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北宋之无双国士 >

第22章

北宋之无双国士-第22章

小说: 北宋之无双国士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范镇等人啧啧称赞,连欧阳修都忍不住看了看自家的幺儿,对自家幺儿的奇思妙想深感佩服。
  颇符合文人审美的江南园林让这些人诗兴大发,连着有好几个人当场就写了几首诗词,有几首还颇显功力,欧阳修也在欧阳辨的疯狂暗示下勉为其难的写了一首古文,文采斐然有深度,神情却像是被迫营业一般。
  欧阳辨摇头叹气,对自家老爹这种行为表示很铁不成钢。
  欧阳辨要搞一个高端的饭店,自然不能只有一个火锅,他不仅引进炒菜,还将奶茶,烧烤等都引进来,如果不是现在的运输实在困难,他甚至要将海鲜也引进来。
  景色宜人,食物精美,别开生面,众人言笑晏晏,算是一场完美的聚会,聚会产生了好几首诗词和文章,更是将这场聚会上升到历史级别的宴饮。
  欧阳辨还暗戳戳的找了个汴京有名的画功,将这些个宴饮场景给绘制了下来,又将他们的诗词录上去,到时候在显眼处悬挂上去,彰显一下澄园的高逼格,这生意还能不蒸蒸日上,财源滚滚而来?
  啧啧,论生意头脑,欧阳辨都觉得自己实在是棒极了。
  范镇等人窜戳欧阳辨也写手诗词,欧阳辨却是委婉的拒绝了,这种命题作文不适合自己,毕竟抄袭也得应景对吧。
  澄园的发展已经初见成效,欧阳辨也有不少的计划,他打算在城内多宣传,然后发动他的人脉资源,让更多的人知道这里。
  欧阳辨很有自信,只要来过一次,他们一定会想再来第二次,毕竟这里除了稍远一些并没有什么任何槽点,而且优点很多,对于这些达官贵人来说,这绝对不是什么缺点。
  至于交通不便对于一些受邀的客人来说不方便,欧阳辨更是购进好几辆豪车,专门用来接送客户,如果宴请主人觉得有必要的话。
  多管齐下之下,欧阳辨认为澄园没有可能做不起来的,这不,他在送走修史馆的这批大宋的顶级文人之后,又将目光盯向王安石这个老师了。
  “老师老师,您给说说嘛,将你们群牧司的年底宴饮地点放在我们澄园嘛,去哪里吃喝不是吃喝啊,我那里景色优美,食物精美,关键是,我打折啊!……”
  欧阳辨听完王安石讲完课,就纠缠着王安石,叽叽咋咋的说个不停,王安石一脸的不耐,手里的藤条是松了紧紧了松。
  “小和尚,你别这么财迷好不好,你可是一个读书人,你要做生意我不拦着你,可你也别这么沉迷啊,读书才是最重要的!”王安石苦口婆心。
  欧阳辨正色道:“老师,您可还记得我说的那四句?”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话是好话,但这和你这么财迷有什么关系?”
  王安石疑惑道。
  欧阳辨从包里掏出一本手稿,在手里拍了拍:“您看看,您看看,我这可不是在做生意啊,我这是在社会实践,要不是做生意,这些道理我可悟不出来!”
  王安石脸色一喜:“国富论写出来了?”
  他伸手就要过来接,欧阳辨把书往回一收,叹气道:“哪里有那么快,这不过是我整理的一些想法而已,虽然说要出版业不是不可以,但我终究觉得还是差了点火候……”
  王安石仔细地看着欧阳辨的脸色,那分明写着——想要看啊,答应我的要求啊!
  逆徒啊!
  王安石心中叹息道,突然想起他和欧阳修提起要收欧阳辨为弟子的时候,欧阳修还一脸的为难。
  那时候他还以为是欧阳修瞧不上他,后来拜师之后,欧阳修才和他说实话:“我这幺儿啊,人是聪明的,见识也广,但颇能气人,你以后可得担待点了。”
  当时王安石就笑了,一个五六岁的稚童,能有多气人啊,无非就是搞搞小破坏,气急了用藤条讲道理不就行了,怎么就如此为难,呵,慈父多败儿啊!
