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官-第19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叶行远点头称是,没有永恒的朋友和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他这时候要与西凤关断绝往来,一两年之后当然也可以重新勾勾搭搭。
“然后便是妖蛮。。。。。。”这其实是叶行远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青妃认真的思考了一阵,道:“妖族的主力集中在东北准备建国,此地不过是散兵游勇几个弱小种族,与之交易很容易能搭上线。他们也是制衡蛮族的重要手段。
蛮族乃速干部东迁,恰好与琼关只隔了一座大山,山中有商贾行的古路,若是在琼关县开出互市,自有人不嫌麻烦从此穿越。”
妖、蛮必须不再是敌人,而变成生意伙伴。叶行远很明白这一点,和平的环境特区作为窗口才能飞速发展。幸好乃速干不落东移,挡在了其它蛮部之前,这一部落富庶,也未曾参与这次琼关县的围城,没有血仇,生意大可做得。
“再看流寇。。。剑门自古盗匪多,如今有金刀武天华盘踞卧牛山,聚十万之众。洪督师奉命剿匪,却越剿越多,他们是变数之一,大约两三年之内,因天下变化,可能会攻取附近州县,好在与琼关相隔甚远,还不至于有立竿见影的影响。
只怕他们截断道路,这会影响到物资运送,毕竟若是要发展,琼关必须从内地采购大量的粮食与其它物资。”
卧牛山并不在官道附近,但要是他们打下几座县城,就有可能隔断南北,到时候交通就成了问题。
金刀武天华在西北诸路匪军之中属于中等偏小的一支,他并不见得敢主动惹事,但要是邻省几个悍匪一起动手,他或者也会遥相呼应。
叶行远叹道:“洪督师若是能剿灭卧牛山,或者干脆能将其招安,倒也罢了。只可惜他剿抚拿捏不定,又有养寇自重的嫌疑,日后必然养虎为患。此人无能而刚愎,也怪不得站不住脚跟。”
如果只有这么一支流寇,洪大德玩玩养寇自重的把戏,顺便巩固自己在西军和西北的地位,那也没有什么。武天华此人并没有什么大志,亦算不上枭雄,尽可控制。
但是如今西北局势糜烂,邻省完全失控,只要稍有带动便是星火燎原的局面,洪大德是在玩火。
这卧牛山的流寇,算是琼关特区的一个隐患。
“不过。。。”青妃又是似笑非笑,“公子与定河龙宫颇有交情,日后若是真道路截断,物资可以从定河和汾河走,走水路若得龙宫庇佑,既快又省。”
定河龙宫便是周边又一个有影响力的势力,只是叶行远与他们不是颇有交情,而是明显交恶。他啼笑皆非道:“我杀了黑鱼精,得罪了定河龙王,还敲诈了太兴君一件宝物,他们没那么好说话吧?”
龙宫不像西凤关,可以靠经济利益笼络,毕竟水晶宫中什么都有,富可敌国,区区蝇头小利他们未必看得上。
青妃点头道:“故而要想办法改善关系,做个后手。公子尚未娶妻,亦可考虑赢取龙族公主,联姻之后,便可成一体。”
叶行远想起自己的九世童身还没着落,咳嗽道:“此事再议,反正并非急切,缓缓图之即可。”
在青妃剖析之下,琼关县的周边势力错综复杂,却恰好给了这个小小县城运转腾挪的余地。不过若是想搞经济,重点就是要与这些势力都保持一种微妙的和平关系,并要尽可能利用这些势力间的矛盾,坐收渔人之利。
这些变得好好算计,在此之前,就得靠叶行远三寸不烂之舌,先说服了皇帝同意特区这件事。
与青妃会面过后一日,叶行远信心大振,又上了第二道奏章。
仍然不是申请建设琼关特区,而是继续声泪俱下的控诉,目标还是指向省城中那些上司。只是这一次的措辞更为悲切,娓娓道来诸人之牺牲,让人见之鼻酸。在奏章的最后,恳求重惩坐视不理之徒,否则的话,宁可挂冠而去。
省里巡抚、布政使等人气得七窍生烟,这时候偏偏拿叶行远没办法。只能各自上了陈情表为自己解释,一时间又是一团混乱。
隆平帝见了叶行远的上书,抹泪道:“小猴子受苦了,省内这些泥菩萨官儿真是可恶,若朕能乾纲独断,定斩不饶!”
