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大宋安乐侯 >

第387章

大宋安乐侯-第387章

小说: 大宋安乐侯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所以河西之地的工坊,最明显的标志,便是这些工坊的幕后,或多或少都有军中将门的影子。

    而永通钱庄在这其中,也起到了极大的作用。河西无数的工坊,都背着永通钱庄的贷款。

    虽然永通钱庄对于河西重建进行了极大的帮助,但也间接的控制了这些将门工坊。

    河西尽管初步形成了将门工商集团,可也仍旧处在皇家财团的控制之下。

    范宇在三司使程琳进呈了秋赋的汇总之后,便也寻了个时间,与宗室赵允初一同入宫,向官家汇报永昌隆商号和永通钱庄的账目。

    这一年的变化,是让官家赵祯感觉顺理成章的,却又是非常陌生的。

    大宋的变化之大,简直异常惊人。

    这使得官家赵祯,产生了一种不真实的感觉。

    可是当一组组的数字,被陈列在赵祯的眼前之时,却又让他产生了极大的满足感。

    永昌隆商号仍旧在出售海外的土地,而且地价也因为大一琉求岛航线开通,而正在逐步升高。海外的所属船队,也常常往返于室利佛逝、安南、日本等地。虽然运出去的是一船船的精美铜钱,但是运回来的,却是一船船更加珍贵的金银,还有大量的铜锭,和更加巨大数量的稻米。

    官家赵祯看着这一组一组的数字,不由得喜上眉梢。

    尤其是看到河西的那些将门工坊,都是从永通钱庄贷款,就更是眉开眼笑。

    只是发现了永昌隆商号的船队,运送回大量的海外稻米,使得大宋境内的粮价也受到影响而下降之时,便皱起了眉头。

    “允初,我大宋如今的粮价下跌,固然对于百姓是件好事,但也不算太好。”官家赵祯叹了口气道:“米贱伤农啊。”

    赵允初脑门当场便见了冷汗,这差事难道自己办砸了?竟被官家这般说。

    “官家,这是臣欠了思量,明年便不会如此了。”赵允初急忙拱手道。

    范宇却并不这么想,而是向官家躬身道:“官家,我朝人口亿万,远超如今已知诸国。这粮食宁肯多,却不能少啊。如今虽然粮价下降,却也有得是办法将之用掉。官家可放开酒水买卖,允许民间卖酒。另外察查各地的常平仓,以补不足。如此一来,即使年年从海外买来无数的稻米,亦尽可消化得掉。”

    官家赵祯是个仁厚之人,听了范宇话,却还是愁眉不展。

    “但是米贱伤农,只要永昌隆从海外买粮,这粮价便一直涨不起来。那些农户,怕是也没有多少收入。皆是朕之子民,如何能薄待之。”官家赵祯颇为怜惜的道:“更何况,百姓们若是困顿不堪,岂不是要挺而走险。”

    “官家仁厚爱民,臣亦感同身受。”范宇拱手道:“但是我大宋立国至今近百载,朝廷亦不禁田地买卖。大宋之田地兼并严重,已近半为大户所有,粮价贵贱于农户,实无太大的关系。莫如鼓励工商,使农户多余之人以从百业,而更可增朝廷之赋税。”

    接着范宇又指了指永通钱庄的河西报表,“河西地广人稀尚有此绩,况其他各路。”

