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北宋之无双国士 >

第241章

北宋之无双国士-第241章

小说: 北宋之无双国士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556章 中粮集团!
  变革从来都不是简单地事情,但是在掌控了一个国家百分之九十军队的独裁者来说,只要肯狠下心来,屠刀之下,就没有干不成的事情。
  在西夏,欧阳辩不需要像在大宋那般畏手畏脚,因为他现在是西夏实际上的掌控者,李秉常深居简出,只是作为一个名义上的皇帝罢了。
  西夏的底子不如宋辽,但好处是,西夏的政治很粗糙,连文人都缺乏,这里信奉的就是力量,所以当欧阳辩掌控了力量之后,便对这个国家如臂指使起来。
  欧阳辩用土地革命,将各个部落的根基都给拆解开来,部落之所以是部落,是因为部落掌控了土地资源,部落里的底层人民要生存,就必须听从部落的指挥。
  而在欧阳辩将部落的土地夺回后,又将土地赋予底层农民之后,部落存在的根基便不复存在了。
  基层组织不是一时半会能够建立起来的,部落制度的崩塌,被欧阳辩用公司制重新给组织起来,而这些公司的都隶属于大夏中央粮食集团,这个集团的简称就叫中粮集团。
  中粮集团旗下分为粮油食品、番茄果蔬、饮料、酒业、糖业、饲料、肉食以及生物质能源、皮毛等公司,而中粮集团隶属于三司,属于根正苗红的央企。
  为了保证中央对于这些原部落的控制,青年社开始在这些公司的各个分部开展社支部,吸收进步青年加入青年社,而这些青年也会进入快速升迁的车道上,逐渐掌控各大分部。
  当然,这些实际上的渗透需要时间慢慢地积累,但欧阳辩在西夏的统治已经扫清了一切的障碍了。
  ——除了李秉常。
  **
  在许多年后,原西夏人关于大兴元年的记忆,就是土地革命、到处招人的工厂、覆盖所有农业牧业的中粮集团、以及被杀得人头滚滚血流成河的党项贵族。
  被杀的党项贵族自然不是无缘无故被屠杀的,而是因为造反。
  许多年后,有学者重新回忆这一年,都不由得悚然心惊。
  因为那个被称为仁慈而伟大的欧阳辩,在这一年中,在他的执政下,有几万党项贵族被屠杀。
  固然是因为党项贵族造反的原因,但学者们一深入去研究,便会觉得换了个位置,如果他们是党项贵族,他们即便是死,也会去造反。
  原因是欧阳辩执政下的朝廷,用土地革命挖掘他们的根基,如果他们不反抗,他们就只能看着世代遗留下来的权柄被剥夺。
  不仅如此,在这一年,欧阳辩废除蕃官体系行汉礼,之后只有一个汉官体系了,而要进入汉官体系,途径相当单一,就是通过科举考试。
  这对于党项贵族来说是不可接受的,他们接受党项教育,让他们去科举,这根本就是断了他们上升的渠道。
  部落制度被瓦解、上升渠道又被挖空,除非他们愿意完全融入汉族体系,否则他们的未来并不会过于美好。
  这种情况下,他们除了造反,又能够做什么呢。
  学者们对此心知肚明,但他们不敢写出来,他们甚至有一个阴暗的想法。
  他们认为,这一切变革虽然看起来是解放底层的人民,释放生产力,但欧阳辩有可能是逼着这些贵族造反,才有一个冠冕堂皇的借口屠杀这些贵族,彻底毁掉党项贵族的根基。
  这样的猜测当然是不能宣之于众的。
  不过这些学者们腹诽鬼腹诽,他们还是不得不为欧阳辩的杀伐果断而点赞。
