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之无双国士-第31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可以说,南方的回归,在不久的将来,将会让大夏朝的岁入增多几倍是没有疑问的。
有了南方打底,苏辙倒是对建设一个察警系统有了底气了。
钱么……咱们大夏朝不差钱!
在大宋的时候,匪患对于朝廷都是个大问题,可以说,有宋一代,匪患就没有停息过,苏辙从四川走出来,对此自然心知肚明。
匪患对于经济的打击是尤其大的,土匪劫道,让商旅不敢出行,而流通才是商业的本质,匪患的存在,天生就是会干涉经济的发展的。
虽然说这一次大夏军队将各个地方的匪患都扫荡了一遍,但匪患大多是每隔十年的时间,就会又重新生长出一波来,军队力量应该往外使,国内的治安交予这察警来干,才是更加合适的。
察警中还有所谓的交通警察,苏辙其实也早就发现了,随着交通越来越发达,交通工具的日新月异,拥有马车的家庭越来越多,尤其像汴京这样的大城市,如果没有交通察警这样的角色,汴京城恐怕十天有九天是堵车的。
汴京城里是有交通察警的,不过他们不叫这个名字,叫交通疏导员,原本只是隶属于开封府下面的一个小机构,不过经过这么些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一个颇大的机构了,因为汴京城的交通压力太大,因此必须得有更多的疏导员参与进来,而这个小机构是有罚款的权力的,因而这个小机构拥有了自我壮大的能力,到得如今,汴京城已经拥有差不多接近一万个疏导员,每日里光是罚款的流水就有近万贯,每年下来,几百万贯的罚款足够他们开销了。
也就是说,交通察警这样的警种,未必就需要财政拨多少款,他们可能自己就可以产生效益养活自己,当然啦,对于这种罚金的事情,毕竟还是扰民的行为,还是得严加控制的,但至少还是能够分担朝廷的部分压力的啊。
这般看来,建立察警系统未必就要花多大的钱。
“建!这个事情我同意!”
苏辙大声道。
欧阳辩诧异地看了苏辙一眼,苏辙怒道:“怎么,在你的眼里,我就是那么不识大体?”
欧阳辩嘿嘿一笑:“倒不是这么说……”
苏辙摇头笑道:“好了好了,我还不知道你,不过这都是好事情,军队的确需要整军,分流出来的人也该有好的去处,建立察警系统能够容纳大量的退役兵员,察警系统对于维持社会的问题也有重大的意义。
咱们大夏现在的经济是一切的核心,没有良好的社会治安,对于经济的伤害就始终存在,察警系统虽然费钱,但这部分的成本也会在经济的发展中得到回报,这是大局,我懂的。”
欧阳辩颇为惊异,没想到苏辙的经济学学得这么好,连社会成本都懂了。
苏辙继续道:“还有基层组织这一块,以前被乡绅垄断,以至于朝廷对乡村基本是脱离的,咱们不能犯这样的错误,尤其是咱们以后有很多仗要打的情况下,一来是征兵的问题,二来是征税的问题,三来么,还是社会稳定的问题。
有知识、有能力的退役兵员去当基层组织的领导,能够起到稳定乡村的作用,只有稳定的内部环境,咱们才能够决胜于千里之外嘛。”
啧啧。
欧阳辩都要忍不住为苏辙鼓掌了。
自己才说了一些,苏辙立即领会到了更多的意义,果然苏家人都是天才,苏轼更加擅长文才,苏辙在政治上比苏轼更加厉害。
第716章 南方治理!