    赵祯看着范宇,竟还能这样。

 第934章 实在是高

    河西能有这个成绩,其实和他的地理位置有关。

    而且这里也少了许多盘根错节的地方宗族势力,相对实现工商建设更容易,才会有这样亮眼的成绩。

    不过,为了让官家赵祯大力发展工商,范宇是不会点破的。

    范宇拿过来的永通钱庄报表,只是从钱庄的方面看而已。但是河西的赋税情况,官家赵祯也是心中有数。

    听了范宇的这些话,不由得眼中一亮,似乎是这个道理。

    “安乐侯,你想说,让那些农户都不种田,而是去从事百业?”官家赵祯还是要确认一下的问道。

    范宇的目的,就是要让一批农民脱离土地另谋出路。工商业的发展,毫无疑问的需要大量的人力。

    如果没有足够的人力,作坊里面哪里来的工人,服务业里又哪来的服务人员。

    只要这些农户离开土地谋生,便会自然而然的去促进工商业的发展。

    赵允初此时也接口道:“官家,安乐侯所言甚有道理。咱们永昌隆商号如今各路皆有分号,这人手也甚为紧张。想要找些伙计,还要靠着一些老伙计回家乡里面去找,颇为不便。而且各个作坊,也是要用人的,招募人手之时,总是要折腾一番。”

    赵祯不由点头,但还是有些疑问道:“若是许多农户都去从事百业,却又一时用不了这许多人,闲人多了又没有衣食,岂不是要生乱。”

    身为大宋的官家,赵祯无疑还是合格的,这个考虑其实范宇自己也没有想到。

    但是范宇知道,这对于许多百姓来说,是一个痛苦的过程。便如后世的下岗潮,许多人没了铁饭碗,一夜之间就成了闲散劳力。最后被雨后春笋般的私企所吸收,极大的满足了这些企业的劳动力需求。

    “官家,农户另谋生路,是要有个过程的。我朝发展工商增加赋税,也是有一个过程的。只要地方官吏不蠢,想来不会出问题。”范宇躬身道:“我朝立国已近八十年,百姓安居乐业,丁口日渐增加。与刚刚立国之时相比,如今丁口翻了一倍之多,而田地增加却远远不如丁口。这些田地,也已经养不起如今这许多的天下丁口,需另辟他途,才可使得百姓不会生乱。”

    “对了官家!”赵允初这时想到了什么,急忙拱手道:“我朝各地的商税十分杂乱,即使是我们永昌隆商号,却也屡受刁难。那些平常的小商人的遭遇,也可想而知了。其中最为人所诟病者便是过税。此税的收取实是莫名其妙,过一县要收,过一府也要收,过一路也要收。即使每次只收货值的百分之二,若是多过几个府县,便可收取货值的半数之多!”

    赵允初听到范宇向官家提出劳力问题,他便想到了税收上面。永昌隆商号,每年都在这种事上惹出些麻烦。与其以势压人,莫如让宋家想办法一劳永逸才是。

    这一次轮到官家赵祯吃惊了,不由瞪大眼道:“怎么会如此之多,我朝的商税并不高啊!”

    范宇拱手道:“官家,允初指的是过税,大小衙门都要收,实是有些过于频繁,而且并不合理。”

    “对对对,安乐侯说的便是我想说的意思。”赵允初连连点头道。

    “不合理?”赵祯不由沉吟了片刻,又接着道:“那安乐侯觉得如何才算合理。”

    “官家,这过税臣以为,非路一级的提举常平事衙门,皆无权来收取过税。而且这过税只可一路一收,不得多收。不过吗,这税率却是可以涨一涨的。即使过税加到五分,亦好过损失近五成。”范宇提出自己的建议道。

    官家赵祯又道:“那各府县的衙门没了过税,又如何有商税?朝廷的损失却也不小。”

    范宇听官家这么说,便只得耐心解释道:“官家,府县虽然没了过税的收入,但是还有座税啊。商人贩卖百货,难道不会买出去吗,这个税率,一样可以加到五分高。”

    赵允初点头不已,“虽然看上去这税率是加高了,可实际上商人掏的钱少了许多,也敢贩卖百货到更远的地方,实是便利许多。”

    “朕本来与你们说的是粮价低迷之事,如今绕来绕去,怎地成了商税之事?你们两个,是不是早有预谋。”官家赵祯怀疑的目光,在范宇和赵允初的身上逡巡不已。

    范宇连忙摆手道:“官家岂可因此而生疑,臣等只不过是由粮价低而想到了工商需用人罢了。后面的事都是自然而然要考虑的,岂会提前有所预谋。”

