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北宋之无双国士 >

第156章

北宋之无双国士-第156章

小说: 北宋之无双国士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缴纳两税正税的同时,还要为两税正额缴纳名目繁多的加耗,一般正额一石,加耗数升。
  另外还要缴纳正额的一成,归入义仓……”
  说到这里,司马光脸色变得有些沉重起来。
  “如果仅仅如此也就罢了,本来两税应在固定地点缴税,但官府还要强迫农户把税物送到指定地点上交,也就是所谓的支移。
  这样官府的运输费用是省下来了,却增加了百姓负担。
  我在永兴军路时候,官府就曾规定一二等户支移300里,三四等户支移200里,五等户支移100里。
  不愿意支移的,就得支付道里脚钱。起初税户为了节省运费,在原地把税物换成铜钱带到支移目的地去交税,可在路上还要为铜钱交过税!
  道里脚钱成为定制后,至和年间,京西路每斗脚钱高达56文,已经和正税数额相差无几了!”
  说到这里,司马光忍不住叹息。
  “……这还没完呢,除了支移,官府经常按照自身需要,把应缴纳税物,折换成官府需要之物,称为折变。
  按规定,折变本来应该按照市场平价折算,但收税人总是压低纳税人交的税物价格,抬高折变目的物的价格。
  包孝肃曾经说过一事,淮南两浙的发运司命令税户把小麦按照每斗94文折为现钱交纳,比市价高了足足两倍!
  这些你在文章里面写过,但远远比你所写的还要过分,在折变操作中,官府官吏不按规定明示操作,而且经常多次折变。
  比如本应纳现钱,官府却要求折变成绢帛,然后再把绢帛折变成丝绵,再把丝绵折为现钱。
  这样一来,官府收到的钱经过三次翻倍,已经是原来的八倍以上!”
  司马光痛心疾首道:“……民户如果有地百亩,收成一百五十石,两税正额十五税一,约为百斗,即十石,加上五斗的加耗,一石的义仓。
  支移道里脚钱3。7石,再加上两次折变,农民需要缴纳的税赋就从十石增加到了近五十石!
  民户除了要承担年收成三分之一的民田之赋,还要承担丁口之赋,也就是人头税。
  这项税不分主客户,都要缴纳。丁钱数额各地不同,从百文到七百文,米数斗到一石不等。
  还有,咱们大宋还继承了许多唐五代留下的杂税,如南唐时传下来的税苗加三分供军用,盐博绸绢,加耗丝绵,户口盐钱,耗脚斗面等十四种杂税,北方的蚕盐钱,以及牛皮,农具,鞋钱,曲引钱等众多杂税。
  仁宗时,对这些杂税进行了分类合并,随夏税交纳,同时又增加了许多其他随夏税的杂税。
  还有和预买,原本是官府在初春给民户本钱养蚕种棉纺织,到了夏收民户交纳绢布。但后来,官府的本钱变为七成给盐,三成给现钱。
  由于自耕农户税赋繁重,官府又不抑制土地兼并,很多民户失去土地迁移到了城市坊郭,但进城后还要缴纳种种城郭之赋!”
  司马光说到这里,眼里有莹莹之光。
  “……何谓敲骨吸髓,这就是!
  咱们大宋的民户太难了!”


第349章 得道多助!
  欧阳辩看着眼里饱含泪水的司马光,心里不由得震撼莫名。
  他是知道宋朝民户承担税赋很重,但没想到是如此之重!
  这就是欧阳辩的缺陷了。
  他虽然在三司待过,又在知制诰这个职位上,通知天下大事,但对于这些底层官吏的门道,却是不怎么知悉。
  比如这个什么支移道里脚钱,他就不太清楚,还有什么和预买、盐博绸绢,加耗丝绵,户口盐钱,耗脚斗面等十四种杂税,北方的蚕盐钱,以及牛皮,农具,鞋钱,曲引钱等众多杂税他也所知不详。
  今日司马光过来和他一说,让他心生震撼。
  就像是司马光所说,大宋民户——太难了!