安公公苦笑,劝解道:“皇上莫要被叶行远迷惑了,他的上书不能只看表面一套,这般弹劾,就算能让皇上动心,内阁绝不会同意。他行事从来不做无用功,想必另有打算。”
隆平帝皱眉道:“我也猜是如此,但你可知这小子想干什么?这次倒是摸不清。”
安公公道:“他行事特立独行,皇上便耐心等候,不出几日,定有惊喜。”
隆平帝想想也是,便将叶行远上书留中不发,也不批示……批示严惩必然被内阁封驳回来,要是说叶行远弹劾的不是他又不舍,干脆来一个“拖”字诀。
内阁诸人也是同样的打算,他们就想当作没有看见一个从六品知县的弹劾,让朝廷这部生锈的机器继续勉勉强强运行下去。
第343章
京中有一个人绝不会相信叶行远会愿意无声无息的被拖过去,宇文经这几日的关心全都在叶行远的奏章上。他原以为叶行远弹劾之后必有雷霆万钧的手段,但接下来只是另一道上书却出乎他意料之外。
宇文经是聪明绝顶之辈,素来以“智士”闻名于京师,严首辅对他极为看重,他也颇以自己运筹帷幄之能而自得。但是自从缠上了叶行远之后,叶行远未见有如何狼狈,他的气色却一日不如一日。
原本他羽扇纶巾,雄姿英发,颇有指点江山之气概但自西北回返京师之后,变得不修边幅,双目之中常含血丝,面无血色,鬓边也多了白发。
近日宇文经又觉畏寒,没有食欲,未至腊月家里便燃起了炭,他坐在火盆边,一边饮酒,一边细细勾画着叶行远奏章中的字句。
他的好友陈直来看他,见他形貌憔悴,头发掉得厉害,心痛道:“宇文兄何至于此?”
宇文经放下叶行远的奏章抄本,黯然叹道:“为国为民,为百世大计,不得不如此耳。我叫你去打听军中如何反应,可有消息?”
陈直虽是京中游侠儿,但亦是将门子弟,在西军有些关系。宇文经拜托他去打听西军内部对叶行远的弹劾怎么看。
“也是如朝中大人一般,故作不知。赵老将军看顾叶行远,钱总兵占了肥差,也不讨人喜欢。诸将虽然不会落井下石背弃同僚,但也对此不闻不问。”陈直不屑道:“这与朝中情形其实一样,陛下喜欢叶行远,朝中诸公便不愿在这时候去撩拨他。”
琼关县确实吃了苦头,叶行远又不是没来历的。他有资格发泄发飙,大家也不至于咬文嚼字,真的要他反坐。
西军诸将与朝中大佬的看法是一致的,他们都认为这到底不过是年轻人,给他跳一阵子不理,自然而然就平复下去了。到时候再给些安抚,叶行远也就不至于一直闹将下去。
将领们与叶行远更无仇怨,所以比之朝中诸公还要更稳坐钓鱼台。内阁几位大学士虽然仍打算对付叶行远,但他们老谋深算,长于等待,总觉得可以等下一个机会再行出手。
宇文经浑身发冷,他伸出冰冷的手,在火盆上烤了好一会儿,才微微感觉到一丝暖意。
内阁诸公无人觉得叶行远是迫在眉睫的大患,他们最近这段时间的注意力确实是在西北,不过关注的重点乃是三边总督洪大德,绝不是区区一个叶行远。
三边总督是一品大员,叶行远只是一个小小的从六品知县,从品级的角度来说,大学士们的选择似乎也没错。
洪大德资历极深,若是正常回朝,便该入阁。可惜这几年隆平帝懒于视事,内阁五辅出奇的稳定。就连严首辅年过古稀,还觉得自己身体甚好,完全可以再干几年,那自然就没有洪大德的位置。
五位大学士谁都不想被这个强力竞争对手挤下去,于是联起手来干两件事。第一,不让洪大德回京,第二,如果他要回京,就得是带罪之身。
