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大宋安乐侯 >

第92章

大宋安乐侯-第92章

小说: 大宋安乐侯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看到无人再插话,范宇便对狄青道:“将我们阵亡的人火化,骨灰送回汴梁。其余人,就地休整。并通知驻扎在附近的安肃军,让他们派人过来善后。”

 第217章 要送回去吗

    不过一个时辰,安肃军便来了一个指挥的军卒,五百余人。

    带队的指挥使,对着段少连抱拳道:“上官且请休息,这里交给我等便好。”

    段少连虽为正使,可是现在在使节队伍之中并无威信,但这位指挥使并不知情,自然还是要向他招呼的。

    范宇也没计较,当即吩咐下去,让大家在此扎营休息。

    那安肃军的指挥使,看到一地的辽军尸体,便立时没了之前的轻松之态。

    辽军越境之事对安肃军来说,早已习以为常。但是辽军被斩杀,这还是头一次见到。

    那指挥使不敢怠慢,急忙派人将这些辽军的尸体都摆放整齐,兵器甲胄也都清点过了数目。

    “段正使,此事非同小可,下官要上报河北转运使才行。”那指挥使郑重道。

    段少连却不想替范宇背了这个锅,摆了摆手道:“你有事可找范副使,这一路上,都是安乐侯范副使作主。包括与辽军冲突,都是由安乐侯来指挥的。”

    “有事对我说便可。”范宇当仁不让,也没想着逃避什么。

    那指挥使急忙拱手道:“侯爷当面,我便实话实说。此事可不是我们安肃军能控制的了的。为防辽军报复,只怕全军上下,立时便要紧张起来。还请侯爷与诸位上官,早作些准备。若是在这里不太稳当,便向后退十里。”

    范宇摆了摆手道:“后退就不必了,此事你当上报河北转运使张存。”

    那指挥使当然不会有异议,急忙点头应下。

    河北路转运使张存来的很快,傍晚时分,便带人策马而来。

    张存到了使节队伍的营地,便来见范宇。段少连则避而不见,只当自己不存在,态度很是消极。

    范宇与张存两人互相见过礼,便坐在帐中用茶。

    “侯爷可否说明一下,双方为何会起冲突。”张存凝重的问道。

    “辽军纵兵在我宋境劫掠,刚好碰到我们这支押送岁币的使节队伍。”范宇笑道:“其时,段正使本是想让这些辽军护送入辽。可惜这些辽军听说是岁币,便起了贪心。双方大战一场,结果你也看到了。这些辽军骑兵虽然厉害,可是我大宋禁军更加厉害。”

    张存松了一口气道:“如此便好,此事辽国无礼在先。明日再与辽国一方的人联系才是,今晚便请侯爷在营地委曲一晚吧。明日?我会派人去与辽人交涉。只是对方的人全死了?此事可不好说。”

    范宇其实却并不担心,他笑道:“这些辽军不过是部族军?而辽国南京一带?却是汉军话事。想必两者之间,多少有些小小的龌龊。只要一口咬定?这些部族军要抢辽国岁币,此事便会不了了之。”

    “这些辽人?只肯占便宜?从不肯吃亏。”张存却是摇头,表示不信道。

    范宇也不管他,只是将狄青叫了进来,“我的护卫伤亡?你可给张使君报一报。这些将士的抚恤?还请张使君向辽人讨要。”

    狄青当即便向张存报出伤亡数目,并给他写了一份伤亡数目的文书,还有讨要抚恤的费用共计五万八千贯。

    张存一看这份讨要抚恤的文书,使是暗暗咂舌。敢向辽军讨要抚恤,这还是他在边关这些年来?头一次见的。

    但是这事不管成不成,都是要与辽军相谈提出来的?而且也不可弱了气势。

    范宇他们的队伍,则就在白沟河大宋一侧休息了一晚。张存也是营地之中休息?这样方便于就近与辽军交涉。

    次日一早,张存便命人去辽军那里传信?让辽军派些人来?认领那些契丹军卒尸体。

    出乎张存的预料?辽军那一方对于自己的部族军死在大宋一侧,并没有什么过度的反应。只是对于范宇提出来的抚恤有些意见,认为辽军死的人更多,宋国还索要抚恤,便是无礼之极了。