  所谓的大宋富庶,依靠的是比汉代和唐朝前期以及明清更高的田赋税率,经常性的折耗,增加民户负担的支移,用剪刀差成倍掠夺民户的折变,以及少出或者不出本钱的和预买,加上丁口税和各种各样的杂税和城郭经制钱。
  而让那些南宋人念念不忘的东京汴梁,则是通过全国供养出这么一个城市,自然看起来繁华无比了。
  这个大宋,富庶幸福的是官员地主豪绅,而底层的农户则是水深火热。
  欧阳辩叹了一口气:“司马大人说的是,您放心,这也是我想做的,不过阻力相比不会小,到时候还得司马大人鼎力相助。”
  司马光言语铿锵:“那是自然,季默有什么需要我们做的,尽管吩咐,我们其他的做不了,但是怼人……嗯,摇旗呐喊还是可以的。”
  欧阳辩差点笑出猪叫声来,您也知道你们怼人厉害啊。
  欧阳辩是受过严格训练的,所以并不会笑出声来,还一脸的肃穆点点头:“那就拜托司马大人了,眼下司马大人以及其他的大人就有事情可做了。”
  司马光道:“是上言事书么,我回去就发动谏院同仁,还有同年好友,都给官家上言事书去!”
  欧阳辩点点头:“还有大宋周报的文章,辛苦一下,这段时间可能反对文章不少,到时候主编曾巩会将反对意见的文章送过去给您,到时候您尽可批驳他们。”
  司马光恍然大悟:“上次清丈田亩的事情也是这么操作的吧?”
  欧阳辩笑了笑道:“嗯,用了一点小手段,但真理都是争论出来的,那也不算什么见不了人的手段,就是将正反意见放在一起,正义之士自然能够看懂什么才是对,什么是错。”
  司马光深深地看了欧阳辩一眼,颇有深意的笑了笑。
  欧阳辩露出纯善的笑容。
  司马光战意满满而去,欧阳辩露出笑容。
  柳暗花明又一村啊。
  还以为奥援不多,没想到上天竟然将大宋朝的一大帮喷子……哦,战斗力最为强悍的言官给推到自己这边来,果然是得道多助么。
  欧阳辩使人去叫了曾巩过来,曾巩听了这个消息也欣喜不已。
  欧阳辩却不太放心:“师兄,收到他们的文章,要好好的审读才能够登报……嗯,你还是抄送一份给我,我也要看看。”
  曾巩诧异道:“以司马大人的学识,总不至于出错吧?”
  欧阳辩苦笑,他们当然不会出错,但是就怕他们随意乱喷啊,这个时候是要团结能够团结的力量,不能让反对者扩大,要是将人都推到反对势力那边,事情只会越来越难。
  曾巩看到欧阳辩的神情,便知道了他的意思了:“我明白了,我会抄送给你,你不同意我就不发。”
  欧阳辩点点头:“嗯,这事就这么安排。师兄,父亲那边的文集整理得怎么样了?”
  曾巩点点头道:“我们这边已经整理得差不多了,我审查了一边,没有什么问题,稍后我给老师送过去,如果老师觉得没问题,就可以出版了。”
  欧阳辩露出笑容:“多印一些,这些钱你找陆采薇去报,父亲估计要送出去不少,这段时间有去看看父亲吗?”
  曾巩笑了笑了:“我昨日还去看了老师,老师最近的心情不错,还拉着我喝了一小杯酒呢,和我说了好多的事情。”
  欧阳辩苦笑道:“你被我爹拿来当挡箭牌了,大夫说他现在不能喝酒了,我娘严格控制着呢,他也就有客人去的时候能和一点,他是不是还说叫你经常过去?”