  如今想来,是自己天真了。
  王安石努力地管理自己的表情,心里念叨着:“为将之道,当先治心。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然后可以制利害,可以待敌……咦,这是谁的文章,好像是四川那边有个叫苏洵的家伙写的吧,好有道理的样子。”
  一通心理建设之后,王安石抬了抬藤条,欧阳辨顿时迅捷退出五米之外,远远的将手稿扔了过来,口中喊道:”老师,君子动口不动手,手稿给您,我母亲叫我今晚早点回去吃饭,我得走了!“
  欧阳辨说完就想脚底抹油一跑了之。
  王安石被气笑了,没好气的说道:“别急着跑,这书我先看看,你的事情我帮你去问问,但别报太大的希望,包大人可没有那么好说话!”
  欧阳辨大喜,但脚步没停,匆匆回头一拱手,然后消失在门外,这时候声音渺渺传来:“那就谢谢老师了,爱你哦……”
  王安石:“……”
  王安石不由得有些遗憾——真是个鬼机灵,原本想趁机抽他几记藤条的。


第53章 求人办事的王安石
  北宋是历代文人最为羡慕的时代,因为这里是文人的天堂,刑不上大夫让有宋一朝成为读书人的天堂。
  但这是有历史背景的,就宋朝而言,因为得国不正,五代十国的遗风之下,从一开始的宋朝就不太自信,所以在对官员的任命上使用的【交错任用】与【宫朝相制】就是为了制衡,保证宋朝的皇权不旁落。
  【交错任用】与【宫朝相制】简言之,即在重要的事务机构中实现文官、武臣与宦官的“交错任用”以实现宫—朝两套官僚班子的相互配合与维制。
  就以包拯治下的群牧司为例,原本的马政是兵部下的驾部司掌,所谓“掌邦国之輿辇、车乘,及天下之传、驿、厩、牧官私马·牛·杂畜之薄籍,辨其出入阑逸之政令,司其名数。”
  后来因为战争的需要,战马的需求越来越大,所以在唐朝后期将马政归于内廷掌管,唐后期宦官专马政的局面也就完成了。
  但到了宋代,群牧司的成立,却改变了这种局面,朝廷在群牧司内部增设层级,实行文官与内臣及近密武官的“交错任用”。
  表面上群牧司被推向外朝,实际却由内外两个官僚群体共同管理。
  所谓内部增设层级,据《宋史》卷一九八《兵志》记载:
  (咸平)三年置群牧使,以内臣勾当制置群牧司,京朝官为判官。
  《宋史》此处列了群牧使、勾当制置群牧司、群牧判官三个官职。
  也就是说,群牧使、勾当制置群牧司、群牧判官这三个官职共同掌管群牧司,分别由文官、宦官和文官出任。
  人员也极文官和宦官系统的一时之选。这样,就形成了一个上下分层、内外交错的人员结构。
  而这种结构在很多机构也是极为常见,这也是宋朝冗官的重要原因之一。
  这也造成了宋朝机构里面相当复杂的政治背景,婆婆多了,指手画脚的人自然也就多了。
  如今的群牧司里面,王安石的职位叫群牧判官,群牧司内,包拯是实际上的一把手,因为群牧使在群牧司中长官的地位,被景德四年设立的群牧制置使所取代。
  群牧使一职的重要性已经有所降低,在这些年更是形成了知制诰带群牧使之职出知外州一年的习惯,已经不在中央参与具体工作了,所以包拯是实际上的一把手。
  对于王安石来说,群牧判官只是此部门的一个中级官吏。
  这样的官职,没有独立的行政领导权,上支下派,还要经常到各地去处理一些工作,更无法发挥才能。
  其实他内心是拒绝的,他更想要作为一把手,即便是地方官员也无所谓,只要能够发挥他的才能,就足够了。
  但这一次他接受的原因有两个,一个是这个职位的薪俸不少,二是见猎心喜。
  在看到欧阳辩这么个可塑之才,他真的是动心了,这才留了下来。
  今日是小年后的第一天上班,王安石一大早就来到了群牧司,看起来有些心事重重。
  早会的例行碰面上,包拯看到这个有才的年轻人一付有心事的模样,在会议结束的时候说了一声,让王安石会后去他的办公室去聊聊,说是有要事。
  包拯回到办公室,一会王安石就到了。
  王安石颇有些忐忑,包拯其人为人公正严谨,不苟言笑,下级都很敬畏他,私下里称他为包黑脸。
  王安石历来心思坦荡,也并不畏惧包拯,但今日他却有些心虚。
  “介甫请坐,今日早会,我看你一脸的心思重重,可是有难以解决的问题?