    范宇对于这笔抚恤,本就没有报有多大的希望,完全就是一个增加交涉气势的由头。他这么做,便是怕张存所派交涉之人懦弱慌张。

    不是范宇不相信张存,是因为大宋这种人太多,那段少连便是一个软骨头的典型。

    好还这些年宋辽边境的承平,辽军也没比这边的宋军强多少。再加上越境抢掠在先,还是不受欢迎的部族军,又觊觎岁币,这件事辽国居然没再深究。

    事情解闷的如此顺利,使得范宇他们的使节队伍只停留了两日,便可入辽国境内。

    白沟河,此时正是枯水,而且也已上冻,往来甚为方便。

    河中原本有一座浮桥,如今也已经冻在了河水之中。范宇他们的队伍,缓缓的过了白沟河,便看到辽国一小队军卒迎了上来。

    此时一入辽境,便是刘六符的主场,他急忙下了马车,对着那些辽军招手。

    为首的辽军头目,向刘六符行礼道:“下官,为归义军甲字队队正周义,见过上官。”

    “怎么,就来了你们一个小队的人马?这如何护得了岁币。”刘六符不由皱眉道。

    周义笑了笑道:“上官莫急,这一路上,都有归义军的各个小队护送。请上官大胆的走便是,叵是那些部族军真的敢来,我们归义军可也不是吃素的。”

    刘六符恍然,还真被安乐侯给猜中了。归义军与部族军之间,显然并不对付的。

    两人交谈了几句,周义便领着手下的军卒在前方引路,大宋使节的队伍也跟了上去。

    果然,这一路上只是偶尔看到一些偏僻的道路上,会有一两骑辽军经过。

    那归义军的周义却冷笑连连,这些马上的辽军,可是非常好认的。只看那鬓角垂下来的两绺头发,便知道是部族军了。

    路上有归义军护送,当然不会有事。

    数日之间,便来到了桑干河边。只要一过河,便是进入了辽国的南京重镇。

    只是范宇他们还没过河,范宇就看到对岸的岸边上旌旗招展,人头涌动。

    此时使节队伍也停了下来,就连那归义军的周义,也不知道对岸是什么情况。

    等到这边范宇下了马车,正与对岸的那些人隔河张望之时,对面却传来一阵阵的欢呼之声。

    而后,大宋的使节队伍便听到了一首歌,正是范宇在离开汴梁之时,所唱的《送别》。

    范宇下巴都差些掉了,人刚来,便要送回去吗。

 第218章 皇太弟

    刘六符却是满脸通红,他当然知道这是为什么了。

    辽人甚爱中原诗词,每有好诗好词,便会有快马从汴梁出发,几日夜的时间便可送到辽国。

    当今辽帝耶律宗真也是个好诗的,主要是受他的老师郎思孝影响,对于汉诗极为推崇。

    上有所好,下必从焉。

    因此,中原的诗词在辽国,也是极为流行的。尤其是在这燕云之地,多是汉人定居,就更是对于诗词没什么抵触了。

    范宇在汴梁的饯别宴上所唱的送别歌,想必是被人先一步送到了辽国南京。

    当辽国朝野,得知前来出使辽国的副使便是送别歌的作者安乐侯范宇,便有许多人自发的前来迎接。

    范宇此时是懵的,这辽国人,要送自己走吗?自己应该如何回应,是说拜拜,还是撒尤那拉,还是说安尼凯塞哟?