    这种事当然是没有的,但是还是要向官家解释清才是。

    赵祯点点头,却也不好现在便草率实施。

    “既然是这样,那便待朕细细思量一番再说。”官家赵祯还是颇为慎重,又对两人道:“若无他事,两位卿家便告退吧。”

    看到官家赵祯有些乏了,范宇便与赵允初两人告退出宫而去。

    次日,官家赵祯便叫来了政事堂的两位相公,共同商议商税的过税问题。

    官家赵祯将范宇所说的税制改变部分,却是使得这两位相公很是赞成。

    因为范宇所提的税制办法,使朝廷增加了赋税不说,还给商人们省了钱。

    再往深里一想,工商兴盛起来,便也能使得更多闲散之人从业。

    不过数日之后,大宋的商税的行文修改,便下发各地。

    这种小小的修改更正,还远远的谈不上变法,所以也并没什么人反对。

    但是这种对于朝廷来说的小改变,却是使得天下的商人们,都大大的松了一口气,甚至是狂喜。

    谁都知道,这种每县一收的过税被取消,便会使得商人得利变厚。

    即使是增加了过税和座税的税率,也无法阻拦商人们的热情。

    而朝廷欲要促进工商的消息,也被悄悄的传出去。

    传出这个消息的人,便是永昌隆商号的赵允初。

    而赵允初,却是由范于给他出的主意。

    “我朝商人胆小怕事,即便朝廷明文会予以便利促进工商,怕是这些人也要观望许久。”范宇对赵允初笑道:“莫如先放出些小道消息,反而能使人更加信任一些。便好似人人都听到朝中重臣议论一般,言之凿凿。待朝廷果然明文宣于天下,则人人以为有先见之明,能不尽力宣扬鼓动?”

    赵允初不由挑了挑大拇指,实在是高。

 第935章 败家行为

    虽然朝廷只是将商税修改发布了而已,但是有些小道消息却也跟着传了出去。

    尤其是在一些商人中间,流传着朝廷要扶持工商。会对开设工坊给予一年免税的照顾云云,讲的有鼻子有眼。

    更有甚者,还传说永通钱庄会给这些工坊低息贷款,仿佛朝中大臣议事,他们当面听到一般。

    其实这些消息,都是范宇有意让赵允初放出去的。

    当然,这些消息放出去之后,因为是口口相传,难免会越传越神越不靠谱。

    最后变成了只要开设工坊,朝廷就会免税三年,还奖励若干钱财。

    对于这个结果,倒是范宇所没有料到的。但是这也说明了这些商人们的美梦之所在,一旦朝廷发布了鼓励工商的政策,这些商人的积极性会极大的提升。

    不过,范宇的目的却并不在那些商人的身上,而是在于自己所掌握的百工技院。

    百工技院的如今每年都有上千的工匠从中毕业,这些工匠都能读书识字,是范宇按着工程师的路数培养出来的。

    如果支持开办工坊,这些人无疑是最佳的扶持对象。

    范宇就是要将这些有知识的的工匠们扶持起来,使他们成为工坊主,而后成为工场主。

    他们这些从百工技院所毕业的人,有知识有技术,将来是会成为大宋资本阶层的第二梯队。

    第一梯队,自然是官家赵祯和范宇赵允初和曹氏一族这样的皇亲贵戚,掌握着强大的金融力量和庞大的资本。

    但是范宇知道,只有他们这些皇亲的资本集团是远远不够的。

    要想让大宋的资本力量显示出足够的力量,而后与儒家力量能达成平衡,还是要有足够的中下层资本阶层的存在,才可以做到。

    否则的话,在儒家弟子依旧对权力垄断的情况下,资本要想做些什么是根本不可能的。

    但是大宋的商人还算不错,商人子弟可以科考做官,这一点便会让范宇省了许多力气。

    只要这个商人的阶层扩大到一定程度,商人子弟为官的比例自然就会提高。

    于是代表商人利益的呼声,也就会在朝堂上有更大的话语权。

    而且,范宇所培养的那些技术人员,将来也会有人通过技术能力走上官场,这样便会让工商都在朝堂上,有一定的发言权。

    这只是范宇眼前所规划的,要想实现决非一朝一夕可成,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又过了近两个月,经过官家赵祯与诸位相公们的讨论,关于鼓励工商的政策也发布出来。