裁军、建设察警系统、组建基层组织,这哪一件都是国家级别的策略,自然不能只由欧阳辩与苏辙两人来决定,这不过是欧阳辩先看一下苏辙的意见,接下来还需要进行多方的探询,寻求更大范围的意见征询,等大部分都同意之后,才能够进行实际上的推广。
谈完这三件事之后,欧阳辩想了想,觉得还是不够完善,还得再完善一下,于是说道:“子由,南方的事情还是要多关注,不仅仅要关注经济上的,还有其他的事情得注意一下。”
苏辙肯定点头:“你说得对,南方刚刚安定下来,还有许多的问题需要解决,接下来我会着重关注南方的治理。”
欧阳辩点点头提醒道:“要注意南方民间的稳定,之前因为咱们将宋朝赶到南方去,当时引起诸大家族的南迁。
那些人迁去了长江以南、荆湘两路、福建路、甚至有到广南东西路,这些地方在永嘉之乱的时候就有北方大家族迁徙过去,已经占地为王,形成强大的宗族。
这次又有不少的大家族迁徙过去,恐怕会与这些大家族冲突,若有不慎,就会形成大规模的械斗,这很不利于社会的稳定,也会大大地阻碍经济的发展。
官府要多加管理引导,基层组织、察警系统要对此多加关注,土地改革要更加的彻底,将土地分到小家庭,阻止宗族的形成。
若是还有宗族看不清楚形势,官府要以武力干涉,狠狠地打击,打散了再组织,不能任由这些毒瘤成长!”
欧阳辩说到后面,杀气凛然。
苏辙感觉到震撼的同时又感觉到有些不解,一来宗族是这个时候很难避免也是约定俗成的存在,二来欧阳辩很少会喊打喊杀,即便是灭宋的时候,欧阳辩也是提倡治病救人,要多劝降少杀人,这一次治理乡间的事情,欧阳辩的意志却是如此坚定,也不知道是为何。
苏辙不太明白,欧阳辩却是太明白了迁徙过程之中容易发生的灾难。
汉民族每次南迁过程之中,都是末日灾难一般的场景,一路上劫匪遍地,小家庭携老扶幼南迁是自寻灭完,只有大家族一起南迁,才能够安全到达目的地。
而大家族到达目的地之后,因为自身的体量庞大,就会对当地的大家族形成威胁,彼此之间就会产生对资源的争夺,这个争夺包括田地、水源、柴火等等,用后世流行的话来说,就叫内卷起来了。
这些抢夺从一开始的妥协,到了后来就会形成械斗,在明清时候,广东因土…客械…斗直接死亡上百万,广东的经济在当时直接崩溃。
欧阳辩不会允许这种情况发生,所以从一开始就要进行引导、干涉,从基层组织的组建,到维持秩序的察警系统的组建,都是出于对这种情况的预防。
至于为什么不用军队,这就是出于合用性的考虑了。
军队对于扫匪这种目标性明确的准军事行动相对合适,但在对内梳理上,扎根本土的察警系统更加合适。
因为这种矛盾一般都是从小衍化至大的,如果从一开始就开始控制,最终并不会演变成大规模的械斗,但军队想要去做这么细微的工作,根本是不合算的。
所以成立专业的察警系统才是最为合适的。
军队,还是将刀口对外更加合适。
苏辙虽然不太理解,但他相信欧阳辩总是对的,所以也没有多问,从苏辙的经历来看,宗族组织的确会对社会有很大的影响。
苏辙的母亲程氏出身于北宋眉州眉山的大户人家,程家在当地堪称首富。
后来程氏嫁给了苏洵。
苏辙与苏轼有一个姐姐,因为当时女子地位低,很多没有取名字,或者名字没有被相关史料记载下来,只因为她在苏氏家族排行第八,被称为“苏八娘”。
小说野史中著名的苏小妹就是以她为原型的,只不过她比苏轼还要年长一岁。
