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之无双国士-第16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因为边境经济太差,无法供养大军,所以导致士气不振,更加无法深入西夏作战。
现在供应边境的粮食都是从内地运送过来的,在路上就要消耗很多,如果在这里就能够产出粮食,还有够自己产生军费,那么要投送军队进入西夏就容易了。
“您要我们勘测筑造堡垒的地点?”姜汝成皱眉道。
欧阳辩点点头:“没错,我要你根据地势,然后考虑到城堡之间的相互联动,这一点王韶会帮你们,你们要选好地点,然后给出建造图纸,这些我要汇报朝廷。”
姜汝成点点头:“这次我带来的人足够多,四散出去倒也足够,大约一个月之内就能够给你,不过,筑造堡垒不会引起西夏的再一次攻伐吗?”
欧阳辩笑了笑:“这次西夏也算是被打痛了,正好是建造堡垒的机会,而且堡垒不是城,目标也不算大,有西湖城建筑公司,每个堡垒估计很快就能够建好,等建好了,就不怕了。”
水泥是个好东西,以前建造城堡是非常困难的,但现在有了水泥钢筋,这个难度降低了十倍不止。
关键是有西湖城工程公司这个庞然大物,整个环庆路一起动工,估计也能够在短时间内建造完成。
宋朝有了西湖城公司工程公司,已经堪称这个时代的基建狂魔了。
姜汝成自然没有问题,而且颇为欣喜。
这对他来说又是一个大工程。
环庆路这里修建了城堡,那么永兴军路也都得建起来吧,还有河东诸路、宋辽边境,到时候都得建起来,这个工程可不比在国内修路差。
欧阳辩的打算可不仅仅这些,他想要的更多!
一个庞大的计划已经产生了。
欧阳辩写了一封大约一万多字的奏疏,大约也可以称为万言书了,让人快速传递回汴京城。
赵顼看到欧阳辩的来信,在通览之后不免为欧阳辩的奇思妙想而激动。
赵顼在兴奋了许久之后,才冷静了下来,仔细地考量了许久,终于决定下来。
赵顼悄悄召集了首相韩琦、次相张方平、参知政事王安石、苏颂、枢密使韩绛,还有三司使薛向商讨。
第359章 会议通过!
政事堂、三司、枢密院、两制官相继到齐,赵顼和他们点头致敬,然后让人分发资料下去,而他则是面带微笑看着他们。
赵顼心中振奋。
本来西夏倾国入侵之事,的确是让他有些慌张,不过经过诸多人的努力,已经将西夏的梁乙埋逼了回去。
而欧阳辩才去了没有多久,就递上了这么一份宏伟的计划!
果然,欧阳辩还是欧阳辩。
欧阳辩这一次去了边境,看似在政治斗争中落败,其实也是如此,不过欧阳辩最后的举措,却没有失掉了全部。
欧阳辩在决定去庆州之前,将韩琦推举了上来,挫败了曹家、曾公亮等人的阴谋。
果然韩琦一上来,就立即对清丈田亩之事进行收尾。
韩琦的影响力极大,西南的所谓造反,韩琦去了公文之后,他在当地的门生就立即镇抚,如今西南已定,清丈田亩之事已经尘埃落定,再无人能够翻案了。
而韩琦对于税法改制尤其感兴趣,他接手了欧阳辩的工作小组,现在正在对税法改制进行下一步的推动。
根据吕惠卿的汇报,税法改制已经差不多到了可以立项的时候了。
而苏颂成为参知政事、薛向成为三司使都是欧阳辩的建议。
这段时间接触下来,赵顼发现苏颂的能力非常强,在兴修水利,保田防灾,等等实际事务上都有极强的反应能力。
而薛向在经济上的能力也相当厉害,在三司各种调度上,处理方式灵活,赵顼用起来相当得心应手。
赵顼发现欧阳辩推荐的人,一般都不涉及所谓派系,而是专门以会干事能干事优先。
比如韩琦,据赵顼所知,欧阳辩与韩琦实际上是有矛盾的,然而欧阳辩却不顾前嫌,毅然决然的将韩琦推荐了上来。
果然,韩琦一上来就是巩固清丈田亩的变法成果,然后坚定地推动税法改制,有了欧阳辩在前面组建的专业团队,和打好的基础,税法改制其实已经见到了曙光了。
而苏颂和薛向的上任,这让赵顼发现在执政之中诸多的便利。
苏颂和薛向身后的牵扯不多,所以在配合上非常的舒服。
赵顼很感激欧阳辩所做的安排。
可以说,欧阳辩输掉了与曹家的政治斗争,但却没有让他做下的政绩归零,反而给赵顼留下了一个非常好的班底,真要说欧阳辩输了,其实也不对。
欧阳辩本身就该去地方历练了,想要再进一层,就必须去地方任职。
资料不少,但看得人都仿佛感受不到时间的流逝,半个时辰之后,才有人抬起头来。
没过多久,大家都看得差不多了,赵顼道:“诸位都看完了吧?”
