
史上最小状元郎引起了汴京城百姓的轰动。
韩琦曾有一句话,东华门外以状元唱出者才是好男儿。
这句话在此时体现得淋漓尽致。
进士游街是在御道上举行的,可以同时容许十六匹马车同时奔驰的大道上,竟然被挤得水泄不通。
欧阳辩身着剪裁合理的大红色礼服,高高居于高头大马之上,稍显矮小的身材都显得挺拔起来,比起其他要么衣服不合身,要么一大把年纪,欧阳辩的小正太俊秀脸庞,一时间让诸多女性疯狂起来。
欧阳辩带着矜持地微笑,他不知道的是,在街边的楼上,有一个公主脸上有泪痕却强笑着看着披红挂绿的他。
福康公主,哦,不,现在要叫衮国公主了,官家已经明诏,在不久之后就要嫁给李玮了。
“公主,咱们回去吧?”
梁怀吉低声劝道。
赵徽柔轻轻摇头道:“此时多看一眼是一眼,以后想看都看不着了。”
梁怀吉叹息着低下了头,他心里也在为公主而悲伤。
路对面的楼上,也有一个妙龄少女,在诸多闺中密友的陪伴下,含羞带怯地看着下面经过的欧阳辩。
好友们一个个羡慕的说着奉承话,让妙龄少女更是脸颊通红,又喜又嗔。
她便是富弼长女富蒹葭。
父亲榜下捉婿,捉到了欧阳辩,原本她以为欧阳辩岁数小,即便是要娶妻,也会选择她的妹妹们。
没想到欧阳辩归家后,欧阳家送来庚帖求婚,竟然是希望求娶自己,当时她的脑袋都是嗡嗡的。
一来是因为自己比欧阳辩大不小,二来却是欣喜。
欧阳辩的诗词集在汴京卖得很火,很多少女闺房都有他的诗词集。
富蒹葭自然也不例外,她早就对这个才华横溢的少年心生向往了,在得知只有十一岁的时候还有些失望。
听父亲说,说希望迎娶自己的并不是欧阳修的意见,而是欧阳辩自己的意见,听到这个时候,富蒹葭心中甜蜜无比。
到得现在,这份甜蜜更是变成了自豪和骄傲。
自己的夫君,可是科举史上最年轻的状元郎!
这也怪不得闺中密友们羡慕了。
这是状元郎,还是最年轻状元郎,而且看欧阳辩的模样,俊俏无比,又有才又有颜。
据父亲说,欧阳辩简在帝心,怕是很快就要受重用了,以后恐怕是前途无量,二三十年后,怕是登上宰执之位都有可能!
到时候自己就是宰相夫人了,就像自己的母亲一般!
在这一刻,富蒹葭感觉自己是天下最幸福的女人!
第164章 授官!(第五更!求票求票!)
宋朝贡举的最大恩荣是释褐授官。
唐代明经、进士及第之后,只是取得了做官的资格,还不能直接入仕做官。
必须再经过吏部铨选考试,合格后才能授予官职,脱去粗麻布衣,换上官服,即所谓“释褐授官”。
因而,唐代许多士人明经、进士及第多年之后,仍为一介布衣,未能释褐授官,以致有出身二十年而未获禄者。
如一代文豪韩愈,就是这样的倒霉蛋。
贞元八年他进士及第,因为吏部的考试不合格,磋砣三年,尚未入仕。
于是贞元十一年他三次上书宰相而求仕,自称四举于礼部乃一得,三选于吏部卒无成。
希望能通过当朝宰相的论荐获得一官半职,结果是三次上书均不获垂怜。
他只好离开京城长安,到宣武军节度使董晋的麾下做幕僚,被辟署为观察推官,才踏上了仕途。
这样的惨痛经历在宋代是不可能发生的。
宋初承袭了五代以来的规则,但自太平兴国二年开始,进士、诸科及第、出身者可以不经关试皆释褐授官。
按照惯例,第一、第二等进士并九经授将作监丞、大理评事,通判诸州。
同出身进士及诸科,并送吏部,免选优等注拟初资职事、判司簿尉。
嘉佑二年这一年是相当特殊的一年。
一方面,因为惯例,中式考生都可以可以不经关试皆释褐授官。
另一方面,赵祯首次宣布殿试不黜落。
而且,在往后推一年,到了嘉佑三年,新及第进士授官较之前一阶段稍有降低,往往会减少新及第进士授官的恩典。
也就是说,嘉佑二年这一年的考生,着实是幸运到了极致。
过了省试之后就不必担心黜落,殿试之后不用考核直接当官,授官的时候还往高了授,着实是幸运无比。
早一年晚一年都不行。
赶上了好时候,诸多新科进士喜气洋洋,朝廷也按照惯例授官,第二、第三人授大理评事,并为诸州通判;
第四、第五人授秘书省校书郎、签书两使判官厅公事;
第六名以下第一甲授两使职官。第二甲授初等职官。
第三、第四甲授判司簿尉。第五甲守选,待授官。
然而有一个人却是例外,就是新科状元郎欧阳辩。
欧阳辩直接授将作监丞。
看着与众不同,但其实也算是惯例了。
太祖开宝六年,创立殿试制度,进士及第所授官阶有所提高。
既然是有例可循,便不算破格。
仁宗做事历来谨慎,说他胆小也可以,但作为一个帝皇,能够做到这种程度,也算是好事。
如果当真不顾一切破格授官,那反而对欧阳辩不利。
以前不是没有发生过这种事情,乾德五年三月,门下省直接将进士开封李肃拟保顺军节度
掌书记的授官驳回,因为不符合《少尹幕职州县官参选条件》的规定。
如果仁宗对欧阳辩破格授官,先不说宰相那边能不能通过,即便是通过,也会引起不满,这对原本就年幼的欧阳辩会产生不小的影响。
不过宋代授官如此轻易也有原因,宋代的官、职、差遣是分开的,授官只是出一份俸禄,并不需要实际的工作岗位。
这也是冗官的来由。
官位每年都要给出很多,虽然不需要每个都给差遣,但俸禄你总得给吧?
日积月累之下,即便是有金山银山,也都给吃崩了。
这也就是赵祯对欧阳辩如此重视的原因。
所以,在其余新科进士还在悠游林下的时候,欧阳辩已经出现在三司了。
欧阳辩站在三司大门之前,仔细观看这个帝国财政中心。
这个部门人流如织,门庭若市,比起其他的部门来说,这里流淌着的金色的铜钱,钱财动人心,所以这里的人多也正常。
不过除了在这里工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