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我可以编辑剧本-第11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过接下来,还没等少数忠诚大汉的臣子开口,又有好几个曹氏的人跳出来赞成。多名臣子一起冒出来大骂汉献帝无能,有辱皇威。
一边骂刘协,华歆等人还吹捧魏王曹丕多么有才有德,乃天选之子。
吹捧的过程中,他们顺便还编出来几个祥瑞来当证据。
少数几个大汉忠臣跳出来驳斥他们,然后就在汉献帝懵逼的眼神中被武士强行拽了出去。
事情发展到这个地步,汉献帝心底多少知道他们的意图了。没猜错的话下一步就是威逼他退位,把皇位禅让给曹丕了吧。
果然,在做完一套准备工作之后;华歆图穷匕见;提出了一个震惊朝堂的要求。
“陛下才能不足以胜任皇位;臣恳请陛下退位,禅让给魏王,以顺应天时。”
这一下,不光是汉献帝,
魏王终于要走出最后这一步了吗?
底下大臣开始骚乱起来,然后很快开始有序的动起来。
他们并不是要抗议什么,也不是想打华歆,而是……站队!
一眨眼汉献帝就看到,朝堂上八成的臣子已经站队到曹丕那边了。剩下的一些低着头,一副两耳不闻朝堂事的样子,死命要当骑墙派。
至于他少数几个忠臣,在这么多反对派面前,就宛如小丑一般。
汉献帝心中微微叹了口气,显得有些疲惫。
这一幕曾经多少次在他梦中上演,多少次在这噩梦中惊醒。他曾不算安慰自己那只是梦罢了,但是走到朝堂的时候,看着
树倒弥孙散,人走茶就凉。
大汉的末路最终还是要到了吗?未来的史书上,他刘协肯定会被刻在耻辱柱上了。
到了九泉之下,他又该如何像父亲祖父他们解释呢。
虽然刘协如此叹息感慨,不过他还是看得懂局势的。
华歆这是在求他退位吗?
这是在命令他退位,他刘协手上一点实权都没有,没有任何讨价还价的余地。
现在自己退位还能保留点情面,真要是惹急了曹氏,他能不能活还是个问题呢。
“准了,朕的确不配当这个皇帝。”刘协叹息了一声,缓缓拿起笔,轻声道,
“容朕三思,写一下退位诏书。”
“不必麻烦,臣已经为陛下准备好了。”华歆却诡笑一声,从怀中逃出一份诏书,直接送到刘协案板上。
得了,这诏书都给他准备好了。
刘协轻轻摇摇头,看了一下就拿出玉玺,轻轻盖了上去。
这份诏书送到曹丕哪里,结果曹丕还想要点脸,要个三请三辞,于是拒绝了。
刘协只能陪着这个小祖宗玩,又连续发了两次退位诏书,曹丕才终于接下来。
汉帝刘协退位,魏帝曹丕上位。
自此宣告东汉对天下的195年统治宣告终结。
所有曹氏的臣子一起欢呼着冲出去拥戴着曹丕上位。而刘协只能在几个忠臣扶着从侧门悄悄的离开。
还好曹丕还要点脸,给他封了一个国公,也够他安享晚年了。
从侧门离开,刘协最后回头看了一眼这个宫殿。
他见到了无数曹氏的拥护者为着一个新生的王朝欢呼和尖叫。没人再会去注意大汉灭亡。
看到这里,刘协攥紧了自己的拳头,眼底闪过一丝怒火。
“终有一天,你和你的王朝会来陪我的!”
