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安乐侯-第37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个官家就范,不再涉及儒学之外的学问。
但是赵祯却也感觉十分无力,大宋的朝堂之上,除了荫补的低中级官员,高官尽为科举出身的儒家弟子。若是自己这个官家与朝中的高官们闹翻,怕是朝廷便要瘫痪了。
“安乐侯,你虽言之有理,但是朝中诸位相公,除了枢密使王卿之外,皆为科举出身。若是朕将这几个上本之人贬斥,岂非与朝中诸相公立时便要闹的僵了?一旦朝政迟滞不决,使天下百姓受了牵连,这些人便更有理由,指摘朕为昏君了。”赵祯仁厚不假,但是人也是很聪明的。
范宇当然知道这些文官的套路,这帮家伙无非是要保证儒家的绝对地位霸占朝堂上的权力。但是这样的情况,其实也正是范宇所要打破的。
如今官家被朝臣们暗指为沉迷于方术,其实对于大宋朝的改变,也是个机会。
但是这种对立,能不被激化是最好的,否则对于现在大宋的稳定有百害而无一利。
官家自己对此也有认识,所以也有些害怕。
范宇想了想,才开口道:“官家其实不必担心,所谓恩出于上,朝臣们再如何闹,亦是要由官家来最后决断的。只是官家太过仁厚,这才使得朝臣们觉得,可以闹的官家答应了他们的无理要求。臣读史书,凡开国之君,无不一言九鼎,而不为臣下所左右。官家虽非太祖一般的开国之君,然而功绩亦非大多帝王所比。平西夏、断岁币、开拓海外之土,如今又正出兵收复幽云十六州之地。此皆官家知人善用,才能有此盛世。以官家之功绩,与开国之君相比,亦不遑多让。”
“所以,臣认为官家所选,便是对的。”范宇最后总结道。
“朕之所选便是对的?”赵祯不由眉头舒展开来,安乐侯这些话虽然有些吹捧的成分,但是却没有错啊。
这些功绩要想做出来,怎么可能有自己不同意而做到的呢?安乐侯说,朕之所选便是对的,简直就是戳到了自己痒处。原本因为朝臣上本,给弄的十分烦躁的心情,忽然之间便安稳了下来,好似醍醐灌顶一般。
对啊,朕只要有得选,便能选对,这本事岂不是如伯乐识千里马。帝王治天下,便是要垂拱而治知人善用,可不用自己亲力亲为。
“对,官家虽然不能事事皆可鞭辟入里,但是官家善于用人,亦善于听取意见。不但知人善用,更是兼听则明。所以,官家并无对错,只是圣明罢了。”范宇拱手道。
这下子赵祯更是高兴,自己是大宋皇帝,对错确是容不得他人指摘。并无对错,只是圣明,这八字实是太暖人心了。
陈琳在一旁,则听的眉头一跳一跳的。这安乐侯真是有办法,几句话便将官家给哄得如此高兴,而且还不是乱讲,竟然颇有道理的样子。
“可是……眼下这些朝臣们,连上数本,皆要弹劾尤许二位卿家。若是不能在道理上使之自知其非,则必然会纠缠不清。若是因此误了国事,于我大宋实是不利啊。”赵祯高兴完了,又回到现实之中。
范宇想了想,便躬身道:“这个其实也好办,据臣所知,许少监亦是进士出身,为儒家弟子。官家可着许少监写篇物理化学之理的普及文章,使之遍览于朝臣之间。告之他们,这等新学于国有利于民造福,若再有无理诋毁者,则使其入大宋科技学院学习一年,以明其理。”