  正是因为这一年的清洗,西夏才奠定了以后伟大的根基,而党项族也并没有因此彻底没落,而是积极融入汉族中,在之后的大中华圈里,党项人因为积极融入,依附着中粮集团,昔日的党项人也成为一个强势的民族团体。
  当然这些是以后的事情了。
  时间进入大兴二年,宋朝在这一年改了一个新的年号,是为元丰。
  元宵节。
  西夏因为全体汉化,所有的节日都按照汉族节日来,所以大宋的元宵,也是西夏的元宵,李秉常也学习着汉礼,和宋朝的皇帝一般与民同乐。
  整个兴庆热闹非凡,如果有宋人迷路来到兴庆,看到此情此景,已经会认为这是大宋的某个城市,因为汉家风情非常浓烈。
  李秉常从墙头下来,疲惫不堪地回到了皇宫,脱下厚厚的汉家皇帝礼服,这才舒了一口气。
  他其实不太喜欢这些东西,因为这一年的时间里,他主要的事情就是读书。
  对于亲政的事情,他一来没有机会,而来真的是没有兴趣,欧阳辩的书籍已经吸引了他的所有注意力。
  他完全没想到,世界的深度竟然可以使那么的深刻,在知识的海洋里面遨游,那种幸福感胜过一切。
  其实这种能够安心读书的感觉,是他懂事之后感觉最幸福的事情了。
  在他十来岁懂事之后,他就没有睡过一天的安稳觉,因为头上的那柄刀随时可能掉落下来。
  他之所以想要将权力拿回来,其实并没有太大的野心,他其实最大的愿望就是想要活下去罢了。
  有人说,以前你是个傀儡皇帝,现在也还是个傀儡皇帝啊,一旦欧阳辩想要篡位,那你还不是死路一条?
  但李秉常非常笃定,有一个感觉告诉他,欧阳辩和梁氏不同,在欧阳辩这里,他看到的是宏大的格局。
  欧阳辩的书里面,看似机关算尽、利益为先,但里面都是堂堂正正的理论,那种俯瞰世界的格局,根本不是什么蝇营狗苟之辈能够懂的。
  虽然欧阳辩在屠杀造反的党项贵族上毫不留情,但对于真心归附的党项贵族,却是毫不吝惜给与信任的。
  所以,李秉常笃信,只要自己不触犯欧阳辩给自己划出来的界限,那么自己就能够活得好好地,而且,自由会很快来临,这一点他有自信。
  李秉常正待拿起书来做笔记,外面有脚步声传来,听到脚步声,李秉常的脸上露出笑容。
  ——那是欧阳辩的脚步声。


第五卷 至此结束,明天开始第六卷! 


第557章 意气风发的曾布!
  李秉常看向门口,果然一袭象征着位极人臣的红袍出现了,欧阳辩大步走来,昂藏的身材,三十岁是男人最好的岁月,欧阳辩的眼睛里面似乎藏着星辰大海一般。
  欧阳辩看到李秉常的时候,也并没有行礼,而是走到李秉常的身边,一屁股就坐下了,李秉常身边的太监赶紧行礼后退出。
  李秉常的眼里藏着兴奋:“国相,计划可以实行了么?”
  欧阳辩忍不住苦笑:“你就这么想禅让?”
  李秉常爽朗地笑了起来:“国相,我是已经想明白了,天下无主,有德者居之,国相的品德、能力不知胜我凡几,我这能力能干什么我还能不知道?
  这些时间看了国相所写的书,我才知道自己就像是井底之蛙一般,以前的我只盯着那一小块天空,还以为坐拥天下,现在我才算是看懂了,若不是国相,现在的我可能已经成了白骨了。”
  欧阳辩对于这一点倒是不否认,当然啦,历史上李秉常还能活个十年左右的时间,但就如同傀儡一般,说是活着,其实也和死了一般没有什么区别。
  “既然如此,你对以后有什么打算?”
  欧阳辩问道。
  李秉常想了想道:“我没有想别的,就想好好地看书,等国相实现了抱负之后,到时候我也一点威胁也没有了,到时候,我就到处走走看看,写写东西,也算是给自己的人生赋予一些意义吧。”
  欧阳辩道:“不会觉得委屈?”