当时讲究门当户对,亲上加亲,等到苏八娘到了婚配年龄,苏家与程家一合计,就将苏八娘嫁给了苏辙的表哥程之才为妻。
这样一来,对苏辙而言,程之才除了是表哥以外,又兼任了姐夫的身份。
按理来说,这段婚姻应该是相当美满的,双方强强联合,既是世交姻亲,子女又非常熟悉,不会存在任何问题。
然而,也不知道为什么,苏八娘过门之后,非常不受公婆的喜爱,还经常被虐待。
更奇葩的是,她嫁过去第二年就生子得病,婆家却不闻不问,只好回娘家疗养。
但是,她的公婆竟然跑来兴师问罪,说她不尽孝道,还抢去了孩子,直接导致苏八娘抑郁而终。
因为这个事情,苏程两家反目成仇,苏辙也因此对程家的事情颇为关注,程家在眉山的影响力令苏辙刮目相看,程家虽非为非作歹,但即便如此,对于调动社会资源这一块,程家依然非常厉害,后来还将程之才推进了大宋朝堂之中,一个小地方的家族,就有这样的能量,可谓是了不起了。
而在全国各地这样的家族为数不少,他们能够将子弟推进朝廷,在当地就当然影响力巨大,有这样的家族盘踞地方,也怪不得宋朝收不上税,也对地方掌控不力了。
欧阳辩要收拾这些豪族,恐怕也是因为这些考虑吧。
其实苏辙的想法倒也没错,欧阳辩的确是有这样的想法,一个国家要强大,就必须将大多数人都团结起来,而地方豪族,却是在逆历史潮流,虽无割据之名,却有割据之实。
欧阳辩与苏辙两人商讨完毕,苏辙就告辞而去,这个事情他会尽快地推动起来,而欧阳辩也要征询军方的意见,裁军从来都不是简单地事情,牵扯到军方,任何时代都要慎之又慎。
欧阳辩召集了军方大佬王韶、种谊、种谔、狄虎、狄骧,以及折驹、种遏、鞠季阳、饶芝瑛、兰绍华、桑仲良、巫贤才、霍伯愚等人,商议裁军等事宜。
第717章 大兴军改!
在欧阳辩的主持下,军方大佬们齐聚一堂,关于大夏朝的军队的未来进行一次非常重要的商讨,史称‘大兴军改’。
大兴便是年号,军改则是指此次的裁军以及扩军。
是的,此次军改并不是单纯的裁军,还有扩军,又裁军有扩军的,听起来似乎有点矛盾,但实际上并不矛盾,方向不同罢了。
”……裁军是将年纪偏大、业务能力稍差的兵员分流到地方去,组建为察警,察警系统目前搭框架大约需要六十到八十万的兵员,组建包括刑法察警、武装察警、交通察警等等。
这八十万里面,除了普通的兵员,里面还需要中高级军官去主持,所以这一次也要分流部分的中高级军官过去,无论是普通士兵还是中高级军官,都可以自荐……”
王韶此话一出,众人顿时哗然。
裁军八十万,这可不是小数目,大夏军队也就二百万的数量,一下子去掉了三成,这么大的动作,可是历朝历代都没有过的!
宋朝之前也有说要裁军的,从真宗时候说到了神宗时候,才由神宗完成裁军,七八十年的时间,也就裁了四五十万,可王韶这一开口便是八十万!
种谔惊道:“王尚书,这么大数量的裁军,难道不怕引起兵变吗?”
其余人虽然没有说话,但看神情也有这方面的担忧。
王韶脸色一沉:“咱们大夏军队是人民的军队,不是以前的老式军队,裁军不是让他们归田了事,他们可以选择去察警系统,若不愿意去察警系统,也可以回归家乡,参与到基层的组织建设里面去,都是为了国家出力,若都不愿意,那就回老家耕地,退伍费以及田地都是补足的,这有什么不满意,若是这都不满意,怎么,他们这是想干嘛!”