    正在宋使队伍进退两难之时,桑干河对面的人群里,却是走出来两人,从桥上迎了上来。

    这两人一老一少,老的穿着便服,年轻人却是穿的绯袍。

    两人过了桥,便向着宋使的队伍中张望。

    “哪位是文采风流的安乐侯?”那老者高声问道。

    刘六符见到老者,急忙上前,对着那老者躬身一礼道:“郎大师如何也来了,您为陛下之师身份贵重,岂可轻易出迎。若是陛下知晓,怕是会责怪。”

    “我郎思孝如何就身份贵重了?”老者摆了摆手道:“不过是给陛下当了几日老师,岂可居功自傲。学无先后,达者为师。宋国安乐侯能作出送别一曲,便可为我一曲之师。他人在哪里,快些引见与我相识。”

    刘六符无奈,他可惹不起这位郎思孝,便只得转身对着范宇拱手道:“安乐侯?这位人家?可是我大辽帝师,沙门郎思孝郎大师。”

    范宇是真没想到?这前来迎接自己的?居然是辽帝的老师,这面子可是太大了。

    他趋前数步?来到了朗思孝的面前,微笑拱手道:“不知郎大师这等长者来迎?真是折煞我了。”

    “小友?不必与我客气。今日来见你,便是抛开了我帝师的身份,你也可抛开你宋国安乐侯的身份。”郎思孝甚为高兴的道:“我等以文会友,莫论其他。”

    旁边那年轻些的辽国官员?此时对着范宇拱了拱手道:“安乐侯?我为翰林学士王英秀,是来迎接诸位的。请与我到使馆交接,再赴接风宴如何。”

    范宇点了点头,便对郎思孝道:“郎大师亲迎,范宇足感盛情。先与这位王翰林办完公务?再与郎大师叙话。”

    “这是应该的。”郎思孝点头应下,“范小哥可先去忙?等下老朽再向你讨教诗词。”

    郎思孝对范宇招了招手,便回到桥的另一方?立时便被数位文士模样的人给围住。看他们那兴奋的样子,显是在向郎思孝问范宇说了些什么?与后世追星族几无两样。

    范宇在桥这边看过去?不由心中尴尬。看对方的这架势?还要在接风宴上谈论诗词。自己能背过的诗词可不算多,这要是露了马脚,怕是这些文士们也会撕了自己。

    然而大宋的正使段少连,此时却极为失落。辽国方面从头到尾,都没问正使是谁副使是谁。人家上来就找曾作送别歌的安乐侯范宇,根本就没人理他。

    甚至连辽国官方派来做交接的王英秀,也直接与范宇商议。甚至还用那种崇拜的目光看向范宇,哪里与想过大宋的正使是谁,在哪里。

    段少连此时心中极不平衡,他这次出使辽国,虽然身为正使,却一点存在感都没有。甚至早在半路上,便已经被范宇给架空了,说话都没人听。

    只是他自己也不反省,若不是有意刁难范宇,他又如何会成这等尴尬光景。

    范宇命押送岁币的王中平去与辽国的王英秀交接,自己却是带着曹傅到了辽国南京城的宋使馆。

    此时辽宋之间,因为来往频繁贸易也极兴盛,所以互相在对方的境内都建了使馆。这使馆的功能,与后世的使馆几无两样,两样是搜集对方风土人情,往国内传递信息的渠道。

    唯一不同的,便是使馆之中并无常驻的大使。平时只留有一些驿吏文吏打理,在有事之事,才会委派使节进驻。

    宋使馆便在南京宫城不远的甘泉坊,占地也并不大。

    这倒不是辽国轻慢大宋,而是辽国南京城的规模根本无法与汴梁相比,小了许多。

    就范宇在南京城中所见来说,繁华程度,也远远比不上大宋的都城汴梁。

    交接很是顺利,王中平也拿回了回执,并向范宇禀报了经过,并无半分波澜。

    范宇刚刚听完了王中平的汇报,那辽国翰林王英秀便来求见。

    将人让进宋使馆的正厅,范宇又让王小丁泡了茶来。

    王英秀却并无心喝茶,而是对着范宇一抱拳道:“安乐侯可还要多歇息片刻?郎大师他们也已经先行去了敬客楼,就等侯爷移趾。”

    “王翰林,今日虽然我经历一路劳顿,已经有些累了。但是有这许多好诗爱诗之人相候,我岂能推辞。”范宇摇了摇头,叹气道:“我不过是偶得一曲罢了,我大宋的正使段少连,可也是翰林出身,文采亦非寻常。”