  曾巩苦笑道:“原来是这样呢,我就说老师怎么突然就这么热情呢。”
  欧阳辩哈哈大笑起来。
  欧阳修那个老不修,年轻时候浪得很,现在却被母亲管束得紧,欧阳辩一回家,欧阳修就絮絮叨叨的告状。
  说你娘不让我喝酒啦,不让我写墓志铭啦,不让我看书啦,不让我吃甜品啦,不让我逛青……哦,文娱活动啦之类的话。
  欧阳辩不像欧阳修那么清闲,他一边担任知制诰的工作,现在还要担任流内铨的活。
  欧阳辩担任流内铨可不那么温文尔雅,他一上任就直接大力抓考核了。
  当然他的考核都是以能力考核为主,所以安排的补缺的基本都是有真能力的人,这部分的人以央行出身的进士居多。
  这些进士通过央行历练出来而来,做事严谨、知道敬畏、对于发展经济这一块非常擅长。
  倒没有人因此批判欧阳辩,因为现在很多地方官府很欢迎央行出身的进士,这个局面尤其是北方官府多见。
  北方的各路地方官府经济上已经被南方追赶上,他们现在也很失落,再不奋起直追,以后的经济中心就要转移道南方去了。
  而发展经济最重要的还是要有人才。
  北方的官道在大力水泥化升级中,这个时候,地方官府发现要发展经济,还得有真正懂经济的人。
  原本那些官员文章道德倒是厉害,但是谈起经济,就是鸭子听雷了。
  欧阳辩这番操作,反而大受地方官员的欢迎。
  只是那些等着补缺的高官子侄就有些不太满意了。
  有些高官给欧阳辩托话,希望欧阳辩能够给他们行个方便,欧阳辩倒是没有驳斥回去,而是专程给他们写信解释。


第350章 天道有轮回,苍天饶过谁!
  欧阳辩年纪虽小,但他不是愣头青,什么刚正不阿,对钻营的人铁面无情什么的,这不是他的风格。
  这样的孤臣不适合欧阳辩,他要做的是一个能够做事的干臣。
  要想做事,便得处理好各方的关系。
  所以欧阳辩对于请托的事情并不介意。
  请托过来的人他也不会一棒子打死,而是仔细考察之后,如果有适合他才能发展的位置,倒也可以卖一个人情。
  如果是实在没有什么才能,欧阳辩便给人解释,或者建议他们去央行的培训班里面去接受培训,历练几年,或许对他们的前程会更加有益。
  欧阳辩的做法的确是比较人性化的,即便有请托没有得到想要的人,他们不仅不会责怪欧阳辩,反而对欧阳辩给他们子侄规划发展职业路线颇为感激。
  所以欧阳辩虽然安排了不少算是他这个体系的人进入官场,倒是没有人有意见,相反感激的人更多。
  有一些地方的大地主,因为清丈田地之事对朝廷颇多怨气,欧阳辩却是另辟蹊径,在他们的家族里面挑出一两个有才能的人给补了缺。
  相比起官场,他们缴纳的那些田赋倒是不足为提了,一时间怨气被消弭了许多。
  不过如此一来,欧阳辩变得十分的繁忙,他得不断地权衡各方的利益,又得不断地去考察每个补缺的人,这个工作量着实是大了些。
  不过好在他的智囊团也越来越大。
  清丈田亩工作组一直在扩充,虽然有些资历较深,在清丈田亩中立下大功劳的人被他推荐去其他的职位,但是补充进来的人却是越来越多,有不少还是从央行出身的人。
  央行已经成为欧阳辩培训中下级官员的预备班了。
  经过央行培训班出来的官员都有共同的特点,就是对于经济非常重视。
  对于治国理政来说,懂经济就是懂得如何做事,因为有经济思维的人,一般逻辑思维都差不到哪里去。
  只是有一个问题却是越来越急迫了,大宋朝的差遣是越来越紧缺了。
  大宋满打满算,真正的官职也就一万来个,现在却已经有两万多个官员,而挂了官职却没有差遣的官员还有更多。
  这已经不是给不给薪俸的问题了,而是有了官职却补不了缺的局面会让这些官员心生怨气。
  这种苗头越来越明显。