种谔叹了口气点点头,没有说话了。
王韶与种谔一个是兵部尚书,一个是兵部侍郎,王韶是欧阳辩的同年,又都是一起造反起事的,所以种谔虽然年纪比王韶大得多,但论资历还是不如王韶,所以王韶年轻但担任尚书,而种谔却只能担任侍郎。
王韶继续说道:“……此次裁军不是单纯为了减少人数,而是以提高战斗力为目标,以后的战斗目标是以精兵战略,而不是靠人数,所以战士也好,军官也好,整体的业务能力都要得到非常大的提升,所以会在军中实行一次优胜略汰。
从军队被淘汰下来的人也不必怨恨,不是他们不出色,而是军中能人多,到了地方一样可以为国效力嘛,报效国家并不一定就在前线厮杀,还可以在地方维持秩序,保障人民百姓安居乐业,一样是为国尽忠,两者毫无区别!
另外……”
王韶扫了一眼众人,道:“……另外,此次要分流八十万人到地方去,但同时,要重新招募大约六十万兵员……”
诶?
这裁军之后又招募兵员,这是精神分裂?
王韶解释道:“……这主要处于两个考虑。分流出去的士兵毕竟业务能力也是过人的,又有过硬的觉悟,这些人到了察警系统中,立时就能够将察警系统给撑起来,若是从民间招募,那么察警系统未必就有战斗力,这是第一个考虑;
第二个考虑则是对于军队战斗力的提升,分流出去的战士要么是年纪大,承担不起高强度的战斗,也有业务能力偏弱的,所以要进行更新,招募更多的新兵进行针对性的训练,有助于提升战斗力。
出于这两个考虑,裁军与扩军就并不矛盾。
另外,还有一个重大的举措要大家表决,关于招募的方式,陛下提出,以后大夏军队要以募兵制与义务兵相结合的方式。”
“哦,这个是什么意思?”
狄虎问道。
王韶点点头道:“所谓募兵制,也就是咱们现在的方式,将兵员招募进来,都是吃兵饷,算是职业军人,而义务兵管吃管住,发部分兵饷,但退役的时候回给与津贴,这个时间是三年。”
狄虎若有所思:“也就是说,三年过后,他们就要退役回家了?”
王韶点头道:“没错,但他们也有提干的机会,一旦他们表现出色,业务能力过人,就有留下来当军官的机会。”
狄虎诧异道:“那是强制还是自愿?”
王韶笑道:“自愿为主。”
狄虎摇头道:“如果是自愿的话,恐怕没有人愿意来的吧?”
“这个倒不一定。”
一直在安静听着的欧阳辩突然道。
众人顿时腰板直了起来。
欧阳辩笑道:“不用这样,朕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时代变了,咱们大夏军队不是以前的老式军队,性质是不同的。
以前的军队腐朽荼毒百姓,咱们的军队军纪严明,在民间的名声是非常好的,以前总有好男不当兵的说法,但军纪严明的大夏军队,可是热血男儿向往的地方,有不少热血男儿想到军队中建功立业呢,所以不必担心这一块,如果到时候招募不顺利,那就要加强宣传,总是可以解决的。”
对这个问题,欧阳辩还是颇有信心的,大夏朝现如今已经是一亿多的人口,总不至于连几十万兵员都征不上来。
既然欧阳辩已经一锤定音,别的人便不再多说。
既然如此,裁军便是今天最重要的话题。
种谔的担忧是对的,裁军是一件相当敏感的事情,一旦操作不当,便有可能引起动荡,那么该如何推进这个事情,便需要事先讨论好策略才行。
众人纷纷给出方法意见。
欧阳辩见状颇为欣慰,这说明大夏军队还是颇为健康的。
以前宋朝裁军可要难得多,别说裁军了,就是军饷稍微发晚发少,都要引起兵变的,被说要裁军这种会影响将门利益的事情了。
现在大夏军队将领虽然也是狄、种、折这几家将门子,但这些年轻人却没有太多的私心,面对欧阳辩的提议,却是没有一个人是提出不愿意裁军的,这从侧面说明军队到目前为止还是颇为健康的。
第718章 为师将因你名传千古!
军改、察警系统的建设、基层的建设大规模的进行之中,时间过得飞快,转眼间到了春暖花开的时候。
大兴八年的春天,一行人从江宁出发,向汴京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