  你初来乍到,有什么事情都可以和我说,只要是公事,就没有不可以说的。”
  包拯温声道,但脸色依然肃穆。
  王安石赶紧拱手,包拯眉头一皱。
  平日里见这王安石坦荡大方,怎么今日却有点进退失据的模样?
  王安石声音有些局促:“包大人,在下是心中有事,但此事的确有些难以启齿。”
  包拯眉头紧皱:“但说无妨。”
  王安石悄悄一咬牙道:“在下前些日子收了个弟子……”
  包拯倒是稍稍露出了笑容点了点头。
  读书人的事情嘛,可以理解。
  “……最近他开了个饭店,央请我和大人说一说,将咱们群牧司的岁末宴饮放在他的店里举行。”
  王安石说到这里就停住了,意思已经带到,他也不会多言,答不答应是包拯的事情,他不会多说。
  毕竟这也违背了他自身的想法,若不是弟子写出了一本国富论,的确是在经济上有振聩发聋的作用,他也不会违背他的本意的。
  包拯面色不变,但心里其实是有些失望的,这商贾之事他其实是颇为厌恶的,他认为商贾让民风败坏,是治理的的障碍,所以他颇为看不惯商贾之事。
  王安石这个小辈他是很看好的,身上自有一股正气,学识又渊博,他的确相当的欣赏,不过此时却为了一个商贾来和他走通关系,这就令他有些失望了。
  但现在他的位置不是一个文人,而是一个机构的长官,他虽然公正严谨,不苟言笑,但也并非全然不通人情,虽然有些不痛快,但还是点点头道:“这个事情原则上问题不大,不过我倒是有些奇怪。”
  听到包拯说没有问题,王安石愕然发现自己的心中竟然有些窃喜,不由得有些茫然——这关我什么事,为什么我竟然会开心?
  面对包拯的疑惑,王安石赶紧道:“包大人请说。”
  包拯斟酌语句道:“你收弟子我可以理解,但为什么会收一个商贾作为弟子呢,你知道,国朝虽然不禁商贸,但……”
  后面的话包拯没说,但王安石心知肚明,不就是商贾社会地位不高嘛!
  王安石道:“包大人有所不知,我那弟子名叫欧阳辩,是欧阳修之子,他其实也是个读书人。”
  包拯脸色有些疑惑,捋捋胡子道:“欧阳辩……怎么听起来这么耳熟?”
  “包大人,欧阳辩是【水调歌头…赠陆采薇】的词者。”王安石提醒道。
  “哦,明月几时有啊!”包拯恍然大悟。


第54章 我下贱!
  今年是至和元年,和这个年号的期待一样,今年眼见着就要结束了,也并没有什么大事发生,整个国朝一片的风和日丽,仔细一回想并没有什么值得格外铭记的事情。
  反而是中秋节的时候,一曲【水调歌头…赠陆采薇】算是最值得铭记的了,稀奇的是,这首词并非成名之人所作,令人难以置信的是,这首词是一个五岁的稚童!