韩琦赞叹道:“非常棒的想法。”
赵顼点点头:“薛爱卿,你在永兴军路当过转运使,对当地的情况比较了解,你觉得这份计划书如何?”
薛向微微皱着眉头道:“想法的确很有开创性,但是想要实现很难。”
赵顼道:“仔细说说,困难都有那些。”
薛向点点头道:“这计划书内容不少,但总结起来就是两点,发展经济,然后依托经济实现对西夏的压制。”
这个总结相当准确,大家都点点头。
“这份计划认为,永兴军路百战之地,处于西夏轻骑可以随时威胁的危险境地之中,所以要发展经济,必须先建立起来安全。”
大家也都点头,是这个道理,没有安全别说经济了,人都留不住。
“所以计划建议在安全上做文章,而计划提出的堡垒计划,我认为可行,但难度很大。”
韩琦看向薛向。
“这个计划的为难之处在于,永兴军路贫瘠,而建造堡垒花费极大,所以必须内地输送大量的物资钱财,耗费极大,不过,以如今大宋的国库倒也算是支撑得起。
关键是,西夏对于咱们构建城堡极为警惕,一旦他们发现我们构建城堡,恐怕要再次发起战争,阻挠我们构建城堡,而城堡的建造很难短时间建造完成。”
赵顼点点头:“这一点倒是可以问问专业人士,朕让让人去请了西湖城建筑工程公司的总工程师来,大家可以听听他的说法。”
韩琦等人看向来人,来人是个四十来岁的中年人,在诸多朝廷重臣的注视下有些战战兢兢。
韩琦笑道:“不用紧张,大家就想听听你的意见而已。”
来人勉强笑了笑道:“是是,陛下、诸位相公,小人是西湖城公司的工程师,名叫吴牧。”
韩琦点点头道:“你知道我们叫你来的目的吧?”
吴牧点点头:“诸位相公是想咨询一下堡垒的建设吧,正好小人给诸位相公讲解一下。”
吴牧从自己带来的文件中拿出来一份图纸。
“诸位请看,这图纸其实是我们姜汝成姜总带团队去考察了之后,结合军方意见设计出来的堡垒图纸。
我们设计的堡垒图纸是标准化的,尽量在保证最佳防护的情况下,结合了易于建设、最少的建设材料、最便宜的造价等等诸多优点之后设计出来的这么一款堡垒。
这款堡垒的有点就是性价比高、建造成本低、建造时间快,还能够达到最好的防护效果。”
薛向问道:“堡垒需要多久时间建成?”
吴牧道:“材料充足的情况下,一个半月即可完成。”
“什么?怎么可能这么快?”