第二百九十章 称帝
曹丕篡汉的消息如同长了翅膀一般,短短几天时间飞遍了全天下。一时间天下所有人,上至军阀诸侯,下至黔首百姓,无一不震惊。
大汉啊,从他们出生以来就一直被教育是汉人,乃大汉的子民。这个王朝统治了这片天地四百年;已经再这里留下了根深蒂固的影响力。
然而现在,一夜之间他们被告知,大汉已经没了,你们不再是汉人而是魏人了。很多平民都议论纷纷,不知所措。
至于那些军阀,就更加有恃无恐了。大汉都没了,你大义上约束我的最后一道枷锁也没了;我怕个dei啊。
不过议论归议论;大部分野心家都把目光投向了南方,因为在那里,有两个汉室的宗亲依然掌控着实权。
不说刘琮手上二十多万楚军了,光刘备手上就还有的十几万蜀军可用。如果刘备和刘琮趁着这个时候一起打着匡扶汉室的口号北伐,内忧外患的曹丕大概率是完蛋了。
但是曹丕却丝毫不慌,贾诩已经把情报递给他了。此时刘备的亲信战死在荆州,刘琮和刘备的关系已经掉到谷底了。
他们两个的确有可能联合,但可能性不大。相反,这两个刘氏宗亲兵戎相见的可能性更大。
最主要的是,曹丕笃定不管是刘琮还是刘备,他们的匡扶汉室的口号都不是真心的。他们两个都有自立为皇帝的打算,且谁也不肯做附庸。
之前他们还是名义上的大汉宗亲王室。现在皇室已经没有了,他们理论上都可以自己进位成皇帝。
大汉亡了,但也没亡。
汉室宗亲还有,大汉依旧可以在南方延续下去。
但是汉王朝只能有一个国,一个皇帝。刘琮不可能甘愿为刘备当附庸,而刘备也不可能给刘琮当小弟。
从名义上,刘琮和刘备的冲突实际上远超于和他的冲突。
所以曹丕才赌了这一把;期望能由此引爆刘琮和刘备的矛盾。
事实上刘琮和刘备当听闻汉帝被废的消息时,反应出奇的一致。
全都是大叫一声,然后直接昏厥过去。不同的是刘琮演的没刘备那么流畅,刘琮的亲信都可以看出来楚王动作的僵硬。
不过总归是演下去,醒来之后大哭汉帝之不幸,大汉之危机。
“曹丕小儿真乃窃国之贼也!!”刘琮狠狠的拍在桌子上,煞有其事的要北伐。
当然也都是雷声大雨点小,机。
反正到没到时机全凭一张嘴,他们自己说了算。
最后“好不容易把”刘琮劝住了,然后继续悲痛的大哭。拼命表达自己对大汉的忠诚和对君主的哀悼。
等到戏份差不多之后,才由庞统和诸葛瑾同时向刘琮提议道。
“殿下,国不可一日无君。今北方曹丕篡汉,意图灭亡大汉之正统。殿下此时应尽快继位,延续大汉正统,号召天下大汉忠臣对抗伪魏!”
“陛下此时尚在人世,我只是一届楚王而已,安能继位正统。”刘琮故作悲伤;实际上心里已经开始打哈欠了。
演戏终究需要演;即便是他已经高兴的快跳起来了也不行。这不是打仗,从上到下全是他的亲信。
在这官府幕僚之中;有不少非亲信的士族人士存在。要是他不演的像一点,他们随便来个人记录一下,到时候史官想春秋笔法也难。
于是刘琮只能这样假惺惺表现出对大汉的惋惜和忠诚。
庞统等人对此表示情绪稳定,他们表演的比刘琮还投入。一个个泪流满面,依旧拼命的劝谏刘琮要以大局为重。
甚至马谡为了表现出死谏,愣是把自己头都磕破了。
二请二辞,一套流程下来了。接下来就是最后一次劝进,让刘琮面子上表现的足够合格。
最后这一次流程就复杂了,首先是黑白棋的白棋执棋官飞奔出来上报祥瑞。
什么吴郡出现巨龟,口吐人言说天命在南。又有神龙降世于零陵,吐传世玉玺而走……
总之通过神话来让刘琮进位显得比较合法。