这一次的西凤关之围,给了大学士们攻讦的机会。之前暗流涌动,但到最后还是渐渐梳理明白,各方势力的矛头都指向无所作为的洪大德,令他焦头烂额。
其实西凤关虽然也是三边总督的值守范围,但一直都有重兵把守,洪大德要防备另外两道防线不被人趁虚而入,当然不可能调兵去救援西凤关。
这个判断其实不能说不正确。现在大家都知道所谓十万大军叩关只是乃速干部迁徙,那么有几支掌握雄兵的蛮族完全有可能从更西面入寇,洪大德不能擅离职守。
而事实上就算十万军队攻击西凤关,西凤关也有本事坚守,不会一蹴而落。从正常的用兵思想来看,洪大德的战略没有错误,最后的结果也不错。
但内阁诸位大学士指使的攻讦却不是这么说的。他们认为洪大德有几大罪状,一是识敌不明,二是畏战,三是贻误军机,再加上零零散散的错误,弹劾如潮水般涌来。
甚至已经有个别人动起了叶行远的脑筋,希望把他这位苦主的弹劾奏章转移攻击焦点,直接指向洪大德,以增强说服力。
“这才是首辅老大人今年秋后的大事,对付叶行远,不过是搂草打兔子罢了。这次徒劳无功,只怕老大人内心还有些怪我画蛇添足。”宇文经与陈直聊起此事,废然长叹。严秉璋虽然没再主动与他说起秋天的大事,但只要看朝廷动向,宇文经便心知肚明。
陈直愤愤道:“洪督师虽然刚愎,但从无畏战,再说这贻误军机,又是从何说起?”
宇文经压低了声音道:“听闻今年开春,洪督师便已经收到了乃速干部内迁,想要归附的军报。但不知为何,洪督师居然未加以关注,等到西凤关草木皆兵之后,这才不知从哪里翻出了这份报告,此事乃是绝密,大约你也并不知晓。”
陈直骇然道:“这种大事,洪督师居然不看?他到底在干什么?我本还有些同情他,如今看来,也是活该!”
宇文经皱眉摇头,神情有些古怪,道:“这事说来也奇怪,原是蛮族一位使节在京中透露。军方之人得知之后,以为是立功良机,便没有走公文系统,而是派一位制使出关,要亲自密报洪大德。
谁知道这位制使运气不好,在定河失足淹死了,有一位过路的官人将军报交到了潼关总兵处,由潼关再转到三边衙门,只怕就是从这里出的差错。”
这中间巧合太多,宇文经尚未查明,但西军之中本来就派系纷乱,对洪大德更有不满,说不定就是潼关总兵欧鹏举摆了洪大德一道。中间那制使淹死之事更是匪夷所思,宇文经已经派人去详细调查,他心中隐隐怀疑此事与叶行远也有关系。
叶行远与定河龙宫冲突,不就是因为斩杀了在河中捣乱伤人的黑鱼精么?算算日子,那时候也正是那位密报制使淹死的时候。
如果叶行远与此事有关……宇文经浑身都惊起了鸡皮疙瘩,那岂不是自己所有的安排,都落入此人的算计之中?
所谓转交密报的过路官人,会不会就是叶行远?宇文经自己吓自己,更觉惶恐无地。
陈直听了宇文经的揣测,也是瞠目结舌,道:“叶行远哪有这么大的能耐?若是他安排的,岂不是定河龙宫与太兴君也是在兄长面前演戏?”
宇文经烦躁道:“定河龙宫,本来就不可信任了。他们沆瀣一气,有害圣人之教,若我有机会,定要将它们统统铲除。”
龙宫作威作福,戕害百姓,宇文经也深恶之。要不是时机未至,须得虚与委蛇,他才不愿与这些异族交往。
宇文经现在杯弓蛇影,忽然觉得西北诸人统统都不可信任。就连脾气最为耿介的李宗儒都去琼关县殉城了,他又能相信谁?