诸多重臣面面相觑。
尤其是韩琦,他和范仲淹搭档的时候一起建过堡垒,当然那些是城,但小的堡垒也有见过,至少都是五六个月的时间,甚至一年几年的都有。
吴牧解释道:“主要是材料的进步,以前筑造堡垒需要开采石头,现在则是使用水泥结合沙子就可以了,材料充足的情况下,其实一个半月的时间还是往多了计算的。”
薛向激动了:“陛下,若是如此,这个计划或许可行!”
赵顼点点头:“这是何意?”
薛向道:“材料这些我们可以秘密运送,西夏也不容易察觉,建造的时候西夏也未必立即就会察觉到。
即便他们察觉到,他们未必就立即出兵,因为根据他们的经验,修建堡垒城寨需要很长的时间。
所以一般都会在修建得差不多的时候来打击我们,摧毁城寨,这就给了我们建设的时间了!”
诸多重臣都点头,这个连他们都是第一次听说,西夏那边应该更加没有听说过,等他们反应过来,城堡估计都已经修建完毕了。
薛向继续说道:“其实堡垒进筑计划应该是范文正公首先提出的,不过这份计划有不少的创新,创新处就是这个经济支撑这一条。
根据计划的描述,在边境一线建造的堡垒至少七八十个,这样才能够连成防御,而七八十个堡垒的建设,投入的资金是海量的,这就给发展经济提供了机会。
首先是大量资金的注入,水泥厂这些材料供应工厂会进驻,随之进驻的还有大量的工人,这个数量至少是几十万级别的。
有人就要消费,有消费就会有市场,这就给当地的经济提供了一个绝好的机会。
计划中提出,在此同时,大力吸引流民,开垦土地,实现当地的粮食供应自主。
如此几番措施下来,经济的种子已经种下,等堡垒真正建设完成,只要扛住了西夏的进攻,保证了安全,届时自然有许多人去那里找机会。
永兴军路的位置极好,不愁没有人进入谋生。
这样一来,计划中所说的依靠永兴军路支持当地驻军的日常费用,可能是有可能实现的。”
赵顼听得连连点头,不过他有些好奇,薛向的话语之中有不少的新式词汇。
“薛爱卿,你的思想很新潮啊,你是从哪里学的这些?”
薛向有些不好意思道:“臣也经常看书的嘛,尤其是欧阳季默的那些书,像《国富论》、《论历代政治得失》这些,读完之后得益颇深。”
赵顼笑着点点头。
薛向擅长经济,自然对这几本书颇为欣赏,仔细钻研也就能够理解了。
“韩相公觉得如何?”
赵顼看向韩琦。
韩琦看向枢密使韩绛。
韩绛道:“臣也觉得可行。”
总体来说,堡垒战术一方面来说以防御为主,但也有步步紧逼的态势,所以既契合了保守派的心思,进攻派也不会觉得以后就没有机会。
韩琦看向其他的人,大多都点头同意。
“臣也认为没有问题。”韩琦道。
赵顼振奋道:“既如此,便执行吧!”
第360章 一支穿云箭!
永兴军路的黄泥官道上,一行车队在前进。
中间的四轮大马车有些艰难的行进,车帘被掀开,一个年轻人往外面张望,外面俱都是穷乡僻壤的形象,年轻人不由得抱怨。
“我说爹啊,好好地江南水乡您不待,跑这鸟不拉屎的地方是做啥呢?
您看,这路甚至还是黄泥路,坑坑洼洼的,四处都是穷乡僻壤,那些人穷得裤子都没得穿吧,怎么会有钱消费呢?”
年轻人的簌簌叨叨让五十多岁,看起来颇为富态的老父亲皱起了眉头。
“都说不让你来,你非要跟着来,来了你又叽叽歪歪,不想去就现在回去!”
老父亲喝道。
年轻人缩了一下脖子,嘻嘻笑道:“嗨,怎么还急上了呢,我这不是随口说说嘛,我还想见我的偶像呢。”
老父亲哼了一声:“那就闭嘴。”
年轻人缩起了身子,窝在角落里看书,书皮上写着——国富论。
没有一会,年轻人又道:“爹,您知道这次他是要叫咱们去干什么吗?”