最后刘琮才无可奈何,“勉为其难”的接受了诸位臣子的劝进。
从头到尾,他们都没有讨论过刘备的事情。
武昌这边基本上是快刀斩乱麻,完全没有普通诸侯王那样领兵勤王。而成都那边有没有像刘备那样北伐勤王呢。
答案是,无。
陇西关羽也倒是摆了摆样子,出动几百人举着旗帜往北边走。一接触到曹军立刻就退回来了,然后称曹军过强,勤王兵马无法取得胜利。
随后就是刘备的一系列表演。
刘备作为对这一块可谓是业务非常熟悉。连续哭了三天三夜,深刻的表达了自己对皇帝陛下的怀念。
然后诸葛亮让军前司伪造情报称陛下被曹丕暗杀了。
这样一来刘备的继位就更加合法了。
在此之后,由吴懿为首的益州派与以诸葛亮为首的荆州派,同时劝刘备继位。
刘备开始推脱,情真意切,谁也不知道他是假装的还是真不想当。
称王的时候他三请三辞,这一次干脆来了个九请九辞。任由诸葛亮等人怎么劝,我就是说我没能力。
但是您老人家既不当皇帝,还不北上勤王,这也不是事啊。
最后第十次诸葛亮引经据典,顺便掏出了无数“祥瑞”之后,刘备才松口了。
“今大汉正统为曹贼所断,更兼有群臣死谏,孤终于不得已啊。”刘备长叹了一口气,一副为国为民的模样,泪流满面。
诸葛亮等士子松了口气,开始向刘备提议尽快继位的事情。
刘备还打算停一停,多留点时间表现自己的忠诚。然后就传来了江南楚王已经在武昌兴建高台,宣称要继位延续大汉正统。
这一下刘备不敢继续等了,在血缘上刘琮远比他有资格坐上这个位置。要是刘琮在他之前继位,那刘备再想进位汉帝,恐怕在名分上就处于劣势了。
诸葛亮一见有机会,立即向刘备提出建议。
“殿下,事不宜迟,我们应马上进位!”
第二百九十一章 三省六部制
建安二十五年五月十日,刘备于成都建高台,正式称帝。与当年的刘秀一样,他把自己划进了刘协皇族血脉里面。
刘备对上给安上刘协一个孝慜皇帝,自称汉帝。封诸葛亮为丞相,分封三公,诸位跟随他的臣子基本上都分封了一个公卿之职。最后改年号为建兴元年;正式建立新的大汉。
刘备基本上完全沿用了东汉的制度和体制,与士族共制天下。因为跟随他时间最长的士族还是荆州士族,所以荆州士族多位列高官。
现在还属于建国初期,尚未那么大矛盾。不过这也给蜀汉埋下了隐患,未来士族矛盾将会越来越严重。
不过至少,蜀汉政权正式建立起来了。
在同一天,楚王刘琮也在武昌;同样自称汉帝。
刘琮这边继位的排面就比刘备高多了。荆扬交士族寒门罗列起来,基本上站满了整个武昌宫。
不过相比于刘备事事都从守旧方向出发;刘琮对此就随心所欲了。
首先他国号虽然称汉,但是并非把自己划到皇族嫡系,而是直接将自己这一脉命名为嫡系。
以后我就是皇帝,我这一脉就算嫡系了,刘协那一脉变成了旁系。他尊自己已经去世的父亲刘表为汉昭文帝,自封汉帝。
这在礼法上已经算是大逆不道,不忠不义了。不过刘琮个人的形象摆在这里,也没多少人认为奇怪。
他要是不整活才是怪事。
自封汉帝,继位之后,刘琮终于能放开手脚,对幕府大刀阔斧的改革了。。。
大汉沿用的三公九卿制会让个人权力激增,非常适合士族发展。所以刘琮不打算继续沿用旧制度,而是直接开启新的官府制度。
首先他把自己所有的核心幕僚汇总成一个部门,也就是尚书省。
而与之平级的是门下省和中书省,大幅度增加三省的官员数量。同时中书省的官员由刘琮直接任命,无需走任何通道。
接着就是对个部门的习惯,扩大部门人数。