    “哦?既然如此,那便请这位段正使也一并前往便是。”王英秀不以为意道。

    范宇便让人去请段少连,有他在自己便可少应付一些辽国的文人雅士。

    段少连听说范宇请自己去接风宴,这心中才平衡了一点点。毕竟自己才是正使,就凭安乐侯一个副使的职务,显然还是差了些。

    曹傅听说范宇要去赴宴,他便也坐不住了,要跟着同往。

    范宇便让曹傅与狄青和杨文广一起,作为自己的护卫跟来。

    敬客楼,在辽国南京算是最大的酒楼。在敬客楼的三楼,如今已经被包了下来。

    除了郎思孝,还有几个人已经坐在楼上等着了。在郎思孝的身边,也坐了一位只有十二三岁的锦袍少年,与曹傅的年纪正相仿。

    范宇和段少连等人上了三楼,便看到了眼前的这个情形。

    “范小哥今日来,你我皆以布衣看待。莫谈国事俗事,只论作诗,如何?”郎思孝年纪不小,可是这话却天真。

    只是他身为帝师,却是说出来的话,无人敢违逆于他。

    范宇对其微笑拱手道:“郎大师既有此意,范宇敢不从命。”

    顺便又介绍了段少连给郎思孝认识,这让郎思孝老脸更加红润。大宋人物风流,多有能诗擅词之辈。多一个来作诗的,那当然越热闹越好。

    “这几位是舍人萧达溥、萧麓侍郎、右补阙张素羽、王英秀,还有这是我的学生,耶律重元。”郎思孝一个个的介绍过去道。

    范宇前面几个人都没记住,但是耶律重元四个字入耳,可吓了他一跳。这个锦衣少年,便辽帝耶律宗真的胞弟,耶律重元。如今,他也刚刚被封为皇太弟。

 第219章 客随主便

    耶律重元年纪与曹傅相当,也是一副汉人的打扮。

    如果只看外表,与富贵汉人家的孩子并没有什么两样。

    范宇之前便已经知晓,辽国的法天皇太后萧耨斤阴谋废除辽帝,可惜却被辽帝先下手给软禁了起来。

    这件事里的关键,便是这位只有十三岁的耶律重元。耶律重元得知母亲欲要废掉长子耶律宗真,而立自己为帝,便找到兄长耶律宗真如实相告。

    也正是因为这样,他母亲萧耨斤才会被软禁,而他也才会被兄长耶律宗真封为皇太弟。

    范宇看到这位耶律重元,不过十三岁,脸上还带着一丝天真。也许正是如此,耶律重元才会更看重兄弟之情,而选择了告发母亲。若是此人成年,也不知道会不会后悔自己的选择。

    若是让皇太后萧耨斤得逞,将耶律宗真的帝位废掉,耶律重元被立为帝。虽然萧耨斤要擅权听政,但是只要活的够长,终究还是皇帝。

    别管心中如何想,范宇脸上都没表现出来,而是与这些辽国人物们打着招呼。

    这些人在辽国并不一定是最有权势的,但是一定是最有才华的。

    宋辽两国相交,自结下澶渊之盟以后,便由武斗转向了文斗。

    历次宋使来到辽国,都会与辽国一方的朝臣们斗诗词,没有一次例外。

    刘六符也是翰林,还是此次与范宇他们一同北归的辽使,自然也是在座的。

    他与双方都算熟悉,便主动招呼道:“郎大师,今日您最长,便由您来安排如何?”

    郎思孝也不推辞,便对众人拱手道:“既然如此,那我就不客气了。大家都请入座,今日既是迎接宋使的接风宴,亦是我辈与范小哥的文会。希望范小哥可再出佳作,以为敬客楼的盛事。而我等不才,身为参与者,自也与有荣焉。”

    “不敢当,不敢当。”范宇急忙谦让道:“此次有诸位在,岂会让我独领风骚。”

    正当此时?那耶律重元忽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