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大宋安乐侯 >

第205章

大宋安乐侯-第205章

小说: 大宋安乐侯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陈琳将一份文书取了出来,亲自送到众人的面前。

    只有范宇和程琳两人上前传看了,其余的四位相公却只是凑近了而已,并没细看。

    这文书是张唐卿所写,将河西之事做了一个详细的汇报。

    张唐卿在文书之中,将此次接收瓜沙二州的事情,都一一罗列于文书之中。

    除了顺利接收瓜沙二州之外,还向官家奏明,新军指挥使曹傅奇袭玉门关,并且新军大破苏鲁儿所领的西夏军。

    难怪官家脸上带有得意之色,原来是小舅子表现英勇,他这个姐夫也面上有光。

    范宇看完之后,便立时对官家赵祯拱手道:“臣为官家贺!曹傅虽曾为汴梁纨绔,但如今却已经显露卫青霍去病之才能。其人年纪轻轻,如今竟也能扬我大宋国威于异域,实是我大宋之幸。若非官家感化,想来曹傅亦无此等展露头角的机会。”

    这话就是给赵祯的脸上贴金了,将曹傅比作卫青霍去病,那就是将官家赵祯比作了汉武帝。

    赵祯的脸都快笑烂,却是强自矜持道:“他算什么卫青霍去病,而且擅自夺下玉门关,提前得罪了西夏,怕是有些打草惊蛇了。”

    三司使程琳的目光在四位相公的身上扫过,此时开口道:“臣的看法与官家一样,觉得夺下玉门关之事,好坏各半。好的是,我大宋强军战力强悍。坏的是,怕是他们在河西没有喘息之机,要时时的提防西夏来攻了。”

    此时参知政事蔡齐也拱手道:“不错,臣以为曹傅虽然侥幸夺得玉门关,但此举有贪功冒进之嫌。远不如绕过玉门关,直接接收河西二州更稳妥。”

    范宇看到蔡齐这家伙在拆台,显然是不欲使大宋武将出头,连国舅也要有意压制。

    “官家,文书之中不是已经提到,他们不但夺下了玉门关,还将那苏鲁儿的西夏大军又几乎全歼吗。”范宇摇摇头道:“以西夏如今正忙于应付辽皇大军的情况,哪里还有余力再攻伐玉门关。而且,这玉门关夺到手中,便是河西瓜沙二州防御西夏的门户。一旦西夏真的集结大军来攻,也可增加河西的纵深,使得他们有更多转寰的空间。所以,臣以为这是件好事。加上他们远在河西之地,文武同命,当知事情的轻重缓急,不至于误了大事。”

 第489章 安乐侯所言甚是

    听到范宇的分析,官家赵祯不由得点点头。

    虽然有重臣在侧,可是安乐侯这个年轻的侯爷,在官家的眼中分量也并不差。

    范宇虽然还未及冠,但是他所做出的功绩,已经远远的超出他的年龄。除此之外,范宇对于辽国和西夏大势的判断,还没有出过错。

    至今为止,赵祯都没看到出现范宇判断之外的事情。

    蔡齐却是有些不甘心,皱眉道:“官家,不管如何,这也是擅启边衅。这等事例不可助长,否则边将们纷纷效仿便不好了。所谓好战必亡,不过如是。”

    范宇斜了这蔡齐一眼,自己的心思倒是被他无意中说中了。自己之所以维护曹傅,除了那是自己带出来的新军之外,也有着给大宋的武将们松绑的意思。

    可是这位蔡齐相公,却是严防死守毫不放松。

    “蔡相公言重了。”范宇摇了摇头道:“曹傅所做所为,皆是审时度势而已,这如何算是擅启边衅?倒是蔡相公给曹傅扣擅启边衅这顶大帽子,才显得太过突兀。我觉得,蔡相公认为曹傅是外戚,不应掌兵更不应立功,所以才要加以压制吧。若是蔡相公担心外戚之祸,直说便是。在官家面前,当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岂可一味阴私揣度,而使用手段构陷。蔡相公身为参知政事,当然有权对官家建议。却不适合以己之所想,而左右官家之心意。更不应该在此事上绕圈子,以图明哲保身。我大宋的外戚皇亲虽多,却无一家弄权。”