  李秉常再次爽朗的笑了起来:“不委屈,学习的快乐超乎我的想象,在我放下执着之后,我发现人生完全可以过得更加的有意义。
  现在的我不过才十六岁,十年的时间,国相应该可以横扫宋辽了,到时候国相是天下共主,我早就被忘却了。
  到时候我反而是卸下了所有的负担,届时我就可以到处走到处看,国相也不会少了我的供养吧,这个可不行。”
  欧阳辩笑着点头:“你放心,我在中粮集团里给你留了1%的股份,这百分之一,足够你十辈子的花费了。”
  李秉常兴致勃**来:“这样就太好了,要不就在下个月,挑个好日子,咱们将事情给办了?”
  欧阳辩摇摇头:“还得等一等。”
  李秉常愣了愣:“还等什么呀,国内应该没有阻碍了才是啊。”
  欧阳辩微笑不语,他的眼光看向东南方,哪里是宋朝的京畿之地——开封。
  ……
  在西夏大刀阔斧改革之时,宋朝也在发生一场意义深广的改革。
  熙宁十年,赵顼曾布、王珪校勘《唐六典》。
  元丰元年,在曾布、王珪的协助下,赵顼开始对职官制度作改革。
  宰辅制度恢复了唐三省制规模,以尚书左、右仆射为宰相,左仆射兼门下侍郎,行侍中之职,右仆射兼中书侍郎,行中书令之职,借以发挥中书揆议、门下审复、尚书承行的职能,实际上权归中书。
  同时,参知政事改称中书侍郎、门下侍郎和尚书左、右丞。
  同年五月下令,凡省、台、寺、监领空名者一切罢去,使各机构有定编、定员和固定的职责;
  许多机构便或省或并,如三司归户部和工部,审官院并于吏部,审刑院划归刑部。
  过去“官”仅用以定禄秩、序位著,此次改革,一律“以阶易官”,自开府仪同三司至将仕郎共为二十五阶,此后,升迁、俸禄等都按新定的《元丰寄禄格》办理。
  到了八月的时候,改制基本完成。
  八月的汴京秋高气爽,万里碧空无云,御花园里的秋色怡人,在御花园中散步的赵顼,看着入眼的黄叶,心情没有很开心,反而有点悲寂寥起来。
  改制是完成了,但行政效率没有提高,甚至比过去还显得拖沓。
  赵顼感觉有些后悔。
  但由于冗员和冗散机构的裁撤,节省了两万缗的开支,他又颇感安心。
  总算是有点安慰吧。
  不过大宋终究还是时运不济,熙宁八年的五路伐夏惨遭失败,这一战让大宋元气大伤,还没有两年的时间,又迎来了大灾祸。
  熙宁八年七月,黄河决口,在澶州曹村,向东汇入梁山泊,分为二道,南入淮河北入海,遭灾的地区涉及四十五县!
  受灾如此之重,对于如今的宋朝算是雪上加霜了。
  欧阳辩在宋朝时候积攒下来的家底,已经被折腾一空了,赵顼对于官制的改革,不免就有削减支出的想法。
  只是一番折腾之后,只减免了两万贯的支出,而且效率还大大下降了,赵顼感觉到安心,不过是自欺欺人罢了。
  赵顼来到御花园,是因为他要在这里接见曾布。
  这几年的曾布官运亨通,在韩琦老一辈退出政坛、王安石归隐、司马光被冷藏、欧阳辩这个原本该登顶的人突然死去、吕惠卿等人被赵顼调到地方的情况下,曾布现实成为了参知政事,又通过元丰改制,成为了名为次相,实为实权第一人。
  当初议定官制时,大致是仿照《唐六典》,不论事情大小,都由中书省取旨,门下省审核,尚书省执行,三省分班奏事,权归中书省。
  当时曾布对王珪说:“您任宰执这么长时间,必然会是中书令。”
  王珪深信不疑。
  曾布却对皇帝说:“三省的长官位高权重,不需要设置长官,只需要让左右仆射分别兼任两省侍郎就可以了。”
  皇帝认为他说的很对。
  因此曾布名义上是次相,实际上却大权在握,王珪虽然是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但也只能拱手听命罢了。
  曾布志得意满。
  在他看来,当年的嘉佑二年榜,那么多惊才绝艳的同年,可是到了现在,最耀眼的还是自己啊。
  看看那些人,被认为才智第一的欧阳辩今何在?