比如;军谋府转为固定驻于武昌;全面改组为兵部。
工坊部改组为工部,其官员必须从工匠学堂毕业,熟悉各类技艺。
礼仪司改组为礼部,全面负责每年的考选,出题等工作。
之后就是把原来官府的机构汇总改组,分别将主薄的权力归于户部,将刑法部门全部组成刑部,把官吏部门组成吏部。
六个部门分设尚书和侍郎,底下的官员数量比三公九卿制时期多了将近一半。
三省六部制就这样诞生了。
这个制度在刘琮看来未必有多先进,不过的确非常适合他往官场里掺水。
自从亲自掌权以后,刘琮发现想往官场里安插亲信是非常困难的一件事。
官场上一个萝卜一个坑,每一个职位除了上面那个官员之外,盯上这个职位的还有一大堆。士族权力不小,即便是他现在有绝对的兵权也很难办。
刘琮想把寒门子弟安插进去,就需要罢免一些士族官员。但是罢免一个两个士族还能忍受,要是大面积罢免,绝对能逼疯他们。
刘琮之前的策略就是一边杀一边免,杀一部分罢免一部分。这样风险部不小,还会让一些士族对他恨之入骨。
之前几个出身士族的军官叛变就是这个原因。
所以刘琮从老早就开始布局开设三省六部制。
只要把官职增多,那对士族的刺激就没那么大了。
举个例子;
原来有十个官职,都是士族的人担任。刘琮想安插寒门进去,就需要把一个士子罢免,这会让其背后的士族不满。
不过要是把官职改为一百个,新增的九十个官员里有三十个是寒门士子。
这样士族这边还能多得六十个官职,于是反应不会太大。
但是实际上,原本十个人的权力被分散成了一百个人,其中三十个人是寒门士子。
相当于十个人里面三个是寒门士子一样。
这种掺水的办法在官场上还是非常好用的,没刺激几下士族就能掺进去一些寒门。
当然人多了政府效率也会下降,并且对于国家的负担会增大。不过现在国家正在上升期,很多事情影响不会太大。
至于这个制度后期的矛盾和问题,就等着他后人去处理吧。
反正现在刘琮权宜之计,肯定是得用的。
三省六部制提出并被刘琮运用起来,受到的反响不大。江南士族已经被刘琮折腾的麻木了,反正只要不太触及到自己利益的事情,他们都不打算反对。
除了像顾雍这种老儒会反对几句这有违祖制之外,没几个说话的。
三省六部制很快通过了。
不过很快,刘琮就公布了第一条圣旨,
所有士卒和军官在战争之中若是获得一定战功,可以直接由战功任免为官员。
军队直接转为官员,要是拿到夺旗,斩将,先登这种首功,最高可以做到太守。
这个圣旨根本没发出去,在门下省就被拦住了。门下省的新任侍中马谡带着一大堆官员前来求刘琮收回这条命令。
这肯定是被刘琮劈头盖脸喷了一顿,大骂马谡看轻国家的勇士。
但是这种命令一看就很荒唐,士族这边也是誓死不退步,非得让刘琮换个奖赏。
双方磨了一天,最后刘琮把这个圣旨修改为了,所有获得一定斩将,夺旗,先登等首功的军官士兵,其家人可以获得参加考选的资格。
这个资格是世袭的,意思就是说你要是能获得这个机会,你的后人都有资格参加考选。
一旦考上了,你的后人也可以在官府任职,如同士族一般的待遇。
事实上这个命令才是刘琮真正的目的,以合法的途径打破士族的官职垄断权。
士族可能看出来刘琮的目的了,不过他们也没办法,毕竟之前刘琮提出的要求太荒唐了。
至于刘琮所说的这个战功问题也不要紧,毕竟这些战功可不好拿。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