  包拯想起当时看着那首水调歌头,旁人和他介绍起这个词作者欧阳辩时候的惊诧,而如今这个词作者欧阳辩,以一种并不那么恰当的方式重新出现在他的生活中,这样的感觉颇为奇妙。
  包拯惊诧之后,心里的感觉有些异样,他是个严肃方正的人,心里有话也并不隐瞒,他斟酌了一下道:“介甫,原本这是你自己的事情,我不该置喙,但有些话还是想和你聊聊。”
  王安石苦笑了一声:“大人请讲便是。”
  他哪能不知道包拯想说什么,果然听包拯说道:“既然这个欧阳辩是个神童,介甫为何允许他去做些商贾经营之事,好好地读书不是更好么?
  先皇曾经劝导,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若是心中有志向,读书考进士便是,何必去从事商贾之事,这难道不是本末倒置了么?”
  王安石再次苦笑:“包大人说得很对,我一开始也是这么想的,不过其中有一点隐情,待我为大人道来。”
  王安石将欧阳一家的情况详细的告知包拯,包拯眉头越皱越深,忍不住打断道:“如果仅仅是因为家中困难,那也是一时之间的事情。
  况且欧阳永叔虽然不是宰执,但也算是朝中大员了,怎么也不至于穷困潦倒,何必让自家子侄去经营呢?”
  王安石摇摇头道:“一开始只是我学生欧阳辩自己的想法,但随着他的经营深入,他却从中发掘出一些令我都感觉到惊奇的知识,这也是我决定帮他的原因。”
  “知识?商贾也有知识?”
  包拯一脸你在逗我的表情。
  王安石点点头道:“是的,而且现在已经成书,书名【国富论】。
  里面论述了经济活动的本质,论述经济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
  并且提出了不少对国朝富国的可行建议,这也是我厚着脸皮来求大人的原因。”
  包拯的脸色逐渐有了变化:“如果是这样的话,倒也是情有可原,不知道介甫有没有将书带在手边,我想看看写了什么。”
  王安石摇摇头道:“手稿我放在了家里没有带来,明日我带来给大人观摩。”
  包拯摇摇头:“叫个人去拿一下便是,最好是让欧阳辩送过来,我对永叔这个幺儿其实也挺感兴趣的,上次他就和我吹嘘过,我倒是想看看究竟是何等聪明。”
  王安石呵呵一笑,倒是不介意,无非就是让人去通知一下就是。
  王安石去外面和车夫说了一声,车夫赶紧出发去通知。
  当车夫来到欧阳家找到欧阳辩的时候,欧阳辩还在苦逼逼的咬着笔杆子,对着一大本的手稿进行最后的捉虫工作。
  这样的学术著作轻易不能写,但一旦写了就不能有太大的错误,特别是这种以后可能会成为国家指导经济经营的书籍,更是轻易不能有错误。
  至于这本书能不能成为以后指导国家经济活动经营的书籍,欧阳辩对此并不怀疑。
  【国富论】、【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几本书归纳总结出来的东西,是超越这个时代的几个层次的知识,属于站在山顶俯视山脚的知识巅峰。
  只要看书的人有基本的知识体系,就一定会被征服的,越是精英就越是如此。
  这一点从欧阳修和王安石两人的反应上可以看得出来。
  在看完书后,那是一种极其复杂的表情,震惊、惊诧、兴奋等等不一而足。
  因为他们太理解里面蕴藏的价值了。
  往上再推几个朝代,国朝对商贾之事,从来都是模模糊糊的认为商贾活动就是一种不劳而获的概念,不仅没有予以支持,还会予以限制盘剥。
  而在国富论之中,这种行为统一被称为商业,并且历数经济对于国家的重要性,这种重要性并不亚于农业对国家的重要性。
  在王安石和欧阳修的眼中看来,这个意义及其深远。
  国宋潜藏着莫大的危机,民间看起来富有,但国库之中却是空虚。
  冗官冗兵冗费的三冗问题是大多数精英都心知肚明的问题,但里面牵涉的利益集团太过于庞大。
  有些人本身就是这个既得利益集团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