    范宇这些话,使得崇政殿里的所有人都吃了一惊。

    赵祯脸上毫无表情,而同平章事吕夷简的眉头却是微微皱起。

    枢密使王德用,则面显焦急之色,显是在替范宇着急。枢密副使韩亿的目光,在殿中各人的脸上扫过。

    三司使程琳此时开口劝道:“安乐侯,莫要如此,蔡相公亦是忧心于国事。无论如何,其本意是好的。”

    这话就是和稀泥,听着虽然是替蔡齐讲话,可是好象又在指责蔡齐错了,怎么理解都可以。

    范宇却是笑道:“忧心国事,当可直议其事以使君王不惑。所谓话不讲不明,理不讲不清。若是不能在官家面前,说出实话,这岂是为臣之道。”

    吕夷简之前并无多少反应,此时听到范宇的话,却是眉头跳了跳。

    官家赵祯则是另一种表情,居然颇显嘉许之色。

    没有一个上位者不想听到下属的实话,赵祯自然也不例外。如果让赵祯说句心里话,他一定不希望自己的下属整天绕来绕去的讲事情。

    有什么事情不肯直说,总是旁敲侧击,还要让上位者猜测其意,这是最让上位者心烦的。

    王德用、韩亿两人互相看了对方一眼,都没说话。

    蔡齐却是被范宇的话说的没了腾挪的余地,脸上一阵青一阵红。他更不能说,我就是为了和你安乐侯对着干。

    “安乐侯,我所担心的,岂止是外戚权势。”蔡齐不管如何也是个参知政事,反应也并不慢,“除此之外,更担心的便是我大宋发生前唐之时武将藩镇之乱。一个不好,我大宋便会蹈前唐覆辙,变的分崩离析。这等担心的话实是不吉,我本不欲说出来。既然安乐侯要我知无不言,我也只能讲明。”

    他倒是应对的不错,似乎也有自己的一番苦心。

    吕夷简听闻蔡齐说的稳妥,便也暗自点头。

    “蔡相公,国事就是国事,只要不是诅咒大宋,何来不吉之说?而且,你身为参知政事,岂能为此不信苍生信鬼神之事。”范宇呵呵一笑道:“你说你担心我大宋的外戚,还怕藩镇之祸,从这里也足见蔡相公是用心了的。只是蔡相公可曾想过,我朝太祖皇帝为何设立三衙?为的便是使将不专兵亦不可自筹粮饷,既无羽翼又何谈祸乱一说。依我看,此等担心早已为太祖所瓦解。蔡相公若有这等心力,不如想想如何解决朝廷的三冗。若是迁沿日久,恐积重难返。也只有此事,才是我朝之所急。”

    范宇的话里捧了捧太祖赵匡胤,又顺便踩了蔡齐一脚,暗指他不干正事。

    虽然范宇的语调平和,但是这里面的嘲讽意味极为明显。任是谁听了这些话,都会觉得这位蔡相公要么是无能,要么就是有私心,刻意打压武人。

    打压武人在大官朝堂之上虽有共识,但是这毕竟是不成文的,可以做却不可说。

    而范宇的话也提到了防备武人的根本原因,便是怕武人祸乱。但是这已经被太祖从制度上解决,便没什么好防备的了。

    赵祯看到蔡齐一时没能答上话来,便开口道:“我这次请众卿前来,非只是议论玉门关之事。如今河西的瓜沙二州已为我大宋所有,如何经营,方可使这二州之地不会得而复失。又如何才可,使其周边强敌断了觊觎之心。蔡相公,你且讲一讲你的看法。”

    要不说赵祯比较仁厚,官家亲自给臣子解围,这算是极为厚道的。

    蔡齐冷冷的看了范宇一眼,才对官家赵祯抱了抱拳道:“官家所言之事,臣以为当借道青塘,向河西二州输送人力物力,以使二州壮大。如今趁着青塘与我大宋的关系还好,这便是此议的前提。具体要输送多少人马,当请王相公建议。至于所需多少物力,则要请程相公来说了。”