    因为事先流传出去了一些小道消息,所以这些小道消息,也成了朝廷所参考的条目。

    于是,开办工坊免税一年这一条,是赫然在列。而且朝廷的政策之中也提出,若缺少资金,可向永通钱庄提出贷款。至于是否准许贷款,则由永通钱庄自行决定。

    虽然真正给予的优惠条件,只落实了一个免税一年,但是这却使得许多人都动了心思。

    尤其是百工技院毕业的那些工匠,识文断字便会开阔眼界有自己的更深的想法。这样的人,在百姓和普通工匠之中皆是鹤立鸡群一般,又有谁会甘心于给他人做个长工呢。

    而且从百工技院毕业的工匠,在永通钱庄贷款是受到优待的。利息要的低不说,给的贷款数额上限也更高。

    不只如此,甚至还可与永昌隆商号互通有无,工坊所造商品只要合格,直接就被永昌隆商号所收购了。

    在他人看来,好似生怕这些家伙富不起来的似的。

    不过,永通钱庄对于贷款的使用也有要求,若是发现所代款项没有用于申报的工坊项目,将会要求双倍赔偿。

    若是答应了永通钱庄的条件,便须接受永通钱庄随时的检查和监督,并到当地官府报备。

    原本有些心思不正之人,想着去永通钱庄贷款放印子钱,搞什么九出十三归的高利贷。但是看到永通钱庄的贷款说明,便一个个的都又退缩了。

    如今从百式技院所毕业的人,只有四五千人而已,若是放之于大宋全国,实在是算不得什么。

    更多对贷款有需求的人,却是民间的商人或是一些原本就已经存在的小作坊。他们要么是新建工坊,要么就是扩大工坊。

    真正要让大宋的工商业发展起来,还是要靠大多数人才是。

    大宋朝廷虽然出了这些鼓励工商的政策,但是耕读传家的思想,早已深入人心。

    即便全国各地都有向永通钱庄申请贷款的,但是这个数量,加起来也不过两万余家。

    这比之后世一个省动辄十余万家企业,可是差的太多太多。

    虽然有着人口数量上的差距,但是如今大宋的人口可也不算少。

    不过,范宇也并不着急,此事仍然需要一个过程,根本不可能一蹴而就。

    永昌隆商号,依旧从海外往大宋境内运送稻米。粮价虽然有所下降,但是朝廷也出台了补充常平仓和允许民间酿酒贩卖的政策。

    粮价下降之事,朝堂上的官员自然有人已经觉察,并且上书官家,请禁永昌隆商号外购稻米。

    但是官家只是一句,‘我大宋地域广大百姓众多,时常会有天灾,朕只怕粮食不足’便堵住了朝堂诸多官员的嘴。

    什么米贱伤农之类的话,拿出来讲也没多大的威力。因为在这之前,官家已经鼓励工商。最重要的是,永昌隆商号那可是官家和一帮子皇亲们的产业,若是没有违背国法,便不惧这些官员。

    因此讨论下来,便是一个妥协的结果,更换常平仓的陈粮,陈粮则发卖给酒坊。

    大宋虽然在这两个月的时间之中,推出了修改商税、鼓励工商、还有放开酒禁这些在诸位相公看来不痛不痒的政策。但是这却是对大宋工商业的一次大松绑,为其发展繁荣创造了一个宽松的环境。

    只需要再有个一两年,大宋的工商业便会上升到一个新的层次。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