  被认为是才智第二的郑雍又如何?
  那个‘骨气清粹,真神仙中人’‘有机略,胜王韶’的章惇现如今又在哪里?
  还有苏家兄弟,一个在边境苦苦挣扎,一个又被贬谪去了州县。
  之前总是在前面耀武扬威的吕惠卿等人,现在见到自己还不是只能俯首听命?
  人生极乐矣!


第558章 宋朝的困境!
  看到曾布的时候,赵顼露出笑容。
  赵顼对曾布的观感还是很好的。
  比起王安石,曾布好沟通且做事颇为圆滑,估计是因为在欧阳辩的手下历练过,所以做事颇有一套。
  比起吕惠卿,曾布也显得好指挥很多,虽然能力未必十分出众,但这份听话却是颇为难得。
  还有个名字赵顼一直不太愿意想起,就是欧阳辩。
  说实话,实际上,赵顼认为欧阳辩才是真正的无双国士,但他心里也清楚,他控制不了欧阳辩。
  虽然欧阳辩一直展现出配合的姿态,但赵顼承认自己看不透欧阳辩。
  欧阳辩的才具超过了这个时代的所有人,赵顼虽然自诩聪慧,但在欧阳辩的面前,他从来只有自卑。
  所以在将韩琦清理出朝堂的时候,赵顼认为自己无法控制欧阳辩,于是选择了将欧阳辩送去永兴军路。
  只是欧阳辩的突然死亡却是他想不到的。
  他在悲痛的同时,不免也舒了一口气。
  当然这些心思只有他自己知道罢了。
  当时朝堂上下讨论给欧阳辩的谥号时候,吕惠卿等人提出给欧阳辩上文忠谥号,但曾布却不同意,认为欧阳辩不值得,赵顼却默认了,于是之后只给了一个次一等的谥号。
  这其中有他的这种心理的原因。
  “参见陛下!”
  曾布深深作揖,等赵顼搀扶才直起腰来。
  赵顼对于曾布超乎寻常的礼节颇为开心,其余的宰执虽然也算是恭敬,但并不会如此媚上。
  “陛下今日精神抖擞,可是有什么喜事?”曾布诚恳道。
  最近几年,赵顼的身体不太好,闻话笑道:“哪里有,不过是秋色怡人罢了。”
  曾布由衷笑道:“陛下扭转五代以来之颓风,将官制重新恢复到盛唐时制,有陛下之英明指导,加上走上正轨之官制,想必大宋恢复盛唐遗风指日可待了。”
  赵顼虽然知道曾布的话有些夸张了,但还是颇为开心,两人聊了一会,赵顼向曾布问计。
  “子宣,前两年战争稍歇、现在黄河泛滥,这么折腾下来,国库匮乏,你可有什么好的办法?”
  曾布点点头:“国库空虚之事,臣已经得知,黄泛区四十几个县不仅没有田赋税收可收,救助时候还花费了大量钱财,朝廷更是给免了两年的税赋。
  虽说今年又该有税赋可收,但这些年的支出却是越来越庞大了,光是靠税赋怕是很难支撑的,我们得重新开辟财源才行。”
  赵顼不由得苦笑连连。
  五路伐夏是失败了,但军队的维持却是依然得继续的,虽说现在宋夏两国的贸易做得如火如荼,但西夏近两年动作颇大,不断地在整军备战,除了复仇宋朝,赵顼想不出西夏还有什么想法。
  根据罔萌讹的密信以及其他的间谍的消息,西夏出了一个叫欧阳君的权相,把持了西夏政权,西夏如今已经到了只知国相不知国君的地步了。
  据间谍汇报,这个权相野心勃勃,不仅将中央军都掌控在了手里,还将十二军司都收到了手下,如今的欧阳君朝廷,已经可以对全国军队如臂指使了。
  这可是个非常不好的征兆。
  西夏的全民皆兵制度,是依托在部落制度之上的,部落与朝廷之间,虽然法理上是上下级关系,但部落的自主权很高。
  西夏朝廷之前所谓的倾国之战,其实也就是翔庆军、中央军以及汴京的几个军司合力而已。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