    他说完之后,目光看向王德用与程琳两人,却连正眼也不看范宇。

    只是范宇却偏偏不如他的意,叹息了一声才道:“官家,蔡相公此议虽然亦有可取之处,但是臣以为极为不妥。若按蔡相公之义行事,我大宋的消耗之巨,实是不下于参与了辽夏之间的大战。河西地处两千里外,一路之中人马消耗无数,实是不可如此支持。而且,西夏与辽国之间的战事若结束,想必我大宋立刻便会与西夏有战事。到那时,所需的钱粮岂可不绸缪。非是我有意与蔡相公意见相左,实是我大宋消耗不起。此事,想必程相公最有评判之权。”

    程琳也没等官家赵祯点名,便拱手道:“官家,臣以为安乐侯所言甚是。”

    (

 第490章 非同小可

    程琳是三司使,大宋的钱粮度支皆由他来管理,这就是大宋的财相。

    大家看到程琳开口,便无人反驳范宇的话了。

    可是程琳却还不算完,他接着道:“官家,我大宋虽然看似繁华,可是朝廷也并不富裕。前些时日,便有吕、蔡二位相公,从官家这里借了三百万贯用以朝廷支用。若不是有王氏查抄的那笔巨额钱财及时解到,只怕如今已经是寅吃卯粮了。”

    这话等于直接将蔡齐蔡相公的提议给否决了,并且使得政事堂两位相公面上无光。

    程琳自己是不想这么样做,可是蔡齐的这个提议就是给自己出难题,明显是要逼死自己的节奏,他不得不反驳。

    官家赵祯听了程琳的话,便看向蔡齐,摇摇头道:“蔡相公的提议,是有些考虑不周。可是河西二州之地,又要如何才能使之可以更加有力。否则的话,朝廷派人去接收河西二州之地的意义又何在。诸卿,你们谁有什么好主意,尽可畅所欲言。正如安乐侯所说,议事当可直言,务必不使我留有疑惑才是。”

    下面的诸位相公面面相觑,大家以前讲套话讲的习惯了,要是说点负责任的话,可就有些为难了。

    吕夷简此时拱手道:“安乐侯,你既然觉得蔡相公的提议不切实际,想必安乐侯的心中已经有了妙计。不如讲出来,让我等参详一番,也好抛砖引玉。”

    这位老奸巨猾的很,既要让范宇想办法,还要贬低范宇是抛砖引玉。

    范宇对于这老家伙嘴头上占便宜并不在乎,若要让他来讲,那就不是抛砖,而是直接砸玉了。

    范宇则面带迟疑之色道:“殿中这许多重臣,让我这等年低德少之人来拿主意,是不是有些不太好。”

    吕夷简怎么能听不出来,范宇也在讽刺他这个政事堂的同平章事。他这样一把年纪,还要让一个年轻的毛头小子拿主意,实在是有些面子挂不住。

    只是能从政的皆为面皮堪比城墙之辈,即便差一些的,也是刀枪不入。

    “安乐侯年少有为,自然应该能者多劳才是。”吕夷简脸上的表情都没有变化,足见功力深厚。

    赵祯有些不耐,挥挥手道:“安乐侯,你且说一说你是如何想的。若是可行,便解决了大问题。”

    范宇这才对着官家赵祯躬身道:“是,臣遵旨。”

    目光扫了吕夷简与蔡齐二人一眼,范宇便开口道:“蔡相公说,朝廷应当通过青塘,不断的给河西二州输送人力物力,也不是全错。但是如何输送人力物力,这大可不必由我们大宋朝廷来出这个力。”

    蔡齐听到范宇如此说,不由瞪着范宇道:“安乐侯,左右都是你,这道理却是都在你那一边了。朝廷不出这个力,难道要别国来出力?若是如此,我倒要问一问安乐侯的居心了。”

    这话里的不满和嘲讽,却是极为明显的。

    “蔡相公,你这话又错了。”范宇摇了摇头道:“道理就是道理,都在朝廷一边。只有如此才能国富兵强,才可内政修明抵御外侮。另外,我正在讲话,以蔡相公之教养,想必是应懂礼的。”