  如果欧阳辩做得了主,他会对官制进行改制,将胥吏的职能都纳入到官职里面,这样整个官场的官员平均素质会有质的提升。
  而没有补缺的官员本身就是有薪俸的,这样一来,就少了胥吏的消耗。
  胥吏虽然不用朝廷发薪俸,但他们却会从税赋和民众的身上各处动手脚,实际上薅的还是朝廷的羊毛。
  关键是,胥吏政治会让民众不信任朝廷,让朝廷的在民间的信任度越来越低,这才是最关键的。
  不过这方面的变革目前还不能动,因为这么一动,天下真的可能打乱。
  尤其是现在还在清丈田亩、在给推动一条鞭法铺路的关键时刻,如果还想对官制动手,恐怕反对势力会瞬间增加几倍。
  所以欧阳辩现在做的就是尽量在官场上安插自己的人,当这些人渐渐掌控重要职位的时候,到时候他的帮手就多了。
  不过这个过程注定得是滴水穿石的过程,因为能够补得缺太少,他也不可能将所有的缺都给自己的人,还得平衡各方势力呢。
  不过欧阳辩也没有着急。
  一来他还年轻,二来嘛,时间还有很多呢。
  熙宁三年二月初,知谏院司马光上《请行编审徭役法》。
  此书一上,顿时朝内外哗然。
  因为《请行编审徭役法》中所述内容,和大宋周报中周树人所写文章之内容大体相似,而且更加的激进。
  在《请行编审徭役法》中,司马光提出,合并赋役,将田赋和各种名目的徭役合并一起征收,同时将部分丁役负担摊入田亩。
  将过去按户、丁出办徭役,改为据丁数和田粮摊派;
  赋役负担一律折收银两;
  农民及各种负担力役户可以出钱代役,力役由官府雇人承应;
  赋役征收由地方官吏直接办理,废除了原来通过粮长、里长办理征解赋役的“民收民解”制,改为“官收官解”制。
  司马光特意强调,合将十甲丁粮总于一里,各里丁粮总于一州一县,各州县丁粮总于一府,各府丁粮总于一路转运司。
  一路丁粮均派一路徭役,内量除优免之数,每粮一石编银若干,每丁审银若干,斟酌繁简,通融科派,造定册籍。
  除此之外,各地官府不得有任何摊派!
  这里面引起哗然的是,如果按照司马光的提法,以前的诸多贪污克扣的空子便被堵住了,不仅如此,各类官府借以牟利的摊派苛捐杂税都当然无存了!
  这怎么行!
  于是便有诸多反对意见出现了。
  当然他们的说法也是冠冕堂皇,总结起来就是以下几点。
  一是如果按照这种税法,大宋国库恐怕过不了多久就会空虚,因为只收田赋,没有了其他的摊派以及弥补损失的措施,朝廷要承担其中的损耗,税赋肯定会大大减少;
  二是各地官府没有摊派和徭役,许多水利工程、维修官道、打击匪患的事情便没有人去干,久而久之必然万事俱废,盗匪横行;
  三是不缴实物,只收银钱,农户会极不方便,恐怕会怨言连天,如果处理不当,恐怕会引起民变。
  所以为了大宋朝的稳定和富裕,这样的庸法着实没有实行的作用。
  祖宗法不可易,司马光这样的书生所提之法更是脱离实际云云。
  欧阳辩看到这里的时候忍不住发笑。
  司马光是个书生没错,但这个祖宗法不可易被拿来对付司马光,让欧阳辩有了错乱的感觉。
  历史上司马光最常用的就是这个祖宗法不可易,现在却被其他人拿来反对司马光。
  当真是有趣极了!
  欧阳辩都忍不住要哈哈大笑几声。
  正所谓,天道有轮回,苍天饶过谁。


第351章 这明明是无间地狱!
  欧阳辩好笑的同时,也对他们的提法呵呵冷笑。
  果然啊,这些人一口一个为了黎民百姓着想,可拨开迷雾之后,却是一颗颗都黑透了的坏心肠!
  你看看,什么税赋锐减、什么万事俱废、什么民户不方便,会引起他们的不满,其实说到底,他们就是想阻挠税法改革,继续盘踞在农户的头上作威作福罢了。
  作为欧阳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