陈直无奈,只能劝解道:“兄长稍安勿躁,等朝中诸公对付完洪督师,必能腾出手来。严首辅对兄长言听计从,到时候必能再设雷霆一击。”
宇文经呆呆的摇头,眉宇之间似有无限愁苦,“我只怕那时候太晚了,叶行远羽翼一成,乘风而起,天下又有谁能够制得住他?”
他总觉得在叶行远的奏章背后,有一个巨大的阴谋,但他找不到,想不到。
十一月二十九,隆平帝被弹劾洪大德的奏章弄得不胜其扰,终于下旨,免去洪大德三边总督,召回京述职听用。大约也是为了照顾叶行远的情绪,这份圣旨顺便斥责了剑门省诸官与西凤关总兵,罚俸一年,降一级戴罪立功。
这也算是对叶行远的一个交待,从来未有一个低品级地方官员弹劾那么多高官而获成功的先例,这虽然是叶行远借了诸位大学士的东风,但也可说是个了不起的胜利。
一些墙头草和小人们看清了皇帝对叶行远的宠幸,心中也暗暗打起了小算盘。高居庙堂之上的诸公倒是并不在意,这种不痛不痒的惩罚根本不算什么,他们也完全未放在心上。
但得到这消息宇文经却几欲吐血,想不到又是要打压叶行远的内阁给了他扬名立万的机会。这小子借势的本领简直运用的炉火纯青,敌人的势也毫不犹豫借来就用。
真让宇文经吐血的事情在第二天发生,叶行远上奏章感谢皇帝与内阁大佬们明朝秋毫,同时提出建立一个琼关边境自贸特区的建议。
他希望,琼关从此脱离剑门省,而归于京师直辖,在此地设点试验他提出的经济政策。在奏章中,叶行远厚颜无耻的吹牛,说“三年而仓廪实,以一县之地,供三边钱粮之需”!
“绝不可听此人胡言!”宇文经愤愤摔了奏章,倒履出门找人。他倒不是恨叶行远吹嘘,只是害怕他说的将会是真的!
第344章
看到叶行远的上书,见多识广的青妃也吃惊非小,她甚至于不经召唤白日现身,神神秘秘的找叶行远询问,“你说三年可以一县之地支应三边,这难道是真的?”
叶行远白了她一眼,淡然道:“这当然是吹牛。不过三年之后,谁来问我?”
青妃无语,她还没怎么见识过叶行远的惫懒,实在不能接受他将吹牛说得如此理直气壮。叶行远却振振有词道:“越是国难之时,越需要给人信心,你牛吹得越大,得到的资源和授权就越多。
如今妖族在东北崛起,你要是敢吹三年平辽,那就是拿尚方宝剑宰了北军将门几个总兵的脑袋都没事。至于秋后算账,那是以后的事,到时候万一天下大乱,还有谁在乎这个?”
当然如果牛皮吹破,或者吹的时机太早,又没有合理的解释,那自然有可能会反陷自身。但一来特区如果发展起来,虽然不可能真的供应三边,产出也必极为惊人,看到这种成绩绝对没人能够挑刺。
二来三年之内叶行远应该有办法谋调他处,到时候还真不见得有人来翻出三年前的牛逼较真。
青妃懒得听他的歪论,不耐道:“你上书之后,朝中如何反应?只怕一开始是没人支持的。”
叶行远笑道:“这你可料错了,我上书刚到内阁,便有两位皇子点赞。七皇子更是为我摇旗呐喊,说若能三年粮足,妖蛮何足道哉?愿亲自挂帅,北上伐蛮。”
叶行远提出的是新事物,文官们当然要权衡利弊,确定利益之后再作结论,但对于皇子们来说,却只是一个政治投机的机会。
七皇子好歹与叶行远有些交情,虽然未能招揽,但他光脚不怕穿鞋的,干脆高调支持示好。反正叶行远若能成功,他就可沾光,若不成功……关他什么事?
倒是二皇子的支持出乎意料,太子被废之后,他本是最受期待的皇子人选,但这一次居然也随着七皇子一起投机,大约是感觉到了危机。
说起来二皇