    范宇这和当面骂蔡齐没教养一样,将对方的脸打的啪啪响。蔡齐的眼珠都红了,但是他却亦不好反驳,是他自己无礼在先,当真不好发作。

    “安乐侯,莫要斗嘴,且将你的想法说出来才是。”赵祯最烦的便是大臣当面互斗,这让他很不高兴。

    “臣不希望再被人打断,我接着说便是。”将责任推给蔡齐,范宇急忙拱手道:“河西二州地处河西走廊的要冲,如今又夺下玉门关。所以西域行商若是走河西走廊的话,便绝对无法绕过河西二州与玉门关。若是朝廷让新军与青塘联手,将河西的商路打通,则可得到极丰厚的赋税。无论是对大宋还是青墉的唃厮罗,都是有着不小的好处。”

    “而且,西夏原本可从域商人身上所收的赋税便一文也无了。则彼消此长高下立现,既可增强朝廷对于河西的控制,亦可充实靡费,更可使得西夏困窘。而西夏能有如今之国力,能建起铁鹞子与泼喜军这等耗费极大的精兵,与西域通商有极大关系。臣觉得,官家可命人传旨青塘,并给张唐卿回书,令他们先试行便是。”范宇郑重道。

    范宇一口气将自己的想法讲出来,毫无遮拦和掩饰。这些话就是他最直接的想法,其中将西夏拿出来当例子,就具有更强烈的说服力。

    吕夷简吸了口凉气,这不但是个极佳的提议,也是针对西夏的绝户计。

    西夏地广人稀,产出并不是那么丰富。其大半收入,都是靠着地处河西走廊之上的原因。

    若是范宇的意图能够实现,由瓜沙二州入青塘再到大宋中原,那西夏还收个锤子的赋税,他们只能从各部收些牛羊。

    如此,西夏其立国的根本作用便不存在了,只能退化回纯粹的游牧状态。

    王德用此时出声道:“官家,臣觉得安乐侯此议可行。只是青塘与河西二州之间还夹着黄头回纥,要先将这支回纥部族收服才是。”

    “可使青塘唃厮罗与新军一同出动,两面夹击,想来那黄头回纥也无力反抗。”范宇拱手道。

    枢密副使韩亿也道:“青塘唃厮罗亦非弱旅,黄头回纥或许亦可劝服。”

    吕夷简与蔡齐两位政事堂的相公,此时反而插不上口,显得甚为孤立。

    三司使程琳管理钱财,自然知道范宇此策的意义重大,他也支持道:“官家无须多虑,若是安乐侯之议达成。河西二州的人员财货往来,便自然流通为常例。即使朝廷不从中操作,亦并非难事了。”

    大家都知道,一条无人的道路,也很少有人会主动去走。但是如果这条路变的热闹起来,只怕甚至有人绕路也会去走。

    赵祯看到三位相公都支持,心中也很赞成。

    “既然如此,便依安乐侯之策行事吧。”赵祯笑道:“没想到,河西二州两千里外之地。原本被人视作险途,如今却要成就一条热闹商路。安乐侯之运筹,非同小可。”

 第491章 便如此吧

    官家赵祯对于范宇的赞赏,却是让吕夷简与蔡齐一同皱眉。

    凡是权臣之起始,其权力皆是来自于皇帝,何况范宇这家伙还是个皇亲,基础很好。

    吕夷简与蔡齐两位相公,都是熟读史书的人,自然在范宇身上看到了不好的苗头。

    范宇听到官家赞赏,便急忙摆手道:“官家谬赞了,臣自得知西夏有了三千铁鹞子这等重甲精骑之后,便分外震惊于西夏之富。据臣所知,中原之地,只有唐太宗曾有三千黑甲重骑,那却是以举国之力供养。西夏何德何能,竟也拥有三千重甲铁骑。究其原因,便在于这西域通商的商路了。”

    “只要攥住了西夏的这条命脉,将来自可事半而功倍。”范宇笑道:“且这等对策,若非蔡相公相逼,若非官家动问,臣一时也难以想到。此非臣之功,实在是官家洪福,我大宋的运势。”

    这马屁拍的清奇,竟使官家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