老父亲摇了摇头:“我也不太清楚。”
年轻人诧异道:“您啥也不知道,就急匆匆地跑过来啊,家里的生意都不管了?”
老父亲笑了笑道:“你父亲我,人生的三次发迹……”
年轻人不耐烦道:“这些您都讲了好多次了,第一次是娶了我娘,第二次是加入央行的体系,第三次是参加了欧阳辩的婚礼嘛。”
面对儿子的抱怨,老父亲不以为意:“娶了你娘,让我成为一家小钱庄的主人,加入央行,让我们的钱庄变成了银行,而参加了婚礼,却让你爹我成为了两浙路商会的理事之一。
而这些除了第一个,其余的两个都是欧阳辩带来的,你说,他的召唤我能不来?”
年轻人乐道:“爹您这次算是来报恩来的?”
老父亲嗤笑了一声:“所以我说你啊,还是不够老练嘛,报恩什么的,那不重要,关键是,欧阳辩每次发动请柬,都会造就一大批富人,你爹我不是报恩来的,而是又一次发迹的机会来了!”
年轻人有些想不通:“可是这些穷乡僻壤的地方,又有什么钱挣啊。”
老父亲摇摇头:“呵,要是所有人都看得出来,天下就没有商机了。”
年轻人问道:“那爹您知道么?”
老父亲不由得窘迫道:“到了就知道了。”
在秋风中,车队远去。
过了一会,这条黄泥道上又有车队往庆州而去。
如果将视角提高到高空,就会发现,从内地前往庆州的路上到处都是豪华的车队。
……
老聂是庆州城内的名人,因为他的胡辣汤是为一绝,可以说,庆州城内没有吃过他的胡辣汤的人,不能称自己为庆州人。
他的店铺就是庆州城东城门内,东城门面对大宋境内,每个从内地过来的人,大多都是从这里进入。
最近的老聂感觉有些奇怪,因为这些天庆州的外来人太多了。
而且这些外来人基本都是成群结队而来,豪华的车队、彪悍的护卫,一看就是一些腰缠万贯大商人。
原本人烟稀少的庆州城随着这些外来人的到来,竟然变得热闹起来。
“我说老聂,你知道这些人是来干什么的不,这大战才刚过,他们就来了,这不怕让人给绑了?”
蹲坐在小马扎上的一个顾客问道。
老聂手上不停的舀出一碗热气腾腾的胡辣汤,闻言笑道:“我在这里做买卖,倒是听说过一些事情,据说这些都是来自京畿和东南的大商人,这次过来,是受咱们新来的知州老爷的召唤而来的。”
“嘿,这可奇怪了,知州大老爷还和这些商人有交情?”
顾客奇道。
老聂哈哈一笑:“您这就不知道了吧,知州大老爷的来历您知道吗?”
顾客摇摇头道:“谁关心这个啊,我还不如关心邻家的小媳妇呢。”
摊子上的顾客们发出会意的哄然大笑。
老聂笑道:“这就是你的不是了,身为庆州人,连自己的父母官都不知道,枉为请走人了。”
顾客笑道:“没有吃过你老聂的胡辣汤不能自称为庆州人,不知道知州老爷是谁倒也没有关系的。”
众人又是笑了起来。
“……但是啊,咱们这位知州大老爷还真的不能不知道,先别说他的家世背景,就说他自己,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这首词大家可知道?”
老聂可是个资深的诗词爱好者。
此话一出,顿时有人惊叫起来:“欧阳辩……难道就是那个写水调歌头的欧阳辩!”
“什么,水调歌头,欧阳辩,咱们知州大老爷就是写水调歌头的欧阳辩!”
“天呐!”
……
这个小食摊顿时轰动起来。
在大宋朝,你说其他的大家可能还不怎么在意,但说起诗词来,读过一点书的人都能够给你来上好几首。
其实也正常,宋朝的诗词就和之后的歌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