这也是没有办法,总不能为了一些争执便杀人。对于这些朝廷里的官员,范宇便想了一个法子,让他们去学习一年。不管如何,这一年学下来,要么就信服,要么学不会继续免费再学。
反正道理也给你们讲了,听不听的也无所谓。不打不骂,就是笋。
官家赵祯听到这里,不由哈哈大笑,这倒是非常符合自己仁厚的风格,大善。
第912章 大家都能接受
范宇这办法就是有点利用官家的强权,却又不是那么激烈。
反正道理给你们这些儒家弟子讲了,你们爱听不听,但是质疑官家的决定就不对。
赵祯对于范宇的建议,欣然采纳。
“安乐侯所言确实不错,这样一来,朕算是对于群臣有了一个交代。若是他们不听,还要继续弹劾尤许二人,朕便可将其送至大宋科技学院学习代替贬谪。”赵祯不由笑道:“来人,去请尤博士与许少监两位卿家过来。”
不过片刻,尤二郎与许当两人,便被请到了崇政殿。
这两人近来经常为官家讲解一些科学问题,所以入宫面圣已经习以为常。
如今见了官家,便各自行礼之后立于一旁。
“两位卿家,今日请你们二人过来,并非是朕要向你们请教新学问。而是朝臣之中,有人弹劾你们二人操弄方术蛊惑君王,有祸乱朝纲的苗头。”赵祯看向这两人,却是开口便讲出这些吓人的罪名来。
得知此事,尤二郎与许当两人面面相觑,都看到对方脸上的忐忑之色。
尤二郎听了官家的话,便拱手道:“官家,臣本来不过是一个火器工匠,后来蒙安乐侯不弃,使臣在百工技院读书,而得授化学物理数术之学。虽为新学,然其出处却是古之方术,这点并没有错。”
赵祯目瞪口呆,你这是打算认了朝臣弹劾的罪名吗?你傻了吧,要将朕拉下水!
范宇也感觉有些意外,尤二郎怎么这就要认罪不成。你自己认罪也就罢了,岂非要让官家也背上骂名。
许当却是个机灵的看到官家的眼珠越瞪越圆,显是尤二郎说错了话。
不过许当也知道,尤二郎这家伙做研究做的久了,有些认死理。虽然化学物理脱胎于古之方术,可这东西好说不好听。
“官家,尤博士所言还是有些偏颇了。”许当此时向赵祯微微躬身道:“虽说化学物理这两门学问确是由方术而起,但是与方术却鬼神之道并无关系。方术所求者,乃是长生不老。而化学物理等学问,却可富国强兵造福于天下百姓。而且方术之说,多有故弄玄虚之处。而化学物理等学问,却是条理分明步步有证诸般物性皆有迹可循。这些学问对于我朝而言,却是远胜方术,不知道高到了哪里去。”
赵祯的表情这才缓和下来,看来安乐侯说的不错,果然还是要让许卿来写一篇文章,向群臣阐明这其中的区别与道理啊。
范宇看向尤二郎,不由笑道:“尤博士一心用于学问,却是对于这些道理,不如许少监阐述的清楚了。”
“侯爷说的对,我不过是工匠出身,虽然学了一些学问,却还是有些笨嘴拙舌有些说不清楚。许少监所说的话,正是切中要害。”尤二郎也回过味来,直接冒了冷汗。
赵祯哈哈一笑,对尤二郎和许当两人摆了摆手道:“尤卿、许卿,朕向你们所请教的学问与众不同,却是被群臣误会为方术,从而上本弹劾于你们两人。他们不明白此事的缘故,但是朕自己是清楚的。不过,只有朕清楚也还不够,总要更多人分清其中的区别才是。不如就由许卿写篇文章,将其中的道理与天下人分说清楚可好?”
许当一听官家提到自己,并让他写一篇讲明道理的文章,这可让他心中为之一振。
这篇文章若是写的好了,那可是会载入史册的。而且这还不算什么,听官家的意思,似乎是要让天下都知道他们的这些学问。
自汉武罢黜百家之后,已经有一千余年没有新的学问出世。如今官家有意将科学让天下人知晓,这才是意义非凡的。
“臣岂敢有负官家所托,定不辱命就是!”许当立时拱手应下此事。
赵祯点点头,“你现在便写,朕明日便要发于邸报,使朝廷与各路官员尽皆知晓。”
“官家,臣请官家亦将此文刊发于鹿鸣报。使百姓也能一同议论分辨。即便朝廷的诸官吏皆反对这些新学,可百姓则更能代表民意民情。”范宇这话说的含蓄,但也意有所指。
官家身为一国之君,自然听得出来范宇的意思。这是怕大宋的官吏们将新学问视为异类和竞争对手,从而一同反对。安乐侯一个民意民民情的说法,便将事情的主动权,交到了官家的手中。
“准了,朕亦正有此意。”赵祯脸都不红的将此事安到了自己头上,“这些新学问便是要造福于天下百姓,使我大宋国富民强的。自然要听一听百姓们想法,懂得百姓们所需才是。”
范宇听到官家的话,心中暗道,这可是你自己说的。虽然只是这么一个说法而已,但是渐渐的总会往范宇所期待的方向发展。
次日,朝廷的邸报与汴梁城的鹿鸣报,同时发出一篇造作院少监许当的文章。这文章之中,许当着重讲了方术与新学问之间的区别,又讲了这些新学,对于百姓和朝廷的意义所在。包括由此而能造出犀利火器,还有省力工具,皆为利国利民之物,又举了这些实例。
整篇文章写出来,可以说一气呵成鞭辟入里,其中的理由更是从大宋江山社稷国祚绵长的高度出发,使人无从辩驳。
这里面,范宇也是出了不少力的。只不过范宇并没有署名,自己还是在暗中使力才是。有官家知道,那便够了。
文章刊登出来的同时,官家赵祯接着又下旨斥责,命那几个上书弹劾的家伙去大宋科技学院学习一年。
“尔等若有江海之才,朕亦不吝赐教。若据有大义道理,亦可称用心于国事。然而尔等不学无术诽议于朕,实是贻笑大方。念尔等还算勤勉,便不贬官,且去大宋科技学院入学一载。若考试不过,则续读于院中不可出……若三年不过,去职夺其功名。”
这道旨意一发下去,却是没有人敢反对。
首先官家的理由很充分,诽议君王,这罪名可就重了。但是官家还没贬官,只是命其学习,并且还给了三年的机会,足见官家的仁厚。
若是有人反对,那就是找不自在。官家受人诽议都没治多大的罪,你还要反对?即便是官家真的错了,也有权力找回来些面子。
何况这个结果并不严重,谁都说不出什么来,大家都能接受。
第913章 地动山摇
原本朝中的大臣们觉得官家被非议,要么便不声不响,当作什么也没有发生。要么就是暴怒,将上书弹劾之人治罪贬官。
却是万万没想到,官家竟然给出了这么一个不温不火还合情合理的处理方式。
要反对官家的决定,就要先驳斥化学物理诸学问是妖言惑众,是邪道。
但是官家将许当所写的文章刊行于邸报,还有鹿鸣报之上,便使得这些学问的作用公开化。
以前官员们上书,还可大谈民意,但是因为鹿鸣报的存在,这民意似乎已经不由这些大臣们所掌握了。
不是没人想过察封鹿鸣报,但是鹿鸣报的背景是官家和安乐侯,谁也没那个胆量。
也有人建立报刊,想要与鹿鸣报打擂台。但是与鹿鸣报相比,不够市俗接地气,却是读者寥寥。因此在影响力上,并无哪些刊物有与鹿鸣报相提并论。
范宇给官家赵祯的建议也不复杂,占据舆论优势。有鹿鸣报在手,这些朝臣们看过鹿鸣报之后,都会对这新学问显示出一些兴趣来。要想再形成合力,向官家表示反对就难了。
在某些人看来,认为这是儒家与新学问之间的道统之争,甚至是你死我活的。可是在没有掌握舆论的情况下,争也争不过,最后就只能被送去大宋科技学院学习。
接下来的数日,有官员写了驳斥新学问的文章向鹿鸣报投稿,叫嚷儒学乃是正道,言下之意,却是将新学问当成了邪道。
林中友将这件事先报与了范宇得知,以免使得侯爷不快。
但是范宇看到这篇文章,却是大喜过望。要炒热话题,岂能没有争端?
媒体经营的宗旨,就是看热闹不嫌事儿大。有争论有话题才是好现象,总比一潭死水要好。
“此文也有些意思,想来也是许多朝廷官吏的心中所想。”范宇看完了这篇文章,便笑道:“理不辩不明,总要争辩出个对错来,才是好的。既然有人站出来,那么鹿鸣报便在二版做个擂台栏目出来。百工技院与科技学院的人,皆可撰文投稿。这广告费,也可要的和头版一样贵才可以。”
林中友不由大笑,“侯爷高见,鹿鸣报的奖金这次又有着落了。”
“挑选文章,要选言之有物的,一味诋毁谩骂之文,使对方污名化的文章,一般不予刊登。鹿鸣报是讲理的地方,可不是能随意诋毁他人和学问的。若是一时没得登,这样的文章亦可拿出来,并加以评论指出其小人行径,以供读者一乐。我们鹿鸣报,要防小人不防君子。”
“侯爷说的是,公道亦是自在人心的。我鹿鸣报,亦有正气。”林中友拱手应道。
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汴梁文化界可就热闹了。许多人开始撰写文章,向鹿鸣报投稿,发表各自的观点。
不管是想获得名声还是以此为进身之阶,或是出于学术道统之争等各种目的。鹿鸣报都增加了发行量,八万份已经不够,又增加到了十二万份。
而且单只一个第二版,版面也不够用,直接又增加了两版。
无论百姓还是朝臣,或是国子监的生员,这些时日茶余饭后的谈资,都会出现新学问与儒学之间的争论。
有聪明人,已经看出来新学问的好处。若是儒学不能出人头地,则可转向新学问。
以前没有人注意到技术传承,将工匠视为贱业。而且工匠们也少有读书人,根本不可能形成系统的学问。如今范宇的出现,建立了这一系列的学科,并使之系统化,这便建立了继续发展的可能。
这些东西道理明显皆有实证,自有其强大的生命力。不但放许多百姓对其产生了兴趣,就是很多读书人,对于这新学问,也产生了深厚的兴趣。
再加上有人看出来其中的好处,新学问自然成了许多所看好的。
这产生了一个让范宇都有些意想不到的后果,那便是前往大宋科技学院报名的读书人,居然大大增加。而一些精明的百姓人家,则有很多打听如何在百工技辽入学的,想着入内学门手艺还能读书,这岂不是一举两得的好事。
而范宇之前批给神卫军王坛的改进火炮,也在汴梁正纷纷扰扰之时运送到了神卫军的军中。
当王坛看到这一批新火炮之时,不由得大为赞叹。造作院的水平果然厉害,不但炮身变的小了些,这射程据说还增加了许多。
能将炮弹发至四里之远,这就已经在辽军的火箭弹的射程之外了。
若是安乐侯不是在骗自己的话,那攻克南京城便可易如反掌!
“来人,我们出兵攻打辽国南京,今日便将其攻克!”王坛却是不想多等。
这些天,王坛不断的派出斥候去燕山隘口打探。万一隘口之中的宋军抵挡不住,那辽军就等于扳回了部分局面。要想将辽军击败,便要费上不少手脚。
但是如今有了造作院送来的新火炮,所有的问题都不是问题。
这是碾压式的优势,辽军根本就没有任何的手段与之抗衡。
神卫军再次向南京城下进发。在三里之外,便排开了军阵。神卫军的动静,自然引发了南京城中辽军的注意,有兵士飞报萧普古萧大王得知。
萧普古如今仍旧抱着以守为主的心思,决不轻易与宋军在外野战。在他看来,辽军虽然野战并不怕宋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